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氟苯尼考.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49337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氟苯尼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氟苯尼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氟苯尼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氟苯尼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氟苯尼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二类新兽药恒福特(氟苯尼考)氟苯尼考(Florfenicol)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1990 年首次在日本上市,1993 年挪威批准该药治疗鲑的疖病,1995 年法国、英国、奥地利、墨西哥及西班牙批准用于治疗牛呼吸系统细菌性疾病。在日本和墨西哥还批准用作猪的饲料添加剂,预防和治疗猪的细菌性疾病(邱银生等,1996),我国目前已通过了该药的审批。以下为氯霉素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氟苯尼考为氯霉素的结构同系物,作用机理及抗菌谱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相似,能与 50S 亚基结合,抑制酞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酞链的延伸,干扰蛋白质合成。氟苯尼考在结构上以 F 原子取代

2、了氯霉素、甲砜霉素中丙烷链 3 碳位置上的OH(见图 1),阻止了细菌乙酰转移酶在此位置上的乙酰化作用,故不受该酶影响而被灭活;而乙酰转移酶又与细菌经质粒介导的对氯霉素、甲砜霉素的耐药性有关,因此氟苯尼考不会产生类似氯霉素、甲砜霉素质粒介导的耐药性(Varma,et al,1986;Lobell,et al,1994;Soback,et al,1995), 而且对许多氯霉素耐药菌株仍然敏感。提供治疗猪黄,白痢,水肿病的理论依据。试验报告表明: (1)氟苯尼考抗菌活性优于氯霉素和甲砜霉素,Graham(1998)报道氟苯尼考对临床分离的 234 株 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低于氯霉素,在

3、8ug/ml 以下对 98的菌株尤其对氯霉素耐药菌株如肺炎嗜血杆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类细菌属有抑制作用;(2)对阿莫西林耐药的嗜血杆菌的 MIC 为 0.5ug/ml(Syriopoulou,et al,1981)(3)氟苯尼考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MIC 为 0.25ugml-1(Veda,etal,1995;Barigazzi,et al,1996)(4)对链球菌的 MIC 为 0.5ug/ml( (Barigazzi,et al,1996)氯霉素由于有严重的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Varma,et al,1986),许多国家已禁止氯霉素在动物疾病防治上的使用,尤其是食品

4、动物,如美国 FDA。研究表明,氯霉素结构中 芳香环上对位硝基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基团,氟苯尼考在结构上以 H3CSO2 取代了 O2N 用药后不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动物疾病防治上,尤其是食品动物,氟苯尼考将替代氯霉素,在兽医临床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氟苯尼考最初主要应用于水产养殖,用于治疗黄尾鱼的假核性巴氏杆菌病及链球菌病、自然爆发的的大西洋鲑鱼疖病效果显著。口服给药对黄尾鱼巴氏杆菌感染,鳗迟钝性爱德华氏菌感染,金鱼鳗弧菌性感染,鲑杀鲑弧菌性感染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疗效超过其他常用抗菌药物(邱银生等,1996)。氟苯尼考治疗牛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Hass(1996)等报道氟

5、苯尼考以 20mgkg1.b.w 剂量肌注治疗牛呼吸疾病,其治愈率(80)显著高于阿莫西林治疗组(50)。Madelent 等(1997)报道以同样剂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氟苯尼考治愈率(91)也显著高于螺旋霉素(41)。ueda(1995)以 50ppm混饲治疗人工诱发的猪放线杆菌性胸膜肺炎,治愈率达 100;而甲砜霉素治疗组(200ppm)的治愈率低于 50。Craene(1997)报道牛单剂量静注氟苯尼考(20mgkg-1),能很好渗透进入脑脊液中,峰浓度(Cmax)为 4.671。51ugml-1,平均滞留时间(MRT)8.7h,对嗜血杆菌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20h,可作为治疗脑膜炎的首

6、选药物。氟苯尼考在泌乳奶牛的药动学研究(Soback,et al,1995)表明,乳房灌注给药吸收优于肌注,而且血浆浓度显著高于静注 4 小时后的血浆浓度,生物利用度(54)高于肌注生物利用度(38),这对于乳房灌注给药治疗牛的乳腺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肉仔鸡口服氟苯尼考(30mg/kg.b.w)后,生物利用度为 55.3%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18.5%,肉仔鸡注射氟苯尼考(30mg/kg.b.w)后,生物利用度为 96.6%(Afifi,1997);巴氏杆菌感染的鸭肌注氟苯尼考(30mg/kg.b.w)后,生物利用度为 73.%,高于健康鸭。恒福特是氟苯尼考的商品名,由太原市恒丰强生物技术发展有限

