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doc

上传人:dwy79026 文档编号:7333307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 说教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

2、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爱国也必须讲求方式方法,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必须兼顾。3、 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2)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 说学情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三、 说教法学法(1) 教法: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

4、,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2) 学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四、 说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以近期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来追溯中日之间近代战争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提出为什么徒弟敢打师傅的问题,来共同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2、 学习学课第一部分一、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国策。认识到 19 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

5、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 1890 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日本急需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日本发动这场战争蓄谋已久。2、通过幻灯片展示欧美列强各自的打算,分析国际因素。即列强其力量远远超过日本,但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3、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二、战争经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得到战争的经过。在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外,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

6、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在学习战争经过时,了解邓世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三、设置问题“中国失败是败在势力逊于日本吗?”由老师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供学生分析。让学生结合刚学习过的战争原因和经过进行讨论,从多方面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最后由老师来补充总结。1、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慈禧太后只顾自己 60 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2、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

7、的战略方针。 (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 )3、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4、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四、通过阅读课本,由同学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师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并与以往签订的条约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赔两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

8、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河驶入以上各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场,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五、综合以上所学的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

9、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2)对日本的影响: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六、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思想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第二部分一、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

10、方式适当补充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的概况等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目的: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渐高涨之时,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起止时间:1900 年 6 月1901 年 9 月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廊坊战役义:和团浴血奋战,对敌人毫不退缩, 其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11、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了什么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1901 年 9 月,签订辛丑条约内容 影响赔款 4.5 亿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划使馆界 “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拆炮驻兵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严禁反帝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完全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二、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回忆和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项目 程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五、 巩固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一下今天上课的内容,点明重点与难点。再通过列举一些涉及这一课的高考题加以巩固。六、 板书设计七、 说教学效果课程设计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而设,并具有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课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