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心理学习题集第一章 导论一、概念题1.生理心理学:是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2.功能柱:具有相同或相近似机能的神经细胞处在同一柱内,称为功能柱。3.边缘叶:大脑半球的内侧面与底面,围绕半球颈的环状回,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4.顶盖:中脑的背侧部,由顶盖前区、上丘和下丘组成。5.顶盖前区或称顶盖前核: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后连合至上丘头端水平。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部分与上丘相连。 6.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7.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
2、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8.消退抑制: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应。9.延缓抑制: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延长,条件反射将在条件刺激出现相当长的时间后才出现。是由于此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 10.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11.动作电位:神经元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 (神经冲动)12.极化:把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13.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
3、变大的变化趋势。14.去极化: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15.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1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17.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二、简述题1.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脑机能定位理论所依靠的主要方法:临床观察法、手术切除法、电刺激法、解剖学和组织学法。3.突触的概念及组成: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4.大脑半球分叶及功能:额叶高级认知活动的
4、调节和控制运动;顶叶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与听觉关系密切;岛叶与味觉有关5.基底神经核组成及功能:组成: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等。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功能: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杏仁核在嗅觉、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具有一定作用。6.后丘脑的功能:内侧膝状体接受来之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发出纤维至颞叶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7.神经元的功能: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或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至细胞体。细胞体聚合多个树突分支接受来的神经信息,再经过细胞之内的信号传导,通过轴突传出整合后的神经信息至下一个神经元
5、。8.神经递质作用:一种能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另一种能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9.突触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 抑制作用; 对药物敏感性10.边缘系统组成及功能:边缘叶与皮层下的脑结构,如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组成。“内脏脑”之称,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11.何谓被盖: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
6、维弥散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12.小脑的功能: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在程序性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13.何为脑电同步化和失同步化及意义:频率变慢,波幅增高的脑电变化,称为同步化;相反,变为低幅、快波的脑电变化,称为失同步化或异步化。异步化表明中枢兴奋过程的增强;相反,同步化表明中枢抑制过程的增强。 14.何谓“全或无”及级量反应:“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与之对应的是级量反应,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下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频率并不发生变化。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
7、、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都是级量反应。15.神经信息在脑内传递过程: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16.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大体通过四类方法加以揭露:一是对正常人类被试给予精确控制的认知条件,令其完成某项作业,并记录脑功能的变化规律;二是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脑损伤病人,考察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哪些心理活动;三是利用灵长类动物,采用损伤性较小的实验方法研究其认知或本能行为过程中脑生理参数的变化;四是利用低等
8、动物,给予损毁或刺激改变脑结构与功能参数,观察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三、填空题1.突触由( ) 、 ( )和( )三个部分组成。2.外周神经系统是由( )和( )组成。3.丘脑是除 ( )觉外,所有感觉的皮层下重要整合中枢。4.下丘脑是( )和( )的调节中枢5.人的反射活动, 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在神经系统内部都存在着( )和( )两种神经过程。6.神经生理学将传入神经系统分为( )和( )两大系统。7.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 )和( )组成。8.神经元由( )和( )组成。 9.解剖学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 )和( ) 。 10.大脑皮层前岛叶是( )
9、高级脑中枢。11.根据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可将其分为三类:( ) 、 ( )和( )12.根据神经元的突起数目可将其分为( ) 、 ( )和( ) 。13.脑分为( ) 、 ( ) 、 ( ) 、 ( ) 、 ( )和( )6 个脑区。14.根据自主神经中枢部位与形态特点,将其分为( )与( ) 。15.脑的电现象可分为( )和( )两大类。16.大脑平均诱发电位是一组复合波,分为( ) 、 ( )和( ) 。17.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 )的规律进行( ) 或( )编码。18.根据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可分为( )和( ) 。19.虽然脑重量约占全身体中的 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 )
10、 ,而且99%利用( )为能源代谢底物,主要靠血液供应。 20.神经元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 ) ;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 ) 。 21.人类对心理活动与脑功能关系的认识,大体可分为 6 个相对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应的有6 种大的理论体系,即( ) 、 ( ) 、 ( ) 、 ( ) 、 ( ) 、 ( ) 。 四、单项选择题1.属于纹状体的脑结构是: A尾状核与杏仁核 B尾状核与豆状核 C杏仁核与豆状核 D豆状核与屏状核2.代表大脑兴奋过程的脑电波是:A B C D3. 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A频率加快,幅值不变 B频率加快,幅值增高C频率加快,幅
11、值降低 D频率不变,幅值增高4. 静息电位细胞膜的状态是:A极化 B去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5.级量反应的电生理现象是:A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B神经元的单位发放 C突触后电位 D峰形电位6. 动作电位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哪些过程而引起的:A. 极化 B. 去极化 C. 复极化 D. 后超极化7.属于边缘叶的脑结构是:A.下丘脑 B.胼胝体下回 C.丘脑 D.中脑被盖8.上丘位于:A 丘脑 B 间脑 C 中脑 D 桥脑9.属于条件抑制的是: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A.可以总和 B.快电位 C.双向传递 D.全或无11.动作电位下降部分是膜的A.
