收藏 分享(赏)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7513842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预防传染病小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染病防治小知识霍 乱 霍乱:是由 O1 血清群和 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为特征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患者发病突然,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少数先吐后泻,大多无腹痛,亦无里后重,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每日大便自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直至无法计数。呕叶呈喷射状,呕吐物初为食物残渣,继为水样。此病由于严重泻吐引起水及电解质紊乱,如抢治不及时,易引起休克死亡。霍乱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针对

2、其传播途径,确保安全供水,搞好环境卫主、食品卫生及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宣传 “预防为主 “的工作方针。 O157 : H7 大肠杆菌性腹泻 O157 : H7 大肠杆菌感染性腹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是一种新发现的可引起人体较严重健康危害的致病菌。O157 : H7 是 EHEC 中最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应清型,它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VS)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等。患者多因肾衰和多脏器损害而死亡。O157 : H7 大肠杆菌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家禽类,主要通过病媒昆虫如苍蝇等,污染食物、饮料和水等经口传播。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也传播病菌,

3、 O157 : H7 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与其它腹泻病一样,有明显的季节性, 6-9 月为发病高峰。预防措施主要有;严格人畜混住、家畜家禽圈养,搞好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 “病从口入关 “,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简称流感):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进入本世纪以来已有 5 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的记载,其流行病学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反复,并伴有一定的死亡率、主要表现有畏寒、头痛、高烧、咳嗽、流涕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肺

4、炎、心肌炎等。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在预防控制方面,主要采取自我保护、药物和疫苗接种三种措施。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根据病毒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甲型及戊型肝炎病毒通过病人粪便排出体外,主要通过粪 -口肠道传播,常因饮用水、食物污染引起爆发流行,而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排出体外,通过非肠道途径传播,其传播方式有医源性传播(为注射、输血、手术等) ;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人群健康威胁最大的是甲型及戊型肝炎,因此下面重点讨论这两型肝炎。 (一)甲型肝炎 (病原) 甲型肝炎(以下简称 “甲

5、肝 “)病毒抵抗力较其它肠道病毒强、耐热、耐酸,加热 100需持续 5 分钟才能灭活;水中余氯 1mg/L持续 30 分钟或福尔马林 1:4000( 37, 72 小时 )条件下也可灭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前两周及发病后一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最多,故此期间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粪 -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所以在水源或食物被便污染时常引起爆发流行。食用受污染的水生贝类(如毛蚶)是近年江苏、上海等地甲肝高发的主要原因。在中、小学,集体单位(如灾民集中居住地)也常因日常生活接触引起甲肝爆发流行。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儿童、青少年易感性较高,随年龄

6、增长易感性下降,感染后有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肝潜伏期 15 45 日,平均 30 日。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 1、急性黄疸型 ( 1)黄疸前期:起病急、畏寒低热,乏力,食欲低下,厌油、恶心、腹部不适,右上腹有压痛,尿色逐渐加深,少数病例有类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状,本期约 5 7 天。 ( 2)黄疸期:自觉症状虽有好转,但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肝大至肋下 1 4cm,有压缩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脾肿大,本期约 2 6 周。 (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逐渐消失,肝功也恢复正常,本期约 2 4 周。 2、急性无黄疸型 该型远较急性黄疸型多见,约占急性肝炎病例 90

7、%以上。症状较轻,主要症状有乏力、纳差、腹部不适、肝区痛。体征以肝大为主,脾肿大少见。相当部分病人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仅在普查时发现阳性体征及肝功改变。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病前 14 50 天内曾与甲肝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有可疑饮水或可疑饮食史。 2、症状及体征。起痛急、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以及其它急性肝炎临床状及体征。 3、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增高,血清胆红素1mg,尿胆红素阳性,有二项以上异常对诊断有意义。病原学诊断是分型依据;早期血清抗 -HAVIgM 阳性,急性复期双份血清抗 -IgG4倍。 (治疗) 目前尚无可靠特效药,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

8、药物。各型肝炎治疗重点亦有所不同。急性期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消失后逐渐增加活动,饮食宜清淡、保证有足够热量、蛋白质。药物以保肝解毒为主,如维生素类( B 族、 C 、 E、 K 、叶酸等) ,肝太乐、肝乐、肌苷、复合核苷酸钠、复方氨基酸等可供选用,但用药宜精,避免多、繁。 (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同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病,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是对高危儿童注射丙球,其它高危人群接种甲肝减毒活疫 (二)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哪些人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乙型肝炎病人和乙肝炎病毒携带者。 ( 1)乙型肝炎患者: 各类型乙肝病人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迁延型、慢

