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全).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476122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是全省“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的“一体”部分,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是提升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力量。落实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一体”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山东实际,统筹谋划全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增强全省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一体”包括胶东半岛城市群青岛、烟台、威海、潍坊 4 市,省会城市

2、群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 6 市,行政区划面积 8.8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6.4%。2007 年末区域人口 5576.3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5%。在空间上构成以济南、青岛为两大中心,以胶济高速铁路延长线、济青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城市群。 “一体”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基础最好、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依托沿黄腹地、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城市群,在全国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发展成就。区内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济

3、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综合经济实力增强。2007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60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1055.2 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72%和 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3358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5635 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91.8 亿元,占全省的 71%。全省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 13 市中, “一体”占 9 市。三次产业结构达到 8.156.435.5,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2.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截至 2006 年底,区域内公路里程 12.2 万公里,约占全省的 59.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181 公里,占全省的 66.5%;港口条件好、密度高,吞吐量 3.34

4、 亿吨,亿吨以上港口 2 个。济南、青岛两大空港不断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能源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投入,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3.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部门经济束缚,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统一市场,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错位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4.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区内城市密集,拥有全省 48 个城市中的 37 个,占全省的 77.1%。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5、,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和以青岛为核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迅速,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互动发展,在规模扩张中实现人口集聚的空间优化,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是全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2006 年区域城镇化率达到 51.5%。5.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07 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1035.7 亿美元,占全省 84.5%;其中出口总额为 647.6 亿美元,占全省86.1%;当年实际利用外资 93.9 亿美元,占全省 85.3%。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 APEC、中国(寿光) 国际蔬菜科技

6、博览会、潍坊鲁台经贸洽谈会、威海中韩经贸洽谈会等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成效好的招商活动,为树立区域形象、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发展机遇和优势。今后一个时期, “一体”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全国区域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北部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内陆地区一批新的城市群经济带悄然崛起。面向 2020 年的长期发展,国家重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研究实施分类引导、细致配套、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促进空间科学开发,区域协调

7、发展。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为“一体”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综合优势,抓住用好战略机遇, “一体”发展将进入经济增长加速、结构升级加快、产业集聚加强、互动效应加大的重要阶段。1.地理区位优势。 “一体”东临日韩,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南连长江三角洲、中原城市群,北接京津冀城市群,向西辐射黄河中下游。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将成为今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作为环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在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升全省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产业竞争优势。区内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居全国

8、前列,龙头企业众多,2007 年实现农业增加值 1501.3 亿元,占全省 59.8%。制造业层次较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拥有电子信息、汽车、船舶、家电、纺织、石油和海洋化工、有色金属等一批战略优势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企业,是全国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地区之一。2007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109.7 亿元,占全省68.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1.2%,比全省高 2 个百分点。文化经济、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是我省新兴服务业的主体,2007 年服务业增加值 6607 亿元

9、,占全省的 76.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3.交通设施优势。区内拥有济青南北两大高速公路通道,胶济铁路和济青客运专线两大铁路通道,青岛、烟台两大过亿吨的港口,济南、青岛全省两个最大的空港,连接东北的烟大轮渡海上大通道,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综合立体运输网络渐成体系,综合联运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不断完善的现代交通,为确保生产要素流动通畅,强化区内互动效应,放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集聚能力,实现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自然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油料、水果、蔬菜、水产等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1500

10、 多公里的海岸线,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滨海旅游胜地,油气、风能、潮汐等海洋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海洋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我省已探明储量的 91 种矿产中,该地区有 70 多种,黄金(岩金)位居全国首位,石膏、金刚石、菱镁矿、钾盐、石墨、煤等储量丰富,其中黄金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5.科技人才优势。全省高层次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机构和设施大都集中在该区域。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区