7、公司生产、销售,为保证质量和减少流通环节加价,现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免费咨询、免费邮购业务(恒福特长效注射液十盒以上起邮),并诚征区域代理(只对个人)。品 名 剂 型 规 格 价 格恒福特长效注射液 针 剂 2ml5 支(30%) 22.0 元/盒恒福特长效注射液 针 剂 100ml(30%) 210.0 元/瓶恒福特预混剂 预混剂 100g(10%) 52.0 元/罐氟苯尼考与氯霉素对鱼虾病原体的抑菌试验(作者:林春友 张勤)浏览 740 次 氯霉素在我国鱼虾细菌病防治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它对人体具有毒副作用,已被我国列为禁用药物。目前,国内厂商已推出了氯霉素的替代品氟苯尼考 。为了解其

8、对鱼虾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我们进行了氟苯尼考与氯霉素抑菌效果比较试验。 材料与方法 1. 病原菌: 对虾细菌病病原菌:鳗弧菌、嗜水产气单胞菌。 以上菌株由上海中鱼科技研究所邢先生提供。 鱼类细菌病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病原菌),代号 56-12-10;肠炎点状产气单胞菌(肠炎病病原菌)代号 58-20-9;嗜水产气单胞杆菌嗜水亚种(打印病病原菌),代号 ST78-3-3;苏伯利产气单胞菌(烂尾病病原菌),代号 CR79-1-1。以上菌株由中科院水生所提供。 2. 药物 氟苯尼考:纯度 98%,批号 0212006。 氯霉素:效价为 994IU/毫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3. 抑菌

9、试验:采用常量稀释法 3.1 采用 Nccls 及 Ics 推荐 Muller-Hinton 液体培养基,含 1%Nacl。 3.2 抗菌药物溶液的制备 将药物用适宜的溶媒溶解后,用无菌蒸馏水配置成 2560ug(或 IU)/ml 药液备用。3.3 标准接种液的制备 用接种环取 待测菌种接种到 2mlMH 肉汤培养基中。28培养后, 用 MH 肉汤校正菌液浓度至 0.5 麦氏标准浊度,此浊度含菌量为 108CFU/ml,再用肉汤按 1:100 稀释备用。 3.4 用 MH 肉汤将药液依次对倍稀释至 256、128、640.24、0.12、0.06ug(或 IU)/ml 13 个 2 倍稀释浓度

10、,取每个浓度的药液 1ml 分装于 13100mm 的试管内,取校正好的菌液 1mL 分别加入各试管中,使接种后每支试管的含菌量为 5105CFU/ml,此时各试管药液浓度依次为 128、64、320.12、0.06、0.03ug(或IU)/ml,同时设不含抗菌药物只含定量菌液的阳性对照管,不含抗菌药物和菌液的阴性对照管。28培养24h,用肉眼观察以无细菌生长试管中最低药物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MIC)。 结果分析 结果见附表,氟苯尼考对鳗弧菌、嗜水产气单胞菌、56-12-10、58-20-9、ST78-3-3、CR79-1-1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 0.5、2、32、0.5、1、0.

11、5 ug/ml;氯霉素对鳗弧菌、嗜水产气单胞菌、56-12-10、58-20-9、ST78-3-3、CR79-1-1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 2、2、32、0.5、1、0.5IU/ml。氟苯尼考对鳗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比氯霉素低 4 倍,氟苯尼考与氯霉素对嗜水产气单胞菌、56-12-10、58-20-9、ST78-3-3、CR79-1-1 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相同。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氟苯尼考对鱼虾常见病原菌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同氯霉素是相同的,对某些病原菌,如鳗弧菌作用更强。因此,用氟苯尼考来代替氯霉素治疗水产养殖生产中出现的细菌性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并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

12、用药物使用准则。 附表 1:氟苯尼考对鳗弧菌嗜水产气单胞菌的抑菌结果 病原菌 128 64 32 16 8 4 2 1 0.5 0.25 0.12 0.06 0.03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鳗弧菌 - - - - - - - - - + + + + + - 嗜水产气单胞菌 - - - - - - - + + + + + + + - 56-12-10 - - - + + + + + + + + + + + - 58-20-9 - - - - - - - - - + + + + + - ST78-3-3 - - - - - - - - + + + + + + - CR79-1-1 - - - - -

13、 - - - - + + + + + - 附表 2:氯霉素对鳗弧菌嗜水产气单胞菌的抑菌结果 病原菌 128 64 32 16 8 4 2 1 0.5 0.25 0.12 0.06 0.03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鳗弧菌 - - - - - - - + + + + + + + - 嗜水产气单胞菌 - - - - - - - + + + + + + + - 56-12-10 - - - + + + + + + + + + + + - 58-20-9 - - - - - - - - - + + + + + - ST78-3-3 - - - - - - - - + + + + + + - CR79-1-