9、性活动型、重型肝炎等,均具有传染性。而且在感染的潜伏期和恢复期,都具传染性。经临床治疗后。只要尚未产生抗 -HBs,其他任何 1 项 HBVM 存在,就仍具有传染性。目前国内外均无可靠的治疗方法消除 HBsAg 携带。这就使传染源在人群中逐渐形成一种累积状态。 经调查证明,乙肝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危害程度,依顺序为:慢性活动型、慢性迁延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因为急性乙肝,尤其是急性黄疸型乙肝,自愈性强,传染期较短。 ( 2)隐性感染者: 被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称亚临床感染者) ,也可称为急性无黄疸型患者。据报道,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为 1: 100。这种患者不易及时发现,或根本不被发现,

10、其传染性和传染源作用,也易被忽视。 (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一般分为无症状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感染后携带者。绝大多数 HBsAg 携带者,单纯 1 项 HBsAg 阳性者极少,而与其他HBVM 共存。此种 HBV 携带者与隐性感染者一样,其传染性与传染作用往往被忽视。故认为,隐性感染者与病毒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 乙型肝炎是怎样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HBV 进入机体后,先定位于肝细胞内,复制后,自肝细胞释放入血循环,并随唾液、乳汁、胆汁、汗液、羊水、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月经血等排出体外。因此, HBV 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是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和生活密切接触

11、传播等。 ( 1)经血源传播: 输血与血制品的使用,往往是主要传播途径。如外科手术、牙科治疗、注射、纹身医疗或实验室意外接触、共用剃刀、牙刷等,由于受到 HBsAg 阳性血液的污染而造成传播(经皮肤、粘膜、尤其是破损时) 。 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组织制品如胎盘组织液等) 。供血、供组织者本身为 HBV 感染者,或被 HBV 污染,使用上述制品即可形成感染。因接种污染和生物制品导致乙肝感染,甚至局部暴发的报道已不少见。 针灸、针刺也可引起乙肝传播。消毒不严,无意中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均可引起传播。实验证明,含 HBsAg 极微量,即可导致HBV 感染。 医源性传播已越来越引起

12、人们的重视。 ( 2)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又称垂直传播或围产期传播。孕妇若是 HBV 感染者,几乎不可避免地要感染新生儿。 HBsAg 阳性的孕妇,尤其HBsAg、 HBsAg 双阳性的孕妇,使 95% 的新生儿被 HBV 感染。新生儿被感染后易形成长期性携带。 ( 3)消化道传播: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唾液中 HBsAg 阳性率很高。据调查证明,唾液中 HBsAg 出现的时间比血中晚 1-2 个月,平均持续存在 18 天。发病 1-3 周内的唾液中, HBsAg 检出率高达 90%以上, 5 周后不易检出。慢性乙肝患者及 HBsAg 携带者,难以确定 HBsAg 排出及持续存在的时间。唾液排出

13、的 HBsAg 与血液中 HBsAg 滴度呈正相关,血液中 HBsAg 滴度越高,唾液中的 HBsAg 检出率越高,浓度也越高。 但唾液中的 HBsAg 浓度是否可达到导致感染的剂量,即使达到感染剂量的 HBV,通过健康的胃肠道是否能形成感染,尚无确切证据。至今国内外也无文献报道经胃肠道传播,导致乙肝发病,或造成食物型暴发流行的例证。 ( 4)性传播: 在精液、阴道、月经和皮肤溃疡渗出液中也已检出 HBsAg,通过接触可被感染。国外已将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围。调查证实,同性恋者、性混乱者、妓女等人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夫妻间的感染率高于父母与子女间、或母亲

14、与儿媳间。 ( 5)吸血昆虫传播: 从吸血昆虫(蚊子、臭虫、虱子等)体内均检出过 HBsAg。一般认为吸血昆虫只起机械传播作用,在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 何谓乙型肝炎的非肠道传播途径 ?( 1)医源性传播 :经血源传播,输血、外科手术、牙科治疗、注射、纹身、针刺、针灸等,其中如有被 HBV 污染的环节,即可导致感染。经血液、组织液制品感染,使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胎盘组织液、器官移植等,如供血、供组织者为 HBV 感染者,受者即可被感染。 ( 2)母婴传播 :如孕妇为 HBV 感染者,可在产前(子宫内) 、产程中(产道内)或产后护理期间,造成新生儿 HBV 感染。 ( 3)性传播 :HBV 感染