11、内拥有 93 所普通高校,占全省的 85%以上;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53.2 万人,占全省的 66%。尤其是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占全国的 45%左右。坚实的科技人才支撑,成为“一体”做强的核心优势。(三)制约因素。与加快发展、加速提升的要求相比,“一体”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切实克服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障碍。1.资源整合不到位,制约着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一体”汇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但由于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不到位,各市在功能定位、相互协作等方面,借力发展意识不强,有机融入“一体”发展不足,教育、文化、科技等优势资源远未发挥出最大效应。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12、,是做强“一体”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2.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内各市在经济总量、外向型经济、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一体”中的比重均仅占五分之一左右。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济南、青岛作为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偏弱。2006 年,青岛、济南两个城市分别与本区域次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之比均为1.33,而上海、武汉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分别达到2.22 和 6.5。提高两大核心城市的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做强“一体”的战略选择。3.产业布局不合理,面临产业趋同和优化升级的双重压力

13、。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产业雷同,结构相似度高,互补性差,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难度较大。传统工业、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偏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研发、营销和品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做强“一体”的重要前提。4.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发展软环境亟待优化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总体上仍处于启动阶段,行政区划束缚和地方政策差异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人才等要素统一市场的形成。创新体制机制的步伐不快,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力度不够。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加快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

14、是做强“一体”的关键所在。5.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艰巨。区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是做强“一体”的重要保障。二、任务目标与指导原则“一体”是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强大引擎, “一体”强则山东强。要更好地带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升山东在全国乃至东北亚区域的战略地位,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15、,认真落实省九次党代会部署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在“新、特、优”方面下功夫,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一)发展定位与总体思路。1.发展定位。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和创新人才集聚区,全省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主导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2.总体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资源有效整合为重点,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强化城市辐射带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经济社会现代化步伐,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发展活力足、创新

16、能力强、产业素质高、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区域,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城市群。(二)指导原则。1.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加快把经济调优调高调强,率先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在率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体”腾飞带动“两翼”跨越,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推动。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在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

17、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坚持城市带动,陆海统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着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放大集聚辐射效应。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4.坚持分类指导,一体化发展。加强规划对接、产业合作与发展融合,突出特色,错位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区域品牌和整体竞争优势。5.坚持科教兴区,建设人才高地。加大培育和引进创业创新人才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低成本人力资源向主要依靠高价值人才资本提升。6.坚持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鼓励支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

18、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7.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三)主要目标。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资外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到 2010 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26000 亿元左右,占全省的比重超过 74%,人均超过 6600 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50 亿元左右,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 65%左右。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19、现代农业、海洋经济和研发创新基地。2010 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 3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 10000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5538,济南、青岛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服务业比重达到 5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9500 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2.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到 2010 年,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 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0%以上,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 180 万人左右;基本形成文

20、化创造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提高凝聚力的发展新局面;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000 万人、1000 万人和 600 万人,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80%左右,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0000 元和 8000 元,年均分别增长 10%左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5 岁。初步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3.城市功能不断强化,经济一体化框

21、架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分明、集约发展、运转高效的城镇体系。2010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5%以上,城乡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配套互联、特色优势互补、区域品牌共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撑保障能力更加巩固。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稳定可靠的能源体系、资源配置合理的水网体系和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到 2010 年,高速公路达到 1500 公里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 5 亿吨。5.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10 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 1700 亿美元

22、左右,占全省的90%左右,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5%左右;实际到账外资80 亿美元左右。6.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十一五”后三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4%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 13%和 12%,固体废弃物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林木覆盖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循环经济发展力争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再经过 5 年左右的努力,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6000 亿元,人均 11500 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 62%左右,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城市功能完善、经济文

23、化强大、科技教育发达、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行列,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发达城市群。三、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生态保护,按照“两个中心城市、两个城市群、两条产业聚集带(轴)、四类主体功能区”展开布局,科学开发国土空间,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方向明确,建设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文化、资源、环境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一)城镇建设布局。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以济南和青岛两大城市为中心,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和规模极化,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点突出、集约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转高效的城镇体系。1.以济

24、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城镇布局,努力建成南承沪宁、北接京津、东接半岛、西启黄河中下游的枢纽型城市群。做大做强“一个核心” 。省会济南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提升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空间发展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办好“十一运”为契机,搞好综合交通、信息通信、供排水、城市生态及城市安全等基础设施建

