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部分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第4章 国际贸易理论4.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4.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3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4 新贸易理论 4.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4.1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4.1.1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交换的理论 研究国际贸易是怎样产生的?贸易的格局、构架是什么? 研究国际贸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研究国际贸易的利益是什么?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研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问题 那么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起因是什么呢?(图示说明),4.1.2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2、),1. 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与主要观点 概念: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中实行的一种保护贸易政策,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外贸易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 产生背景: 在工业文明的萌芽阶段,也是当时正值“地理大发现”时期,商业规模空前扩大,货币需求急剧膨胀,一些注重海外贸易的国家注意到,同样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依靠海外贸易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个增量财富的来源是流通,是贸易。由此产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 分类与主要观点:重商主义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是指
3、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它着眼于利用流通领域的措施来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货币财富,体现为少买多卖,来从国际贸易中积累货币财富,体现为少买多卖来保证贸易顺差和绝对禁止金银货币外流,所以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1554-1612)。,晚期重商主义是指从16世纪下叶至17世纪下叶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它将重心从限制金银输出转向限制进口,保证贸易出超或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并不单纯地直接依赖立法和行政手段来取得和保存金银,而是更多地要求通过国家干涉促进本国的生产和出口,允许对个别国家有贸易逆差,只要这有利于实现总的贸易顺
4、差。例如,当时英国对东印度有贸易逆差,但由东印度输入的产品却可畅销欧洲大陆,从而保证了总的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以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为代表。 2. 重商主义的主要政策措施 (1)限制输入措施 (2)促进出口的措施 (3)保护农业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3.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但重商主义对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因而这种经济思想或观点是不科学的。 重商主义的思想实际上只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的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
5、益,因此,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商人主义”或“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所以到17世纪后期,重商主义开始没落。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诞生了。,4.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4.2.1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4.2.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4.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4.2.1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他总结了始于17世纪中叶由威廉配第(W.
6、Petty,1623-1687) 开创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以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称国富论)构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的地域分工原理(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和以此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典学派那里,把国家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作为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基础,正是这种成本差异导致了价格差异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分工与交换是斯密理论的逻辑起点。斯密认为互通有无、物物交换是人
7、类共有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分工的产生;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先天禀赋和后天技术的共同影响下,各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会有绝对的差异,这种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导致了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并进而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1.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斯密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由贸易思想。在论证过程中,斯密将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推演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为,同个人行为一样,一个国家也要将某种产品的本国生产费用和从国外购买的费用进行比较,才能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这种产品: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
