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特色训练 51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2)察举制 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2、。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 “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3、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 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 贡士 进士2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第二名 榜眼第三名 探花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 ,亦称“小考”“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
4、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5、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训俭示康)(3)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今诸生学于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6)八股文 也称“时文” “制艺” “制义” “八比文” ,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定
6、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1)古代学校有“庠(xing)” “序” “太学” 。 “庠”和“序”是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3(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对 点 训 练 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1 “公车” ,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
7、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3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 “童试” ,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5 “乡试” ,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 “进士” ,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7 “进士及第” ,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
8、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8 “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9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 )10 “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答案:1. 2. 起源于隋朝。34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5 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6 7. 8.9 中试者称为“举人” 。10 “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