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423309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展望讲课人:贾景德一、两岸关系的由来和历史概述: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海峡不仅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以及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州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必须要从这里通过。从台湾岛及台湾海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可看出,这一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交通和战略意义。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 21 个附属岛屿,还有澎湖列岛等 64 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 3.59 万平方公里,目前所指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

2、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是连为一体的,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了台湾岛。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 230 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一万名官兵到“夷洲”(即台湾) ,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公元 610 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并向台湾岛发展,带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元朝曾派兵前往台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并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16 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扩张,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 世纪初,荷兰人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2湾北部和东部,后于 1642 年被荷兰人赶走

3、,从此,台湾完全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 年 4 月,郑成功以明朝大将军的名义,率领两万五千名将士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向荷兰人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于 1662 年 2 月,荷兰立总督被迫签字投降。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到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 12 万多。1684 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法战争以后,于1885 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将台湾单独划为一个行政省,从此台湾正式成为当时中国的第 20 个行政省。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1

4、9 世纪末之前的 1000 多年中,无论从历史、法律和实际管辖考察,中国都享有对台湾的绝对主权,国际社会对此不存疑义。1895 年 4 月,在日本发动的那场侵华战争中战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将台湾全岛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马关条约是一个掠夺性的不平等条约,但也不妨视为最早载明台湾归属中国的国际协议。它至少证实在因战败“割让” 给日本之前,台湾毫无疑问是中国的领土。 马关条约是日本掠夺、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法律证据,也是载明台湾原本属于中国领土的法律证据。1941 年 12 月 9 日,中国政府在对日宣战文告中依据战争法庄严声明,废止一切涉及中日间关系的条约协定。当然, 马关条约也

5、在废除之列,中国从此不再受该条约的结束,日本也因此失去了侵占台湾的法律根据。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收复台湾的历史机遇,国际社会反法西斯力量同盟也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的正义诉求。1943 年 12 月 1 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 ,明确宣告三国对日作战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迫使日本把它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包括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 年 7月 26 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苏联也于后来加入的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肯定了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其第八条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不论是开罗宣言 还是波茨坦公告 ,都是战时盟国间的正式协定,不但

6、对盟国而且对战败的敌国都有约束力。显然,这两份重要的国际法文件一方面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收复台湾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迫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毁灭性打击,日本于 1945 年 8 月 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条款,承担忠诚履行公告各项规定的义务。这就是说,日本向盟国承担了必须将台湾归还给中国的国际义务。不仅如此,对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指挥官主持的盟国最高统帅部发布第一号令,命令日本立即将台湾、澎湖移交还给中国,同时敦请中国政府接收。至此,中国政府结束日本在台湾殖民统治、正式收复台湾的国际法上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拥有充分的法律根据来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事

7、实上,当时的中国政府已于 1945 年 9 月 4 日昭告中外,鉴于日本已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规定,无条件投降,并承诺将台澎交还中国,中国政府即将派员前往台湾接收治理。4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湾地区历史上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日子终于来临,就在这一天举行了中国战区台湾省的受降仪式。中国政府代表正式接受驻台日军投降,宣告结束日本的殖民统治;同时收复台湾,恢复对台湾行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同一天,受降官员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次日,中国进而宣布台湾为中国的一个省,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依中国法令行政。不久后

8、又发布专令,宣布自 1945 年 10 月 25 日起恢复台湾民众的中国国籍。这样,以 1945 年 10 月 25 日的受降仪式为标志,台湾正式回归祖国,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重新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至今天,未曾改变。 这一天成为台湾光复节 ,永远地载入现代中国史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和美国政府的恶意插手,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抗和政治对峙状态。台湾1, 蒋介石统治时期1950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 ,试图“台湾问题国际化” ,推行和制造两个中国。尽管蒋介石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海峡两岸的 “炮战” 也一直延续到 70 年代末,但他多次明确地表示:“汉

9、贼不两立” 。只要一息尚存,决不接受两个中国。蒋介石在台湾执政期间,采取了维护一个中国的有力措施, “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从事活动。2,蒋经国统治时期蒋经国是在蒋介石去世的前 3 年,即 1972 年出任行政院长的,5实际上已开始接班。在大陆 10 年文革动乱期间,国民党虽曾一度跃跃欲试,甚至有过 “挥师北伐 ”的幻想,但始终未敢轻举妄动。祖国大陆方面积极改善两岸僵持的关系。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同时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1987 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19