8、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在斯密的理论中,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斯密通过对苏格兰葡萄酒生产的例证分析,探讨了绝对优势,并指出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模式:“通过嵌玻璃、设温床、建温壁,苏格兰也能栽种极好的葡萄,并酿造极好的葡萄酒,其费用大约三十倍于能由外国购买的至少是同样好品质的葡萄酒。如果苏格兰
9、不向外国购买它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葡萄酒,而竟使用比自己购买所需的多三十倍的资本和劳动来自己制造,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仅多三十分之一,甚或仅多三百分之一,也是不合理的。至于一国比另一国优越的地位,是固有的,或是后来获得的,在这方面,无关重要。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30页。),可见,绝对优势是由生产成本来衡量的: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那么,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国际贸易的模式为: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
10、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斯密指出,各国不应限制进口,而应进行自由贸易。 2. 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模型的基本假设 (1)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2)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3)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充分就业,并且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设两个国家是英国和法
11、国,两国都仅生产两种产品:毛呢和小麦,但两国劳动生产率不同(参见表4-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由表4-1可知,英国毛呢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法国、小麦的劳动生产率绝对低于法国,故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法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英国国内1匹毛呢的价值仅相当于1.5公斤小麦的价值(因为生产1匹毛呢的时间里可以生产1.5公斤小麦),法国国内1匹毛呢的价值却相当于4公斤小麦的价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英国显然愿意用毛呢去交换法国的小麦,而法国亦愿意用小麦去交换英国的毛呢,这恰恰是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模式。假设封闭经济条件下
12、,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平均分配劳动力,即各用50人生产毛呢、余下的50人生产小麦。开放经济条件下,趋利动机使得英国将所有资源用于生产毛呢,而法国将所有资源用于生产小麦。假设各国在满足原有需求的基础上,将剩余的产品与另一国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每天将50匹毛呢以1:2的比价关系与法国100公斤小麦相交换,则世界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增长了。,现作简化并进行说明如下(A、B代表两个国家,W代表世界,X、Y代表两种产品):,X YA 1天/单位 2天/单位 2 单位 3天B 2 1 2 3分工前W 2单位 2单位 4 3 3 6天X YA 3 0 3单位 3天B 0 3 3 3分工后W 3单位 3单
13、位 6 3 3 6天,国际贸易使两国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参见表4-2及图4.2。,3.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斯密的贸易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使人们认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应该说,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以及贸易利益,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绝对优势理论似乎存在这样的局限性,根据这一理论,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地位上,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是否还进行国际贸易?这种情况下贸易双
14、方还能不能都获得利益呢?在上述情况下,自由贸易仍然是各国应该执行的政策吗?如表4-3所描述的情形,英国与法国之间的贸易模式又应该如何呢?这些问题好像不易用绝对成本理论进行解释,或者说绝对优势理论仅解释了少部分的贸易事实。,4.2.2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斯密关于通过国际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贸易双方财富的观点,虽然是主流国际分工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但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比较成本相对于绝对成本在理论实际运用的广泛意义上讲,确实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主
15、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学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迄今比较优势思想一直是主流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本节主要介绍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说的基本模型与斯密的理论一样,李嘉图也以个人为例,从形成个人分工的原因推广到国家贸易产生的原因。为了说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他在著作中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解释:,“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
16、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不同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则国际贸易的模式是: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种分工与贸易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通过对外贸易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简化了现实中的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而只突出了比较成本的差别。但要使比较成本的分析得以成立,必须满足与绝对成本分析一样的假设条件(见4.1.2 绝对优势的模型分析)。,当用表4-3替换表4-1时,情形就不同(
