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本规范以规模化商品蛋鸡场、蛋种鸡场为对象,包括鸡场选址与布局、设备与设施、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六方面的技术要求,为集约化、规模化商品蛋鸡与蛋种鸡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对上述规模化养殖场的基本要求是:场址不得位于畜牧法明令禁止的区域;饲养的蛋鸡有引种证明,并附有引种场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养殖场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无非法添加物使用记录;建立养殖档案;产蛋鸡养殖规模(笼位)在 1 万只以上(含 1 万只) 1 蛋鸡场选址和布局 1.1 场址环境 1.1.1 土地的使用应符合当地农牧业规划与布局的要求,以不占用基本农田、节约
2、用地、合理利用山坡及废弃地为原则。 1.1.2 距离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 500 米以上,与其它养殖场及屠宰场 1000 米以上。鸡场周围环境空气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 1.1.3 鸡场应建在地势较高、地面干燥、背风向阳、通风良好、土壤透水性好并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的要求、水源稳定并配有贮存和净化设施、给排水方便并远离噪音的区域。 1.1.4 鸡场区应有充足、方便取用并符合卫生标准的地下水或自来水,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的要求。 1.1.5 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场区内配有应急使用的发电机组。 1.1.6 道路交通便利,鸡场
3、应铺设专用的道路通往公用交通网。 1.2 场区布局 1.2.1 场区合理布局。场区应设有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辅助生产区、粪便及废弃物处理区。生产工艺设计,应以从净区向污染区不可逆走向的要求进行布局。 1.2.2 生活办公区应设在生产区的上风向较高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适当的距离,同时建立不透风的围墙加以隔离。 1.2.3 饲料加工厂(或拌料间)应与生产、生活区保持适当的距离。 1.2.4 粪便暂存、病死鸡与废弃物处理区及其设施,应设在生产区围墙外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适当的距离。该区的场地与设施要进行封闭。 1.2.5 生产区具有配套合理的育雏、育成和产蛋鸡各阶段鸡舍,并划
4、分成相对独立的生产小区,小区之间保持 50 米以上的隔离空间,小区内每栋鸡舍间有适当的距离。各生产小区设施要满足按栋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要求。 1.2.6 场内道路应分设净道和污道,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路面硬化,畅通整洁。 1.2.7 场内应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种植树木、草坪,绿化厂区、净化环境。 1.2.8 鸡场周围应建造围墙。 2 鸡舍、设备与设施 2.1 鸡舍建筑 2.1.1 鸡舍类型:根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鸡舍类型应选用全密闭的有窗或无窗环控鸡舍。鸡舍应采用坐北向南东西走向建造。 2.1.2 鸡舍建筑要求:地基稳固、墙体屋顶坚实、内壁及地面光滑防水耐酸碱、便于消毒处理。建筑结构可采用砖混结
5、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2.1.3 鸡舍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防雨雪、防鼠害、防鸟。鸡舍外墙合理设置门窗(有窗鸡舍)及通风口。 2.1.4 鸡舍内地面两侧应设 30 厘米宽带漏缝地板的排水沟,排水管道通往舍外污水排放系统。 2.2 设备 2.2.1 蛋鸡笼养设备:包括育雏、育成、产蛋鸡笼,采用阶梯式与重叠式笼养方式均可,笼养产蛋鸡不得少于 380 平方厘米/只。蛋鸡笼养应配备合适的给料、给水与除粪设备。 2.2.2 饲料加工设备:自己加工饲料的鸡场(企业),应根据饲养规模购置原料粉碎机、饲料搅拌机、成品料包装等设备。有原料储存仓。 2.2.3 环控设备:密闭鸡舍采用纵向通风,使用轴流风机和
