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发展规律 正统哲学理论界认为:“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神学家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于上帝的意旨或天命。主观唯心主义者用人的主观意志和精神解释社会历史发展,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目的论者把历史过程看成是某种神秘的合乎预定目的的实现过程。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历史外部,即在绝对精神的发展中寻找社会规律。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们的活动所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区分出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并把思想的社会关系归结于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物质的生产关系所决定,从而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中找到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既区别于自然规律
2、,又区别于精神发展规律(如心理学规律),本质上是人们活动的规律,既是客观必然的,又以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作为实现的环节。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辩证性质,它并不机械地直接决定每一个活动或社会现象。社会发展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切阶段并始终起作用的属于一般规律,如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只在历史上某些发展阶段起作用的属于特殊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仅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起作用的属于个别规律,如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一般规律通过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来体现,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受一般规律的支
3、配。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社会发展规律还可以分为横向的运动规律和纵向的运动规律。现代西方不少思想家只承认前者而否定后者,把社会的演化、社会形态的更替看作无规律的、随意的过程。事实上,演化规律正是由运动规律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们活动得到成功从而获得自由的条件,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们不能改造或废除社会发展规律,但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在自己的行动中遵循和利用它们来改造社会,获得自由。在社会的生活中,人们只能在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所允许的限度和范围内实现自由。 ”我国的正统哲学理论界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三种: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始终起作用的一般规律如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在人类历史中某些发展阶段起作用的特殊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三是仅在某一社会发展阶段起作用的个别规律如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吗?根本不是。所谓社会发展规律,就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这里谈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了吗?没有。我认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朝着社会大众的需要方向进行的,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始动力是社会大众的需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则是人们的科学知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体现,是社会意识的能动形态和能动产物,因此要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从社会意识内部的活动中
5、去寻找。社会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祖先的生活需要。当我们的祖先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时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这种群体就是最初的社会。社会大体上是由经济构件和政治构件两大构件构成的。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物质生活中方面能够过的舒适、安全和富足,不断地认识自然界和进行改造自然界活动的形态和产物的总和就是社会的经济构件。人们结成群体的目的在于分工合作。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本性是利己的,每一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行事的,因此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需要方面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如果不解决,那么分工合作就无法进行,人们就无法实现更大的
6、利益需要。人们为了使分工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以便通过分工合作实现更大的利益需要,就必须进行调解、处理、解决相互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活动。人们调解、处理、解决 这种对立、冲突活动的形态和产物的总和就是社会的政治构件。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朝社会中多数成员利益需要方向进行的。社会多数成员的利益需要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这种原始的动力只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不能直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直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即真接动力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知识。人们的科学知识是在一代人接一代人对事物不断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增长丰富起来的,这种逐渐增长丰富起来的过程就
7、是社会逐渐发展进步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按人们利益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如生活上的舒适、富足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所以社会的发展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进步,任何一种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更能满足人的需要。如电灯取代油灯就是因为电灯比油灯快捷、方便、明亮,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大众的需要只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不能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直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是人们的科学知识。如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是令人难受的,人们都有能生活在一个冬暖夏凉环境中的需要。今天人们发明了空调器,使这一需要得到了实现,但在这之前,尽管人们有这种需要,却无法实现,这就是因为以前的人们
8、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是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政治构件是人们调解、处理、解决社会内部各种对立、冲突的形态及其产物的总和,其本质是维系和保障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从而使分工合作能够协调顺利进行下去,使人们的需要能够获得更大的实现。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利益上的对立、冲突和斗争。我们的祖先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在相互之间的对立、冲突、斗争中,弱 势的一方逐渐认识到如果放弃自己的一些利益需要,屈从强势的一方,服从强势一方的指挥,就能结成一定的群体,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于自己的生存更有利,于是就这样做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群体即社会产生了。最初的
