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490388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为保证国家课程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努力优化地方课程,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优质课程和教材,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的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形成我们水落坡中学的学校特色,特制定如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一、指导思想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来开发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在保证教学质量

2、的基础上,力促教育创新,使课程体系充满生机活力,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探索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开发的程序,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学校目标:与国家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学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目标:通过课程的开发,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行为,增强课程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

3、研型的教师。三、课程开设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面育人、和谐发展” 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使课程方案更人性化,更能体现以“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宗旨。课程突出学校“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活泼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使“ 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健全发展”,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能力。课程的呈现形式既有学科课程也有活动课程,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学习生活形式的统一,关注课程开发的过程,重视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特色的突显。课程开发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过程性

4、原则。课程开发从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到组织实施与评价不是一个单向一维的过程,而是一个基于教师不断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同时,课程的形式也不是一个物化的、纯文本的、固定的东西,而是随着开发实施而不断地修正完善的过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而个性的成长本身是一个过程。同时,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更应注重过程的评价。 2、多样性原则。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尽可能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全面开发学校课程,人尽其能,物尽其

5、用,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3、主体性原则。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给学生在适应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4、时代性原则。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讲求课程实施效益。5、可行性原则。学校在确立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实用可行。4

6、、课程设置: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六年级、初一、初二)人生规划(初三)学校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戏曲(六年级)古典家具(初一、初二)五、课程的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制定“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规范课程的开发、开设,加强课程管理中的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为了保证课程的成功开发,学校学科教研组长作为推进工作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教务处负责课程培训、检查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课程教学设计档案整

7、理等工作。1.课程开发的管理(1)教务处指导教师探索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并组织落实。 (2)制定完善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鼓励每位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学校课程可根据教师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课内容。学校课程开发应做到有课程纲要、有教案。(4)教师认真制订学期课程活动计划,备好教案。按正常备课和常规教学要求执行课堂教学。教师应准时并作好充分的准备,确保课程活动质量。(5)每次活动后,授课教师根据课堂反馈,写出反思体会。(6)各类课程应确保其正常开展,教师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上课,

8、须事先通知教务处,不得擅自调课、停课。(7)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的考核工作,加强巡查、听课和教案检查,防止课时他用的情况,做到专课专用。(8)每学期教务处组织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9)加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档案建设,对教师开发的优秀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时存档。 2、课程开发的保障(1)学校对参加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课程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2)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3)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实施心得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4)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课程实施的成果。(5)学校对授课教师做好各类教学活动的资源保障,为地方课程、学校

9、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6)对教师开发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校组织评选其中优秀的成果,存档并予以奖励。六、课程的评价加强课程评价,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施能力,使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真正适应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健康发展。学生评价:1、突出发展。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2、注重过程。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的衍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3、体现多元。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4、强调自评。课程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

10、调整、自我改进,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进步。对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活动评价三种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作业,问卷调查及活动记录给予相应的等级评价。教师评价:1、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记录。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3、教务处通过听课、学生问卷、检查教案、学生座谈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纳入业务档

11、案。对教师的评价重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考核情况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课程评价:对课程的评价由教师课程作业和学生问卷评价两部分组成。对课程实施每学期一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附:地方课程学生评价表活动主题 年级 班 姓名 评价项目 具 体 内 容 评 价 等 级A B C D积极参与活动 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情感态度不怕困难和辛苦 主动和同学配合 乐于帮助同学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合作交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贡献 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 学习技能实践方法、方式多样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会与别人交往 活动有新意 实践活动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12、成长记录袋 表演、竞赛、汇报等 成果展示成果有新意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课程学生评价表活动主题 年级 班 姓名 评 价 等 级评价项目 具 体 内 容A B C D积极参与活动 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情感态度不怕困难和辛苦 合作交流 主动和同学配合 乐于帮助同学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贡献 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 学习技能实践方法、方式多样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会与别人交往 活动有新意 实践活动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成长记录袋 表演、竞赛、汇报等 成果展示成果有新意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课程调查表课题名称:班级:姓名:活动过程记录2012.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