10、87 年 10 月 15 日,台湾当局被迫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 月 16 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至此,两岸打破了自 1949 年长达 38 年的冰封期。两岸的交流随即迅速扩展。为了适应解禁后的两岸交流,大陆成立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台湾成立了“大陆工作委员会” 、 “海峡交流基金会” ,主管两岸交流事宜。3,李登辉统治时期李登辉在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后期,将两岸关系定位成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加紧了“脱中国化”的进程。两岸关系走向低迷,台海局势趋于不稳定。但不可否认,在他执

11、政的前期,即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两岸关系在民众的要求下突破种种阻力,取得了重大发展,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6得了一定进展。台湾海峡两岸在 1992 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即“九二共识” 。这成为以后两岸关系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1993 年 4 月 27 日,经过精心准备,两岸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汪辜会谈” 。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

12、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4,陈水扁统治时期在 2000 年 3 月的“总统”选举中,陈水扁因国民党分裂侥幸上台后,给岛内分裂分子以极大的鼓舞和刺激,2004 年底之前,岛内分裂势力的气焰十分嚣张。2004 年底的“立委”选举中,泛绿阵营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却遭到挫败,泛蓝继续掌控“立法院” 。此次选举表明,台湾民众希望台海和平,反对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冒险。大陆显然注意到了岛内民意的脉动,不失时机抓住了这样一个缓和两岸关系的良机。2005 年是大陆对台政策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全国人大 3 月 14 日审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为遏制“台

13、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胡锦涛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名义,先后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连、宋的大陆行圆满成功,极大地缓和了两岸紧张气氛,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7与此同时,大陆还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对原产台湾的15 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 300 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这些措施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大陆推出一系列展现新思维的对台政策、举措,受到岛内舆论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而台当局则陷入左右为难、被动的困境。陈水扁当局在水果登陆零关税、

14、大陆熊猫赴台等问题上进退失据,就是最好的证明。5,马英九统治时期2008 年,代表国民党参选并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开创了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2008 年 12 月 31 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 周年座谈会上,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六点意见。至此两岸关系迎来了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一)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商谈得以恢复,建立起两岸双轨协商机制。2008 年春,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下,迅速促成了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复谈。6 月中旬,两会举行了首次“陈江会” ,达成多项共识,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

15、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揭开了2008 年海峡两岸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二) 陈云林赴台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在海峡两岸8关系发展中,尤其是在海峡两岸两会负责人互访中,长期呈现“只来不往”的格局,即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实现了多次大陆之行,而大陆海协会负责人却一直无法进岛商谈。2008 年初,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商谈之后,尽管面临岛内反对党的强大压力,大陆方面与国民党执政当局依然按原定计划,促成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 11 月初赴台访问,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陈江会” ,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跨跃,创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多项历史性重

16、大突破。2008 年之后的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下遵循“先经后政” 、“先易后难”原则,开始朝着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方向发展。到 2010 年底,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地重大进展,两岸签署了 15项协定,达成 2 项共识。双方年度贸易额逾千亿美元。大陆的善意政策使台湾得以参加世卫组织(WHO),亚太经合组织(APEC) 等国际组织的活动,透过上海世博会台湾成功走向世界。不仅如此,由政府授权、官员参与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在 2011 年初成立,大陆的“海西规划”使两岸制度融合有了现实可能,而大规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的进行开启了两岸军事安全的大门。从“全面三通”到 2010 年 6 月经济合作

17、架构协议(ECFA)签署,再到文化、教育议题协商,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二、影响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因素1,民进党“台独”路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大威胁“台独”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之时。当时,日本部分驻台少壮派和台湾亲日士绅,共同策划“台湾独立自治运动” ,企图凭借日军在台湾尚存的实力,建立“第二个满洲国” 。在蒋氏父子统治时期, “台独”基本上收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未成气候,以致部分“台独”激进人士不得不出外从事其政治目的。以民进党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岛内分裂分子自掌控政权后,不断以各种手段兜售“台独”主张、打造“台独认同” 、压制反对“台独”的声音

