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怎样写好影视评论 张满俊,2014年5月,中学生为什么要写影视评论?,通过影评写作,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对文学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并通过电影艺术来理解、认识我国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以及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同时,它也给中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天下大事的窗子,有益于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一句话,对一部优秀影片写出一篇优秀的影评,无疑可以起到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一、电影的一般常识,1.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主要通过蒙太奇(镜头的组合)艺术,将音乐、美术、摄影、表演、建筑等融为一体,通过视觉展现给人们,以达到感染观众的
2、目的。 2.电影一般常用的艺术是“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为了塑造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蒙太奇艺术主要是通过镜头来完成的,常见的镜头有:推镜头:被摄对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头。用推镜头,使银幕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画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渐被推移画面之外,主体部分或局部细节逐渐放大,占满银幕。在景别上也由远景变为全、中、近
3、景甚或特写。 此种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拉镜头:与推镜头的运动方向相反,摄影由近而远向后移动离开被摄对象;取景范围由小变大,被摄对象由大变小,与观众距离也逐步加大。画面的形象由少变多,由局部变化为整体。在景别上,由特写或近、中景拉成全景、远景。拉镜头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摇镜头:摄影机不作移动,借助于活动底盘使摄影镜头上下、左右、甚至周围的旋转拍摄,有如人的目光顺着一定的方向对被摄对象巡视。摇镜头能代表人物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一切。它在描述空间、介绍环境方面有独到的功用。左右摇常用来介绍大场面,上下直摇又常用来展示
4、高大物体的雄伟、险峻。摇镜头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时,还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移镜头:摄影机沿着水平方向作左右横移拍摄的镜头。移镜头是机器自行移动,不必跟随被摄对象。它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看走的状态。移镜头同摇镜头一样能扩大银幕二维空间映像能力,但因机器不是固定不变,所以比摇镜头有更大的自由,它能打破画面的局限,扩大空间视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摄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跟镜头始终跟随运动着的主体,有特别强的穿越空间的感觉,适宜于连续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细部的变化。,空镜头:画面上没有人物而只有景或物的镜头。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空镜头的内容不“空”,它是影视介
5、绍环境、叙述事件、刻划人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空镜头在展示故事发生的环境时,往往出现在影片的开头。长镜头:指长时间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空完整性的一个镜头。此镜头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有人把长镜头称作“镜头内部蒙太奇”。快慢镜头:按正常情况拍摄的速度,每秒钟24格画面。它可以 表达一个美丽的回眸或美丽的表情,加深感情色彩;凸显一个细节,让人注意;凸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性格; 把一个关键点减慢,比如子弹向人打过来,正好躲开的时候慢动作,为了显现精彩,和紧张气氛。主观镜头: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又有
6、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从剧中人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难事我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第二部分我县中学生影评存在的问题,1.千篇一律写的都是观后感。2.复述电影情节和内容过多,很少突出感字。3.文章篇幅和内容过短,要么内容空洞,要么无病呻吟,没有融入真正感悟。4.文章的标题单一,基本上都是感”. 这些“影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第三部