17、没有绝对优势)了。根据表4-3,法国在任何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法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0.33,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0.5,显然英国具有生产毛呢的比较优势;同理,法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而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法国国内1匹毛呢的价值相当于3公斤小麦的价值,英国国内1匹毛呢的价值仅相当于2公斤小麦的价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法国显然愿意用小麦去交换英国的毛呢,而英国亦愿意用毛呢去交换法国的小麦,此时形成了建立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模式。 因此,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发生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例如,B国在生产X与Y产品上比A国都有优势(劳动生产率都高),但X的比较优
18、势更大,B国则应集中生产X,而A国集中生产Y。这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我们可以对李嘉图模型简化,情况如下:X YA 6 4 2单位 10天B 1 2 2 3 分工前W 2 2 4 7 6 13天X YA 0 10 2.5单位 10天B 3 0 3 3 分工后 W 3 2.5 5.5 3 10 13天,3. 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 下面我们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说明比较成本说的贸易利益。,如图4-3所示,国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劳动投入量由表4-3提供,并假设是完全分工,即英国把所有劳动都投入到毛呢的生产上,法国把所有的劳动都投入到小麦的生产上,若法国用130公斤小麦从英国换取5
19、2匹毛呢,英国与法国贸易前后生产与消费的变动及福利变化便可用表4-4及图4.3(a)、(b)表示。贸易前,英国和法国各自的生产点和消费点,英国为A(60,120),法国为B(45,135),两国毛呢与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为2(PA=Pc/Pf =120/60)和3(PB=Pc/Pf=135/45),国民福利水平分别由社会无差异曲线IA与IB表示。,贸易后,英国与法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虽然没有变化,但由于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即英国专门生产毛呢(120匹/天),而法国专门生产小麦(270公斤/天),两国可接受的,贸易条件或毛呢与小麦的相对价格是在2与3之间,现在贸易条件为T=Pc/Pf =2.5,是英
20、国与法国都愿意参与交换的价格,贸易后英国消费点变为CA(68,130),比封闭条件下多消费8匹毛呢和10公斤小麦,而法国消费点变为CB(52,140),比封闭条件下多消费7匹毛呢和5公斤小麦,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分别由社会无差异曲线IA上升到IA与IB上升到IB表示出来。4. 比较优势贸易利益的合成按照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与贸易,可以获得的利益有两种:一是得自交换(或参与贸易)的利益,二是得自分工的利益。如图4.4所示。,5. 比较优势理论的简要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
21、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从整体来看,这些观点对世界市场的扩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都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了论证其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情况抽象成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尽管这些假定有些基本上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毕竟使得由此得出的比较成本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状态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比较成本理论的适用性。事实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正是力图突破这些假设,争取更大限度地接近国际贸易现实,以增加贸易理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
22、,因为它认为国内的劳动等价交换规律不能适用于国际交换。,4.2.3 李嘉图模型的扩展 美国经济学家陶西格(Frank Taussig,1859-1940)在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肯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扩展,认为,应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货币、利息、多种商品等置于模型之中,从而能更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针对古典贸易理论模型的9个假设,陶西格提出应对其中的4个假设进行修正与扩展: (1)商品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不是以劳动时间计算的,而是以货币计算的,国际贸易不是单纯的物物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因此在理论假设中必须加入货币因素。 (2)商品的生产成本是由工资和利息组成的,在实际中,各国和各部门
23、的工资水平和利息水平不同,单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也不相同;此外运输费用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都应考虑进去。 (3)在实际中,参加国际贸易的是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因此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理论假设条件必须扩展。 (4)商品的国际价格是随着商品的供求关系而不断调整的。,1. 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 现实生活中,货币充当交易的媒介,绝大多数的经济交易并非是易货贸易。当两国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时,又,该如何度量比较优势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便是对李嘉图模型的一个扩展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即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成本与价格,并通过比较两国商品的货币价格来判断比较优势模式。 (1)假设英美两国汇率水平为1英镑=1.8美元。
24、则由表4-5给出的数据计算可得,英国1匹毛呢的美元价格为5.4美元,1匹亚麻布的美元价格为2.7美元,均高于美国同种产品的价格,此时,英美两国的贸易是单方向的,仅有美国向英国输出产品,而无英国的出口,因此,贸易是不平衡的。 (2)假设英美两国汇率水平为1英镑=1.5美元 (3)假设英美两国汇率水平为1英镑=1.3美元,我们将上面的分析模型化。假设世界由两国组成,国家1产品i的出口条件(一国出口商品所需的成本条件)为:,WIE/a1i WII/a2i 即 a1i /a2i WIE/WII 国家2产品i的出口条件为:WIE/a1iWII/a2i 即 a1i /a2i WIE/WII 上式中,a1i