14、1 - - - - - - - - - + + + + + - 牙鲆病害防治 作者: 浏览次数 582 次 牙鲆鱼的养殖方式目前主要为室内水槽养殖,由于水质易恶化,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因此对管理要求高。一旦发病,蔓延快,即使用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却严重影响了鱼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又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牙鲆养殖应该加强科学管理,以预防为主。 鱼病的预防。(1)减小故养密度。养成密度以 30 尾m2 为好。(2)加大水交换量。每当冬季到来人们为了减小能源消耗,人为地压低交换量不仅减缓了鱼的生长速度,而且极易导致鱼病的发生。所以,对于养成车间冬季的水交换量也不要低于 10 个量程。(3)

15、及时清除死鱼和病鱼。(4) 勤吸底、少倒池,搞好池底卫生。所用工具也要经常消毒处理。(5)强化管理,杜绝事故发生。 鱼病的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于细菌病,如采用氟苯尼考、盐酸土霉素等有效抗菌素,都可以收到一些疗效。一般多使用盐酸土霉素,用量为 500mgkg 鱼配在饵料中投喂,每天一次药饵连续 510d,对一般细菌病疗效较好。在发生溃疡病时,可用药浴辅助治疗。若用福尔马林,可用 10010-420010-4 每天 lh,连续 3d以后每隔 1d 药浴 1 次,共药浴 5次即可。药浴时停水停气 1h。对于寄生虫病和打印病目前主要是采取药浴的方法,用10010-630010-6 的福尔马

16、林药浴 1h,每天 1 次连续 3d。总之,若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若剂量过大则会造成药害。所以必须视鱼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确定浓度、时间和施药次数。 常见牙鲆六疾病: 1、寄生鳍腐纤毛病(白点病): 病症:此病发生在苗种培育阶段。病鱼摄食不良。全身黑化。已底栖生活的幼鱼离群上浮游动。重症者表皮部分白化,与黑色相间呈团块状,粘液增多,鳍、鳃盖内侧发红糜烂,导致幼鱼大量死亡。 病原体:感染鳍腐虫所致。 防治:严格处理育苗用水;仔鱼入池前将水槽彻底消毒清洗,饵料生物如卤虫必经杀菌处理方能使用,投喂肉糜以少量多次为宜,严格控制投喂量,并及时清除残饵和死鱼;对已发病的鱼采用 2510-6(25ppm

17、)福尔马林全池泼洒,5 分钟后起动微流水装置,效果较好。 2、传染性肠道白浊症: 病症:此病多发生于变态前期的仔鱼,死亡率高。肠道发白,腹部膨大,消化道内存有大量饵料,随病情发展,腹部下陷之后死亡。患病仔鱼不摄食,在水中成团块状,游泳不活泼。 病原体:弧菌属菌所致。 防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防治办法,用呋喃剂进行药浴无效果。培育时应特别注意,必须使用油脂酵母及小球藻培育的轮虫等优良饵料以及使培育环境保持清洁。 3、腹水症: 病症:此病从仔稚鱼期到成鱼均有发生。病鱼腹部膨胀,有时肠子从肛门出,鳍出血,吻端发红,肝脏出血,肾肥大。 病原体:为爱德华氏菌属(Edwardeiua rarde) 。 防治

18、: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药物治疗。建议养殖中经常换水,保持环境清洁。 4、链球菌症: 病症:病鱼眼球血浊、充血、突出,鳃盖发红,上下腭充血,肠道发红,腹部积水,卵脏充血等。 病原体: 溶血性链球菌属(Streptococus sp.) 防治: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疗效。但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放养密度,避免过量投饵,清除残饵,改善水质。 5、孢子虫病: 病症:孢子虫寄生在鳃上,造成呼吸困难,不进食,最后死亡。 防治:210-6(2ppm)硫酸铜泼洒全池,2 小时后换水。 6、体色异常鱼:体色异常主要是有眼一侧的色素发育不良而出现的变白现象,相反无眼侧则出现黑褐色或茶褐色的色素,而出现变黑的鱼。两者往往同时

19、发生。其起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营养不良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培育的物理条件如光照不足,早期发育的温度不适引起的。体色异常的鱼生长不受影响,随鱼体的生长白化程度逐渐减少或消失。 (摘自北部湾水产信息网) 2002-12-26关闭窗口介绍一种新型水产环保型抗菌素中鱼尼考作者:朱岗 高会平 浏览了 859 次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也飞速发展。然而众所周知,自去年以来由于水产品的药残(尤其是抗生素残留)问题,受到国外进口国的频频退货及限制,已成为阻碍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针对这种局面,为此我国政府已明令禁止氯霉素、磺胺类、呋喃类等抗菌

20、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可是,多年的养殖经验证明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产疾病,特别是细菌病的防治上有其独特的疗效,因此选择一种安全高效的抗菌素为广大养殖业者所期盼。在此之际,一种新型抗菌素中鱼尼考在广大水产病害防治工作者及药学研究者的努力下诞生了。下面我们就针对其特点、抗菌机理及化学结构等简单作些解释,以供广大业者参考。 一、产品特点 中鱼尼考所采用的原料氟苯尼考(Florfenicol)是由美国于 90 年代初研制成功新型抗菌素,相比于普通抗生素其特点在于主要有以下几点: 杀菌效率高:本品对 G+和 G-菌均有强大的抑杀作用,尤其是对养殖水体的致病菌如弧菌、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引起的水