6、湿帘通风降温设备。风机宜使用大口径低速风机(风扇直径 9001200 毫米)。 2.2.4 光照设备:包括灯具及其控制设备。宜采用节能灯具。 2.2.5 育雏舍的供暖设备:根据条件可采用水暖设备、火炉供暖及热风炉供暖设备,推荐使用热风炉供暖。 2.2.6 应设有粪污处理设备及死鸡焚烧炉。 2.3 设施 2.3.1 消毒设施:场区门口有消毒池,鸡舍门口有消毒盆。有消毒泵等消毒器械。 2.3.2 辅助设施:专用商品蛋、种蛋储存库、门卫室、更衣消毒室、兽医化验室、解剖室、储粪场所及鸡粪无害化处理设施。 2.3.3 配电室及发电房,根据实际用电量配备发电机组。 2.3.4 场内排污:场内排水排污系统,
7、主要包括地下排水管道和渗水井。 3 蛋鸡饲养管理 蛋鸡培育阶段一般按三阶段划分:雏鸡,育成鸡和产蛋鸡。 3.1 育雏鸡的培育 3.1.1 培育目标 3.1.1.1 健康:无病、食欲正常、活泼、反应灵敏、羽毛紧凑有光泽。 3.1.1.2 成活率高: 06 周死亡率不超过 2%。生长发育正常、符合本品种的技术要求。 3.1.1.3 体重:体重符合本品种标准; 3.1.1.4 均匀度:均匀度在 80%以上; 3.1.1.5 其它:骨骼发育良好、无腿病、肌肉发育良好。 3.1.2 制定育雏计划 拟定进雏及雏鸡周转计划;饲料及物资供应计划;防疫计划;财务预算及计划;技术经济指标。 3.1.3 房舍设备准
8、备和消毒 (1)育雏舍:育雏舍与其它鸡舍之间应有较大的距离。 ()设备检修:检修供暖、供水和光照设备、安装和调试育雏笼具及其辅助设备。 ()消毒:在育雏舍准备完毕后应立即对其进行全面清扫、冲刷干净。在舍内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全部就位后实施消毒。 ()鸡舍试温与用具 育雏舍在进雏前 12 天必须进行试温,将温度调整到最佳;料盘与料桶、水槽及饮水器、垫料、操作工具等均应准备好。 3.1.4 雏鸡的选择与运输 3.1.4.1 雏鸡的选择 品种纯正,健康无病、无残疾、卵黄吸收好、腹部松软、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羽毛整齐清洁有光泽、手握有挣扎力。 3.1.4.2 运输 (1)注意保温、通风,防挤压; (2)
9、车辆消毒要彻底,运输过程要平稳,防止剧烈颠簸,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24 小时。 3.1.5 雏鸡的饲养 3.1.5.1 饮水 鸡雏到达后应立即给水,12 小时后给料。要有足够的饮水器和饮水空间。 3.1.5.2 饲喂 (1)开食时间,在孵出后 1236 小时开食为宜,一般应在饮水 12 小时后再开食。 (2)开食方法:开食用浅料盘、纸板或塑料布铺在地面或网上,将饲料均匀撒在上面。饲料要少喂勤添。开食头 3 天采用 23 小时光照。 (3)饲喂空间:为保证鸡雏吃饱吃好,要有足够的料槽。 (4)喂料量: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 3.1.5.3 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 3.1.
10、6 雏鸡的管理 3.1.6.1 温度 (1)温度控制程序:开始 13 天,采用 3435、47 天,采用 3233,以后每周降 23,至室温 20恒定。 (2)脱温:鸡雏逐渐长大,室内外温差不大时,即可开始脱温;要求脱温速度不要太快,用 35 天逐渐完成;天气异常降温,应延迟脱温时间。 3.1.6.2 密度:育雏阶段应保持适宜的密度,对鸡雏的健康非常有益。应根据雏鸡的日龄、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通风条件进行调整。一般 12 周,笼养 60 只/平方米,平养 30 只/平方米,3 4 周,笼养 40只/平方米,平养 25 只/平方米。 3.1.6.3 通风:根据室内外温差、季节和舍内空气质量加以
11、控制。鸡舍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的要求。 3.1.6.4 湿度:适宜湿度 56%70% ,要求前高后低,尤其是育雏后期鸡舍湿度不能过高。 3.1.6.5 断喙:蛋鸡一般在 610 日龄进行精确断喙。在转群前对断喙效果不理想的进行一次修喙。 3.2 育成鸡的培育 3.2.1 育成鸡的培育目标 18 周龄的育成鸡要求,健康无病,体重符合该品种标准,肌肉发育良好,骨骼坚实,体质状况良好;鸡群生长整齐:均匀度达 80%;0-18 周育雏育成率 95%以上。 3.2.2 育成鸡的饲养 3.2.2.1 日粮过渡方法:育成料 /育雏料按比例逐渐增加,利用 1 周
12、时间过渡完毕。 3.2.2.2 饲料更换的体重指标: 6 周末体重符合标准时,7 周龄开始更换饲料;未达标者,可继续喂育雏料,直到达标为止。 3.2.2.3 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 3.2.2.4 饮水:育成鸡要有足够的饮水空间;要根据鸡的体重、季节、采食量供水。 3.2.3 体重的测定与均匀度: 3.2.3.1 体重测定:轻型鸡:从 6 周龄开始每隔 12 周称重一次;中型鸡:4 周龄后每隔 12 周称重一次;测定数量:万只鸡按 1%抽样,小群 5%抽样,每次称重数量不得少于 100 只。要随机分区均匀抽样,不得挑鸡。 3.2.3.2 鸡群均匀度标准:合格 70%76%、较好