25、设,提高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和承载力。突出泉城特色,科学规划建设,提升省会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洁净城市环境、绚丽人文景观、浓郁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到 2010 年,人口达到 340 万人。构建完善“两个圈层” 。即以济南城区为中心,70 公里为半径,包括济阳、商河、平阴、章丘、肥城、齐河等周边区域的紧密圈层;以 150 公里为半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等 5 个设区市为节点的协作圈层。紧密圈层,要按照大都市理念进行统一规划,按组团式思路培育卫星城,构筑以服务业和人口聚集区为内核和中枢,制造业聚集区和物流基地为外围和支

26、撑的济南都市区。协作圈层,要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密集轴,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连绵带。加强济南和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的规划建设对接和融合联动,实现城区功能合理分工、基础设施合作共用,率先建成城市连绵区,缩短时空距离,形成“同城效应” ,放大和优化特大城市的功能。5 个设区市作为省会城市群的重要战略节点,要突出特色,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居住、商业以及休闲娱乐环境,科学规划建设产业集中区和人口居住区,增强集聚人口功能,努力打造区域经济新高地。到 2010 年,淄博五区城区人口达到 200 万人以上,泰安、聊城、德州城区人口达到 50 万人以上;莱芜城区人口达到 45 万人以上。2.

27、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立足于已形成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城市体系,依托现代化港口群和通畅便捷的陆、空交通网络,着力打造以青岛为龙头、以沿黄省区为腹地、面向亚太地区的发达城市群。突出青岛的龙头地位。青岛要进一步发挥在全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优良港口的优势,突出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信息产业特色,加快提升结构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尽快形成区域性贸易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东北亚航运中心,成为带动全区、辐射全省、服务沿黄省区的龙头城市。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实施“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空间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即墨、胶州、胶南 3 个县级市城市建设,积极

28、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到 2010 年,青岛城区人口达到370 万人。统筹规划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发展。加快构建以沿海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相连接,多层嵌套、圈点带片相结合的城市经济区,陆海统筹,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充满生机活力的对外开放带,集人文、自然和海洋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带,港口优势突出的海洋经济带。力争到 2010 年,烟台市跨入特大型城市行列,城区人口达到 200 万人,威海市达到 100 万人,潍坊市达到 130 万人;区内四分之一的县级市进入中等城市行列。3.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

29、能管理”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1)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审批”的原则,充分吸取专家和公众的合理意见,优选建设方案,优化功能分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加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的编制,确保规划实施的约束力。(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城际快速交通通道。济南、青岛要在完善快速公交系统的基础上,加快轻轨、地铁规划建设。各中心城市要以系统化设计、标准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为方向,统筹规划,建设集中供水、供电、供气、供热

30、等公共设施。搞好重点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加强消防、气象、人防、地质、地震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严格依法治市,推进管理网络化,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建设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保护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合理扩大绿色空间,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对老城、旧城要实行有序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宜居环境。(4)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

31、进城乡共同繁荣。(二)产业布局。以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中心城市为载体、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分工和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搞好协调与对接,构建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关系密切的区域产业体系。1.壮大提升济南省会经济。济南作为区域增长的中心,要充分发挥其全省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集散地的优势,进一步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加快打造产业高地和研发基地,提高服务全省、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一是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积极引进中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地区总部和结算中心,培育建设特色金融区;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管理总部入驻,形成总部集聚区;积极吸引各类企业

32、研发总部及信息咨询、科技中介、资产评估等高端服务机构,形成研发机构集聚区,努力使中心城区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资本资产运作中心和大型企业的指挥控制中心、营销策划中心、科研开发中心。二是加快发展高端产业。按照发展城市经济的要求,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集聚人才智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密集的优势,建设辐射全省的“科学城” ,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发展,着力发展高层次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制造业,培育壮大竞争优势,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及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中心。三是搞好与周边地区的产业整合,合理定位产业分工,提高区域配套能力,放大产业