9、社会是完全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完全人治的社会是典型的特权、独裁、专制的社会,其特征是社会的治理是无章可循的,是按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的意志进行的。在完全人治的社会里,最高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剥削、压迫、奴役甚至杀害社会成员,使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处于当牛做马的悲惨境地,所以完全人治的社会体制是最不平等,合理性最差也是最不稳定的社会体制。在完全人治的社会体制下,尽管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的生活处境不满,渴望平等自由,对平等自由有着强烈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在人们没有找到解决不平等的方法之前,是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随着历史的推移,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体制合理性认识的深入即社会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
10、于是便出现了一种以人治为主,带有一些法治色彩的社会体制,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就是这种体制。在以人治为主,带有一些法治色彩的政体下,社会的治理虽然是由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但还是有一定的法规可循的。以人治为主,带有一定法治色彩的社会体制相对完全人治的社会体制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这种社会的法规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善社会的不平等,使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处在的被压迫,被奴役的处境有所改善,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如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如果官员在超出法规的范围外欺压、剥削、残害百姓,那么这些百姓是可以到上一级官府中去控告他们从而使他们受到惩罚的。尽管以人治为主,带有一定法治色彩的社会体制相对完全人治的社
11、会体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它仍然是一种人治的、特权独裁专制的、少数人奴役压迫大多数人的社会体制,仍然是一种缺乏合理性的社会体制。社会的合理性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发生利益需要的对立冲突时,在解决这种对立冲突时,能解决这种对立冲突,使对立双方都能平等获得利益需要的方法的公平性。在人治的社会里,大多数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处的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是不满的,这种不满有时会因统治者的过度压迫奴役而引发武装起义,从而推翻当时的统治者,但这种反抗斗争并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如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民举行反抗统治者的斗争数以百计,成功的也不少,但并没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社会体制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封
12、建专制的位置上。可见,阶级斗争并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推动社会政治构件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是人们的社会科学知识,是在社会体制中消除特权、不平等的方法。在人治的社会体制下,由于大多数人对特权、独裁、专制是不满的,因而人们也就在不断地寻求在社会政体中消除特权、独裁、专制的方法。1748年,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英国思想家洛克等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终于找到了消除特权、独裁、专制、人治的方法,这就是实行“ 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由于“三权分立” 的作用能从根据上废除人治,有效地防止不平等、特权、专制现象的出现,合乎社会多数成员的需要,所以“三权分立”肯定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在“三
13、权分立”学说提出至今短短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按此学说建立起了社会政体,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原因。可以说,是孟德斯鸠的“ 三权分立”这一社会科学理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由特权、独裁、 专制、人治走向了平等、自由、民主和法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按社会多数成员的利益需要方向进行的,也就是说是按社会多数人的愿望方向进行的。正是由于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着富足的需要,所以社会的经济构件是由贫困朝着富足的方向进行的;正是由于社会的多数成员有着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需要,所以社会政治构件的发展是由特权、独裁、专制、人治朝着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方向进行的。推动社
14、会向前发展进步和动力是人们的科学知识: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推动着社会经济构件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科学知识推动着社会政治构件的进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是社会意识的客观体现。一个社会的进步或落后是由这个社会民众的科学知识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社会诸多意识中力量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决定的。在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意识中形成了诸多的不同的意识力量。这些诸多的不同的力量相互之间充满了对立、冲突和斗争,在这种对立、冲突和斗争在过程中,力量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决定着社会政治构件的形态。 “三权分立”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进入了中国,但是应当看到,中国的民众由
15、于经受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奴化教育,思想是比较愚昧的,当时能够真正认识到“三权分立”意义的人是不多的,加上1949年以来里一直把“三权分立”视为资产阶级的反动东西予以批判、封杀,使得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至今还没有认识到“三 权分立” 的真正意义,这就是中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三权分立 ”政体的根本原因。中国虽然现在还没有建立起以“三权分立”学说为 理论基 础的政治体制,但这并不能说“ 三权分立”这一社会科学理论对中国的进步没有发生作用。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民国实际上就是以分权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我国正统的哲学理论家们由于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因此就无法正视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阐述社会发展规
16、律时,就不得不采取含糊的态度,胡诌一些东西来进行搪塞,说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等等。所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然而生产力并不能决定生产关系。例如今天在生产力水平同样的基础上,有的国家实行公有制,有的国家实行的却是私有制,其生产关系是不一样的。可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过是胡诌出来的一种规律。其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由人们的知识决定的:生产力是由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人们的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决定的,是由在社会诸知识力量中占支配地位的知识力量决定的。再说阶级斗争吧,阶级斗争也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例如
17、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发动反对封建专制王朝的起义斗争多达数百起之多,成功的也不少,但并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封建位置上原地踏步。所谓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社会的动力。这本哲学大辞典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条目讲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了吗?没有。李秀林等人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的最后部份曾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做了阐述,但也是笼统含糊的,说什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朝着进步和文明方向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进步和文明,衡量进步和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社会大众的需要呢?我们的哲学理论家们并没有回答。他们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如果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那些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等学说就无法成立了。可见,在社会发展规律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哲学理论家们是含糊其词的。这种含糊其词只能说明我国正统的整社会科学理论学说都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