21、产动物疾病有较强的控制效果。 安全环保:由于 Florfenicol 分子结构独特,长期使用不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亦不会引起动物再生障碍性贫血,在规定休药期停药无残留,能确保人体安全,因此在国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已被容许应用于食品动物的病害防治,并成为防治水产动物细菌病的优选药物。 吸收迅速,通常在内服短时间内即可达到血药治疗浓度; 用量极低,病害防治成本较小,预防用量仅为 0.3(即每公斤饲料内添加本品 0.3 克),治疗用量仅为 0.5(即每公斤饲料内添加本品 0.5 克) 对环境无危害:在规定的使用浓度条件下对浮游植物和蚤类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 二、抗菌机理: 本品能与核糖体上

22、的 50S 亚基紧密结合,阻碍了肽酰基转移酶的转肽反应,从而抑制肽链的延伸;同时选择性地作用于组成细菌菌体的 70S 核蛋白体的受体,改变和干扰肽酰转移酶的功能,从两方面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三、中鱼尼考对养殖水体部分致病菌的抑菌试验 附表:中鱼尼考对不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菌株 MIC(ppm) 嗜水气单胞菌 0.55 副溶血弧菌 0.30 柱状屈挠杆菌 0.50 爱德华氏菌 0.55 温和气单胞菌 0.60 四、中鱼尼考的使用说明 作用与用途:本品为新型水产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强大的抑杀作用,其可有效阻碍肽酰基转移酶的转肽反应,改变及干扰肽酰基转移酶的功能,干扰细菌蛋

23、白质的合成,从而有效抑制养殖水体绝大部分致病菌繁殖,预防及治疗虾蟹、鳗鱼、鱼类及甲鱼等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疗效彻底,无耐药性及残留低,安全环保。 用法及用量:内服,拌饵投喂。 1) 预防:疾病流行季节,每 10-15 天投喂本品 1 次,其添加量为 0.3; 2) 治疗:疾病发生后,连续投喂本品 3-4 次,其添加量为 0.5- 1.0。 注 意:投喂本品时,需结合外泼“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 0.2ppm 或外泼 “强克 101” 0.2ppm。 成 分:Florfenicol 、增效剂、赋形剂等。 储 存:干燥阴凉处,保质期 2 年。 2002-9-18 版权所有:上海中鱼科技研究所技术

24、支持:无锡万网数码传播有限公司养殖对虾的健康实用管理技术 作者:符泽雄 浏览次数 1108 次 一、 场址的选择 1、 供水条件 养虾生产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作保证,其中 pH 和盐度这两个参数的波动不能过大,pH 值的理想范围为 7.5-8.5、盐度为 10-30之间。 除咸水、半咸淡水外,淡水水源对虾场生产也十分必要,它可调节虾池的盐度及供虾场职工生活用水。 水源应不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主要水质指标应不超过对虾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规定的渔业水质标准。 2、 地质条件 沿海风浪 较小的泥质或泥砂质的潮间带,以及潮上带的盐碱荒滩均可建池养虾。但必须对底质作多点勘探,进行不同层次土

25、样的化学成份及机械组成分析。尽量避免在酸性土壤处建池。此外,还应注意选择地势平坦、施工和进排水方便的地方。 3、 社会条件(基础设施) 应考虑交通、电力、通讯、劳动力、饲料及供给、安全等条件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二、 养虾场建设 1、 虾池。虾池面积在 10 亩左右,虾池以圆形为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虾池、四角弧形也是使水有效环流的池子。池面水深 1.5-2.0 米。池底应以 0.2%的比降顺向排水闸。池堤顶宽 2-3.5米,堤顶高出设计水位 0.5-1.0 米。池底坡度视土质及有否护坡而定,一般可取 1:2-1:2.5。粘土地一般不需护坡,松散土壤或长条池两端的堤坝最好进行护坡。 虾池两端应设

26、进水闸。闸宽 1.0-1.5 米。排水闸底要低于池内最深处,以便排干池水,有利于清池与收虾。闸墙上设三道闸槽,中间安装闸板,内外安装闸网。 进、排水渠道应分别设立,进水口与出水口应尽量远离,不使排水与进水混合。废水应经处理(沉淀池)后再排出虾场。 三、 放苗前准备工作 1、 清淤。收虾之后,应将池内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彻底清除池中污泥。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用人力或推土机、泥浆泵等将污泥彻底清除。沉积物较少的滩面可采用曝晒、翻耕及冲洗等方法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排出投苗前还应反复灌排水数次。彻底浸洗池底。 2、 清除杂藻。养殖池内富滋生大量的杂藻和水草,最常见的有刚毛藻、浒苔、沟

