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谨以此文送给风霞。 孝庄文皇后传译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太宗孝庄文皇后传赵月舜 编译姓名:博尔济吉特 布木布泰 别名:本布泰、野史又名大玉儿生年: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 年 03 月 28 日)卒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腊月廿五(1688 年 01 月 27 日)出嫁:清天命十年二月(公元 1625 年)寿岁:76 岁生肖:牛星座:白羊座民族:蒙古族 籍贯:蒙古 科尔沁 职业:清太宗庄妃、世祖皇太后、圣祖太皇太后 信仰:佛教祖父:莽古思,被皇太极追封为和硕福亲王祖母:姓名不详,清人称其为科尔沁大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福妃。父亲:寨桑(一说寨桑为官职名,真实名字为:布和)母亲:博礼(蒙语:平
2、安),清人称其为科尔沁次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贤妃。姑妈:孝端文皇后(哲哲)兄长:吴克善姐姐: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丈夫:皇太极儿女:皇四女固伦雍穆公主(雅图)、皇五女固伦淑慧公主(阿图)、皇七女固伦端献公主(名字不详)、顺治帝(福临)陵寝:清东陵之昭西陵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最得意:历经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最不幸:青年亡夫,中年亡子最擅长:韬略(一)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
3、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原文: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译文: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月舜曰:蒙古大帝国,曾在十三、十四世纪期间,一 时叱咤亚欧、战无不胜。但短短百年间,灰飞烟灭。明末,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落。孝庄的娘家科尔沁部落,是蒙古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一直生存于夹缝之中:东有建州女真、西有察哈尔、南有明朝,在众多强邻中,它最终选择了依附于建州女真。无疑,联姻是最好的依附方式。而与此同时,建州女真方面也需要笼络蒙古
4、势力,以此对抗大明朝。满蒙联姻,用今天最合适的词汇来评价,即是 “双赢”。原文:天命十年二月,来归。译文:(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明熹宗天启五年,公元 1625 年)二月,来嫁(由她的哥哥吴克善伴送至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时年 34 虚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孝庄时年 13 虚岁,下文岁数皆按传统虚岁计)。月舜曰:早在 11年前(公元 1614年),孝庄的姑妈孝端皇后(哲哲)就已嫁与皇太极为大福晋。在孝庄出嫁 9年后(公元 1634年),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敏惠元妃(海兰珠)。姑侄三人同侍一夫,孝庄的父亲寨桑把两个女儿嫁给妹夫,这家人真不知见面该怎么称呼。孝庄婚后接连为皇太
5、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公元 1629 年,孝庄时年 17 岁)生皇四女(雅图),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初号固伦公主。天聪七年(公元 1633 年)许配给孝庄的哥哥,也就是公主舅舅吴克善的第三子,表哥弼尔塔哈尔。后来吴克善有罪,皇太极十分生气,欲断此婚姻,由于吴克善入朝服罪,仍维持其婚配。崇德六年(公元 1641 年),时年 13 岁出嫁。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 年)闰二月去世,时年 50 岁。天聪六年(公元 1632 年,孝庄时年 20 岁)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崇德六年(1641)正月,许配给喀尔喀蒙古额驹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崇德八年
6、(1643),时年 12 岁出嫁。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 年)正月初十卒于京师,时年 69 岁。天聪七年(公元 1633 年,孝庄时年 21 岁)十一月十六日,又生下皇七女,初号淑哲公主。崇德六年(公元 1641 年)许配给蒙古 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内大臣俄尔齐桑之子铿吉尔格。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13 岁时出嫁。 顺治五年(公元 1648 年)去世,年仅 16 岁,赐谥固伦端献长公主。清史稿在孝庄的传中,没有记载她的三个女儿的生年,而是在她出嫁后直接出现“崇德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13岁出嫁,26 岁生了儿子,13 年间不提生育情况,是很让人感到困惑的。原文:崇德元年,封永福
7、宫庄妃。译文:(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明思宗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孝庄时年 24 岁,皇太极于本年称帝,改国号金为清,称帝前史称“天聪汗”),被封为永福宫庄妃。月舜曰:天命十一年(公元 1626 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逝世。其诸贝勒在争夺汗位中,皇太极巧用计谋,在努尔哈赤的次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及代善的两个儿子的支持下,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大政殿正式继承汗位。对于孝庄而言,刚刚出嫁,第二年老公就做了大汗,妻也以夫贵了起来。所以说,好女人真旺夫啊!皇太极继承汗位以来,为了极力笼络蒙古贵族势力。他先后娶了蒙古的一后四妃。一后四妃,都姓博尔济吉特,分属于蒙古科尔
8、沁部和察哈尔部,在盛京沈阳立五宫安置之。位居第一的是中宫孝端皇后,即孝庄的姑妈哲哲。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大福晋遂成为中宫皇后。位居第二的是关雎宫(东宫)宸妃,即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天聪八年(1634 年)同皇太极结婚,比孝庄晚嫁 9 年。海兰珠时年 26 岁,皇太极也已 43 岁。海兰珠宠冠后宫,是皇太极最为宠幸的妃子。位居第三的是麟趾宫(西宫)的贵妃娜木钟,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她原是蒙古察哈尔汗林丹的多罗大福晋,林丹汗死后,投顺后金,皇太极娶其为妻。那木钟贵妃后生下一子一女。位居第四的是衍庆宫(次东宫)淑妃巴特马璪,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
9、汗的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她携部众降金,不久被皇太极纳娶。她抚养蒙古一女,皇太极将这个女儿嫁给了命睿亲王多尔衮。最后一位,位居第五(次西宫)的即是孝庄。历数一后四妃,比孝庄早来的只有自己的姑妈,其他都比自己晚来。从位居第二沦落为位居最后一位,孝庄此时的情绪一定很复杂,很低落。原文: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译文: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明思宗崇祯十一年正月三十戌时,公元1638 年 3 月 15 日,孝庄时年 26 岁),生了(皇九子)世祖(顺治帝)。月舜曰:清史稿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载: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讳福临,太宗第九子。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 盘旋如龙