7、分 怎样写影评文章常规写法(一),内容方面 捕捉感受点。一部电影要感受的地方很多:音乐、画面、对白、场景、道具,人物等。要抓住最能激发写作欲望的东西来写。 重视综合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综合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在进行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要渗透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行话,符合电影艺术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一般的文学评论。,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一部好的故事影片,首先留给观众的是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活灵活现、感人至深的场面,这些东西最易为中学生所捕捉。另外对演员的表演,导演的风格,影片的语言,音乐等都可以展开评论。,形
8、式方面 有记叙有议论,叙议结合,突出评论,由叙事到议论,就可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此表明自己对影片的看法。电影是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影评是间接抽象的,更少不了议论。因此,叙事是议论的基础,要言不繁。 有时候其他的表达方式也要用到。 标题,一般来说,它由正副双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要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代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写电影评论(二)找好切入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把握住影片中最能感动人的地方,例如
9、主题思想,艺术表现,进而一场景,一首歌,甚至几句对白也能写出像样的文章。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切入点,1. 找人物形象 2. 找主题设计 3. 找细节、找道具 4. 找艺术手法:光线色彩的运用、对比 手法的运用、衬托手法的运用等5. 观后感,1. 评人物形象,简练的笔触丰富的形象 谈豆蔻年华中夏雨形象塑造 电影里面的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典型事例塑 造以外,还会运用多中手法。比如主题曲的强化,细节镜头的刻画,音乐的渲染,明暗色彩的烘托,人物内心的独白等等。,例1: 简练的笔触丰富的形象 谈豆蔻年华中夏雨 形象塑造,(镜头一) 开学的第一天,龙城中学绿草茵茵的足球场上,一群年轻人在踢足球。他们追赶、拦截
10、、抢球、射门,往来奔驰,哨声、呼喊声响成一片。守门的是一位浓眉大眼,中等身材的小伙子,他精神机灵,动作敏捷,那一个个飞来的球大多数都被他截住了。曹眯眯对姚小禾介绍说:“这可能是高三的大同学。”她与他大谈守门的诀窍以及梦想中的班主任的潇洒模祥。,(镜头二)明净的教室里,那位“大同学”登上讲台,表情严肃。他向同学们提问:“大家谁能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 ”然而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他提出的问题,这位年轻的教师,他并没有责怪学生,他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以流利的速度及老练的字迹在黑板上写了谁也没想到的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们为什么忘记了爸爸妈妈的生日。到此,观众已深深地被这位“大同学” 小老师吸引住了。 (评论
11、)影片豆蔻年华就是这样把“大同学”、“小老师”两种看似矛盾的个性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塑造了夏雨这个耐人寻味的教师形象。足球场上,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踢球,那样认真,那样活跃,丝毫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感情、心灵完全和他的学生合拍。课堂上,他善于发现问题,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引发学生养成一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至此,在观众的心里,夏雨巳不再有“孩子王”式的幼稚,而俨然是一位严肃认真、教育得法的老师了。,(下面用影片里面的事实来进一步证明)如果说以果断迅速的指挥使曹眯咪她们的宿舍获得卫生流动红旗,显示出夏雨的才干和那幼稚而可爱的集体荣誉感,但几乎是同时,去让