15、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月经血中均存在 HBsAg,可通过性生活传播。 ( 4)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医疗、实验室工作中,意外接触污染血(尤其是皮肤破损) ,共用剃刀、牙刷,毒瘾者共同滥用注射器等,均可导致感染 HBV。 (三)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以下简称 “戊肝 “)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均与甲肝类似。常因水源污染引起流行,故多见于雨季或洪涝地区。在我国西部一些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曾发生较大流行。戊肝发病率较甲肝高、以青壮年为主,病情一般较甲肝重(青年男性则较轻)妊娠后期的孕妇中死亡率颇高,且易导致流产及死胎。 戊肝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法,凡不符合甲、乙、同型肝炎、巨细胞病毒、 E

16、B 病毒急性感染或其它已知原因的肝炎者,流行病学资料可证明系经口感受染者,可诊断为戊肝。 戊肝的治疗及预防基本同甲肝,防制措施应采取以切断粪一口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排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在很多地区居法定传染病 1、 2 位。在灾区由于饮水和食物极易受粪便污染,常有菌痢水型或食物型爆发流行,对灾区居民健康危害很大。 (病原) 痢疾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的志贺菌属,以福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最为常见,该菌对外界环境抵坑力较强,在水果、蔬菜上能生存 10天左右,在河水中存活时

17、间可长达 3 个月,在适宜的温度下还能大量繁殖。不耐高温,对各种化学消毒剂都很敏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和慢性病人以及带菌者。由于急性期不典型病人、慢性期病人以及带菌者这三种人容易误诊、漏诊,流行病学意义更大。 2、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类似,该病可通过水、食物和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水和食物型爆发流行多见于夏秋季以及灾后水源受粪便严重污染的地区,苍蝇污染食物的机会很多,在本病的传播中亦起重要作用,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散发的主要途径,但在卫生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可形成爆发。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短暂的免疫力,可重复感染,多次发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

18、小时至一周,一般 1-2 日,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每期又可分为三型。 1、急性期 (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肠道症状为腹痛、腹泻、全腹有压痛,以左下腹明显,大便为粘液样。 1-2 日内较为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每日大便次数达10 次以上,持续 1-2 周后缓解或自愈,或转为慢性。 ( 2)轻型(非典型) ;以每日腹泻数次为主要症状,可无全身症状,大便无脓血,里急后重不明显,病程持续数日后自愈或转为慢性。 ( 3)中毒型:多见于 2-7 岁儿童,成人较少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可达 40以上,惊厥,精神萎靡或昏迷,可在数小时内进入休克或

19、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该型肠道症状不明显或完全不出现腹痛腹泻。中毒型菌痢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及混合型三型,以混合型最凶险。 2、慢性期 ( 1)迁延型:有菌痢病史,症状时好时发,时轻时重,病程在二周以上。 ( 2)隐匿型:有菌痢病史,症状全部消失,大便培养阴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有显著病变。 ( 3)急性发作型:症状类似急性典型菌痢,但程度较轻。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病前 2-7 天内与患者有接触,饮用过污染的水,进食过受污染的食物等。 2、症状及体征:详见前述各型的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如见巨噬细胞,则有较大诊断意义。大便(粘液或脓血部

20、分培养阳性则可确诊) 。 4、急性期应与胃肠炎、肠炎、伤寒、食物中毒、阿米巴痢疾等鉴别,慢性期应与肠结核、血吸虫病,结肠癌等鉴别。 (治疗) 1、急性菌痢 ( 1)一般疗法:休息,肠道隔离,进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不能进食者,可口服补液。 (补液方法参考 “霍乱 “一节) 。 ( 2)抗菌治疗:痢疾杆菌耐药菌株较多,故应根据当时当地菌株耐药水平,适当选用以下药物。 吡 酸及氟 酸、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痢特灵、黄连素等。 ( 3)中草药治疗: 2、慢性菌痢: ( 1)一般疗法:注意饮食营养卫生、劳逸结合,提高抵抗力,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 2)药物治疗:急性发作型按急性菌痢处理,并适当处长疗程,

21、慢性迁延型则尽量取得药敏试验结果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预防) 由于菌苗的应用在目前还有较大困难,预防措施主要是管好传染源及切断各种传播途径。 1、传染源管理。对各型病人和带菌者加强管理,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应在大便正常后一周或大便培养二次阴性后,才可解除隔离。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饮食、饮水、托幼、公共服务行业等) 。从业人员带菌者应及时发现,并调离工作,经彻底治疗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 1)加强饮水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饮水食品安全。 ( 2)搞好环境卫生,处理好粪便、垃圾、污水、消灭苍蝇。 ( 3)加强卫生宣教,搞好个人卫生,纠正群众中不卫生的生活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