25、为国家1商品i的劳动生产率,WI为国家1的工资水平(以本国货币表示);E为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水平(量纲是“国家1货币/国家2货币”); a2i为国家2商品 i的劳动生产率,WII为国家2的工资水平(以本国货币表示);i=1,2 ,n 。 以221模式为例,设产品1为国家1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产品2为国家2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不考虑货币因素时,国家1与国家2进行贸易的条件是:a11/a21a12/a22 (国家1出口产品1,国家2出口产品2)考虑到货币因素时,国家1与国家2进行贸易的条件是:a11/a21 WIE/WII a12/a22,2. 两种商品与多个国家的李嘉图模型 多个
26、国家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至少有两个国家存在着比较成本的差异。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仍采用前面的假,设前提,将n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即:c11/c12c21/c22 ci1/ci2cn1/cn2 其中,ci1表示i国产品1的生产成本,ci2表示i国产品2的生产成本,i=1,2 ,n 。 在任何情形下,都会有一些国家的比较成本小于世界市场的相对价格P1/P2 ,而其余各国的比较成本大于P1/P2 ,即:c11/c12 ci1/ci2 P1/P2 c(i+1)1/c(i+1)2 cn1/cn2若上式成立,则比较成本低于P1/P2的国家出口产品1,比较成本高于P1/P
27、2的国家出口产品2。而若ci1/ci2 P1/P2中的等号成立,则国家i就不参与国际贸易或者说国家i缺乏进行国际贸易的动力。,3. 两个国家与多种商品的李嘉图模型多恩布什-费雪-萨缪尔森模型,多恩布什、费雪和萨缪尔森(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and Paul Samuelson, 1977)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两个国家与多种商品的李嘉图模型,该模型为后人所广泛认可,故又称两个国家与多种商品的李嘉图模型为多恩布什-费雪-萨缪尔森模型。模型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两国最初的劳动力禀赋已给定的情形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相对工资水平以及两国之间
28、贸易方式的决定。我们借助货币化的李嘉图模型来阐述多恩布什-费雪-萨缪尔森模型。将两个国家m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按大小顺序排序:a11/a21a12/a22 a1j /a2j a1m /a2m 结合前面给出的出口条件,显然国家1将出口a1j /a2j WIE/WII的商品,进口a1j /a2j a1j/a2j的商品,进口WIE/Wa1j/a2j 的商品。,4. 运输成本与不可贸易品,古典学派对国际贸易的解释都假设不存在运输成本。但实际上,将产品从一国运到另一国的运输成本是显然存在的。为了分析运输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用劳动投入量来衡量运输成本,并假设所有的运输成本都由进口商支付,从而将运输
29、成本加到生产的劳动投入中。继续考虑多恩布什-费雪-萨缪尔森模型,此时国家1产品j的出口条件为: (1/a1j+tj)/1/a2j WII/(WIE) 国家1产品j的进口条件为:1/a1j/(1/a2j+tj) WII/(WIE) tj表示单位商品j的运输成本。显然,运输成本使得一些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丧失原有优势,由贸易品变为不可贸易品(Non-traded goods)。,4.3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学说,一个重大缺陷是未能解释两国进行商品交换的比率问题,即贸易利益或利得是如何在贸易双方分配的,以及比较优势的根源问题,也就是一国为何具有比较优势。这反映了比较优势原理解
30、释国际交换中的价值规律的困惑。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用机会成本来解释各国在某种商品上的比较优势,被认为是较好解决了李嘉图第一个困惑的经济学家。以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为代表的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从均衡分析法出发,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亦比较好地解决了李嘉图的第二个困惑或问题。,在古典贸易理论模型中,我们假设只有一种要素劳动力投入,且机会成本固定不变。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其它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对生产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机会,成本通常是递增的。19世纪末以来,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研究了存在多种要素投入的
31、经济学理论,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学。在本章中,我们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存在多种要素投入的新古典贸易理论。4.3.1 国际相互需求理论,1. 贸易价格的确定 现假设有A、B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X(wine)、Y(cloth),在A国,若把所有生产要素都投入到X产品的生产,上,则可以生产出10个单位,把所有生产要素都投入到Y产品的生产上,则可以生产出15个单位;而在B国,同样若把所有生产要素都投入到X产品的生产上,则可以生产出10个单位,把所有生产要素都投入到Y产品的生产上,则可以生产出20个单位。因此,在A、B两国,X与Y的交换比例是不同的,即X与Y的相对价格在两个国家不同,因而具有产生
32、相互贸易的基础。如图4.5所示。国际交换比例或国际相对价格PT是如何确定的呢?按照穆勒(John S. Mill 1806-1873)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的观点,PW必须等于两国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现举例说明如下: 假如,德国(A)在国际交换比例为1:1.7时,进口Y(cloth)需求为17码的1000倍,为此,它只有提供出口X(wine)10桶的,1000倍,才能偿付进口Y(cloth)所需的价值。同样,英国(B)要换回1000倍10桶X(wine),它必须提供1000倍17码Y(cloth),才能使进出口价值平衡,这时,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要(相互需求)均等
33、,故交换比例稳定在国际需求方程式均衡点上:(101000):(171000)=1:1.7倘若其中一方需求发生变化,如德国对Y(cloth)的需求减少到17码的800倍,而英国对X(wine)的需求不变,那么,原有的1:1.7的交换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这时,1:1.7的交换比例不能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即:,(101000):(17800)1:1.7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对X(wine)的需求大于德国对Y(cloth)的需求,则使X(wine)的Pw上升,Y(cloth)的Pc下降。假定交换比例上升到1:1.8,英国对X(wine)的需求因Pw上升而从10桶的1000倍减少到900倍,德国因Pc下降
