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 章,散 文,第一节 概述,一、现代散文的产生 1白话散文 2美文:周作人在美文中,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后又强调自我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并将散文划分为言情和言志两类。 3杂文:文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以时事和社会现象为对象,以犀利的文笔对假丑恶进行社会批判。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化批判最具影响。,二、散文的历史发展 1五四时期:散文发展的黄金时间。文体丰富,作家众多,形式多样,成就巨大。周氏兄弟、朱自清、冰心、许地山、徐志摩等。 2三四十年代:左翼作家如唐弢等进行政治社会批判,被称为鲁迅风;自由主义作家如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等,倡导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散文。,3解放后:以
2、杨朔、秦牧、刘白羽、峻青等为代表,政治抒情散文和模式化特点。 4新时期:80年代有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等。尤其是90年代,作家众多,文体多样,在说真话中由社会向自我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第二节 鲁迅,一、五四散文的标志 1闲话:轻松心态,任性而谈,率真质朴。 2独语:审视心灵,精神对话,内心独语。 二、鲁迅散文 1朝花夕拾:闲话,旧事重提,回顾童年及青年时代的生活往事。,2野草:独白,自我灵魂的深沉对话,对历史、人生、社会的反省与思考。 艺术特色是展示一个陌生化、迷朦虚幻的世界,创造一个非现实语境,意象迷乱但冲突明晰,表现作者对分裂的灵魂的拷问。,第三节 周作人,一、生平
3、(18851867) 二、著述 散文集知堂文集等,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料集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著伊索寓言等。,三、特点 1“叛徒”:关注现实,反抗黑暗,与思想革命同步,是旧思想旧文化的“叛徒”。 2“隐士”:在人生观与艺术观上,远离激进,保持平和,以文艺为精神家园,寻找慰藉。,四、文学观 1人的文学:即人道主义文学。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和神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不是种族、国家、乡土和家族的。 2美文:闲适淡泊,知识与趣味并重,抒情言志,追求雅致与情趣。,第四节 朱自清,一、生平(1898-1948) 二、散文分类
4、1社会生活: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娇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2个人家庭:背影、匆匆、给亡妇、择偶记、儿女 3风光景物: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白水祭,三、艺术特征 1重情:描摹世态,剖析内心,怀人抒情,袒露志趣。 2敏感:目光敏锐,感受独特,幽静温雅,满蕴诗意。 3绘景:绘声绘色,形象鲜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语言:清水芙蓉,缜密细腻,平淡丰厚,白话典范。,第五节 冰心,一、生平(1900-1999) 二、作品 1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空巢 2诗歌繁星春水 3散文笑往事三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等,三、特点 1题材狭小,从家庭、学校以及身边生活等取
5、材 2抒发纤巧、温柔且微带忧愁的情思,讴歌母爱、童心、友谊和自然 3风格独特,纯真柔美,略有感伤 4语言融会文言与白话,优美典雅,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哀。,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假如生命是无趣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
6、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乐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纸船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
7、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第六节 梁实秋,雅 舍,一、雅舍 位于重庆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来北碚定居。1940年同吴景超共同在主湾山腰购得一栋平房,以景超妻龚业雅之名,命名为雅舍。 砖柱木架,瓦顶夹壁,有屋六间,分高低两磴,梁实秋住一室一厅。一批骚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在雅舍寓居七年。,二、雅舍小品 梁实秋散文的代表之作,写于1940年至1947年间,共计34篇。 雅舍小品
8、的续集、三集和四集,收有自1949年起的二十多年间所写的小品文109篇,并于1986年出版合订本雅舍小品全集。 自面世以来,再版300余次,风行文坛。,三、内容 记述个人经历与生活感遇、见闻和游历等,对青少年时代往事的追溯,对当时文坛笔战和著名作家的回忆,对社会世相的描摹、讽刺和感怀,浸润了作家的生活际遇和情感积淀。 在部分散文中,对人生的通病和人性的弱点,常常不乏漫画式的批评,幽默式的讥讽与调侃,但不温不火,亦庄亦谐。,四、特点 行文朴实真切,晓畅自如,常有笑谈、谐趣、俚语和学识等点缀其间,出入自如,出神入化。 简洁典雅,删繁就简,不蔓不枝,由博返约,清丽隽永,具有贵族气质和典雅之美。,第七
9、节 林语堂,一、生平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先后到美哈佛、德莱比锡大学留学,博士。1923年回国,在北大、厦大等任教。创办语丝人世间宇宙风。1936年去美,1966年赴台,1976年香港去世。,二、创作 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吾国吾民(英文)欧风美雨无所不谈 三、特点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早期亦庄亦谐,嬉笑怒骂,30年代开始提倡性灵、闲适与幽默。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生活艺术化。,第八节 杨朔,一、生平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代表作有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等。 二、特色:模式化 清新隽永,俊逸秀丽,
10、诗情画意,结构独特,避直求曲,起伏变化,从容入题,卒章显志。,第九节 秦牧,一、生平 原名林觉夫(1919-1994),广东澄海人。作品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艺海拾贝以及2部中长篇小说等。 二、创作 学者气度,内容宽泛,题材自由,立意开放,以论抒情,串珠结构,理性美学。,第十节,余秋雨,一、生平 1946年8月23日, 出生于浙江省余 姚县桥头镇。,1968年8月, 毕业于上海戏 剧学院戏剧文 学系。,1983年起,出版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6年开始被