12、极化过程 B.去极化过程 C.复极化过程 D.反极化过程12.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占大脑皮层 90%左右的皮层是:A.新皮层 B.灰质 C.髓质 D.中央皮层 13.中脑的背侧有四个凸出,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称之为:A.内侧膝状体 B.外侧膝状体 C.四叠体 D.纹状体 14.神经元轴突密集的地方,称为:A.灰质 B.白质 C.神经核团 D.新皮层 15.小脑白质的深部有 4 对核,称之为:A.杏仁核 B.中央核 C.白质核 D.小脑核 16.1861 年,哪位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巴甫洛夫
13、 D.谢灵顿17. 1874 年,哪位发现了语言感觉区:A.布罗卡 B.维尔尼克 C.巴甫洛夫 D.谢灵顿18.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是:A.丘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小脑19.维持生命的最必要的中枢是:A.丘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小脑20.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的证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A. 分化抑制 B.外抑制 C.超限抑制 D.消退抑制 21. 下列哪项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A.脑神经 B.脊神经 C.脊髓 D.面神经 22.纹状体的组成由: A.豆状核与杏仁核 B.屏状核与尾状核 C.豆状核与尾状核 D.杏
14、仁核与屏状核 23.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大约是 : A.2050 纳米 B.1540 纳米 C.1030 纳米 D.1050 纳米 24.大多数神经原的静息电位(极化)是 : A.内负外正 7090 毫伏 B. 内正外负 7090 毫伏 C.内负外正 100110 毫伏 D.内正外负 100110 毫伏 25.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结构是:A.内囊 B.胼胝体 C.脑干 D.丘脑21.哪项是非条件抑制: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22.属于条件抑制的是A.外抑制 B.延缓抑制 C.超限抑制 D.突触前抑制第二章 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一、概念题1.视感受单位:一个神
15、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觉单位。2.开反应: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3.闭反应: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闭反应。4.感受野: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5.调节反射:视轴、晶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6.痛觉:是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对有害刺激产生相应行为以排除有害刺激。二、简述题1.视觉系统组成:由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和视皮层等部分组成。2.眼内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瞳孔。3.为什么中央凹处
16、视敏度最高,而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视网膜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是几个视感受细胞与 1 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与1 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 1 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 1 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 1 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视锥细胞自中央凹向周围逐渐减少,所 以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4.视觉空间频率分析器的理论:认为视皮层的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不同。5.内耳音高编码机制: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
17、胞分工编码为主。6.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而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着;对于刺激强度则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7.痛觉的特点:首先,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有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其次,疼痛感的适应性较差,在痛觉刺激持久作用的过程中,痛觉感受阈值并不增高;相反多次重复应用痛刺激反而出现敏感化现象,这一特点是其他感觉所不具备的。最后,疼痛感的性质是多样的,可以按出现的部位、特点和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型。8.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
18、的痛觉传递细胞。接受较粗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传递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接受较细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不能兴奋,闸门继续开放,这些冲动直接引起传递细胞的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高级中枢产生痛觉。9.痛觉的神经生物学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大量研究发现,中脑水管周围灰质接受下丘脑、杏仁核及前额叶皮层的神经联系,在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中,存在大量阿片受体。由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发出下行性纤维达延脑背部的缝际核,再由这里的 5-羟色胺神经元发出轴突沿背外侧柱达脊髓灰质背角,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5-羟色胺,从而实现痛觉传入环节的抑制作用。三、填空题1.
