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3P法到任务教学法.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353854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3P法到任务教学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3P法到任务教学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3P法到任务教学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3P法到任务教学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3P法到任务教学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3P 模式”到“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三 *复旦大学 吴中伟一、什么是 3P 模式所谓 3P 模式,即 PPP 模式,就是: presentation (展示)- practice (练习)- production(表达) 。我们也可以把这三个阶段理解为:教师教 学生练 学生用。这是目前在世界上运用最为普遍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也是如此。Jane Willis & Dave Willis (1996:v )是这样概括 3P 法的三个阶段的:展示 教师突出展示某个特定的语言形式。为了体现其意义,展示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语境的。教师鼓励学生在教 师的严格控制下说 出

2、该形式,直至比 较熟练。练习 教师开始放松控制。教师通过让学生互相提问,或者利用图片,来引 导学生说出相应的语言形式。表达 当教师确信学生可以说出该形式以后,教学便 进入表达 阶段,或叫自由 阶段。这一阶段常常采用角色扮演、 讨论、解决 问题等活动形式,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需要采用该语言形式的。这一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再置于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 这一阶段的焦点据说是在于语言运用。教 师鼓励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的意 义协商, 该语境要求使用相应的语言形式。三个阶段其实大致反映了这样一个流程:形式意义,机械性操练交际性练习,在教师控制下的操练学生之间基本自由的意义交流。这样一个流程也就是对外汉语教学

3、界一些教师所总结的:从“死”到“活” ,即帮助学生逐步接近真实交际。当然,我们不应该机械地、简单地理解上述流程。在展示阶段,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也结合特定的意义和语境。在呈现的同时,不是绝对没有“练习”的安排,而是教师严格控制练习,目的是为了避免出错。另一方面,在表达阶段,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让学生表达,而是希望学生在表达中强化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因此,其活动内容和语境是精心选择的,是最有可能运用到所学的语言形式的那些活动和语境。在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基本上也是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当然,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大多数学校的综合课而言,把一个单元的教学作为一个教学单位的话,一般把一

4、个教学单位切分为“生词-语法- 课文-练习” (或“生词-课文- 语法-练习” )几个环节,其中生词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展示和练习两个步骤(可以是边讲边练) ,语法和课文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展示和练习步骤,可能还有表达步骤。最后是指导学生做课文后面的练习(一部分在前面几个环节中结合着已经做了,一部分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可能都是机械性的单项的练习,也可能有综合性的表达活动。即:* 本研究是国家汉办“十五”科研规划项目“交际任务教学法与汉语口语教学及其教材编写”的一部分(项目号:HBK01-05/035) 。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一:任务的性质和特点,见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中

5、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任务教学法研究之二: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的平衡,见对外汉语研究第一期,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研究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 2005 年。2A 生词教学: 展示生词- 练习生词 B 语法教学: 展示语法-练习语法-(表达)C 课文教学: 展示课文-练习课文-(表达) D 练习甲: 单项练习E 练习乙: 综合练习 从总体上看,大致上是“展示-练习- 表达”这样一个模式。其中环节 A、B、C 为展示阶段,环节 D 为练习阶段,环节 E 为表达阶段。从各个环节来看,其中环节 B、C 本身也可能包含“展示-练习-表达”三个阶段。尤其是语法教学环节最为典型。例如 “把”字句的教学

6、:A 展示。a. 由对话导出“把”字句(如“请把书打开” 、 “请把门关上” ) ,或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导出“把”字句。b. 板书“把”字句的格式。讲解其意义。c. 强调在使用“把”字句时的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d. 有控制的练习:让学生听写几个“把”字句。/ 做替换练习 /B 练习。如:a. 完成句子:我把桌子 。/ 他把我的自行车 。/b. 组织句子:我把书借给他 + 没 / 他把作业做完了 + 已经 / c. 看图说话: 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C 表达。如:说一说你打算怎么样布置房间。要求使用“把”字句。多年来,出国师资考试也好,招聘新教师的面试也好,一般都把某个语法点的教学(如某种补