33、集聚效应,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新能源、软件业及服务外包等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整体实力的提高,成为带动区域整合发展的“服务型”和“创新型”增长极。2.更好地发挥青岛龙头作用。着眼于强化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作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重要标志的现代制造业,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一是做大做强战略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项目,突出做大做强汽车、造船、机车等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与家电、石化、纺织服装、食品等战略优势产业,努

34、力形成电子信息和高档家电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中高档轿车产业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高速列车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生物及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二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顺应跨国公司投资由低成本区位转向产业集群区位的新趋势,积极推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战略优势产业和产业核心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本地化的中小企业,实行上下游关联性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技术开发、社会中介等相关机构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布局,配套发展,着力打造相互依存、共生共赢的产业集群。三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着力形成整体优势。充分发挥海尔、海信、双星、青啤等名牌效应,集中培植创新

35、能力强、名牌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横向联合、 “挂强联名” 、并购重组等形式,努力形成一批综合素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以一个企业带起一批企业、一个名牌带起一批产品。3.构建完善两条产业聚集带(轴)。在充分发挥济南核心作用和青岛龙头地位的基础上,搞好沿济青高速通道发展轴和沿黄金海岸产业带建设。沿济青高速通道发展轴,依托济青高速公路和济青高速铁路等交通要道,沿轴由东向西展开。要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完备配套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转化等服务体系,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制造业规模壮大和素质提升,打造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特色鲜明

36、、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轴。依托骨干企业,扩大品牌优势,把济南建成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重要的信息装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精品板材基地、石化化纤生产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青岛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淄博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泵类、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潍坊建成全国重要的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基地;聊城建成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及深加工、能源、造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基地;泰安建成全国重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输变电设备生

37、产基地;莱芜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深加工、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州建成全国重要的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汽车刹车片基地、纺织基地、中央空调和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等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培育生态旅游区。沿黄金海岸产业带,统筹陆域发展和海洋经济,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深入实施以港兴区战略,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发展壮大临港产业群,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海洋工程机械、现代化工、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食品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上运输、海洋矿产、海洋能源等产业,着力培育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提高胶东半岛制造业

38、基地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建立青岛现代化大工业体系,提升潍坊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烟台要发展壮大机械制造、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石化、冶金、生物制药等三个潜力行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经济型轿车和造船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基地,海陆交通枢纽及中韩日经贸交流的门户。威海要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轻纺服装、食品医药产业群,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建成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和旅游城市。4.推动“一体”与“两翼”有机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搞好产业布局和转移承接,促进人才流动、资金融通、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推动“一体”

39、各市与“两翼”周边县市区之间多层次、宽领域的资源整合和高水平优化配置, “一体”带动“两翼” , “两翼”促进“一体” ,放大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三)主体功能区布局。 “一体”总体上定位为我省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高效与生态相统一,发展和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承载能力,细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1.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指各城市建成区,胶东半岛沿海部分发达县(市) ,以及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济南等市的主要工业区域。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较弱,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

40、转变,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益,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专栏 2 部分优化开发区域1.青岛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2.烟台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蓬莱市、龙口市、招远市、栖霞市。3.威海环翠区。4.潍坊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奎文区。5.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6.淄博张店区、临淄区、淄川区、周村区、博山区。7.泰安、莱芜、聊城、德州中心城区。8.胶州、即墨、章丘、莱州等县级市建成市区。 2.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指各城市建成区周边,部分发达县(市),以及各市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经济园区、

41、特色产业园区。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以港口和铁路交通干线等为依托,以大型化工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为重点,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专栏 3 部分重点开发区域1.济南东部高技术产业发展区。2.济南北部化工及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区。3.济南西部电子及机械自动化设备产业发展区。4.济南建筑与太阳能热利用一体化产业发展区。5.青岛石油化工生产基地。6.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7.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8.淄博石化产业发展区。9.烟台化学工业园。10.潍坊光电子和电声器件产业园。11.威海中石油镆铘