12、人领略到了夏雨那闪动着睿智和幽默的宽容的个性,尤其是那颗深深理解学生的心。睿智,是精力旺盛、智力活跃的标志;幽默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宽容,又是一个教师不可缺少的品质。这里没有严肃的面孔,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枯躁的理论,有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共鸣,感情的交融;夏雨就是这样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教师形象。 万人瞩目的国际数学大赛中,作为老师,当然希望自己最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因此学校决定让姚小禾参赛。夏雨对此也是赞同的。然而姚小禾出于同学间的友谊,不要这个名额。夏雨对此,并没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姚小禾,而是从另一侧面看到了姚小禾的闪光精神,他尊重姚小禾的选择,支持她的行动,而
13、且答应替姚小禾保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情支持和鼓励学生的那怕是极微小的进步,这实在是夏雨作为一名教师的可贵品质。,曹眯眯病床的孤寂,确实需要友谊的爱抚;给姚小禾的一封假电报,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夏雨对此感到困惑、焦虑,出于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爱护,他发出了急切的呐喊,“什么时候,我们变得自私、狭隘?什么时候,我们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爱护?”大树底下,他循循善诱、慷慨陈辞,不惜将自己心中多年的隐痛揭开来给大家看,现身说法教育学生。“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情柔”,夏雨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何等感人!(以上用加叙加仪的语言评主人公) 夏雨,一个刚走出师范大学校门的学生,一位刚刚踏上讲台的老
14、师;在大人眼里,他还是个毛孩子,在学生眼里,已是一位值得信赖和尊重的良师益友。他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热情支持帮助学生。既无封建士大夫推崇的“师道之尊”,也没有只知教书不知育人的教书匠的遗风。他和他的学生声气相通,欢乐与共,有思想、有个性,是个一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这和许多影片中所塑造的那种花白头发加高度近视镜,佝偻身子絮絮叨叨的“蜡烛形象相比,显然是一次可贵的突破。 影片豆蔻年华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塑造出了曹眯眯、姚小禾、盖平等一系列性格鲜明,呼呼欲出的中学生形象,但影片以如此简练的手法,塑造了夏雨这个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性特点的园丁形象,不能不说也是一大成功。我们期望着
15、银幕上出现更多的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更希望生活中多一些夏雨般的好老师。,【点评】:,这篇文章分析影片豆蔻年华中的青年教师夏雨的形象时,能从几个主要镜头,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提示出他的吸引力与丰富性。文章的正确简练的笔触、丰富的形象概括了影片在这个问题上的特色。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副标题谈夏雨形象的塑造则显得谈“形象”多而谈塑造不足。,2. 评影片的主题设计,影评是一种特殊的文艺评论,它不同于一般文艺评论,不同于文学评论的关键所在,是对电影语言的解读。如果撇开电影语言,而一般地去谈论主题、情节和人物,那么,影评势必就失去了自己的光彩。本文小作者能抓住对比的艺术特色来评论影片的主题,另外就画面构图、
16、色彩处理等电影语言展开分析,很有说服力,这也说明,一个影评者,尽可能地懂得一些电影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2: 撞击:一颗十七岁的心 谈豆蔻年华的主题设计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着社会上浅薄价值观时,困惑地思考着,影片中好多稚弱的心灵被扭曲了,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纯真,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欢笑,他们也失去了应属于这如诗如画般年华的快乐。 影片中提出的人生价值问题很值得探讨,正如影片中所论及的金字塔的“塔顶”和“塔基”的问题一样。确实,金字塔的“塔顶”是辉煌灿烂的,然而,金字塔的“塔基”何尝又不是伟大的呢?没有“塔基”的支持,又何尝会有徇丽夺目的“塔顶”呢?没有了“塔基”,再壮丽,再辉煌的“塔顶”也只会是一
17、滩废墟。 “塔顶”和“塔基”的问题也正如“铺路石子”精神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点一样,前者曾鼓舞了多少五六十年代的青年走上了基层第一一线,而后者也激励了不少有志之士去奋斗拼搏。客观地说,后者以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人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而前者也决不等同自甘平庸,不思上进的庸俗之辈,它更是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任劳任怨,甘做任入踩踏的“铺路石子”的崇高品质。试想,没有了“铺路石子”,又怎么会有那一幢幢伟岸挺拔的建筑,没有了“士兵”,“元帅”又从何谈起呢?“铺路石子”和“高大的建筑”,,影片中提出了中学生们以跨入大学校门为目标的片面看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悲哀
