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教案授课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作品精要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使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作品精要 ,刘 ,马跃,程荣进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参考教材:1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3于非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一章 先秦文学(10 学时)第一节 先秦诗歌(4 学时)一、先秦诗歌简介先秦诗歌指的是秦朝建立之前的诗歌。主要有原始歌谣、 诗经 、 楚辞等。1原始歌谣中国文学最早的是原始歌谣。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原始歌谣是文字产生以后记载下来的。原始社会
2、歌谣包括弹歌 、伊耆氏蜡辞等反映当时生产劳作、祈求风调雨顺的歌谣;及击壤歌 、 南风歌等传说为黄尧等帝的作品;还包括周易中的古诗;以及从古石鼓、兽骨、龟甲上所拓的歌谣、卜辞若干。2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诗歌的总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共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 305 篇。其中一部分是司乐太师所保存的祭歌和乐歌,另一部分较多也较重要的部分是经过采集和整理的民歌。这些诗编为“风” 、 “雅” 、 “颂”三部分。 诗经原名诗 ,或称“诗三百” 。汉武帝崇诗为经,称诗经 。“颂”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这些诗,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3、 。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 “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都是西周的乐歌。其中有叙事诗,有抒情诗,有对前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共 105 篇。“风”是民歌,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就是所谓“十五国风” 。 “风”共 160 篇,大部分是人民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这些诗在诗经中占主要地位,比“雅” 、 “颂”更富于现实性。诗经的用途: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实例(举晋公子
4、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赋诗的例子) 。此外,用于教学。孔子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里所谓“兴” ,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 “观” ,观察、认识;“群”,聚集,犹如现在所说的“团结” 、凝聚;“怨” ,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诗经的内容:诗经内容广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 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 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诗经中的情诗,从单相思至初恋、热恋、成婚或分手,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写单相思的周南关睢 ,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 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 、 “钟鼓乐之” 。又如写热恋中情人的约会。再如郑风子衿则写女子
6、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诗经还反映了爱情的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 教的压制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齐风南山 )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诗经中
7、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 如周南 桃夭 ,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 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 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在婚姻生活方面, 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也为数不少。 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
8、不平。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谷风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 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此外, 诗经还有反映农事的诗歌(如七月 ) 、怨刺诗(如新台 ,讽刺卫宣公荒淫乱伦。卫宣公曾与其后母夷姜乱伦,生子名伋。伋长大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卫宣公便改变主意,在河上
9、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宣公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挖苦他) 、颂诗(如?) 、战争徭役(如东山 、采薇 、 伯兮等)以及史诗(如生民 、 公刘等) 。诗经的艺术成就:第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朱熹诗集传序 )在诗经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硕鼠 ;有时单用比,有时用博喻,如卫风硕人 写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1)起象征、
10、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雎 ,以雎鸟成双成对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轻貌美。 (2)起创设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描绘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第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节奏感强,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诗经多重章迭句。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为整篇中同一诗章重迭,每章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迭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 诗经中多用迭句、迭字、双声迭韵。 诗经的重章迭句的复沓结构,造成
11、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而迭字、双声迭韵的使用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常见的也是我国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押韵方式。还有句句用韵的方式。其他,如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具有多种风格等。诗经一共 305 篇,取其概述称为“诗三百”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最先时称为“诗三百”或“三百篇” 。 左传中也常引诗经中的诗,常有“诗云”字样。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其他都排斥了,独尊儒家,把“诗三百”捧为诗经 , “经”就是经典。我们知道,经是不能改变的,只能认识它,不能篡改它,修正它,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