34、对Y(cloth)的需求从17码的800倍上升到18码的900倍,这时,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重新达到均衡,即: (10900):(18900)=1:1.8这就是穆勒的相互需求方程式。因此,穆勒得出结论:商品的国际价值停留在使两国贸易达到平衡的那个交换比例上,它是由两国对彼此的商品需求强度决定的。图4.6表示的本国市场与外国市场对X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同时它们也决定了国际市场剩余供给和剩余需求以及贸易的价格与数量。,2. 贸易条件,由于进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直接决定贸易量,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通常用商品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来表示进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 所谓贸易
35、条件,通常是从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相对比较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分析。即A国以一定量X商品与B国相应数量的Y商品相互交换,两者的交换比例就是国际贸易条件。简单来说,贸易条件就是进出口商品的比价。贸易条件一般有如下4种:(1) 净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又称商品贸易条件,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N=(PX/PM)100 其中,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2) 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出口数量变化考虑进来。用公式表示: I=(PX/PM)QX 其中,QX出口数量指数。 (3) 单因素贸易条件它是
36、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考虑进来。用公式表示:S=(PX/PM)ZX 其中,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4) 双因素贸易条件它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进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都考虑进来。用公式表示:D=(PX/PM)(ZX/ZM)100 其中,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那么,一国的贸易条件怎么样算改善,怎么样算恶化呢?一句话,就是越是贱买贵卖,就越使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就越是恶化。举例说明如下:,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05年时出口商品价格下降5%,进口商品价格上升10%,那么,这个国家2005年的净贸易条件(商品贸易条件)是多少?解:
37、已知:PX=95, PM=110, 代入公式得:N=(PX/PM)100=(95/110)100 =86.36 这表明这个国家贸易条件恶化了13.64个百分点。假如,该国家出口数量从2000年到2005年上升20%,问收入贸易条件是多少?解:已知:QX=120, 代入公式 得: I=(PX/PM)QX=(95/110)120=103.63 这表明这个国家尽管净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数量的增加,而贸易收入或创汇并未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特别说明,我们所讲的贸易条件,一般就是指净(商品)贸易条件。,4.3.2 H-O理论 1. H-O理论的提出,在标准贸易模型中,我们认识到不同国家生产可能
38、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不同会引起国际商品贸易,国际贸易能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从现实世界来看,不同国家人们的偏好是较为相似的。因此,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为什么各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存在很大差异?李嘉图理论认为是生产技术差异,而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模型(常被称为H-O模型),则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大卫李嘉图用比较成本说,说明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而H-O理论则认为是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贸易的发生。即: 贸易 价格差 成本差 劳动生产率差(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H-O理论是瑞
39、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1879-1952)和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并完善的贸易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除了技术差别之外,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差异也是重要原因。赫克歇尔于1919年在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各国劳动(力)要素差异导致了成本差异,之后,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接受和发展了他的理论,并在1933年出版了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
40、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这一名著,在这部著作中,俄林系统地阐述了要素禀赋理论。俄林的这一著作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他因为此著作而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贸易理论一脉相传,他们又是师徒关系,所以后人一般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H-O理论。,2. H-O理论的假设前提 H-O理论的要素禀赋模型建立在以下几条基本假设之上: (1) 世界存在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Y),两种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即是222的模型; (2)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即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 (3) 假设一国为资本相对丰
41、富的国家,另一国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两国K/L不同,即单位劳动使用的资本不同; (4) 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且要素密集度固定; (5)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且被充分利用,不存 在闲置的资源; (6)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7)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8)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并且不变; (9) 完全自由贸易,商品在两国间流动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等限制。,3. H-O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结论 (1) H-O理论的基本命题,产品生产靠单一要素是不可能的,两种要素的比例在生产商品中非常重要,即生产成本的高低取