27、草及大叶藻等,它们占据着池塘空间,缠绕虾苗,造成虾苗或幼虾的死亡。它们还强烈地吸收水中的养料,妨碍浮游生物、底栖硅藻等对虾饵料生物的繁殖。尤其是当这些藻类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大量死亡,败坏池水,造成对虾大量死亡。因此,凡是有杂藻大量繁殖的池塘,放养虾苗之前均应进行清除。清除方法一般是放养之前将杂藻移出池外,或者用翻耕的方法,将杂藻埋入泥中。也有将杂藻晒干后点燃烧死。也可用早期肥水的方法,限制杂藻的滋生,即灌水后立即施肥,使浮游生物首先繁殖起来,降低池水的透明度,抑制藻芽萌发。也可用 7-8ppm 硫酸铜、0.5ppm 的苔藻净抑制杂藻。 3、 施用石灰。池塘在最后冲池排净水后应立即施用石灰。

28、这时使用的石灰是农用石灰(CaCo3) ,每亩 75-150 公斤石灰应撒播整个池底并向上到堤坝顶部。在池塘的投饵区和湿区应加大撒播石灰量。 4、 清除敌害。上造发生虾病,排不干水的池塘在施用石灰前还必须清除敌害生物,使用的药物有: 茶籽饼:主要杀伤鱼类及贝类、沙蚕等,使用时将茶籽饼粉碎,用水浸泡数小时,按每立方米水体 15-20 克的用量撒入水中,1-2 小时即可杀死鱼类。 氯化剂型消毒剂:包括虾康、漂白粉等。它们对于原生动物、细菌有强烈的杀伤作用。用量虾康为 2-3ppm,漂白粉 30-50ppm。 二氧化氯:具有杀细菌、真菌、病毒等功效,用量 5-10ppm。氨水:高浓度的氨水可杀死鱼类

29、及致病生物,并有肥池之功用。用量 250ppm。 敌百虫:敌百虫对甲壳类有剧毒,用之杀除白虾等杂虾类。用量 2-2.5ppm,使用敌百虫清池必须在放养虾苗前 10 至 15 天进行,否则回伤害虾苗。 5、 进水与肥水。进水与肥水的目的是促使浮游生物健康生长,生长良好的浮游生物是养殖生产的基础,这是因为: 避免池底,防止有害底栖藻类的生长。 减少水温的波动。 提供氧气。 利用池中含氮和含磷废物。 提供一种使虾感到轻松的较暗的环境。 初期的石灰播撒结束,就可往池塘进水 30-40 厘米,水应经 60 目以上筛网过滤进入池内,然后根据池塘的肥活状况施用肥料。新虾池以施用干鸡粪为好,每亩施用 100-

30、200 公斤,分 2-3次投入。老虾池以施化肥为宜,首次施氮肥 2-4ppm、磷肥 0.2-0.4ppm,以后每 2-3 天追肥一次,用量是首次用量的 1/2。并逐渐把池水加到 50-70 厘米。待池水透明度达 30-40 厘米时,应停止施肥。 浮游生物繁殖以后,如水色变清,则可能是由于原生动物如 毛虫、盐生蚕豆虫等繁殖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应排掉池水,重新纳水肥池。 池塘进水后,需再撒一次石灰,然后放苗。目的是保持 pH 值在 7.5-8.5 之间,并且每天的 pH值波动小于 0.5。用量一般为每亩 7 公斤左右。 四、 虾苗放养 1、 放养条件 水深应达 40-70cm,水质肥沃,透明度 3

31、0-40cm。 池塘水温以 20以上为宜。 虾池盐度最好保持在 20左右,与育苗室的盐度差不超过 5。否则对虾苗应进行逐级过渡,使之适应后,再行放养。 pH 值应在 7.5-9.0 之间。 2、 虾苗的选择 要求选择健康无病,个体大小整齐、体表干净、游动时敏捷、灵活、触鞭不时摇动、当水搅动是逆身游动。当水流动停止,健康仔虾倾向靠边,育苗过程少用或不用药物,不用高温培育,经检疫不带病毒病原体的虾苗。 3、 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应根据虾池的水深、换水条件、饲料的种类和数量、虾苗的规格以及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来确定。目前一般水较浅(1m 左右) ,没有增氧机的池塘每亩投苗万尾左右,而设增氧机,水深达