13、 77%83%、很好 84%90%。 3.2.4 育成鸡的管理 3.2.4.1 饲养密度:网上平养, 1012 只/平方米;笼养,笼底面积 2030 只/平方米。有条件的尽可能减少饲养密度。 3.2.4.2 饲喂饮水设备:有充足的采食和饮水设备。 3.2.4.3 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鸡舍内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的要求。 3.2.4.4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最少每 4 周进行一次抗体检测。 3.3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3.3.1 开产前的准备 3.3.1.1 鸡舍、设备的准备和清理 对产蛋鸡舍进行清扫和整理并对供水、供电、取暖、通风、鸡笼、清粪及其它辅
14、助设备等进行维护,并试运行;老鸡淘汰再进新鸡,两批鸡衔接消毒空舍时间不得少于 3 周。 3.3.1.2 鸡舍消毒 第一,彻底清扫舍内污染物与灰尘。 第二,清扫后用高压水枪对鸡舍内天棚,墙壁、地面、设备、用具彻底冲刷。 第三,用具等用普通消毒剂喷洒消毒。地面用火碱刷洗消毒。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第四,熏蒸消毒。封闭鸡舍,加温 25以上、加湿,用甲醛 42 毫升高锰酸钾 21 克/平方米熏蒸 24 小时以上,进鸡前 3 天打开鸡舍。 3.3.1.3 整顿鸡群,严格淘汰病、残、弱、小的不良个体。 3.3.1.4 转群 在 1618 周将后备鸡转入产蛋鸡舍 3.3.2 开产前后饲养管理要点 3.3.
15、2.1 适宜的体重标准:符合相应的鸡种标准。 3.3.2.2 饲喂:供给产蛋鸡前期料。 3.3.2.3 补充光照: 18 周龄体重达到标准,18 周末或 19 周开始补充光照;体重未达标者推迟 1 周补光。 3.3.2.4 更换日粮:当鸡群产蛋率达 5%时,更换产蛋鸡日粮。 3.3.2.5 营养:根据不同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执行。各类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 5042)的要求。 3.3.3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3.3.3.1 免疫监测:若发现新城疫、禽流感抗体效价不高,应立即注射一次油乳剂灭活苗或免疫一次弱毒苗。 3.3.3.2 喂料与饮水 (1)喂料:一般产蛋鸡每日
16、喂料 3 次,第一次,在早晨给水后 30 分钟,料量是日喂料量的 1/2;第二次,在下午 2 点以后,料量 1/2;第三次,在闭灯前 1.5 小时,此次是对全天料量的一次补充。炎热季节尽可能在清晨上午和夜间给料。 (2)产蛋鸡饲料营养:应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各类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NY 5042)的要求。 (3)饮水:产蛋鸡饮水量一般是采食量的 22.5 倍。 3.3.4 生产性能 产蛋鸡生产性能应达到相应饲养品种的生产技术指标要求。饲养日产蛋率大于或等于 90%并维持 12-16 周或更长时间;产蛋期料蛋比小于 2.2:1 ;产蛋期月死淘率小于 1.2%。
17、 3.3.5 产品管理 3.3.5.1 鸡蛋标准:鸡蛋的卫生应符合鲜蛋卫生标准GB 2748 的要求。鸡蛋质量应符合鲜鸡蛋SB/T 10277 的要求。 3.3.5.2 鸡蛋收集:每日 34 次,从鸡蛋产出到蛋库保存不得超过 2 小时。 3.3.5.3 鸡蛋保存:蛋库温度在 1015,湿度 60%70%。储存时间不得超过 7 天。 3.3.5.4 鸡蛋包装与运输 (1)鸡蛋可用纸蛋盘或塑料蛋盘盛放。使用纸箱包装,每箱 10 盘或 12 盘。盛放鸡蛋的用具使用前应经过消毒。 (2)运送鸡蛋的车辆应使用封闭货车或集装箱,车辆事先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 4 蛋种鸡的饲养管理 蛋种鸡的饲养管理技术与商品
18、蛋鸡大致相同,但亦有其不同之处。主要区别是蛋种鸡饲养管理更注重其种用价值方面。 4.1 产蛋阶段的饲养管理 4.1.1 饲养方式与饲养密度 4.1.1.1 饲养方式:我国蛋种鸡以笼养为主。 4.1.1.2 饲养密度:依鸡种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轻型蛋种鸡,22 只/平方米;中型蛋种鸡,20 22 只/平方米。 4.1.1.3 种母鸡产蛋期营养标准:应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 4.1.2 光照控制:光照增加比蛋鸡稍迟 12 周,以提高开产蛋重和种蛋合格率。 4.2 种公鸡的选择与培育 4.2.1 小公鸡的选择 第一次选择:6 8 周选留发育良好,冠髯大而鲜红者;淘汰有缺陷者。 第二次选择:171