10、形。 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 此统一天下之主也。” 寤,以语太宗。太宗喜甚,曰:“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翌日上生,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上生有异禀, 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在正史中,但凡大人物的降生都是这一套,不足为奇。清世祖顺治帝,名福临, 寓“福从天临”之意。福临的降生,是孝庄嫁给皇太极这个人生转折点,之后的第二次人生转折点。原文: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译文:世祖(顺治帝)即位称帝(崇德八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公元 1643 年,孝庄时年 31 岁),尊孝庄为(孝庄文)皇太后。月舜曰:因皇太极谥号为文皇帝,故称孝庄为孝庄文皇太后。崇德八年(公元 1643 年)八月初
11、九夜亥刻,在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漆黑夜晚,皇太极突发脑溢血猝死于盛京后宫,时年 52 岁。清史稿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载: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 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清史稿 卷二百一十八 列传五 诸王四 太祖诸子三 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载:八年,太宗崩,王与诸王、 贝勒、大臣奉世祖即位。诸王、贝勒、大臣 议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王同辅政,誓曰:“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王自立,王发其谋, 诛阿达礼、硕讬。寻 与济尔哈朗议罢诸王 贝勒管六部事。关于皇太极猝死,顺治登
12、基的前一夜发生了什么,清史稿中,太宗本纪、 世祖本纪、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均无详细记载,只有上面这两段轻描淡写的描述。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对此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考证如下:清崇德八年(1643 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努 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
13、,睿亲 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豪格(16091648 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 3 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 容貌不凡,有弓马才” ,“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 ,屡 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多尔衮(16121650 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 32 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
14、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 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 战 必胜”,屡立大功。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 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 的意见就至关重要。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 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
15、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 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 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 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 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 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
16、 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谦辞,说:“ 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 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 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这就出现“ 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
17、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 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所以,多 尔衮说:“ 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 豪格也不好反对。于是, 6 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
18、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 对角线”。以上,是阎崇年先生的考证,史源我不是很清楚,可能是来源于我手头没有的文献清太宗实录。在此关键时刻,彷佛没有孝庄什么事,但是,皇位的选择为什么会是皇九子福临呢?就算一定要从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继位人选,你要知道皇太极一共 11 个儿子,继位的几率也还是很渺茫的。选择继位人选的另一个要点浮出水面,就是论皇子的母亲后宫权势了。前面,我们说过“ 一后四妃”,5 个女人中有三个来自同一个家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的姑妈孝端文皇后,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孝庄。孝庄的姑妈孝端文
19、皇后,没有儿子,只生育了三个女儿。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倒是有儿子,她生了皇八子。倍受娇宠皇太极的皇八子只活了两岁,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殇了。如果这个孩子不夭殇, 历史可能就会重写了。最后一位就是孝庄了,大家都知道她生了皇九子福临。福临,人如其名也。孝庄凭着自己的姑妈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以及自己的后宫家族宠贵的地位与聪明才智,她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在看似毫无逻辑中,福临顺理成章地做了皇位的继承人。顺治亲政之前,孝庄文皇后摄于多尔衮的权势,委曲求全,故民间野史有太后下嫁的传闻。有关“太后下嫁多 尔衮” 之说,有清一代正史无任何记载。按照阎崇年先生的话说就是: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 的事确实无。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