18、,使岛内“台独”势力日渐嚣张,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投下未知的变数。2008 年 5 月蔡英文当选为民进党党主席,成为民进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党主席。 “台独”势力及其支持者是民进党的根本。要想控制民进党,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2008 年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以大陆“三鹿奶粉产品事件”为借口,在岛内掀起所谓“反黑心,反中国,顾台湾”的一系列抗议活动,不仅发生了引起海峡两岸高度关注的“张铭清被推打事件” ,甚至民进党还公开策划了反对与抗议陈云林的访台活动,制造了严重的警民冲突流血事件,成为 2008 年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中最不和谐的一幕。自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后,尤其是在蔡英文参选

19、新北市长时,李登辉都一直支持蔡英文,并积极为其辅选。当蔡英文在民进党“总统”党内初选胜出后,李登辉立即向蔡英文推荐王文洋作其副手。李登辉 90 岁生日寿宴,还特别安排蔡英文坐上主桌。蔡英文也投桃报李,当场推崇李登辉是“民主先生” 。当李登辉因涉嫌贪污10“国安密帐”被起诉,蔡英文也立即声援对她有知遇之恩的李登辉,指责执政的国民党“选举操作、政治追杀” 。蔡英文沿袭李登辉的台独思想,作为民进党 2010 台湾地区的领导人 2011 年 8 月 23 日推出“十年政纲两岸篇” ,以“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为基调,主张两岸超越“旧的历史框架” ,追求共同利益。坚称“九二共识”不存在。民进党的“十年政纲

20、” ,和陈水扁执政时代的政策相比,表面上不是那么激烈,那么极端,语言显得温和很多,但实质上政纲用“一边一国”的定位表述两岸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质:第一、十年政纲”否定了“一中”宪法,否定了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基本框架,认为台湾属于一个主权国家,这是“十年政纲”的基本定位。第二、 “十年政纲”通篇以中国台湾来称谓,以中国来称谓大陆。第三、视两岸关系为国际关系。2,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2008 年马英九赢得台湾“总统”选举以来,在两岸政策上以“一中宪法”和“九二共识”为基础,推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 ,维持台海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响应我方两岸政策,加

21、强两岸经贸往来,深化交流与合作。使两岸双方真正形成了“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也为进一步深入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但在民进党的反对与压力下,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也受到影响,经贸、文化等相关政策的开放程度与推进时效也大打折扣。当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只经不政” , “索取多、付出少” ;在与我发展两岸关系同时,仍在向美国购买先进性武器,11积极寻求拓展国际空间,谋求形成“事实主权国家”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一)主张扩大两岸经贸交流,但又试图防止、限制两岸政治谈判进程。从四年来的两岸经贸情况来看,岛内的确获取了大量实际利益。2011 年 1 到 3 月销往大陆农产

22、品已经达到 3,300 多万美元,跟 2010 年同期 相比,成长了 16 倍。在岛内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两岸的经贸交流并不对等。据我海关统计,2010 年 1 至 11 月,两岸贸易达 1317.6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9.7%。其中大陆自台进口 1051.0 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 266.6 亿美元,贸易逆差达 784.4 亿美元。总体而言,在两岸经贸交流中,岛内“获取多,付出少” 。并且,马英九以“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为借口,提出“政治问题在谈判经济性议题时尽量不碰,以免造成困扰” ,始终延缓着政治谈判的进程。(二)提议两岸“外交休兵” ,却宣示“活路外交” ,亟图拓展“

23、国际空间” 。在对内政策向本土化靠拢的同时,马英九又刻意将“国际空间”问题与发展两岸关系捆绑在一起,称“台湾在国际社会里不应该受到进一步孤立,否则两岸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应“让台湾人民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相关角色的渴望得到满足” 。同时,马以“活路外交”方式寻求拓展实质性对外关系,弹性扩大参与国际组织。马执政四年,在台北主办了“国际花卉博览会” 、 “听障奥运会” ,在高雄举办12了“世界运动会” ;2009 年在日本札幌成立了办事处;2011 年又在德国法兰克福新设办事处。目前,台湾已经在全世界 114 个国家及地区得到免签证待遇。马英九骄傲的宣称, “我们开展两岸关系与国际关系,一直同步进

24、行,真正做到邦交巩固,尊严迈步 ”。从长远看,马推动两岸和解并扩大其“国际空间”的行为,正是为了“中华民国事实主权”的存续。即使台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实现“正常国家”目标,但利用两岸关系缓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和“外交”实力,争取国际社会对台湾“事实独立”的认可或默认,将使台湾越来越具备“隐形国家”的条件。(三)承认“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 ,但坚持“中华民国是独立主权国家” 。对于台湾的未来,马英九在就职一周年之际提出, “两岸未来定位应由台湾人民、甚至是下一代来决定,两岸关系不是我们这一代可做决定的。 ”马称,两岸最大争议仍在主权问题,台方立场就是相互理解, “现阶段仅能管理,不必急于解决