18、。针对这一问题,影片塑造的盖平这一人物很有立体感,虽有不少理想色彩,但仍不失为一血肉鲜明的角色。盖平的超脱和那位白衣少女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烘托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盖平本着“榜上无名,不等于脚下无路”的信念,本着为世界留下些什么的人生观,从容潇洒地活着。他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浪迹天涯,最后他终于步一位山区老教师的后尘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纵观影片,不失为一部对我们确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强烈意义的影片,愿我们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立就美好的人生奋斗目标。,【点评】:,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论点和中新思想集中,思路清晰,遣词造句和层次都是是清晰的。主题集中层次清晰应当是一篇影评应
19、该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因为影评是一种理性判断,而理性判断绝对地要求清晰。一开始写影评,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论点似是而非,思路零乱,语句含混,文章冗长而杂乱无章。文章的清晰的品质,实际上是写文章的人的思维品质的反映,而思维品质是需要锻炼的。我们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多加强训练。,3. 从影片的细节和道具入手,于细微处见精神 评影片焦裕禄的景物细节 这种方法最容易写成功,细节和道具较为集中,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且这类文章能以小见大,小题材和大主题往往能形成强大的反差,给很深的印象。,例3: 于细微处见精神 评影片焦裕录的景物细节,景物细节是电影场景中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密切关联,能产生特殊艺
20、术效果的局部景物,其中也包括某些道具在场景中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景物细节对某方面的强调,可以深入提示影片的内涵,或者直到刻划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冲突、表现环境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作用。影片焦裕录正是通过景物细节的恰当运用,生动有力地突出了焦裕录为了改变兰考面貌,鞠躬尽瘁,忘我工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精神,起到了托物寄情更深、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作用。,寓意深长的窝头,火车站上看灾民这一场戏,实在令人震惊不已。北风不停呼啸,漫天雪花的飞舞。积雪的站台上,到处蜷缩着饥寒交迫、托儿带女的逃难灾民。火车随着一声汽笛开来,灾民如潮蜂拥而上,哭声喊声顿时响成一
21、片,此情此真是叫人看得心酸。当飞雪的车站里重归沉寂之后,焦裕录的眼前是一片狼藉。他两眼含着热泪,从污浊的雪地上,拣起了啃一半的窝头,心情沉重地默默端详。他从这半块窝头上看到了什么!兰考的严重灾情,逃荒讨饭的群众,一个县委书记的沉重责任!小小的半块窝头,却象山一样大、山一样重,托在焦裕禄的身上,压在他的心间,也在观众的心里激起了感情的波澜。通过这半块窝头,人们看到了一个和群众心心相连的共产党员。看到了兰考充满希望的明天! 在饭桌训子这场戏里,窝头又一次出现。,由于焦裕禄把原来准备买肉的钱给了没钱看病的群众,“吃肉”的许诺落了空,焦裕禄只好哄小儿子吃窝头。可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哪里知道这些,仍在吵着闹
22、着要吃肉,还把窝头扔到了地上。看到糟踏粮食,焦裕禄动了真气,不光训斥了儿子,还打了他一巴掌。父亲管教儿子本来极为常见,可是想到火车站的半块窝头,就会感到这场关于窝头的戏并不简单。其不仅再次表现了焦裕禄对群众疾苦的关切,而且体现了一个县委书记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的高尚品质。 不难看出,这两场宿窝头的戏是紧密相连的。第一场戏为第二场戏作了铺垫,第二场戏又对第一场戏作了深化。这正是恰当运用景物细节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藤椅、麦穗见丹心,在影片的片头上,曾闪现过一把普普通通的藤椅。以后当焦裕禄肝痛发作的时侯,这张藤椅再次出现。人们看到,他一边坚持工作,一边顺手拿起一个茶缸盖顶到肝上,“蓬”地一声,藤椅右边