32、1.5m 左右的池塘,每亩投苗 2 万甚至 5 万尾左右。 4、 虾苗的中间培育 人工培育的虾苗个体较小,成活率很不稳定,往往影响养成效果。经过中间培育的虾苗放养后成活率高而稳定,便于估算虾池内对虾数目及准确投饵,由于中间培育期虾苗密度较大,其他争食生物密度相对减少,可提高投饵效果;由于中间培育推迟了养成池的放养时间,使养成池中的饵料生物有更充分的繁殖时间和生长时间,能增强培养饵料生物的效果及减少了在养成池的养殖期。因而减少了对虾池的污染,有利于养成期对虾生长。另外,对于多造养虾也是有利的。 其做法是:培育池可以利用养成池。也可专门修建,水深 0.5-1 米,放苗前亦需清池和繁殖浮游生物,其方

33、法同前。放养密度每亩 10-15 万尾,培育期间的饵料以鲜活饵料为佳,初期使用搅碎的鱼肉、蛋糕(日投量以 1 万尾 500 克左右开始投) ,也可使用幼虾配合饲料(日投量以 1万尾 100 克左右开始投) 。 虾苗长到 3-4cm,就可分养。 五、 养成过程的观测 技术人员应每日凌晨及傍晚巡池一次,仔细观察池塘的环境变化,安全状况,对虾活动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内容有: 1、 每日 5 时及 15 时各测气温、水温一次;每日 6 时及 16 时测定池水溶氧含量 1 次;定期或不定期测定池水的盐度、透明度、pH 值、氨氮及硫化氢含量。 2、 注意闸门、围网有无漏水跑虾,注意堤坝有无漏水、决口及漫水

34、的危险,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 观察对虾活动和分布情况,注意对虾健康状况,检查池底及池边有无死虾。每 5 天或 10天测定一次对虾体长。对虾的体长是指从眼柄基部到尾节末端的长度。每次测量尾数不得少于50 尾。在测量体长的同时,判定胃的饱满度。根据胃含物的多少,分为饱胃、半胃、残胃、空胃四个等级,必要时应做胃含物分析。 4、 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为确定投饵量提供依据。2-3cm 的小虾,可使用已知面积的小抬网,在池内多点抬虾,求出每单位面积对虾的尾数,从而求出全池对虾数目。6cm 以上的对虾。可用旋网定量。在池内多点取样,由捕到虾的总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出全池虾数。 捕虾总数 虾池面积(m2

35、) 全池尾数=K 网口面积(m2)撒网次数 K 为网口收缩系数,随水深而增大,1m 水深其值为 2,2 米水深为 3。 养殖后期还可作一次标志计数。根据池塘大小。在不同部位捕取 500-1000 尾对虾,剪去一侧尾肢,放回原池。1-2 天后再用网在该池不同部位捕虾,数清总数及其中剪尾虾的尾数,重捕尾数的数目至少应达总剪尾数的 1/10,利用下式求出全池虾的数目。 标志虾总数 对虾尾数= 捕虾总数 重捕标志虾尾数 六、 饵料与投饵 1、 饵料种类: 动物性饵料:下杂鱼。少量低值贝类。要求消毒或蒸熟后投喂。 配合饲料:是根据对虾营养需要,用多种原料搭配而成,其要求是:蛋白质含量应达 40%以上,其

36、中动物蛋白质应占 1/3 以上;粗脂肪含量 4-6%;碳水化合物 20%左右;矿物质 20%以下。颗粒直径 1.5-3.5mm,含水量 10%以下,表面光滑无刺毛和裂纹,在海水中浸泡三小时不散。 2、 投饵量的确定 投饵量的确定是养成中的关键技术,是决定养虾成败,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根据下因素确定投饵数量。 首先应准确估测池中对虾尾数。除前述的估测方法外尚可根据经验成活率估算。根据估测的对虾尾数及平均体长,利用对虾摄食量公式,计算出投饵数量。各种饵料的计算公式如下:以 I 代表对虾平均体长,单位为厘米。摄食量单位为克,即每尾对虾每日摄食克数。 贝肉、杂鱼(鲜重)=0.0612.5 贝肉

37、、杂鱼(鲜重) 配合饲料(干重)= 3 根据对虾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一般投饵 1 小时后应有 50%的对虾达到饱胃或半胃,如达不到,而环境条件又无不良变化、则可能是投饵不足,就应增加投饵量。反之,如在下次投饵量前池内仍有较多余饵,就应减少或暂停投饵。 根据环境条件调整投饵量。当水温过高或过低,盐度突然大幅度变化,溶氧不足,氨氮超标等水质条件恶化时,均可引起对虾摄食量下降。因此,在水质条件不佳时,要千方百计设法改善水质,并减少或暂停投饵。 3、 投饵位置:理想的饵料分布是在虾能够尽快摄食到的地区。虾倾向于增氧机清理过的洁净池底区域摄食。应避免将饵料撒在脏区。养殖初期应在池四周距堤坝 2 米左右处