12、经典著作。汉代不仅把“诗三百”捧为诗经 ,而且摆在“五经”之首,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 ,书就是尚书 ,礼就是礼记 ,易就是周易 ,春秋就是春秋 。先辈教孙子辈的时候要这样背:诗书礼,易春秋。孔子对诗经评价很高。对关雎 ,孔子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放荡) ,哀而不伤(伤生) ”。孔子在听了关雎的演唱之后,高兴地说:“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意思是从太师挚演奏的开始到关雎的结尾,丰富而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啊!3 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 。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13、,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当时写楚辞的人除屈原之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散失了,只有宋玉还留下了九辩 、 登徒子好色赋 、 风赋 、 高唐赋 、 神女赋 、 招魂 。(1)楚辞的含义:“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2)楚辞代表诗人屈原:屈原,名平, “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
14、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 278 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屈原的作品有离骚 、 九章 、 天问 、 九歌 。屈原的作品以离骚为代表,也是我国最早的、最长的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 ,即遭遇忧愁之意。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 ,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
15、国诗人,有宏伟的抱负,想挽救楚国的危亡,这些都在诗中表现出来。离骚最大的特色,我认为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表达了自己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为悔。 ”认为只要我认为心中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德行,美好的思想,哪怕是九死而不后悔,这样一种九死不悔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屈原对自己祖国、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当自己祖国的首都鄞都被打破以后,他写了著名的诗歌哀鄞 ,鄞就是鄞都,为鄞都而悲哀。其中最后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鸟不管飞到哪里还要回到自己的故乡,狐狸不管在什么地方,临死的时候都让自
16、己的头朝着自己出生的山丘;鸟者,禽也;狐者,兽也;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思,何况人乎?这样一种热爱故乡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精神。在后来的汉乐府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也是这种意思,北方的马依恋北方吹来的风,南方的鸟筑巢时总要作在朝南的枝上。我们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很多很多人农村是他们的家乡,对于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一定要有真诚挚著的爱。从屈原开始,就把这种精神融化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而屈原的作品楚辞保留下来是 25 篇,其中有二篇是伪作。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是离骚 。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风 ,因此中国有个词,叫“风骚” 。风骚并称表示文学才华。毛泽东诗词写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17、;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几千年来,诗人屈原以其伟大的人格、瑰丽的诗格而泽被后世,影响深远。李白赞赏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鲁迅先生认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思考与练习】1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后世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影响。2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课外阅读】1 诗经注析 ,程俊英,中华书局。2 诗经选 ,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3 楚辞选 ,马茂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先秦诗歌作品选读(一) 静女 (重点讲解)1释题: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
18、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诗作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2诗作分析: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可见其天真、活泼、调皮。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
19、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俗话说“女儿心,大海针” )?“搔首踟蹰 ”这一细节描写,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次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男友急成那个样子,终于调皮地露面了)小伙子高兴而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姑娘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小伙要表达自己对姑娘赞美的一个道具。小伙口中说着:“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却语带双关,表面上看是赞美小草,实乃赞美姑娘本人
20、。 “彤管”即“荑” ,也就是小草根。春天的小草根儿,白里透红,看着欢喜,嚼来口里生津,拿来赠人,做爱情的信物,也正相宜。这里,小草乃成为男主人公表达自己的深情的一种工具。就像今天的男孩恋爱中会送玫瑰给姑娘一样。末章写姑娘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 “洵美且异” ,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彤管与荑草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为什么被当成表达爱情的信物送给对方呢?首先,彤管色泽鲜艳,具有美感,所以诗中说“说怿女美” ,表明了对
21、其外在美的欣赏;其次,荑草是女主人公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并且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可以说是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可见彤管与荑草上面寄托着男女主人公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 3 艺术特色首先,诗作对人物性格的刻划非常出色。诗篇中主要是描写了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由此表现了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的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其次,诗歌巧妙选用细节描写,也增添了艺术魅力。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由于采用了细
22、节描写,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上看, 静女诗虽短,却有无穷的魅力。如主人公性格鲜明(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 ;格调明朗欢快;风格清新朴实等,都是这首诗歌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思考】比较静女与氓两诗中男主人公对爱情看法的不同。【课外背诵】1 诗经关雎2 诗经蒹葭(二) 山鬼1解题:山鬼是屈原作品集九歌之一,是九歌中的第九首。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
23、的,凡 11 篇。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山鬼也是一首情诗。“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2.诗作内容:山鬼写的是一位山中女神的爱情。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诗是按照女主人公的出场赴约、等待相会、久候不至而陷入失望痛苦之中
