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癌症患者别随意补蛋白粉 2010 年 04 月 12 日 01:35 北国网-辽沈晚报 我要评论( 6) 字号:T|T 4 月 11 至 17 日是第 16 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周,本报健康大讲堂与沈阳市新华书店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全国高级营养保健师孙红丽教授来沈阳进行公益讲座,教会我们有关癌症患者的饮食禁忌,记者特地专访了孙教授,破解各种有关抗癌和防癌饮食的健康误区。蛋白粉可促进癌细胞增长孙教授说:“我们在肝癌患者中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肝癌患者大多伴有低蛋白血症,常要补充白蛋白之类。有条件的家庭经常隔一日打一针。我们在观察中又发现,在频繁补充白蛋白的时期,很多患者肝内的肿
2、块明显生长增速,有的肝癌患者在食用蛋白粉后也出现同样的结局。 ”孙教授介绍,就像给田地施肥一样,如果没有事先进行翻土,肥料同样可以促进杂草的生长。有的乳腺癌患者,只要吃蛋白粉或打白蛋白,外在肿块就会猛长。因为患者提供了癌细胞生长繁殖所迫切需要的蛋白质。所以,如果罹患肿瘤,最好不要滥补。链接:白蛋白并非“万能针剂” 不知从何时起,人血白蛋白成了人们心中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万能针剂”。事实上,白蛋白是由人血分离提取制成的一种生物制品,主要适用于因失血、创作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大脑损伤所致的脑压增高,防治低蛋白血症、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等症。并不是所有病危和体弱人群都适合。针对白蛋
3、白滥用之风,专家提醒:盲目大量使用白蛋白会带来多种不良反应。1、白蛋白特别不适合中晚期癌症患者。因为癌细胞属于疯狂生长型细胞,病人注射白蛋白后,反而助长癌细胞疯长,加速病人死亡。2、大量应用后可能造成人体脱水和机体循环过度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肺水肿;有的人还产生荨麻症、寒战和发热过敏反应。3、乙肝、丙肝和艾滋病者,盲目使用白蛋白还可能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严重者导致药源性肝病、肾病。4、滥用白蛋白还可能导致铝污染,为今后诱发老年痴呆症留下隐患。湘雅二医院刘佳癌症患者不宜使用白蛋白进补http:/ 2007 年 10 月 03 日 10:15 卫生与生活报 预防转移、复发与治疗同样重要近些年,欧美
4、国家癌症患者的 5 年生存率明显提高,重要原因是医生除了手术、放疗、化疗治疗以外,很注重每个癌症患者心理、营养、体育等方面自然康复治疗的应用。这样减少了手术、放疗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危险。鉴于此,国内多数肿瘤治疗专家强调,预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其实与治疗本身同样重要。肿瘤患者在术后 35 年内一定要定期复查,内容包括原发病灶和肿瘤相关指标的复查等。在综合调理时应根据体质加强营养,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特别要注重癌症患者心理、食物、运动等方面自然康复治疗,才能战胜癌症。输注白蛋白弊多利少两个月前,汽运公司退休司机马大伯在医院诊断为晚期肝癌,现在肿瘤科住院治疗。看到他骨瘦如柴的样子,家属想请医生给他多输
5、白蛋白,以增加营养,但被主治医生拒绝了。家属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医生解释说,目前的研究认为,当某些癌症患者(如肝癌、肺癌等)输注血浆制品非但不能改善低蛋白血症(因输入的白蛋白在 2448 小时内就全部随尿排出,根本无法持续维持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反而会加重肝肾负担;主要原因是在给某些癌症患者增加蛋白质时,肿瘤会长得更快,因为癌细胞的代谢比正常细胞快。它需更多的原料蛋白质,这时输入过多的白蛋白会加快其增长,而且超过其他正常的细胞。面对这些癌症病人,现多不主张频繁输注血浆制品,因为输注白蛋白对他们弊多利少。只有在血浆蛋白明显低下,全身水肿或腹水较明显,其他治疗方法又不能纠正低蛋白血症时才使用
6、白蛋白 12 次。癌痛患者莫入止痛误区邮政局刘副局长的母亲患有子宫颈癌快一年了,因年龄已 74 岁,她拒绝化疗,一直靠服用中草药治疗。前一段时间,她开始出现下腹剧痛,每天发作多次,每次都要在乡卫生院注射多支杜冷丁止痛。最近病情恶化,发作时腹痛难忍,需要注射杜冷丁 34 支,让刘大妈痛不欲生。前不久,在外地大医院当护士的侄媳妇回乡来看她,了解情况后,建议她转入市肿瘤医院治疗。于是刘大妈便来到了市肿瘤医院,经三级止痛治疗后,她的疼痛有所缓解,精神状态和饮食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我国每天约有上百万人遭受着癌痛的折磨,其中 30%45%为中度和重度疼痛。癌痛不但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减少食欲,影响睡
7、眠,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强烈的持续性疼痛会使一些患者“生不如死”。这种病人往往无法入睡。人类可忍受饥饿,但却不能忍受不睡觉,很多癌痛的患者最终是“痛”死的。肿瘤科医生发现,癌症疼痛治疗误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害怕吗啡会上瘾 一段时间的非医疗性用药称为药物滥用,滥用后可形成耐受性和依赖性。恶性肿瘤患者是为了治疗疼痛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所以不属于药物滥用,也不会出现用后成瘾。只要用药合理,一般吗啡等阿片类药物耐受的速度可降至最低。吗啡使用不当 吗啡针剂只能皮下注射,不可静脉或肌肉注射,因为后两种方法可形成对吗啡的快速耐受,很快出现耐药性。根据吗啡的剂型不同,用药后起效的时间也不同。针
8、剂最快,一般 1030 分钟左右起效,即释型吗啡半小时内起效,而缓释型吗啡则需几小时才可起效。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设计用药时间,选择病人最方便的时间用药。需要注意的是吗啡可引起便秘,需要同时服用泻药。用杜冷丁止癌痛国内许多医生习惯于用杜冷丁为癌痛患者止痛,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近些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资料表明,派替啶(又称杜冷丁)在恶性肿瘤止痛中没有地位,已经使用杜冷丁止痛的患者应改用吗啡。其主要理由有: 杜冷丁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它在人体内产生一种名为去甲派替啶的毒性代谢物,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明显兴奋毒性,且在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长,经常应用会产生蓄积,依据蓄积浓度的高
9、低分别产生战栗感、震颤、抽搐、癫痫样惊厥大发作等严重神经毒性症状;另一方面,注射杜冷丁后,血液中和脑内浓度迅速上升,容易达到引起“飘飘”感的高浓度,是该药易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最近 20 年,发达国家已将杜冷丁从治疗癌症疼痛淘汰出局。国内有关专家指出,杜冷丁不适于长期慢性癌痛的治疗,对于各种肿瘤(特别是中晚期癌症)的癌痛,首选止痛药物是吗啡,这是因为吗啡止痛作用强于杜冷丁 10 倍以上,且毒副作用比杜冷丁少一半。打破以往将吗啡“到最后再用”的陈旧观点。忽视药物耐受性初次用药必须掌握好剂量和用药时间,吗啡类药物形成耐受后,必须加大剂量才会达到初次用药的效果,不可轻易认为药物无效,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处方上的时间服药,才可保证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癌症等恶性肿瘤疼痛的治疗首选三阶梯药物疗法。轻度疼痛可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等;中度疼痛则在前面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右丙氧酚等;严重的疼痛则在一阶梯的基础上加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美沙酮等。所有药物都需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只要止痛药使用得当,完全可以达到“让癌痛患者不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