38、投饵随着对虾生长,日间逐渐向深水处投饵,夜间在浅水区投饵,同时投饵应力求均匀,以利于对虾摄食。4、 投饵时间:前中期以每日投 2-4 次,后期投 5 次。夜间投饵应占日投饵量的 60%以上。 发霉、变质、脂肪氨化(油烧)的饲料不能投。 七、 水质管理 对虾生存于水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对虾的生理活动。在新鲜优质水质中,对虾摄食旺盛,生长较快。否则,即是投放优质饵料,对虾也不摄食,甚至因缺氧造成对虾的死亡。所以,要养好一塘虾首先要养好一塘水。 1、 水质控制指标 pH 7.5-8.5 日波动80mg/l 硫化氢 0.01mg/l 以下 透明度 30-40cm 2、 添水与换水 养殖前期应逐渐向池

39、内加水。在 20-30 天内加水至最深水位,以后视水质情况换水,如有下列情况需要换水: pH 值日值差异大于 0.5 或超过 7.5-8.5 的范围。 水过于透明(80cm)或过于浑浊(30cm) 。 水的颜色显著变暗。 无机悬浮物的数量增加。 池塘水面出现稳定的泡沫。 换水前应测量要换入的水 pH、盐度和浑浊度。水的盐度要相似,pH 值在 7.8-8.2 之间。水不应含有大量悬浮物,有条件的可配蓄水池。水在蓄水池沉淀 24 小时后加入。 换水的水即使水质好,日换水量也不应超过 30%。 当附近出现暴发性虾病或容易出现暴发性虾病季节,应尽量少换水或不换水。可加淡水。 3、 石灰及其使用 种类有

40、: 农用石灰又称石粉(CaCo3) ,由石灰石直接粉碎而成,用于增加池水的缓冲能力。其对虾池的 pH 值没有重大影响,所以养殖中用量大,特别是高位池养虾。 熟石灰(CaCoH2) ,是石灰石通过大约 800-900高温燃烧后往其上面加水而爆成小颗粒。用于提高池水 pH 值,用量一般为 4-6kg/亩。下午不宜使用。 生石灰(CaO) ,由石灰石烧制后不加水的石灰,它对 pH 值影响很大,不能直接用于有虾的虾池。可用于 pH 值过低的虾池和清塘。白云石粉(CaMg(Co3)H2 ) ,它与农用石灰的作用相同。目前高位池用量较大。 在生产过程石灰可经常使用,如果 pH 值降至 7.5 以下或 24

41、 小时内波动大于 0.5 应施用石灰。PH 值波动过大往往与碱度降低有关。每次换水后与大雨后都要加石灰。 在养殖的头 50 天,一般每周加两次石灰,以稳定 pH 值,确保浮游生物的良好生长。农用石灰或白云石应常规使用。熟石灰只有在 pH 值低于 7.5 时使用以增加 pH 值。 4、 底质处理 底质污染是水质不良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正确处理好底质,是改良水环境的有效方法。除适量投饵外,还应经常捞出饵料台及池角的污泥残饵,底质污染严重时,还可向池内加含氧化铁的铁渣、矿渣、沸石粉,避免硫化氢的产生。高位池使用是放养前期每月 1-2 次,中后期每 10-15 天一次,用量每次 80-200kg/亩。

42、5、 添加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在改善水质、底质、防治虾病,促进生长方面有特殊功能。使用方法为:投放虾苗前 2-3 天,每亩用 5 升菌液全池泼洒,最好将光合细菌与细砂混合匀后撒在池底,以后每 15-20天追施一次。 6、 池水增氧 有条件的虾池都要有增氧机,养殖前期每 2-3 天在夜间使用 2-6 小时,中期每夜间用 2-6 小时,后期除投饵时停外,都使用。 八、 防害与除害 尽管放养虾苗之前进行了清池除害,但养成期仍应注意: 1、 有害浮游生物的防治 由于池中投饵量大,池水过肥,在养成期间常有大量的有毒或有害浮游生物的繁殖,这对虾的生长或成活产生不良影响。有毒生物多属于甲藻门,如裸甲藻、夜光虫

43、等,它们大量繁殖时,不仅夜间耗氧量很大,而且产生毒素,使虾麻痹而死。夏季高温期还常有轮虫和糠虾大量繁殖,它们常把池中浮游植物吃光,减少了池中增氧因素,并加剧对氧的消耗,造成对虾缺氧死亡。可用 1-2ppm 硫酸铜杀死夜光虫、轮虫及 70-80%的原生动物,施药应在晴天的上午或中午进行,糠虾大量繁殖时,可用光诱捕杀。 2、 鱼类的清除 在灌水过程中常因滤水网破裂而使鱼卵或鱼苗进入虾池内。小杂鱼与对虾争空间、争氧,争饵料。鱼害则捕食对虾。当发现鱼类较多时,可使用茶籽饼毒杀,毒鱼选在大潮期间的上午进行,毒鱼时应先排去 1/2-1/3 池水,以后准确计算虾池水量,按 15-20ppm 投放,茶籽饼需经

