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规划论文县城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今后的发展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新农村 现状 发展趋势 1 规划背景 21 世纪的新农村应是农业现代化的农村,是经济市场化的农村,是工业化的农村和城市化的农村。所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兴建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
2、级各类规划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规划指导思想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变农村面貌为目的,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努力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在农民集中动迁、资源整合、配套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生活质量环境巨大改善,以及农民素质全面提高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农业集约化、农村城镇化、生活现代化、社会文明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 规划原则 3.1 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 3.2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完善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公共环境卫生和生态环境质量
3、为重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3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 3.4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4 村庄现状主要问题与分析 4.1 村庄现状主要问题 用地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功能分区不明显;用地不紧凑,企业用地零散,不利于集约发展;人均建设用地大(387.29m2),宅基地利用率低,出现“空心村”现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建全;建筑形式单调呆板,住宅设计不合理,有些大而不当,华而不实,资源浪费严重;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严重,住宅与养殖混合。 4.2 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经济基础较好,有较好的农业基础;产业链初步形
4、成,但发展不平衡;村庄建设控制好,群众迁并意愿强。 5 今后新农村发展趋势 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 80%,第一产业严重的被忽视,发展农业农村越来越刻不容缓。由此在总结中外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推动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美好的憧憬,总是有不一样的努力,幸福的生活,总要艰辛的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成绩肯定
5、会有的,不过问题也是有很多,每个人都喜欢好的东西,厌烦不好的事物,可就是这些繁琐的事情却能影响整个事态的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的首要前提是要让农民获益,能够从这其中获利,农民才是新农村的最大受益者,不是政府也不是房地产商(农村的住房,将会有房地产商介入),现如今的现状是什么呢?有些村庄成了空心村,荒芜村,“范围大,住房杂,建设乱”的现象很严重,因此新农村的建设,首当其冲的便是农民的住房建设规划问题,一个人的个人需求,便是吃穿住用行,住房的问题,是生活的根本,居者有其屋,是每个人的梦想,农村积攒几世钱财,在自己的宅基地上便可以堆砌一座宅院,生活便的心安理得。而如今建设新农村,农村的建设需要重新规划
6、,也就是房子的规划,道路的规划,政府不仅仅是农村的规划师,监管好新农村建设的始末,为人民服务,让利于民,让农村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农村住房建设规划中,政府发挥自己的规划师职责,给农村一个合理的建设规划,包括住宅区,娱乐活动区,工业园区以及农业经济园区等各个功能区的规划,政府要监管土地使用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土地流失和浪费,审批各个功能区的土地使用权利,不要插手其中,不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股东,驾驭其上,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 土地整合,也是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部分,如今我们的农业模式是分散小农经济,个人耕作,半机械化操作,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这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经济发展形势。国外的农村经济已经很发达了,像大农场经济,机械化程度高,单位产值高,科学技术含量高,成了一种农业经模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克隆到我国农业土地整合,也是有一定的相同性的,水利设施的投入,机械化的投入,并建立科学技术研究所,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以及观光农业等服务。 6 结束语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更是打破了旧的农村经济体制,创造一个新的经营模式,是农村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带农,以农促工,达到农村城市化,让明天的太阳从农村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