19、视觉信息的产生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 )和( ) 。 2.( ) 、 ( )是实现折光成像这种功能的生理基础。3.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 ) 。4.视网膜的内层是神经层,由视感受细胞、水平细胞、_、无足细胞和_组成。 5.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包括( )和( )两类反应。6.光感受细胞包括( )和( ) 。7.视网膜的光生物化学反应包括( )和( )两个过程。 8.人类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是( ) 。9.每个视紫红质分子都由( )和( )缩合而成。10.外侧膝状体的感受野是( )式的感受野。11.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至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 ( ) 、 ( )
20、。12.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 ) ,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 )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有关。13.视觉中枢神经元感受野现象反映了视中枢的( )规律。 14.视野空间内各种视觉特征所形成的感觉,主要以视皮层的( )为基础。15 对视觉信息特征的提取,存在两种功能柱理论,分别为( )理论和( )理论。 16.方位柱不仅存在于视皮层,也存在于次级视皮层中。它们对视觉刺激在视野中出现的( )和( )的特征进行提取。17.声波的物理参数主要有( ) 、 ( )等。18.物理声学分析声音的频率、振幅或声压以及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人类主观听觉间的关系,则
21、提出相应的参数是( ) 、 ( )和( ) 。19.耳蜗内主要听觉感受器是( ) 。20.在听觉中枢内对音高的感知是由( )编码机制完成的。21.在外周和中枢内对音强编码的机制可分为( )编码、 ( )编码和( )编码。22.对复合声刺激,特别是言语声音的刺激,听觉系统进行着( )编码。23.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 )和( )编码。24.嗅觉系统的神经编码规律主要是从( )反应到( )反应,中枢与外周之间存在着简单对应的( )编码关系。25.压觉感受器的共同特点是对外部刺激的( ) ,所以恒定压力的长时间作用所引起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 )仍不降低。26.触觉感受器对压力的
22、变化( )十分敏感,对( )的压力不敏感。这是由于它们对压力作用的适应较快。27.振动觉感受器对刺激的( )能力很强,只有( )的刺激才能连续地引起它的兴奋。28.在( ) 、 ( )存在着各种内脏功能皮层下中枢;( )则是内脏感觉的高级中枢,对皮层下中枢执行着复杂的调节功能。四、单项选择题 1.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A.共轭运动 B.辐合 C.分散 D.辐辏运动2.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A.共轭运动 B.辐合 C.分散 D.辐辏运动3.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A.共轭运动 B.辐合 C.分散
23、D.辐辏运动4.瞳孔的反射中枢是: A.睫状神经节 B.缩孔核 C.上丘 D.顶盖前区 5观察缓慢运动的物体时眼睛跟随物体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最大角速度可达 50 度/秒。这种运动是:A.追随运动 B.注视 C.微颤 D.扫视 6.记录和研究眼动规律的传统的方法是:A.通用眼动仪 B.眼电图 C.多导生理仪 D.EOG 仪 7.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A.无足细胞 B.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神经节细胞8.作为颜色视觉光生物化学基础的细胞是:A.视杆细胞 B.水平细胞 C.神经节细胞 D.视椎细胞9.视网膜中央凹部分:A.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大 B.视敏度高,感受单位小C.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大
24、D.视敏度差,感受单位小10.视网膜中央凹的周边的视网膜:A 感受单位较大, 视敏度高 B.感受单位较大, 视敏度差C.感受单位较小, 视敏度高 D.感受单位较小, 视敏度差11.外侧膝状体是哪些感觉的皮下中枢:A.躯体 B.听觉 C.视觉 D.嗅觉12.视觉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构成视神经,其末梢止于:A.外侧膝状体 B.内侧膝状体 C.上丘 D.下丘13.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运动感知有关的视觉皮层区是A.枕叶 V4 区 B.枕叶 V3 区 C.枕叶 V2 区 D.枕叶 V1 区14.简单视感觉有关的视觉皮层是:A.枕叶 V4 区 B.枕叶 V3 区 C.枕叶 V2