25、” ,两岸应求同存异、创造双赢。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之即,马英九的讲话历数了“中华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种成就,但回避了如何真正落实“民族主义”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首要内容。时至今日,两岸分裂,事实上是帝国主义欺侮中国留下的历史遗迹。马英九对台湾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传承信心满满,但明眼人看看现实就知道,恰恰在民族独立的问题上,其历史记录都乏善可陈。即使在 11 月提出的了进一步加强两岸关系的未来十年和平协13议 ,在民进党的质疑下,马英九进一步解释和平协议的签署还要加上三个条件:民意高度支持,有确实需要、国会监督。(四)标榜不与大陆进行军备竞赛,但强调整军备战,极

26、力灌输“忘战必忧”的对抗思想。马英九上台以来,多次表示台湾不会和大陆进行军备竞赛,不会发展或购置核武器,不会发展射程超过 1000 公里的导弹,将台军军事战略恢复为“守势战略”,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台面化。但马却一再强调部队整军备战、强化自我防卫能力的重要性,声称“两岸关系改善,但绝不是放弃台湾的防卫”,“台湾绝不主张国防休兵,而是主张止战而不惧战、备战而不求战”,提出“要建立一支吓不了、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的国防力量”。马还亟思加强对美军购,强化“倚美拒中”的军事实力。3, “台湾主体意识”不断上升不利于两岸最终实现统一。 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统独立场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于日本殖民统治 50

27、 年,两岸隔绝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 20 年的“台独”施政和“独化”教育, “台独”势力的选举操作,岛内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发生微妙的变化。增强岛内民众的中国认同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日据时期,由于全岛性经济活动逐步展开,尤其是在共同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作为一种地域认同观念的“台湾意识”逐渐形成,这是包括在中华民族意识之下的一种地方意识。国民党政权逃台后,由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之下,使岛内年轻一代容14易产生“只知有岛,不知有国” 、 “台湾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祖国”的心态,加之台湾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渐趋本土化、地方化、区域化,产生“以台湾为本位,将自身利益与台湾

28、社会变迁紧连一体的台湾主体意识价值观念是十分自然的事。这是地方意识,民族意识。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岛内分裂分子,近十几来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从“政治、教育、文化、政策以及国民生活的每一部分”全力铲除“中国情结” ,大力灌输“台独意识” ,强行以“台独意识”来规范“台湾意识” ,宣称台湾人认同与中国人不可同时存在、是对立的等等,使原本属于地域认同观念的“台湾主体意识”有逐渐滑为“台独意识”的倾向,如果岛内分裂势力将此扭曲为抗拒祖国统一的所谓“民意” ,将增加两岸最终实现统一的难度。 2010 年 8 月20 日-26 日,台湾联合报关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调查结果显示: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比

29、率为 51%,创该报自 2000 年起10 年来同类问题电话调查的最高值。另外,47%的受访者对大陆民众持“负面”印象,远远高于 38%的“正面 ”印象。而对两岸政治、社会与经贸关系的“评价稳定” ,并未因 ECFA 的签署而发生明显变化。据 2011 年最新联合报调查发现,对于台湾前途的主张,有12%台湾选民希望尽快“独立” ,13%倾向维持现况以后再“独立” ,2%主张 “急统” ,9%主张缓统,53% 希望“永远维持现状” ,9% 无意见。报道称,与联合报近二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台湾民众对于台湾前途的看法稳定, “没有明显变化” 。154,美国是两岸关系的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台湾是美国利益所在