23、的靠手上,竟被顶出一个大洞,茶缸盖掉到了地上。焦裕禄就是这样“压迫止痛法同病痛进行顽强的斗争呵! 在医院里,放在焦裕禄病床旁小柜上的那把麦穗,极为引人注目。这是他特意要求县委的同志为他捎来的兰考的麦穗,盐碱地上长出的麦穗。硕大的麦穗显示了治理“三害”的成果。绿色的叶片和穗头,又表明了焦裕禄心情的急切: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已经来不及看到麦黄收割的那一天。麦穗上扎的鲜红绸带,则代表了兰考人民对这位县委书记的典范的深情崇敬和殷切慰问。麦穗放在毛泽东选集上面,更说明焦裕禄正是在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才取得了领导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他力量的源泉! 一张藤椅,一把麦穗,这两件平凡的景物
24、细节,就这样有一力的突出了焦裕禄的高尚精神!,令人难忘的泡桐 泡桐树是贯串全片的景物细节,在影片中先后醒目地出现过四次。第一次,它出现在焦裕禄和老场长共同栽泡桐的时侯。经过老场长的介绍,焦裕禄找到了治沙治水治穷的有力武器,内心充满了欣喜。第二次,它出现在老场长病故以后,焦裕禄低头坐在树下,沉痛地悼念吃尽辛苦、为改造兰考作出巨大贡献,以至为了兰考献出生命的老场长。当第三次出现时,一排排的泡桐已经连成了一条条绿色的长城,抵御着风沙的侵袭,保护着丰收的农田。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焦裕禄柱着拐杖,在泡桐的肯景映衬下,领导着兰考干部和群众奋勇前进。 泡桐这一景物细节,在影片中不仅起到了串连影片情
25、节的线索作用,而且有力地渲染了故事的氛围,烘托了焦裕禄的奋斗、追求、胜利与喜悦,表达了兰考人民的信心与希望。棵棵泡桐,片片绿叶,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给人奋发的力量。兰考的泡桐,和焦裕禄的光辉业绩、感人形象紧紧连在一起,给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 恩格斯曾经指出:“典型细节的真实,对作品的真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影片焦裕禄对景物细节的运用及 其效果,对于这一理论又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而这,也正是这部优秀影片获得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4. 评艺术手法:光线色彩的运用、对比手法的运用、衬托手法的运用等。,情于画中 神余象外 谈影片开国大典中阶梯的艺术处理 小作者抓住短短一组空镜头,看到了
26、导演对这组空的艺术处理声、光、色、构图、节奏、象征等。通过对这些艺术手法的分析,讲了一个中国古典美学道理一一情于画中,神余象外。说得较深较透,使人感到确有自己的领悟。这领悟来自平时美学理论的学习,更是来自观赏影片的感受和体味。,例4: 情于画中 神余象外 谈影片开国大典中 阶梯的艺术处理,清晰的台阶静静地铺满了整个画面,象一幅素描。镜头仰视,借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点缀在台阶的最上方,格调一下高昂开阔起来,好象长而宽的台阶一直要通到天上,好象这台阶上走着的人会一直不停地攀登。 这是影片开在交代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领导人登天安门城楼举行开国大典的一组镜头。它不仅仅满足于交代情节,展现历史,而是灵活地
27、运用了镜头,合理虚拟了光、色,来追求艺术的真实感,激发观众的感情。镜头处理得实中有虚,静中有动,起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到的“情予画中,神余象外”的艺术效果。短镜头扣击了观众的心,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毛泽东等来到这台阶时,一个通景刻画出主席即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一庄严声明前的神态及,心理活动:他微微眯了眯眼,缓缓地望了望台阶。接着镜头一移,出现了台阶主道的大全景,而且从下向上拍摄,阳光洒满台阶,寓含着光明的未来。随着人物运动,镜头跟踪移动,巧妙运用了逆光,将拍摄主体一一人物放于迎着阳光的构图中,而只拍其背部。明亮的阳光给这些曾主宰中国命运,弛骋疆场的功勋人物勾勒出一圈淡淡的金色的环
28、影,让人感觉到他们昂然的气概。这时,领袖们已全部进入画面,后面还有人物,镜头只取了前面三排,使画面上方始终留有密密的台阶,让人感到一种向上的暗蕴力量。镜头采用变焦距的方法,使观众的视野与画面中人物的视野保持一致,在自然间传递给观众强烈的感情信息,对观众接受拍摄主体的心理反应产生了积极地帮助作用。最后镜头拉开,角度成俯视使画面开阔,使观众感到仿佛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全览看这雄壮的场面。其间伴有沉重又雄浑的音乐,气势与声势得以渗透。这场戏的气氛神圣、庄严,符合影片的局部格调和恢宏严肃的总基调。这组镜头既写实又有会意,而会意与纪实间的沟通连贯,全借助子光、色、构图等手法,其中尤以节奏、空镜头、象征手法
29、的成功运用为点晴之处。,缓缓的节奏,突出了影片艺术的功力,这节奏,甚至是沉甸甸的,一步步向上,一点点推移,这节奏暗示了中国革命的艰苦,胜利的不易,每一阶都象是前进路上碰到的一次次挫折。观众看这场戏,内心激动地盼望五星红旗的升起。这是紧张的内部节奏。一松一弛,快慢、内外节奏的不同步,从而烘托出人民的喜悦和开国大典的庄严的气氛。节奏的对此强调了剧情,加深了观众的印象。 巧妙的空镜头,高高的台阶又是高高的台阶,这静物构图真象是很有味道的“情语”,使入联想到战场,想到鲜血,空镜头的含义比它直接表现出来的,可见的内容丰富得多,它特意留下的感官空白在视觉形象上给观众以充分的情绪感染和理性思考。,恰到好处的