24、这样三个层次来写的。诗中的女主人公山鬼这一形象具有着自然美和社会美和双重特征。诗作第一章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被薜荔兮带女罗”以及下文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等写山鬼的装束,既活画出“山鬼”这样一位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形象,又暗示了她外表和内心的美好,这也是屈原的善于以香草比美好品德的手法的体现。“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的这两句突如其来的自夸,就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第一个亮相,其美好形象让读者眼前一亮。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仔细地描摹“山鬼”的外貌,而是借她的爱人之口来赞美她的
25、神态之美。这不禁令人想到诗经卫风硕人对“硕人”的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几句穷形尽相的比喻固然煞费创作者的苦心,可欣赏者们并不太领情,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能见出“硕人”女儿情态与生命活力的诗句才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山鬼中的这句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何况它是出自“山鬼”的爱人之口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山鬼”在赴约途中,想起爱人对自己的赞誉,不禁满心欢喜,此时更恨不得马上与爱人见面。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次章描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突出其温柔、痴情的性格。天色变了,下起雨来
26、,由于还没见着爱人,“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写出古今女子共有的心理:对于时时威胁到自己青春容颜的时光流逝,惟一可令她们感到欣慰和放心的就是爱人对她们的欣赏和宠爱;如果爱人不在身边呢,自然容颜暗淡,没有光彩了。这句心理描写,使“山鬼”形象更多了凡俗气息,更让人觉得她的亲切、可爱。而类似的表达在后世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里就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在长久的等待中,“山鬼”不免要揣想,他到底因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君思我兮不得闲”既是为爱人开脱,也是自我宽解之词吧。最后一章写总也不见爱人到来,“山鬼”开始心生疑惧,随着希望彻底落空,“山鬼”对
27、爱人不禁有所怨愤。“山之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松柏”赞美“山鬼”的美好高洁;“君思我兮然疑作”承上“君思我兮不得闲”而来,至此时,“山鬼”的忍耐已到了极点,她不由自主地要往坏的方面想;天黑了,雷声隆隆,雨大起来了,猿狖也凄厉地鸣叫起来,风飒飒地吹过树林,这一切,让“山鬼”倍感孤独、凄凉,她怎能不抱怨呢?所以她长叹:“思念你只会徒然地让我饱尝忧愁啊!”也有人认为:山鬼既是情诗,又是一篇成功的言志抒情之作。诗中的女神即是诗人,她苦恋着的公子即是诗人所寄予希望的对象楚王。诗篇就是通过女神对受情的执着、坚贞来显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而女神所处环境的艰险、恶劣以及情人失信、食言所带来的心理创
28、伤等恰是诗人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及自己悲惨命运的写照。3诗作特色: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居住于幽静的山谷里,用香草薜荔和女萝去打扮自己,她以兽为驾、以木为车,以香花为信物,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有着深切的思念:“岁既晏兮孰华予”、“怨公子兮怅忘归”, 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情感多么刻骨、炽热;在等待中她有无奈,但亦会进行自我宽慰:“君思我兮不得闲”,相信对方仍在眷恋着自己。也会有难以名状的痛苦:“思公子兮徒离忧” ,则表达了内心极度的哀怨忧愤与悲伤痛
29、苦。总之,诗中的山鬼,身份虽是女神,但却是世俗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情与景或情与境的糅合达到了水乳般交融的境地。【课外背诵】1 涉江2 湘夫人第二节 先秦散文(4 课时)一、先秦散文简介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一)历史散文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甲骨文。1898 年,在河
30、南安阳小屯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些文字就是记载商代人占卜情况的卜辞,甲骨卜辞就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甲骨卜辞记事简单,不成系统。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铭文。历代出土的商周铜器铭文,人们称之为“金文”,又因其大多铭刻在礼器(如鼎)和乐器(如钟)上,故旧称其为“钟鼎文”,内容多为锡命、征伐、约契、祀典的记录。商周代铜器铭文比甲骨文更多地表现了统治者意志和历史的人生的主题意识,主要表现在铜器是统治阶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铜器上镂刻铭文,目的是纪念统治阶级的祖先,歌功颂德,记载人生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求永远传世。从文辞上来说,商代的
31、铭文皆简单短小,而西周铭文最为整齐繁富,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 497 字,是目前所见最长的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告诫赏赐毛公的言辞,侧重于记言。虢季子白盘铭记述了虢季子白与猃狁(xianyun)作战获胜,“折首五百,执讯五十”,向周王报捷获赏的情形,有一定细节描绘,且用韵文,反映出早期文章的形态。2历史散文的代表性著作:尚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尚书尚书亦称书,西汉以后称为尚书。“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尚书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的内容时间上与甲骨文、铜器铭文相近,却形成了较为完整
32、的文章结构和规模,更具散文的特征。尚书的语言大多艰深古奥。尚书中的一些名句亦常为后人引述,如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对后世诗乐理论影响甚大。汤誓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成为有道讨无道的传檄之语等。尚书是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虽古奥,但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同时,尚书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纲目式的记事方式,仅以一万六千余字即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722-前 481)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春秋往往粗
33、略叙事,只是标题式记述时、地、人、事,缺少对人物性格、行为、事件前因后果具体的描述,但却将对人物、事件褒贬评判寓于记事之中,在修辞技巧上,表现出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如 “弑君”,“杀君”有区别,“弑君”是推翻暴君;“杀君”是夺权篡位;寄寓作者的爱憎情感)。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被人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文字极为简约。其记事文字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所以,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有的仿佛一则新闻标题。比尚书明白易晓,文字表达力有很大进步,标志着散文发展的重大变化。左传A左传的内容: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
34、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并附记灭智伯之事(前 454)。全书分六十卷,共十八万多字。左传以详细丰赡的史料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各方面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B左传的作者:相传左传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C左传的思想倾向:第一,尊礼;第二,重民。左传表现出的重民思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D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虽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它的叙事、写人和记言上。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