25、区 D.枕叶 V1 区15.颜色觉有关的视觉皮层是:A.枕叶 V4 区 B.枕叶 V3 区 C.枕叶 V2 区 D.枕叶 V1 区16.音强的物理声学基础是:A.频率 B.振幅 C.频谱 D.相位17.音高的物理声学基础是:A.频率 B.振幅 C.频谱 D.相位18.人最敏感的声波是:A.300800 赫兹 B.4001000 赫兹 C.5001200 赫兹 D.6001400 赫兹19.人所能听到的各种振动波的频谱大约为:A.20-16000 赫兹 B.30-17000 赫兹 C.40-18000 赫兹 D.50-20000 赫兹20.内侧膝状体是:A.嗅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B.体觉通路的皮
26、层下中枢C.视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 D.听觉通路的皮层下中枢21.听觉的初级皮层区是:A.21 区 B.22 区 C.41 区 D.42 区22.提出行波学说的人是:A.黑尔姆霍兹 B.贝克西 C.贝尔 D.笛卡尔23.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是:A. 细胞分工编码 B.调频式编码 C. 级量反应式编码 D. 锁相-时差编码和强度差编码24.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 疑核 B. 豆状核 C. 孤束核 D. 橄榄核25.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克西,在听觉研究中以其精细的大量数据和模拟实验提出: A.行波学说 B.共振假说 C.齐放原理 D.位置理论 26.与味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前梨状区 B.前岛叶
27、 C.上丘脑 D.杏仁核27.与嗅觉无关的脑结构是:A.前梨状区 B.海马回钩 C.上丘脑 D.杏仁核29.躯体感觉的主要初级皮层区位于:A.额叶的中央前回 B.顶叶的中央前回 C.额叶的中央后回 D.顶叶的中央后回30.躯体深感觉的传导通路是:A.内侧丘系 B.脊髓丘系 C.三叉丘系 D.外侧丘系31.与躯体感觉有关的脑结构是A.丘脑腹后核 B.丘脑底核 C.丘脑前核 D.丘脑后核32.躯体浅感觉的上行通路是:A.脊髓丘脑前束 B.脊髓丘系 C.内侧丘系 D.外侧丘系33.下列哪个理论不是从感受器神经编码过程中探讨痛觉的生理机制:A.强度理论 B.模式理论 C.专一性理论 D.闸门学说34.
28、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理解痛觉的理论是:A.强度理论 B.模式理论 C.专一性理论 D.闸门学说和神经生物学理论35.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是 A.直线式 B.圆式 C.同心圆式 D.长方形式 36.近年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痛觉的重要脑中枢位于间脑中的A.中线核 B.内侧核 C.外侧核 D.丘脑旁束核和板内核37.海洛因等鸦片制剂主要通过分布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哪个受体发挥其药效的。 ( ) A.鸦片受体 B.阿片受体 C.毒素受体 D.成瘾受体 第三章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一、概念题1.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
29、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2.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3.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4.颜色失认症:指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5.熟人面孔失认症: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
30、借的语声或熟悉的依着加以确认。6.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对熟人辨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对患者来说,周围陌生人都是一副面孔。所以,他们也不能根据单人面孔的照片,指出此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7.听觉失认症: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 41 区) 、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些患者不能区别说活人的嗓音。8.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9.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均可引起
31、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二、简述题1.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2.联络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的作用:细胞生理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发现这种多模式感觉神经元,接受来自许多皮层感觉中枢发出的联络纤维的信息,并将多种感觉信息聚合起来,对之发生综合反应。3.皮层下初级知觉通路、皮层初级知觉通路、皮层高级知觉通路的功能:皮层下初级知觉通路对外部世