11、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并在收获开专栏写作散文。 辞去院长职务后,亲身历险考察了国内外各大文明古迹,撰写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被公认目前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自1992年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在文坛内外一直独领风骚。,1999年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文明遗址进行历史考察的千禧之旅,每天在电视上讲述,并写成千年一叹。 联合国推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在“
12、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 2005年春季在台湾各地巡回演讲,台湾媒体称之为“难以想象的余秋雨旋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所编的倾听秋雨一书,记录了这一盛况。,二、创作,(一)散文创作 文化苦旅 1992年 文明的碎片 1994年 秋雨散文 1994年 山居笔记 1998年 霜冷长河 1999年,晨雨初听 2001年8月 从都江堰到岳麓山 2001年8月 行者无疆 2001年10月 千年一叹 2002年10月 余秋雨简要读本 2003年1月 走出十五年 2004年4月 借我一生 2004年8月 心中之旅 2004年
13、9月,(二)艺术理论著作: 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 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 笛声何处 (昆曲)2004年 艺术创造论 2005年7月 观众心理学 2005年8月,(三)获奖情况 在大陆公布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一人独占了四本。 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连续两届)、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三、诗歌,跋涉拜谒世界文明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 车轮滚滚尘飞扬, 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昆仑的云, 我是黄河的浪, 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
14、法老的陵墓, 巴比伦的墙; 希腊海滨夜潮起, 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 我是隔代的伤, 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 东方有人长相忆, 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屈原的梦, 我是李白的唱, 我是涅磐的凤凰再飞翔!作词:余秋雨,四、作品欣赏,置身于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之中,探寻文人艰辛跋涉的脚步,发掘千年积淀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对话,与人文沟通,体现出历史的沉重感、沧桑感和悲凉感。 体认传统文化,追询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包容性和多样性加以探究与关注,对文化的暗昧色彩进行深沉思考与批判。 剖析文人的人格:一类是平庸无生命的棋子,另一类是有生命的“弃子”,对贬官文化
15、与隐逸人格加以论述。,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 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 西湖梦 狼山脚下 上海人 五城记 牌坊 庙宇 夜航船 吴江船 信客,酒公墓 老屋窗口 废墟 夜雨诗意 笔墨祭 藏书忧 腊梅 家住龙华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们 华语情结 这里算安静 后记,自序 道士塔 莫高窟 阳关雪 沙原隐泉 柳侯词 白莲洞 都江堰 三峡 洞庭一角 庐山 贵池滩 青云谱随想,我们在高处看到蚂蚁搬家总能发现它们在择路上的诸多可议论处。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着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 。文化苦
16、旅自序,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隐泉,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与感受。 寻找人类古文明的路基,从希腊、埃及开始,跨越中东,横扫南亚,倾听遗址背后的故事,揭开三大宗教的悬念与谜团。 一部四
17、万里人类古文明行程的珍贵日记,一条领略人类远年文化的必由之路。,出发 希腊 埃及 以色列 巴勒斯坦 约旦 伊拉克 伊朗,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总结思考 到达 尾声 补记,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文章的主题。,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
18、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流放者的土地,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五、论文化与文人,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
19、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杀。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迸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洞庭一角,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面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月的唏嘘、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儿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 乡关何处,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凹凸。没
20、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
21、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洞庭一角,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 三峡,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
22、。唯有在这里,文采才华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致全然黯淡。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这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柳侯祠,历代中国人哪怕是最优秀的,都与权力构架密切相连,即便是逃遁和叛逆,也是一种密切的反向联结。因此,他们的“入世”言行则表现出一种故意,虽有性灵巧思却难成大气。直到今天,中国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热闹和书蠹式的寂寥间徘徊,两方面都不到位,都带有自欺欺人的虚假。 借我一生,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遥远的绝响,思考题 如何认识中国人文的性格特征?,六、书法欣赏,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