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药 效 学,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概念和分类:(一)概念: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 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肾上腺素 血压上升 肾上腺素 激动血管平滑肌受体 (作用) 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 (效应),(二)分类 1.根据用药目的:对因治疗:治本对症治疗:治标 2.根据作用部位:局部作用:是药物被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的作用。吸收作用:是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个部位而产生的作用。,3.根据作用产生的先后顺
2、序: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先产生的作用继发作用:是指由药物的原发作用引起的进一步作用 4.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调节作用:即调节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兴奋: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提高。抑制:使原有机能活动减弱。抗病原体及抗肿瘤:补充不足:在于补充体内某些必需物质的不足,以满足机体代谢或生理生化功能正常的需要,二、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特性:(1).反映亲和力、敏感性。(2).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数药理作用范围窄,针对性强,活性也较强;选择性低的药物大多数药理作用范围广,针对性不强,不良反应也较多。,三、两重性: 治疗
3、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 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 对症治疗: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分类:(七类),1.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特点: 剂量:治疗量下 可随用药的目的而改变原因: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副作用多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可应用某些措施缓解,但难以避免。对机体损害较轻微,多为可恢复的功能性变化,一般可以耐受。,2. 毒性反应使用药物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使机体产生病理反应或有害反应。特点:超剂量、超时间可预知,随时监测,应避免慢性毒性: 肝、肾、骨髓、内分泌急性毒性: 神经、消
4、化、呼吸、循环 3.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4. 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5. 变态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后发生异常的免疫应答表现为(过敏反应)(溶细胞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特点:免疫反应 不可预知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药理性拮抗药无效反应程度差异大,临床表现因人、因药不同而异。,6. 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7.药物依赖性是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生理依赖性心里依赖性,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量效关系:(剂量与效应的
5、关系) 药物的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两者间的规律性变化称量效关系,一、基本概念无 最 极 最 中 最 致 剂量效 小 量 小 毒 小 死量 有 中 量 致 量效 毒 死量 量 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最大有效量(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症状的剂量,二、量反应及其量效曲线 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可用绝对数量表示。 量效曲线:以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药物效应为纵坐标,反应特点: 在一定范围内,剂量与效应成正比,当达到最大效应时将不会再增加,如再加大剂量会造成毒性效价(强度):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效能:指
6、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当效应增强至最大程度时,再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药物的效价和效能不一定一致,效价高的药物用量小,而效能高的药物效应强。 量效变化速度:曲线的斜率,以中央段最大。斜率大的药物剂量稍有增减,效应即有明显变化,治疗量也可能接近中毒量。,三、质反应及其量效曲线 质反应:药物效应的强弱,只能用阴性或阳性、全或无来表示。 量效曲线:常态分布,如,以阳性率表示效应 用累加阳性率与对数剂量(或浓度)作图成对称S型曲线,曲线中央部(50%反应处)接近直线,斜率最大。以疗效为指标为半数有效量(ED50);以中毒反应为指标称为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死亡为效应,则为半数致死量(LD5
7、0)。,3.治疗指数:(TI)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药物LD50/ED50的比值。安全指数: (LD1)/ (ED99)的比值安全范围: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间的距离。,此数值越大越安全,构效关系,第三节 药物作用的机制,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1、渗透压2、脂溶作用3、影响PH值4、络合作用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1、影响酶的活性:改变酶的活性产生效应2、影响离子通道的开放:主要影响Na+、K+、Cl、Ca2通道3、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4、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作用,5、影响生理物质转运系统,第四节 药物与受体,一、 受体概念和特性:1、受体概念
8、:是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与之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并镶嵌在双层脂质的膜结构中(胞膜受体),少数受体存在于细胞内(胞浆受体)。本质:特殊的蛋白质(或酶)分布:存在于胞膜、胞浆、胞核。有极高的识别能力(与相应的配体)。,特性:含量极微:约10fmol/1mg组织特异性对配体识别能力强灵敏性对配体亲和力高饱和性数量有限,同类配体竞争可逆行与配体的复合物可解离多样性亚型、分布、各种调节存在受体后信息放大系统 2、配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a)内源性:激素、神经递质、血管活性物质b)外源性,二、受体与药物结合 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效应的两个条件: 亲和
9、力:是与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药物的分类:激动药: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拮抗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却拮抗受体激动药兴奋该受体的作用。,竞争性拮抗药: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的受体。其拮抗作用是可逆的,不影响其内在活性。从量效曲线上看可平行右移,增加激动剂的剂量仍可达到原有的效应。非竞争性拮抗药:不竞争同一受体,但其与受体结合后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即使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达不到单独使用激动剂时的最大效应。是不可逆的,使亲和力和内在活性都降低。部分激动药: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三、受体调节:指受体与配体作用,使有关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产生变化。 受体脱敏:(受体下调)是指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2.受体增敏:(受体上调)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3. 同种调节和异种调节:根据被调节的受体种类是否相同可分为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