32、界或客体的物理属性,作为知觉线索的编码;皮层初级知觉通路则实现由物理属性向知觉特征的过渡;皮层背、腹侧两个高级知觉通路,则实现人类知觉类别的信息加工,包括空间关系和运动知觉,物体和面孔知觉等。4.存在循环信息流的证据是什么:首先,各级视知觉皮层神经元,对相应知觉刺激的反应不是恒定的,当刺激物呈现于眼前不变时,各级知觉神经元神经脉冲发放的频率却不时变换。这种可变性是各层次知觉细胞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结果。其次,是在知觉过程中,刺激物体的物理特性不断变化时,皮层知觉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变化不完全符合经典感受野的规律,这说明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受来自高层次或同层次其他皮层神经元循环信息流的影响所致。第三
33、,底顶信息流在 100 毫秒之内即可传递完毕,但许多复杂知觉任务需要 200300 毫秒,细胞知觉反应有较长的潜伏期,这说明是循环信息流作用的结果。三、填空题1.概括地说, ( ) 、 ( )以及与( )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2.熟人面孔失认症病人大多数是( )之间联系受损所致。 3.知觉信息流包括( )的信息流、 ( )的信息流和( )信息流。4.信息流的传递方式可分为( )和( )两类。5.初级知觉通路是由( )和( )两级通路组成。6.皮层背侧高级通路的信息流实现了( )的知觉;腹侧通路实现( )的知觉。7.按着自上而下的信息流距离,可分为( )反馈联系、 ( )反馈联系和
34、( )反馈联系。8.( )是知觉觉知和注意,以及主体意识知觉的生理基础。9.联络皮层的( )细胞,将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知觉。四、单项选择题1.音乐失认症患者, 多为哪些听皮层受损所致: A.左颞叶 21 区或 41 区 B.右颞叶 21 区或 41 区C.左颞叶 22 区或 42 区 D.右颞叶 22 区或 42 区2.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这属于:A.统觉性失认症 B.联想性失认症 C.颜色失认症 D.面孔失认症3.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
35、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属于:A.统觉性失认症 B.联想性失认症 C.颜色失认症 D.面孔失认症4.指患者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这属于:A.统觉性失认症 B.联想性失认症 C.颜色失认症 D.面孔失认症5.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大脑损伤部位是:A.V2 区皮层、上丘、顶盖 B.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 C.舌回和梭状回 D.中央后回6. 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大脑损伤部位是:A.V2 区皮层、上丘、顶盖 B.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 C.舌回和梭状回 D.中央后回7. 颜色失认症患者大脑损伤部位是:A.V2 区皮层、上丘、
36、顶盖 B.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 C.舌回和梭状回 D.中央后回8. 嗓音失认症患者, 多为哪些听皮层受损所致: A.左颞叶 21 区或 41 区 B.右颞叶 21 区或 41 区C.左颞叶 22 区或 42 区 D.右颞叶 22 区或 42 区9.将患者眼睛遮起来,令其用手触摸一些小物体,如笔、剪刀等,患者不能确知是何物。这属于:A.实体觉失认症 B.联想性失认症 C.统觉 D.手指失认症10.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可能损伤的部位是:A.左右颞下回 B.左右颞中回 C.左右颞上回 D.左右颞横回11.物体识别的大脑皮层区时:A.枕外侧复合区 B.梭状回 C.海马旁回 D.纹外视皮层12.面孔知
37、觉区的大脑皮层区是:A.枕外侧复合区 B.梭状回 C.海马旁回 D.纹外视皮层13.位置知觉区的大脑皮层区是:A.枕外侧复合区 B.梭状回 C.海马旁回 D.纹外视皮层14.身体识别区的大脑皮层区是:A.枕外侧复合区 B.梭状回 C.海马旁回 D.纹外视皮层15.具有深度知觉、运动知觉和空间关系的选择性知觉功能的通路是:A.大细胞优势通路 B.颜色优势通路 C.色柱间优势通路 D.眼优势柱通路16.具有颜色知觉和空间关系的协调知觉功能的通路是:A.大细胞优势通路 B.颜色优势通路 C.色柱间优势通路 D.眼优势柱通路17.具有方位选择性、深度知觉、颜色知觉和空间关系知觉功能的通路是:A.大细胞
38、优势通路 B.颜色优势通路 C.色柱间优势通路 D.眼优势柱通路18.物体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的高级知觉中枢是:A.下顶叶 B.颞下回 C.枕叶 D.额叶19.对物体细微结构进行精细加工和识别的高级知觉中枢是:A.下顶叶 B.颞下回 C.枕叶 D.额叶20 拉莫和罗夫塞马把知觉信息在脑内流程的延迟分为三种不同的性质:A.前向信息流 B.反馈信息流 C.循环信息流 D.以上都对第四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一、概念题1.非随意注意: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 2.刺激新异性:即它对机体的不寻常性、意外性和突然性。3.朝向反应:新异性强的刺激引
39、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4.怪球范式:即在以 85%以上大概率呈现的刺激序列中,呈现概率小于 15%的偶然刺激会引起意外感。5选择注意:在众多外界刺激中,选择性注意某刺激,而忽视其它刺激的过程。6.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二、简述题1.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2.朝向反应的多种生理指标变化的特点: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性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