30、象征手法,是这组镜头的根本。这一段静态的无生命的阶梯,是一段洒满血汗,充满艰辛历史的阶梯,领袖们登上了这段阶梯,予示着革命的胜利,也予示着建国更需要付出汗水,付出劳动,永远奋斗。 这组镜头,充分挖掘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创作者大胆在非假定性三维空间内调动各种电影语言,以阶梯为象征,用节奏、空镜头等烘托,在结构上,承接了前面所述的每一次战斗,也为结尾的闪回做了铺垫;它又使影片的主题彰益升华,是全片的精髓,它不仅重现了史实,而且让观众从微妙的电影语言中欣赏到一种和谐自然充沛的美,激发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开这一部影片关于阶梯的艺术处理是全片艺术特色的一个具体典型的缩影。“情于画中,神余象外”,正是本片从
31、细节到宏观的总体艺术魅力。,【点评】:,小作者对这一组富含象征意义的镜头,评出了它的价值,将导演的匠心构思分析得入木三分。这组镜头富有诗的意境和画的神韵,它既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总结,又是新的征程的开头,对一组镜头的评论竟能写出一千四百多字,实属罕见。,5. 怎样写观后感,(1).抓住影片反映的问题写 生活的路抓住“应该怎样走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展开评论,是只有走高考一条路呢,还是还有其他的路也能走。用“塔顶”和“塔基”理论,元帅和士兵的道理讲人生的路要怎样走。,例5: 生 活 的 路(要靠自己走) 观影片豆蔻年华有感,影片豆蔻年华描写了某地重点中学高一四班同学的生活与学习,表现了他们单纯而复杂的心
32、理和稚嫩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片以抒情的笔调,浪漫的表现手法和点线、面结合的艺术素描,再现了正处豆蔻年华,走向十八岁的青少年面对错综复杂人生和老师、家长、社会以及周围环境的重重影响,所表现出的不甚成熟的世界观。并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在于驾驭住自己的命运之舟,在于扼住命运的咽喉。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着社会上浅薄价值观时,困惑地思考着,影片中好多稚弱的心灵被扭曲了,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纯真,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欢笑,他们也失去了应属于这如诗如画般年华的快乐。,影片中提出的人生价值问题很值得探讨,正如影片中所论及的金字塔的“塔顶”和“塔基”的问题一样。确实,金字塔的“塔顶”是辉煌灿烂的,然而,金
33、字塔的“塔基”何尝又不是伟大的呢?没有“塔基”的支持,又何尝会有徇丽夺目的“塔顶”呢?没有了“塔基”,再壮丽,再辉煌的“塔顶”也只会是一滩废墟。 “塔顶”和“塔基”的问题也正如“铺路石子”精神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观点一样,前者曾鼓舞了多少五六十年代的青年走上了基层第一一线,而后者也激励了不少有志之士去奋斗拼搏。客观地说,后者以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人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境界;而前者也决不等同自甘平庸,不思上进的庸俗之辈,它更是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任劳任怨,甘做任入踩踏的“铺路石子”的崇高品质。试想,没有了“铺路石子”,又怎么会有那一幢幢伟岸挺拔的建筑,没有了“士兵”,“元帅”又从
34、何谈起呢?“铺路石子”和“高大的建筑”,“士兵“和“元帅”,“塔基”和“塔顶”同样都有它可贵之处,同样也都有它对社会的贡献之处,我们怎能只重视“元帅”而轻视“士兵”,怎能只看重“塔顶”而忽略“塔基”呢?殊不知有了“士兵”才会有“元帅”,有了“塔基”才有了“塔顶”。,还是影片中尹琼博士在论及她如果不是博士而只是一名普通老师时说得好好:“我还是我。“这句话恰恰道出了对社会的贡献决不会因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改变的真谛。 影片中的大李老师,张大妈正是影片中提出的“塔基”一类人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甘做“塔基的基层群众的高尚。他们以他们的可贵之心构筑起一个应有的道德水准,他们以他们的爱心烘托出一个
35、个成绩斐然的人才来。 影片中提出了中学生们以跨入大学校门为目标的片面看法,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悲哀。针对这一问题,影片塑造的盖平这一人物很有立体感,虽有不少理想色彩,但仍不失为一血肉鲜明的角色。盖平的超脱和那位白衣少女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烘托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盖平本着“榜上无名,不等于脚下无路”的信念,本着为世界留下些什么的人生观,从容潇洒地活着。他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浪迹天涯,最后他终于步一位山区老教师的后尘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纵观影片,不失为一部对我们确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强烈意义的影片,愿我们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立就美好的人生奋斗目标。,【