44、粉碎后用水浸泡后连水带渣均匀泼入池中,施药后 2-3 小时鱼类死亡,捞出死鱼,向池内灌入新鲜海水。 3、当虾蜕壳时不要施药。 九、 常见虾病防治 对虾养成期病害较多,一旦发病,由于虾池面积大,水量多,药物往往难以奏效。所以,应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防病措施是:彻底清池消毒;使用健壮的虾苗;合理控制放养密度;适量投喂优质饲料,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底质和水环境、养水保水,不盲目大排大灌;疾病流行季节适量投喂药饵和合理使用消毒剂或底质改良剂。常见疾病的诊断、防治方法如下: 1、 病毒病 症状:症状不甚明显。潜伏期过后 2-3 天内可能出现暴发性死亡。肉眼观察,发病初

45、期不摄食,活动力下降,反应呆滞。有的虾体呈淡红色或灰暗,头胸甲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小斑点,呈花斑状,肝胰脏委缩或肿大糜烂。防治: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综合预防。彻底清污消毒;放养无病源感染的健壮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当发现传染性流行病时,暂封闭不换水;易发病季节在饲料中添加 1-3的克毒王;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在任何时间不低于 5mg/l;在饲料中添加 3稳定性好的维生素 C 及 1%对虾病毒净;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不人为惊扰;防止出现细菌、寄生虫等并发疾病。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应投药饵及进行水体消毒如强

46、克 101。 2、 烂鳃病(黄鳃、黑鳃) 症状: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边梢向基部坏死、溃烂。常于大雨后出现该症状。病原为弧菌或其它运动性细菌(如气单胞杆菌) 防治: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的水质;少投喂或不投喂鲜活饵料,绝对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小杂鱼虾;定期(10 天左右)泼洒生石灰 5-10 公斤/亩;发病虾池全池泼洒溴氯海因 0.3ppm,同时投喂氟苯尼考(0.1%)或氟哌酸(0.05%)等药饵。连续 5-7 天为一疗程。 3、 红腿病 症状: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浑浊凝固慢或不凝固。 病原为副溶血弧菌或鳗

47、弧菌。 防治:同上。 4、 肌肉白浊病与痉挛病 症状: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有的全身肌肉变得白浊;有的对虾呈痉挛状,两眼并拢。腹部向腹面弯曲,严重者尾部到头胸部之下,伴有肌肉白浊而死。 病因:水温过高,盐度过高或过低,溶氧低、密度大等都可能诱发,虾受惊扰也可能诱发。 防治:放养密度适宜。高温季节保持高水位,不使理化因子变化急剧,不频繁人为惊扰。 5、 固着类纤毛虫病 症状:鳃区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全身各处呈灰黑色的绒毛状。虾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至停止吃食,不能蜕皮;午夜后至天亮前夕,虾池水溶氧低于 3mg/l 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 病因:为固着类纤毛虫,常见有聚缩虫、单

48、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和鞘居虫等。在对虾养成中、后期,这些纤毛虫由于池水含有大量有机碎屑、有的虾池换水困难或因虾体感染细菌、病毒等原发性病原生物,而促使它们大量繁殖并附着于虾体。 防治:养殖中、后期要适量换水,合理投饵,降低虾池有机物含量;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池水溶氧不低于 5mg/l;检查诊断虾体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有,应对症防治;茶籽饼全池泼洒,浓度为 10-15ppm 或茶皂素浓度 1-2ppm,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换水;硫酸锌0.8-1.0ppm 全池泼洒。 十、 收获 适时收获是对虾养殖丰产又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收获的时间应根据市场需求,价值规律及对虾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水温变化,

49、水质及底质污染程度、饵料资源等情况而确定。 在正常情况下,应定期采集虾样,测定其平均体重和检查其总体生产情况。在收虾时软壳虾的比例不应超过 5%。因此有必要采取手段预测虾群的脱壳期。虾池中有大量的虾壳,则表明有较大比例的虾正在蜕壳。收虾应安排到下个脱壳期的一半时间进行(见附表) 。例如,如果虾的平均体重为 30 克,那么收虾应定在观察到蜕壳后的 7-8 天进行。 收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排水法,用袋网收虾;一种是在虾池内用网捕虾。 排水法收是利用对虾沿池群游及趋弱流、顺强流的特点。在排水水闸外槽安装闸门挂网。利用急速放水,收获对虾。这种方法,收虾效果好,节省劳动力,收起的虾不受赤池底污泥污染,适于大规模收获对虾。 池内用网捕虾,是使用旋网或小电网、大拖网或抛网捕虾,池底被搅浑,并对虾造成污染,这种方法适用于一次不能全部收获完。 附表: 虾个体大小与脱壳的间隔 平均体重(克) 脱壳间隔(天) 2-5 7-8 6-9 8-9 10-15 9-12 16-22 12-13 23-40 14-16 50-70(母) 18-21 50-70(公)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