30、。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全球更加关注于和平发展的情况下,美国的军火销售实际呈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遍观世界各国,谁是美国大宗军火的最大买主?只有台湾!马英九继续了民进党大批量的向美国购买武器的政策,提出的军购清单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向台湾出售 F-16C/D 战机,可以让美国企业获利 87 亿美元,给美国带来 8 万多个就业机会。在美国,阻止中国快速崛起,或者说最大限度的减缓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冲击,是任何美国政治势力和统治集团必然和本能的反应。中国是当今历史上唯一没有解决国家统一的世界大国,而台湾也差不多是唯一能封锁中国冲向太平洋深处、阻止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31、的唯一“棋子” 。 台湾与大陆的和解让美国产生了危机感。当马英九上台,开始了与中国大陆的接近和缓和之路后,美国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如果说以前美国对台湾的关注降低,主要是因为陈水扁的下台,让美国与中国发生直接武装对抗的危险松了一口气,但马英九的从三通开始的接近路,却让美国感觉到照此下去,美国将失失在两岸之间担当隐形“仲裁者”和“提线木偶幕后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一旦两岸进入统一程序,美国将完全失去台湾这个战略棋子。美国的弧形战略包围圈,将被打开一个大的缺口,美国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战略基点,将出现一个断裂带,并很可能导致美国在日本和韩国基地的孤岛化,美国的战略防线将退至太平洋中部。16对美国来说这是

32、可怕的结果。从奥巴马及其执政团队的一些言论来看,美新政府已清楚向外界表明了其要介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烈企图心。奥巴马指出,“解决台海僵局的方式要为两岸人民所同意” 。希拉里指出,美协助两岸“以和平方式化解歧见” ,但也“不接受任何片面改变现状之举”。布莱尔宣称, “美将维持两岸军事平衡,不能让台湾毫无防御能力而对中国惟命是从,也不能让中国随心所欲” 。葛来仪等美国学者多认为, “奥巴马政府将密切关注两岸互动并在情势需要时适时出手” 。所以美国要保持介入在于:一是“以台制华”是美国长年不变的国家战略。二是防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溢出其掌控。在两岸各项交流与互动已如火如荼展开之际,在两岸努力建构协商

33、解决各项问题新模式之际,美绝不愿意放任两岸关系自行发展损害其台海利益。三是延缓两岸关系发展进程,维持两岸分离现状长期化甚至固定化。5、日本的“台湾情结”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战略等方面的因素,日本人怀有浓厚的“台湾情结” ,甚至将台湾视为“不在日本版图内的日本领土” ,这意味着日本是除美国之外极可能插手台湾问题的另一国际因素。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战时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这种文化移植强烈的冲17击习惯于中国传统的汉人,更使得当时知识分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着

34、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于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件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庶民文化的。日本的“皇民化运动”造就了一批合格的“皇民” 、 “顺民” 。这些人在日本的卵翼下成长,对日本感恩戴德,甘愿以“二等日本人”身份做日本的爪牙。李登辉之流所以敢于若明若暗地暴露其日本情结,就在于他们得到了日本右翼势力、台湾亲日势力和台独势力的支持。换言之,无论在台湾,还是在日本,李登辉之流并不是很孤立。台湾现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对象国,日本每年在对台贸易中保持巨额顺差,日本的大银行大企业均在台湾有着重大利益,台湾已成为日本获取海外经济利益的最重要市场。长期以来,台湾当局

35、一直企图建立所谓“台日安全机制” ,使日本介入“台湾问题” 。台湾政府曾向日本提出建立“台湾冲绳经济圈”的建议,其目的“不纯粹在于经济,而是通过加强日美共存关系,使日本参与台湾的安全保障” 。由此,台日经济关系日趋政治化,在其经济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中,政治与安全因素所占比例越来越明显。日本某些官方人物和右翼头目不断发出“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的陈词滥调,一些政界、财界有影响的人物纷纷访台。台湾方面的政治人物也经常从日本那里寻求援助和支持。例如蔡英文曾于 2009 年 12 月 13 日到 16 日东渡扶桑,修补重和继承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的日本资源,与支持民进党台独立场的日本右翼18政客深化感

36、情。蔡英文此举,引发大陆外交部的强烈反对。作为民进党 2012 年大选参选人,蔡英文于 2011 年 10 月 3 日到 5 日访问日本,行程在东京居多,会晤一些日本重要人士。三,2012 年两岸关系敏感话题钓鱼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和台湾保钓运动历史1,钓鱼岛的地理位置钓鱼台列屿为台湾基隆市东北方约一百海浬的钓鱼岛与附近七个小岛的合称,岛上没有淡水也没有居民,但有中国渔民早年建的码头,后被日本毁去。中国在过去一直允许(默认)硫球渔民前往附近捕渔。 神圣的领土钓鱼诸岛钓鱼诸岛由 11 个无人岛组成,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我国最东的岛屿是钓鱼诸岛东边的