36、点评】:,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论点和中新思想集中,思路清晰,遣词造句和层次都是是清晰的。主题集中层次清晰应当是一篇影评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因为影评是一种理性判断,而理性判断绝对地要求清晰。 一开始写影评,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论点似是而非,思路零乱,语句含混,文章冗长而杂乱无章。文章的清晰的品质,实际上是写文章的人的思维品质的反映,而思维品质是需要锻炼的。我们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多加强训练。,5. 怎样写观后感,(2) 抓住主题思想写民心是一面镜子就抓住影片的主题来写感想的。,例6: 民心是一面镜子 -观焦裕禄有感,古往今来,不管谁承认与否,民心都像镜子一样,对它的统治者、领导者、崇拜者,做
37、出恰如其分的“反光”。远的不说,臭名昭著的女皇江青,尽管一口一个“向大家学习”,“做人民的学生”,但人民并不买她的帐,私下送她不少有伤大雅的绰号、甚至咒她早些寿归正寝。果然不出所料,十日的风雷震九洲,不可一世的风流女皇连同她的四人帮难兄难弟,一起滚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可见天理昭昭,民心灼灼,不可辱,不可欺。人民对历史的罪人是无情的;人民,对造福于国家和社会的功臣却是异常的宠爱。电影焦裕禄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 焦裕禄既无“七品芝麻官”的作威作福,也无人民救星的发号施令,他走着来到县委会,冒雪来到贫困社员家,诚心诚意蹲在生产队牛槽旁、顶风冒雨探流沙、查涝情、带领群众排盐碱、栽泡桐,虽然只有短短的
38、一年零三个月,但他的形象,作风、思想,在兰考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影片中三个动人的群众场面从不同角度为焦裕禄反了光。,他们知道,作为农民他们也不一定能为焦书记出多大力,但他们有毅力、有韧劲儿,这儿行不通,就到省里、到中央去喊!多好的农民,多么可贵的民心!难怪焦裕禄含泪,赵专员动情。这个情节,体现了党心民心的一致,也为焦禄裕这个“错误”做了很好的鉴定。 焦裕禄积劳成疾,病倒在生产队的汇报会上,他不得不忍痛离开难舍难分的兰考去治病。从县委大门到去火车站的路上,人们夹道送别,有无声的握别,有暖心窝的知心话,有惋惜沉痛的泪水,也有用以表明心迹的鸡蛋、大枣、窝窝头。不尽的人流,绵长的情谊、纯朴的祝愿。有意
39、安排没这么真切,刻意布置肯定要露出虚假。这是兰考三十六万人民对焦书记工作的总结,这是兰考兰十六万人民对焦书记健康的祝福。 影片用丰富的电影语言,真实地再现了焦裕禄同志当年与兰考人民结下的深厚血肉情谊。它极少用甚至不用对话,却达到了正面说教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我以为这是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 古人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得民心者先要把自己的心交给人民,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理解和信任;如果对人民采取欺骗的方法,一边声称为人民服务,一边却搜刮着民脂民膏,或者还企图坐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也许一时还挺红火,但最终是要被人民所唾弃的!在光彩照人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面前,那些有负于人民希望
40、的人们,对照一下不觉得问心有愧吗?请记住,民心是一面镜子。,影片一开始,焦裕禄去世后第三个年头,万人的迁坟场面。灵帐飘飘,纸钱飞飞,无声不尽的人流首遥尾邈,当赵专员扬锹填土时,万人齐声跪倒,这里也许有某些迷信意识,但更多的是人民的敬仰、怀念和发自内心的感激。人们来是自愿的。影片此刻没有一句台词,但这个场面不正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把焦裕禄的高风亮节衬托的灿烂辉煌、光彩照人吗? 重灾的兰考,人民苦,正直无私的干部也苦。老场长宁可全身浮肿,也不肯沾公家的便宜。象老场长这样的好干部,队里有、公社有、县里也有。他们是党在农村的基本力量,也是焦裕禄改变兰考面貌的重要支柱。宁可自己犯错误,也要为党保存这些可贵
41、的骨干力量,这个想法在老场长突然故去后焦裕禄就更加坚定了。然而贮粮济贫这一行动遭到吴副县长的诬陷,地委专艮的一番开场白,让人脊梁骨发冷,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是惹事招祸的先兆。会议结束了,院子里齐刷刷地站满了群众。他们也许是得到了救济干部,也许是理解、拥戴焦书记的纯朴农民。他们是来为焦书记喊冤的,他们知道,一个人在政治上倒台的时侯,他自己就是十张嘴也难以说清。,【点评】:,抓住影片的中心主旨,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历史背景,加以发挥,触动观众的感受,再思索,不仅是对影片本身的评估,也是对学生提高理解水平和欣赏水平的一个引导。这样的影评,常常是有较丰富的内容和较深刻的见解,当然也容易流于一般议论。 本文抓住焦裕禄得民心的高贵品质,深入浅出加以论述,并联系当前的现实加以阐发,写得比较扎实,而且现实感较强。,你有哪些收获? 受到了哪些启发?请你拿起你的笔,写下最美的感受!,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