19、8 周龄(转群时)选留体形、体重符合标准,外貌与品种相符。 第三次选择:2122 周根据精液品质选择。最终公鸡选留比例:人工授精 1:2530 选留;自然交配 1:1012。 4.2.2 种公鸡的培育 4.2.2.1 公母分饲:自出雏开始,公鸡就单独饲养。 4.2.2.2 饲养方式:平养、笼养均可。1718 周龄转入单笼饲养(人工授精)。 4.2.2.3 测定指标:按期测定体重,监测均匀度,参照相应的种鸡标准。 4.2.2.4 种公鸡营养标准: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 4.2.2.5 种鸡人工授精 种鸡人工授精技术应符合种鸡人工授精技术规程(DB23/T 1289)的要求。 4.3 留用种蛋
20、时间 4.3.1 平养自然交配的鸡群,一般在 25 周龄或蛋重达到 50 克时,开始留种蛋。 4.3.2 笼养种鸡在鸡群产蛋率 70%以上,蛋重 50g 以上时开始人工授精。 4.3.3 笼养人工授精的鸡群,对同一鸡群连续两天的人工授精后,第三天开始收集种蛋。 4.4 提高种蛋合格率的措施 4.4.1 全价日粮 除满足能量、蛋白营养外,更要注意影响蛋壳质量和种蛋内在营养的矿物质元和维生素的添加,具体应按引种公司提供的标准执行。 4.4.2 科学管理 4.4.2.1 种蛋的收集次数:上午 3 次,下午 2 次,并作好录。 4.4.2.2 种鸡群管理:防止惊群、以减少畸形蛋、软蛋和坠卵的发生。 4
21、.4.2.3 对种鸡饲养人员实行生产指标管理:制定岗位责任、生产指标,奖惩制度,以提高管理水平。 4.4.3 提高初产时种蛋合格率 可通过推迟开产日龄提高初产蛋重来实现。 4.4.4 选择设计合理的蛋鸡笼 笼底弹性要好、笼底钢丝直径 2.5 毫米、笼底蛋槽坡度不大于 8;每个单笼装鸡不超过 3 只。每只鸡占笼底面积不小于 380 平方厘米;标准种鸡笼破蛋率不超过 2%。 4.4.5 生产性能:蛋种鸡生产性能应达到相应饲养品种的生产指标要求。 4.5 种蛋的管理 4.5.1 种蛋的收集 产出的种蛋要及时收集,要求每两小时收集一次种蛋,应使用刷洗和清毒过的蛋托收集,经舍内消毒后送往种蛋库保存。收集
22、蛋人员集蛋前要洗手消毒。 4.5.2 种蛋的选择 4.5.2.1 蛋形:蛋形指数 (蛋的短径 /蛋的长径)在 0.720.76 之间。 4.5.2.2 蛋重:应按品种或品系的要求来选择。用于孵化的种蛋蛋重应在 5265 克之间。 4.5.2.3 蛋壳质量:蛋壳结构应紧密均匀,厚薄适中,蛋壳厚度约在 0.280.35 毫米之间。 4.5.2.4 新鲜度:孵化种蛋越新鲜越好,一般夏季在常温下保存最长不能超过 5 天,冬季不能超过 7 天。 4.5.2.5 蛋面清洁:种蛋蛋壳表面要求清洁,不能被粪便、饲料等污染。 4.5.2.6 蛋壳颜色:同一品种(品系)的壳色应该一致,符合本品种(品系)的要求。
23、4.5.3 种蛋的消毒 4.5.3.1 消毒时间:在母鸡产蛋后马上进行,每天应多次集蛋,多次消毒。 4.5.3.2 消毒方法: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甲醛 28 毫米,高锰酸甲 14 克,密闭熏蒸 30 分钟,熏蒸环境的温度要求达到 2527,相对湿度在 75%80%。 4.5.4 种蛋的保存 种蛋保存的适宜温度为 1318,但最高不可超过 24;相对湿度合理。 4.5.5 种蛋的包装和运输 4.5.5.1 包装:待运种蛋应采用规格化的种蛋箱包装。定期对蛋箱、蛋盘进行消毒。 4.5.5.2 运输:运输时要求快速平稳。运输过程中夏天要防晒防雨淋,冬季要注意防冻。 5 管理及防疫
24、5.1 制度建设 5.1.1 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制度上墙。编制雏鸡、育成鸡、产蛋鸡饲养管理操作规程;饲料配合加工操作规程;消毒、免疫操作规程等。 5.1.2 疾病综合防控制度 应符合种禽场动物防疫准则(DB23/T 887)的要求。 5.1.2.1 疾病综合防控制度指导思想 树立强烈的防疫意识;坚持“预防为主 ”;坚持综合防疫。 5.1.2.2 疾病综合防治程序和措施 (1)种鸡场的隔离措施要求 场址选择、布局应符合本规范 1 的要求。同时应强调以下几点: 不同日龄的鸡群应分舍饲养,不得混养。 养鸡场应实行整场或整舍的“全进全出 ”鸡群周转制度