42、决于生产要素价格和要素结合的比例。 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贸易,贸易交换双方以K/L不同为标准条件,即一国将出口它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它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也就是K丰裕的国家将出口K密集型产品,进口L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2)基本结论如果两国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的K与L的劳动生产率一样,也会使产品成本产生差异,两国亦可发生贸易。, H-O定理 一国若用自己相对丰裕的要素或资源生产,将会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则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一国出口的产品总,是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H-O理
43、论的基本结论是,如果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一个国家会出口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这一结论称为H-O定理,也就是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比例说。 直观来说,H-O定理认为,要素禀赋决定了国际分工和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其逻辑如下:当两国不开展贸易时,各自生产和消费自己的产品。此时,由于A国资本相对丰裕,因此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较低,B国则相反,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较低。, 广义要素禀赋理论(H-O-S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会使各国要素价格或要素报酬的差异缩小,直至相等。这是萨谬尔逊(P. Samuelso
44、n)在H-O模型基础上推论出的结论,它是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理论,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H-O理论不但分析了国际分工和产品价格的变化,还可用于分析要素价格。萨缪尔森深入研究了H-O模型中的要素价格,严格证明了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故该定理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即H-O-S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认为,在H-O模型基本假设下,如果两个国家都不是完全分工,自由贸易会导致两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在两国不进行贸易时,A国资本相对丰裕,因此资本成本较低,劳动成本较高,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面包)的价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衣服)价格较高
45、;B国则正相反。两国进行贸易以后,根据H-O定理,A国将生产更多的面包并出口到B国,并且从B进口衣服。,。, 斯托尔伯萨谬尔逊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表明,国际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相等,但并未分析要素价格是如何变动的。1941年,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提出了著名的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即S-S定理),回答了这些问题。他们的结论是:如果一种产品相对价格上涨(下降),将导致该这种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下降),且上涨幅度超过产品价格的上涨(下降)幅度,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会下降(上涨)。 因此,可得出一个重要结果:国
46、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主要意义在于用来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要素价格、收入分配的关系,即给定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如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自由贸易会使得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使用的富裕要素价格上升,而价格下降的进口替代部门使用的稀缺要素价格下降,将使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所以说,自由贸易带来的实际福利水平的增长并非每人都可以平等的分享。 在现实世界中,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缺乏资本的国家可以通过储蓄来积累资本,人口数量的增减、
47、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变化通常会对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各种产品的产量产生一系列影响。这里我们分析的是一种特殊情形产品价格维持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禀赋变化对要素价格和产品产量的影响。, 罗布津斯基定理(Rybezynski Theorem) 在两种产品、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或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规模收益不变,那么,生产要素单一增长,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绝对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产量则绝对减少,这就是罗布津斯基定理。这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布津斯基提出来的,故称为罗布津斯基定理。 如前所述,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维持不变。因此,面包产量的增加意味着面包生产所用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都增加。增加的劳动力投入只能来自衣服生产部门,这意味着衣服产量的下降。由于衣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面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衣服生产部门流出的资本少于面包生产增加所需要的资本,差额由新增的资本禀赋来填补。这样我们完成了罗布津斯基定理的证明,如图4-7所示。 在图中,R线即为罗勃津斯基线。R线向右下倾斜,说明X的产出越来越多,而Y的产出越来越少。这一定理的证明有很多方法,如数学方法、图形法等。, 数学证明 当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时,若现在单一要素L增长(L)后,应满足下列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