42、岛石化基地。12.威海清洁能源产业基地。13.莱芜钢铁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区。14.泰安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区。15.泰安长城工业走廊。16.聊城有色金属冶炼及能源、金属制品产业发展区。17.德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18.德州太阳能利用及新能源设备制造业发展区。19.德州中央空调和功能糖发展区。3.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不具备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条件,并关系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功能区。农业保护区,包括基本农田、经济林地、养殖水域和其他农用地。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和库区,严禁发展污染型产业,限制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生态自然保护区,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濒

43、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以及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要在保护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以及其他高效生态型产业。专栏 4 部分生态自然保护区1.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仰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中南山地生态区,指济南、淄博南部山地及泰安、莱芜山地。6.东平湖生态保护区。7.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小清河、大汶河两侧各建设500-1000 米的生态控制区。8.京杭大运河生态廊道。4.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指区域内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和省重

44、点风景名胜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及胶东调水工程两侧、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工业化、城市化开发活动,严控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干扰。专栏 5 部分禁止开发区域1.泰山、博山、刘公岛、蓬莱阁、崂山等国家风景名胜区。2.徂徕山、莲花山、牛山、原山、珠山、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3.东平湖、昆嵛山、雪野、大泽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4.大汶口、灵岩寺等文物保护区。5.济南市南部山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强渗漏带。6.重要地下水水源地。7.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及两侧。四、产业发展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提高技术含量、节能减排、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等

45、产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发展低水平、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产品质量,优化资源利用,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最强、技术装备最优、节能减排水平最高、产品质量最好、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现代产业基地,夯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自主创新,立足优势领域,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为重点,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性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电子信息

46、产业要充分发挥名牌企业和地域优势的聚集效应,以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济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青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海尔、海信、浪潮乐金、中创、鸿富泰、浪潮 LG、山东华光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与通信、汽车电子、集成电路和软件、液晶显示、半导体照明等系列产品,加快推进海信“信芯” 、液晶模组等高端技术项目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环保、节能新技术改造提升带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新能源产业要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实施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促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进海阳核电项目,启动荣成高温气冷堆项目和沿海第三核电站的前期工作。抓

47、住力诺瑞特作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唯一“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济南、德州的产业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全力打造国家级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鼓励支持在滩涂和浅海建设风力发电站,积极发展生物能源。新材料产业要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电子、机械、化工、冶金、造纸等应用领域,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工程陶瓷材料、电子新材料、有机高分子及复合新材料,促进产业集聚,加快青岛纳米新材料、淄博工程陶瓷、泰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烟台和潍坊电子新材料等五大基地建设。生物产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优惠政策,依托青岛、德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济

48、南国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围绕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轻工与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加快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规模化发展。专栏 6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电子信息产业 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项目,浪潮集团 12 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济南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项目,浪潮高性能服务器产业基地项目,青岛软件园项目,青岛液晶产业基地项目,中兴软件研发基地项目,烟台鸿富锦游戏机项目,潍坊光电子和电声器件产业园项目。新能源产业 海阳核电一期、二期和国家核电烟台综合技术基地项目及烟台核电技术项目,烟台核供热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长岛海

49、上风电场一期示范项目,威海清洁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山东皇明集团中国太阳谷项目,山东力诺奥体中心光伏发电项目,力诺集团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基地项目,力诺集团 300 兆瓦光伏电池片项目,国家级高技术产业新能源基地项目,海尔太阳能、澳柯玛太阳能项目,山东孚日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CIGSSe 薄膜太阳能项目。新材料产业 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项目,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碳纤维及后续制品项目,济南化工新材料公司年产 60 万吨 PTA 项目,山东沂源高分子材料基地项目,烟台万华 MDI 一体化项目,烟台氨纶公司芳纶及深加工项目,泰安国家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项目,莱芜爱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莱芜黑旋风金刚石锯片项目,华鲁恒升集团年产 30 万吨己二酸项目。生物产业 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项目,德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项目,山东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抗癌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剂项目,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新型神经修复剂项目。(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产业集群化为方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节能减排的有机结合,重点支持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食品工业、造纸等传统行业,加快构筑特色突出、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