40、。不仅刺激性质,而且刺激量的差异对朝向反应的生理变化也是非特异性的。3.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朝向反应的生理基础。索科洛夫认为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它在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所再次引起的朝向反射都由同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的机制所实现的。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4注意的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丘脑网状核只接
41、受从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它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5.注意的早选择理论和晚选择理论研究的环节:早选择理论仅仅从感知信息的传入环节,寻求选择注意的脑机制;晚选择理论则从注意的运动效应环节中寻求选择注意的证据。6.简述研究注意保持的脑机制的伴随性负电位(CNV)实验范式:CNV 实验范式有两个刺激组成,第一个刺激 S1 作为第二个刺激 S2 的警告信号,S 2 是命令信号,两者的时间间隔是 13 秒。要求被实在 S1 呈现时开始准备,一旦 S2 呈现立即尽快按下手边的按键,为了准确无误地作出命令要求的动作
42、,被试得到警告信号之后,必然保持注意,等待命令信号的呈现。伴随注意保持的警觉状态,头皮上的前额叶皮层可以记录到 S1 与 S2 之间逐渐增高的负慢电位。S 2 呈现被试作出反应后 CNV 被消失。CNV 起源于前额叶皮层。7. 鲍斯诺的注意的脑机制的理论:鲍斯诺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和警觉网络。 后顶叶皮层、上丘和丘脑枕核参与感觉刺激和空间位置的定向功能。不随意注意和选择注意过程伴随眼动和内隐朝向反应,这些脑结构的细胞发放活动增强。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包括对目标和靶子搜索和觉察,对干扰项的忽视、错误检测处理,无效提示线索引起的冲突和反应抑制等进行调控。主要
43、脑结构是中额叶皮层,包括前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有时基底神经节也参与这一功能网络。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因此,相应的脑结构应该是能维持注意所需的高唤醒和警觉状态,中脑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的活动,可以保持较高警觉状态和唤醒水平。大脑皮层右顶叶和右前额叶参与注意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三、填空题1.神经活动的模式匹配理论认为,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活动模式之间的( ) ,是( )的生理基础。 2.选择注意研究就是分别引起被试对靶子选择反应的( )和( ) 。3.注意的前运动中枢理论认为,注意是( )的选择性反应,其( )效应是选择注意的基础。4.特雷斯特曼提出
44、了注意的( )理论,将注意和知觉过程关联起来;邓肯等人主张的( )理论将注意和记忆关联起来;( )的分析将三者联结在一起。5.鲍斯诺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 ) 、 ( )和( ) 。6.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 )过程。7.选择注意研究就是分别引起被试对靶子选择反应的( )和( )。 四、单项选择题1.巴甫洛夫认为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本质是脑内发生了:A.内抑制 B.外抑制 C.分化抑制 D.条件抑制2.生理心理家们普遍认为的朝向反应最稳定的重要生理指标是:A.皮肤电变化 B.心率 C.血压 D.呼吸3.小概率事件引发朝向反射的有用的脑中枢生理指标是脑额叶
45、引出:A.P3a 波 B.P3b 波 C.P2a 波 D.P2b 波4.鲍斯诺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A.定向网络 B.执行网络 C.警觉网络 D.以上都是5.参与感觉刺激和空间位置的定向功能是:A.后顶叶皮层、上丘和丘脑枕核 B.中额叶皮层 C.中脑蓝斑、右顶叶和右前额叶 D.颞叶6.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主要脑结构是:A.后顶叶皮层、上丘和丘脑枕核 B.中额叶皮层 C.中脑蓝斑、右顶叶和右前额叶 D.颞叶7.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的调节功能,其主要脑结构是:A.后顶叶皮层、上丘和丘脑枕核 B.中额叶皮层 C.中脑蓝斑、右顶叶和右前额叶 D.颞叶77._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突然中止现有活动,将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生的方向。 ( ) A.随意注意 B.朝向反应 C.条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