7、语、 “把”字句等)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而上述设计一般被看作理想模式。在交际性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某个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展示” ,没有练习,那几乎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如果他在教学中不仅有“展示” ,而且有足量的练习形式,那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不仅有大量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效,不仅有机械性练习,而且还有交际性练习,那差不多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了。由于 3P 法符合上述标准,而且容易模式化,可操作性强,容易对教师进行培训,也符合一般所谓“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因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也成为培训教师的一个范本。二、 “借助任务的教学”和“基于任务的教学”一

8、般把练习分为机械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如果分得再细致一些,其实可以分为四种:(1)机械性练习,如重复、替换等。这种练习在内容上严格受到控制,着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语法点的结构形式。在做机械性练习的时候,学生有可能忽略其意义方面。(2)半机械性练习,如完句、改错、排序等。需要学生对于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要求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语法点的结构形式,但内容仍然受到很大的控制,往往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单个句子。(3)准交际性练习,如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复述课文等。要求学生进行语篇层面上的练习活动,但是内容仍然受到很大的控制,因而交际的真实性可能被削弱。(4)交际性练习,如自由会话、课堂讨论、社会

9、语言实践等。除了社会语言实践以外,一般是在课堂上模拟社会真实交际环境,开展语篇层次上的有意义的活动。内容不受控制,学生有自由创造发挥的广泛空间,不仅培养语言能力,同时也培养语言交际能力。3在 3P 法的三个阶段,其实始终贯穿着练习。只是练习的性质不同:“展示”阶段,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是机械性练习,在“练习”阶段,主要进行半机械性、准交际性练习,在“表达”阶段,进行的是交际性练习(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二十世纪 90 年代后期被称为“任务的年代” 。随着“任务”的概念引入教学实践,一些教师在 3P 法的第三阶段“表达”阶段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任务,这就是“借助任务的教学”(task-suppo

10、rted) 。在一些汉语教材中,已经可以看到“借助”任务的 3P 法的教学设计。如马箭飞主编汉语口语速成在前言中指出:“我们试图吸收任务教学法的一些经验,力求每一课书都能让学生掌握并应用一项或几项交际项目,学会交际中所应使用的基本的话语和规则,最终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以该教材入门篇(上) 为例,每课分为“生词” 、 “课文” 、 “注释” 、 “语法” 、 “综合练习”五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部分“语法”中,并不只是像传统的教材那样,只是语法的讲解,而是包括大量的结构形式方面的练习。而第五部分“综合练习”则基本上是一些交际性练习,大多具有“任务”的特点。如第十课的练习:“把你看到

11、的这个通知告诉你的朋友” 、 “听后复述”等。然而,我们认为,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任务型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而只是“借助任务的教学” 。应该把“基于任务的教学 (task-based)”和“借助任务的教学 (task-supported)”区别开来。两者的区别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习某个语言形式还是完成特定的任务。3P 法在教学语言形式的时候,目的就是学习这些形式,而任务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尽管也有类似教学语言形式的过程,但是学习这些语言形式是与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完成任务这一核心展开的,也就是围绕着意义展开的。2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完成

12、任务的辅助者。任务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是以帮助学生进行任务的前期准备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以传授知识的身份出现的。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3从实施过程来看,如上所述,3P 法分为“展示- 练习-表达”三个阶段, “借助任务”只发生于第三阶段。而基于任务的教学,根据 Peter Skehan(1998) ,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也就是说, “任务”是贯穿始终的。综上所述,3P 法把展示、练习、表达明确地区别开来,是先学习语言的用法,再进行语言的使用。而任务教学法基于任务的教学,是有明确交际目标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不是不教词汇、语法,只让学生完成任务。它

13、同样遵循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但它是把语言要素的教学与完成任务的过程融合在一起,把输入和输出融合在一起,是让学习者在语言的使用中学习语言的用法。三、从 3P 法到任务教学法尽管 3P 法容易模式化,可操作性强,既照顾到形式上的循序渐进,又兼顾到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但是它是有缺陷的,主要表现在:13P 法把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按照 3P 法, “展示”阶段主要解决输入问题,通过“练习”阶段达到熟练掌握,最后在“表达”即输出中得到强化,从而实现自动化。然而,按照 Swain (1999) 的观点 ,在输入性练习听和读的过程中,学习者着眼于语义处理,关注的只是理解其意义,

