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运动区损害通常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偏瘫或单瘫发及中枢性面瘫。2. 运动前区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增高,3. 前额叶损害病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不清,反应迟钝,记忆力障碍以及精神性性格变化等。4. 皮质性感觉障碍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受损时病人感觉障碍的特点是浅感觉障碍轻深感觉和复合型感觉障碍明显。5. 视野缺损一侧枕叶纹状区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偏盲,如两侧受损即导致两侧视力丧失,即皮质盲。6. 下丘脑损伤 1 尿崩症 2 体温调节障碍 3 肥胖性性功能减低 4 饥饿或拒食 5胃肠道出血 6 啫睡 7 呼吸功能障碍7. 小脑半脑受损主要表现为同侧共济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减低,8. 小脑蚓部损
2、害常出现明显和平衡障碍。9. 眼的改变:当双眼球处于中位固定不动时,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当双眼球处于中位不时地有不自主的水平相活动时,表示病情比前者轻。当眼球向一侧斜视时,早期表示同侧额叶损害较重,晚期表示对侧叶损害较重。小脑半球损伤时,可出现双眼球水平性震颤。双眼球处于外展位(分离)或内收位(对眼)时,表示有脑干损伤。10.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即引起对侧肢体单瘫或偏瘫,特点 为瘫痪肌肉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在急性严重的病变,由于断联休克作用,瘫痪开始是弛缓的,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
3、于病情。在皮质下白质及内囊处,锥体束病变引起的偏瘫,常常是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的屈肌比伸肌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影响的是整个一个肢体活动,而不是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侵犯某个肌肉或肌群。11. 锥体外系统病变产生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有增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不自主运动有备下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等。12. 小脑病变:小脑蚓部损害:为愿始小脑及旧小脑受损害,临床表现为躯干及两下肢的共济失调,病人站立不稳,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摇晃不定,步态蹒跚,状如醉汉,故又称醉汉步或共济失调性步态。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多见于小脑蚓部的髄母细胞瘤。小脑半球损害
4、,主要是新小脑受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 小脑功能障碍,病人的头及身体可偏向病侧,病侧肩低些,行走时步态不稳,易向病侧歪斜或倾倒,同侧上下肢的各种共济运动检查显示指鼻试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一般上肢及手比下肢及足的共济失调重,对精细动作比粗糙动作影响显著。慢性弥漫性小脑变性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躯干和言语的共济失调,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这是由于新小脑的代偿作用较强。13. 动脉血气分析:1ph 值,正常为 7.357.45。2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是反映肺泡勇气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受呼吸因素的影响。正常为 80100mmHg。3 血氧饱和度 sao2 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百分比,正常为90以
5、上。4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指动脉血中物理溶解的确 co2 的分压,正常为 3545mmHg。5 碳酸氢根为反映代谢性酸碱失衡的指标。SB 是隔绝空气的标本在 37,Sa100,Pa co25.3kpa 的标准条件下测得的 HCO3-,即去除呼吸影响的 HCO3-量。AB 系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 HCO3-未排除呼吸影响。正常情况下 AB=SB,正常值为 2 4(21-27)mmol/l。ABSB 提示呼吸性酸中毒ABSB 提示呼吸性碱中毒AB=SB=正常值提示酸碱平衡。AB=SB正常值提示代谢性酸中毒。AB=SB正常值提示代谢性碱中毒。6 剩余碱(BE)指在标准条
6、件下将一升全血的 PH 值滴定至 7.4 时所需的酸或碱的摩尔数。正常为-3-+3。大为代谢性碱中毒,负数为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机设置的各种指标:潮气量 812ml/kg。氧浓度小于 40 不会发生中毒,超过 60,23 天后发生中毒。吸/呼=1/1.52。气道压力 1025cmH2O。14.头颅 X 光正侧位片:松果体位置位于外耳道后 1cm,上 5cm。蝶鞍的大小,最大前后径 816mm,平均 11.5mm,最大深径 413mm,平均8.4mm。15.头颅 CT:小脑 435.7H ,额叶大脑皮质为 363.6H。16.脑脊液蛋白定性为阴性,定量为 100300mg/l 。白细胞数为:(08)X10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