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导论,中国文学部分,一、中国文学概况,1、中国文学发展史略 1)起源、原始歌谣、神话包容性原始文化的形成. 2)诗经、楚辞与中国文学基本特点的形成。 3)汉代文学与文学自觉魏晋及南北朝文学。 4)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民族特点的进一步稳固唐宋文学。 5)文学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元明清文学。,2、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略 1)“诗言志”与古代政教传统儒家及其他诸子的文学理论。 2)毛诗序与汉代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 3)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与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式。 4)唐宋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5)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稳固化与保守化明清文学理论。,二、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特
2、色,1)风骨论的产生与内涵。 “气”论“风”、“骨”的含义“风”、“骨”的运用与含义的演化文心雕龙的“风骨”论唐前中国文学理论的最大成果。 2)“意境”论的产生与内涵。 “味”、“韵”、“意”、“象、”“境”与相关术语的运用道家思想及玄学的促进文心雕龙的“意象”论、“隐秀”论唐后文学理论的最大成果 3)文学理论民族性的意义 实践的理论表述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面向世界的必然依据。,三、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规律,1)政治教化与伦理道德内涵的一贯重视形成强大的自我矫正机制。(汉代形成隋唐时期的强化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巩固清代的再次强化) 2)重视写意的抒情性传统模式伦理性的干预与约束。(诗经、楚辞的奠定作
3、用抒情性与伦理性的悖反与统一。) 3)从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救弊”机制自我调适能力的形成。(文质、雅正、雅俗、情志等理论范畴与创作倾向的斗争与调控“中和”观念的实际作用与表现),4、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适应性与规定性,1)中国文学的本土根植与适应性的双重考量。根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思想行为传统文学的延续性与民族性的整炼与更生客观选择与自觉应对调整与干预。 2)面向中华民族未来的本色的民族文学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文学和一切精神生产的自力更生。,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1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历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历代文论名篇译释,夏传才;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等,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8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蔡镇楚,岳麓书社,1999年版; 9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