14、只有输出性练习才有可能促使学习者从语义处理转向句法处理,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方面。所以,通过输出过程学习新的语言形式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我们也许没有必要把输入和输出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423P 法简单地认为教学过程决定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教师教什么,学生自然就学会什么,这似乎不符合语言习得的实际。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习得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个语言点(词汇、语法、意念功能)的逐步累积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且,对于某个语言点的习得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表现为锯齿状的、U 形的、甚至有暂时性的倒退现象。(见 Long & Robinson 1998)。事实上,学习者在其中介语

15、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整合能力。例如,一个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开始说出这样的句子:我现在是学生,可是以前是一个老师。后来,他发现汉语有一个助词“了” ,并且作出一个假设:“了”相当于英语的过去时。于是上面这句话就被“修正”为:我现在是学生,可是以前是了一个老师。慢慢地,他发现, “了”的用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在这里不应该使用“了” 。于是上面的句子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我现在是学生,可是以前是一个老师。课堂上没教过的,学生肯定不会,教了以后一定就会,而且恰好就会这一点,这完全是一种简单化的、把学生视同电脑的观念。33P 法过于强调对于离散的形式点的安排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语

16、言分析为语音、词汇、语法、意念、功能等部分,每个部分都由大大小小的单位组成,这些单位按照使用频率、难度等排序(往往是凭一种直觉) ,形成大纲,体现于教材,以离散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这些语言形式点的逐步积累,最后建立起整个语言的结构系统,以用于交际。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是为了展示和训练大纲所规定的语言点。在这一思路下,往往造成形式和意义的矛盾,为了突显本课的语言结构形式,不得不“制造”出一些不真实、不自然的语言和交际情景,这就是“课堂语言” 、 “教材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3P 法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交际意义对于语言学习自始至终具有的重要意义,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17、重要意义,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中介语发展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借助于任务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 3P 法的交际性,在其第三阶段体现了以意义为焦点的前提下对于形式的重视,较好地处理了意义与形式的平衡,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克服 3P 法的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倡彻底的任务教学法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四、任务的选择与安排基于任务的教学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强调形式和意义的平衡,强调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结合。我们认为,结合的关键是,区别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每一堂课的具体目标。在 3P 法看来,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但是,落实在某一堂课的教学,其目标却

18、是某个/某些语言形式,无论是机械性练习也好,交际性练习也好,都是为完成这些形式目标的教学而服务的。任务教学法则相反,最终的目标同样是培养语言能力。但每一堂课的目标是完成某个“任务” ,从表面上看,学习相关的词语、语法都是为了完成该任务。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了相关的语言形式。所以,对于任务教学法来说, “任务”的功能具有两重性。从微观来看,从表面来看,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目的;从宏观来看,从根本上说,完成某个任务只是手段、途径。例如,我们可以在某一课的开始,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你昨天在商店买了一件毛衣,可是对颜色不满意,今天要去商5店退货。你知道应该对营业员怎么说吗?

19、好,我们先来准备一下。(在帮助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根据学生 们的表达需要,把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提供给学生,同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这样,学生同样学到了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语法) ,但是这一学习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为一个明确的表达目的服务的。因此,任务式大纲必然只是一个过程性大纲,不可能是结果性大纲。因为,现实世界的交际活动“目标任务”是无穷尽的。那么,我们如何选择任务和进行教学呢?任务教学法同样是可以模式化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另文讨论。参考文献Ellis, 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U

20、niversity Press.Willis,Jane & Dave Willis 1996.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acmillan Heinemann. Long, M. H. & Peter Robinson 1998. focus on form: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 Doughty & J. 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

21、ridge University Press.Skehan,Peter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认知法.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Swain, M. 1995.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pp. 125-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作者:吴中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