25、。 防止其它禽类、家畜、鸟类及啮齿类动物进入鸡舍。 养鸡工作人员必须经更衣、淋浴、更换舍内工作服和消毒工作鞋后方可进入鸡场。进场后不许串区、串舍活动。 鸡舍工具专用,不得带出鸡舍或舍间串用。 进入鸡场车辆及人员必须严格消毒和控制。 场内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不得混用。 (2)消毒措施 消毒范围 鸡舍内部消毒:先用季胺盐类或(和)戊二醛、酸碱类或卤族等消毒液全面喷洒,然后关闭门窗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鸡舍周围环境、鸡场进出口及道路的定期消毒。每 23 周用 2%火碱液消毒或撒生石灰 1 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 12 个月用漂白粉消毒 1 次。在大门口设消毒池,使用 2%火碱
26、或煤酚皂溶液。 带鸡消毒,使用 0.3%过氧乙酸、0.1% 新洁尔灭、0.1% 的次氯酸钠、季胺盐类等对鸡无不良刺激的消毒药,对鸡及舍内环境进行定期消毒。 消毒方法 针对不同的场地和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如高压水喷枪冲洗,火焰消毒,紫外线灯消毒,酸、碱、盐等化学消毒药进行消毒,熏蒸消毒,鸡粪和垃圾的发酵处理等。 消毒药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40)的要求。 (3)科学的免疫 免疫程序制定的基本依据:根据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状况,有针对性的选用不同种类的疫苗;根据疫病的检疫和监测情况,进行有计划的免疫接种;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疫苗性质、鸡群状况、环境等具体
27、情况,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发生传染性疾病的紧急措施:对烈性传染病等疫情要及时上报,对鸡场封锁、隔离,对病死鸡检查、剖检、采样、确诊、治疗和紧急接种等措施。 鸡群免疫要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 5041)的要求。 (4)有效的治疗措施 鸡群的有计划预防性投药:鸡场兽医和技术人员要根据本场既往各种疾病的发生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疾病的预防性投药方案。 鸡病的治疗性投药:鸡群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作出诊断投药治疗。如遇到复杂的重大疫情,应及时求助于当地专业兽医部门进行会诊,以防贻误病情。 保持用药的有效性:使用某种药物前应作药敏试验,选用针对性强的敏感药物。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28、,应经常更换给药的种类。 治疗药物的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 5040)的要求。 5.2 档案管理 按照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每批鸡有完整的生产管理档案,并保留 2 年以上,要求以下记录齐全完整: 5.2.1 进鸡时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保留完好,并记录品种、来源、数量、日龄等情况。 5.2.2 生产记录完整,包括日产蛋、日死淘、日饲料消耗、出栏、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记录。 5.2.3 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记录清楚,包括其名称、使用对象、使用时间和用量等记录。 5.2.4 免疫、用药、抗体监测、病死鸡剖检、鸡群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记
29、录。 5.3 从业人员 应有与养殖规模相应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员不得从事养鸡生产工作。 6 环保要求 6.1 环保设施 储粪场所位置合理,并具备防雨、防渗漏、溢流设施。有与相应的养殖规模配套的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并且工艺合理。 6.2 粪污处理 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l8596)的要求。 6.3 病死鸡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处理应符合畜禽病害肉尸及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 6548)的要求,病死鸡采取深埋或焚烧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相关记录。 6.4 环境卫生 场区内垃圾集中堆放,位置合理,无杂物堆放,无死禽、鸡毛等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