37、赤尾屿。钓鱼诸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约 190 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 420 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 17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本岛东西长 3.5 公里,南北宽 1.5 公里,周长 13.7 公里,面积约为 3.838 平方公里,是钓鱼诸岛中最大者。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19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 l000 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

38、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钓鱼岛面积居八小岛之冠,岛上基岩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基薄,缺乏淡水。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这些植物显然为了适应海上强风的自然环境,都长得又矮又粗壮,其中很多便是名贵药材。有一种叫海芙蓉的海草,生长在沿岸的岩石缝中,是防治风湿症和高血压的良药。我国沿海采药者有不少人祖辈在钓鱼诸岛采摘中草药。此外,钓鱼诸岛由于风力太大,又缺乏淡水,因而没有蚊虫。 2,钓鱼岛问题的由来1969 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指出,钓鱼台列屿海底大陆棚为一大油田,引起中国台湾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的注意

39、。 1970 年,美日两国达成协议,准备在 1974 年把美军二战时所占领的琉球交予日本,当中尚包括钓鱼岛。过程中,虽然美国没有明文提及钓鱼台法定地位,但是由于美国驻日使馆表示“钓鱼台为琉球群岛一部份”,日本开始对钓鱼台进行管辖,而日本也开始驱逐来自中国台湾的渔民,引发全球各地华人抗议。当时台湾当局主张管理钓鱼台,美方的举动令台湾当局极其尴尬。二战后蒋介石两拒“琉球”建议中美共管,蒋介石一拒琉球开罗会议于 1943 年 11 月 22 日26 日召开,其间蒋介石与20罗斯福会谈了 4 次。11 月 23 日晚,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对蒋介石说

40、:“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 罗斯福突然提出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大大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不知该如何回答。过了老半天,他才对罗斯福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蒋介石这么一说,罗斯福觉得蒋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岛,故未再往下说。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包括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土噶喇列岛、大隅诸岛等岛屿。12 世纪琉球群岛上出现了中山、山南、山北三个小王国,公元 1372 年开始

41、向中国明朝进贡,国王分别受明朝册封,官民与明朝往来十分频繁。此后,该群岛又形成了统一的琉球王国,但仍向中国封建统治者朝贡。1609 年,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氏用武力征服琉球。此后,琉球王虽向明朝与萨摩藩同时进贡,但国王仍受中国册封,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朝。琉球国王一直受中国册封,在交往中又偏重中国,日本统治者对此极其不满,十分担心琉球归并于中国。1872 年,日本明治政府未与中国商量,强行废琉球王国为琉球藩。1879 年,日本又强行吞并琉球藩设置冲绳县。琉球群岛系中国的东大门,历史上又与中国关系密切。罗斯福想把日本用武力侵占的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自然有他的考虑,但由21于蒋介石的犹豫态度,罗斯福第一次

42、提出的这一建议没有成功。惧怕日本,蒋介石二拒琉球。11 月 25 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蒋介石见罗斯福又提到这个问题,想到琉球被日本占领了多年,在国内草拟的谈判方案又不含琉球问题,变得十分犹豫。罗斯福见蒋介石半天不作声,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补了一句:“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后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 ”蒋介石犹豫再三,最后答复道:“琉

43、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罗斯福心里明白了:蒋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岛。蒋介石对琉球的态度,让罗斯福感到不可思议。自此以后,罗斯福及美方的其他人员在蒋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蒋介石当时为何不要琉球群岛呢?据后来跟随蒋介石到开罗的国民党官吏们分析,他去开罗,主要是争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没有争琉球的方案,蒋介石认为能将东北、台湾及澎湖争回来就足够了。另一个原因是日本是亚洲强国,蒋介石怕中国得到琉球后,日本日后找中国扯皮,中日两国再结新怨。由于蒋介石坚持不要琉球群岛,故开罗宣言在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

44、 ,只22字未提琉球群岛3,台湾民间的保钓运动(1)70 年代的保钓1971 年 1 月 29 日,二千多位中国大陆及台湾留美学生在联合国总部外面示威,高呼“ 保卫钓鱼台” 。两周后,香港教师、学生组成“ 香港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 ,发动学生上街示威,指控美日勾结,其中该年 7 月 7 日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在维园发起的 77 大示威,更演变成严重冲突,威利警司率领千多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武力驱散示威者,由此为香港 70 年代的学运潮揭开了序幕。 在1971 年布朗大学的“保钓运动 ”国是讨论会以及密歇根 安娜堡国是大会,两场会议辩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是保钓运动中首次有台湾留学生公