35、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一,出色的叙事艺术。首先,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
36、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同时,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
37、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城濮之战”,作者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
38、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此外,左传作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其二,左传善于描写人物
39、。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其描写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他是 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再如楚灵王,他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左传在刻划人物时,常对人物的行动、对话予以描写,通过人
40、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刻划,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 自始合, 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硃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自始 合,苟有险,余必下推 车,子 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 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 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这段文字描写了卻克受伤,以及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由此反映了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在对话和
41、行动描写中,更体现出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 其三,左传的语言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左传语言成就体现在辞令之美。左传的语言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些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既简洁精练,又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 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出说秦伯。 他着重对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先把郑国之存亡放在一边:“郑既知亡矣。”再叙述郑亡并无利于秦:“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然后归结到保存郑国于秦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42、困,君亦无所害。”最后还补叙昔日晋对秦之忘恩负义以加强说服力。说辞有意置郑国利害于不顾,而处处为秦国考虑,委婉而多姿,谨严而周密。因此,能打动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还留秦将杞子等三人率军助郑守卫。晋人也只好退兵,郑国得以保全,充分显示了烛之武说辞的分量。 左传中的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 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生气勃勃。 其次,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 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
43、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 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 战国策A.战国策: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
44、战国策。 B.战国策的思想:战国策的思想比较复杂。其进步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一,反映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十分流行,战国策有些文章表现出对平民力量的重视,如“赵威后问齐使”把平民的地位放在君位之上,认为“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策四)这和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有相通之处。这种民本思想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战国策对那些残害百姓、杀戮忠良、荒淫无耻的统治者予以无情地揭露。如宋康王无道,“骂国老谏者,为无颜之冠以示勇,剖任之背,锲朝涉之胫,而国人大骇。”于是“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宋卫策)齐闵王拒谏饰非,枉杀直臣,弄得百姓不附,宋族离心,国被燕所伐,身为淖齿所杀。(齐策五)战国策的作者对这些
45、暴君都持有鲜明的否定态度,表现了一定的正义感。其二,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战国策把士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如颜斶见齐宣王,大胆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垅”。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种思想对于束缚人才的世卿世禄的官吏制度是一个冲击。书中还提出发现人才要不拘一格,不能求全责备,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看大节,而不苛求小疵;要充分信任,而不要随便怀疑等,这些在今天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三,战国策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虽主要是对某些统治者的规劝,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主张贵族子弟要及早
46、为国立功,长辈不要溺爱,否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非常危险的。再如公子牟劝范睢:“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果肉期而果肉至,果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唐且向信陵君建议:“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些话具有格言意义,包含了某种生活哲理。其四,对于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战国策给予充分肯定。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遭到国内保守派的反对,他毫不退缩,同他们反复辩论,坚持到底。他多次宣布“反古未可非,循理未足多”。“便国不必法古”,认为礼、法、政、教都要从实际出发;并且明确表示,儒家所提倡的那一
47、套不合时宜,不足取法。“仁义道德,不可以束朝”(均见赵册二)这些都是当时观念形态变化的真实反映。当然,战国策露骨的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甚至宣扬受贿有功,造谣言说假话有理,无疑都是糟粕。C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其一,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其二,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
48、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秦策一中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三,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其四,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其五,多用譬喻。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