45、开支持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代表中国;决议1971 年 9 月 21 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举行九二一联合国大游行,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留美的台湾学生以五星红旗开道,后面跟着的是 10 个人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的牌子,再后面是 10 面毛泽东画像招牌。此后,海外华人保钓运动由左倾的统一派主导。 上世纪 50 年代的台湾,生活条件很差,白色恐怖气氛压抑整个社会。有些思想的年轻人都想往外跑,去美国当然是首选。同之前的中国留学生相比,那个年代从台湾去的留学生较少救国救民的理想,也少有打算学成后返台服务的。1970 年代初,因反对越战本来就不平静的美国校园,发生了一件属于中国

46、人的家务事而造成许多23海外中国留学生思想与态度转变的社会事件:保卫钓鱼岛运动。 保钓运动的原由,是当时的日本竟宣称钓鱼岛属日本的领土。中国人当然不会接受这种说法,由此引发在美留学生和台湾本地大学生的抗议与示威游行。公允地看,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在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处境尴尬,在日本、美国几乎没有话语权。对钓鱼岛主权问题的态度十分暧昧。可是当时的大陆政府却能理直气壮地要日本“不准动”。两岸对钓鱼岛主权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促使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派是仍旧支持国民党当局“革新保台”的右派,另一派是转向认同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大陆政府的左派。 1970 年代初尚未有公派留美的大陆学生。当时

47、在美的华裔留学生以台湾为主,香港次之,也有一些来自东南亚。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华侨和香港留学生多少都接触过一些社会主义。而在那年代的台湾,连“毛泽东 ”三个字都不让说,更别提读那些被视为禁忌的左派书籍刊物了。当时的台湾己走上如李敖倡议的全盘西化的道路。它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精神不符。 分裂后的两派留学生在美国校园内为争夺中国同学会、为谁代表中国、为自己支持的政府和信仰斗得好不热闹。平心而论,支持国民党的学生,理不直,气不壮,拿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而这批因批评国民党被划为左派的中国留学生已不再受过去在台湾年代承受的政治压力,那股潜藏在内心深处对国民党极度不满的情绪此时完全倾泻出来。一些

48、本来不关心政治,被骂为“吃国民党奶水长大” 的左派台湾留学生体内的政治细胞开始发酵,保钓运动首先转化为对国民党独裁、24家天下、白色恐怖的批判;演变成对国民党当局的挑战;然后更进一步转化为台湾中国留学生思想上寻求国家认同、中国统一与革新保台的斗争问题。 左派留学生不仅在行动上同国民党“革新保台”派进行激烈的游行抗议斗争出版保钓刊物、举办座谈会、演出话剧、组织抗日爱国歌曲合唱团,冒着大风雪到各校园放映大陆电影甲午风云 、 林则徐 、 李时珍 ,介绍社会主义祖国等。一些志同道合的华裔留学生还成立了“读书会” 。校与校间的 “组织”彼此声援、串联。通过“读书会 ”的形式提升对马列毛哲学思想的认识与对

49、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有了共同信仰与理想,左派的方向就很明确。 保钓运动后期开始出现留学生回归的现象,其中包括一批保钓运动时期“革新保台 ”的大将。他们父辈与国民党关系密切,也是现今在台湾政治舞台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国民党的连战、马英九,新党的郁慕明,以及后来退出政治江湖的赵少康等。再如学者沈君山。当然也有不少爱国学生,如五位台湾留学生李我焱、陈恒次、陈治利、王正方和王春生并于 1971 年 9 月访问北京,受到周恩来接见。不少台湾留学生如林孝信等人也因此被列入黑名单而长期无法返台。 而许多中国统一运动参与者如陈鼓应、王晓波等人,也将保钓运动视为重要的中国民族主义号召基础。王津平放弃学业返回台湾,至今仍在为中国统一的理念而打拼。当年的老保钓林孝信也放弃博士学业,返台后一直为台湾社区大学的教育而努力。 还有一些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回归了大陆。有的进图书馆、学术界、环保机构工作,也有的到海洋研究所、数学所、25物理所等科研单位。如 1970 年代后期的吴国桢、吴廷华、赵玉芬等人。 保钓运动的洗礼,不仅激发了华裔学生的爱国热情,也促使许许多多海外中国人认识并认同社会主义祖国。不论称他们是“海归”或“ 归国学人 ”,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