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构筑的城市从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看现代城市对写作影响中文系 08 级 2 班 任利娟(10080110208)翁晨(10080110209)一 引言伊塔诺卡尔维诺,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1924 年 10 月15 日生于古巴的 Santiago de las Vegas,1985 年 9 月 19 日在意大利的 Siena去世,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看不见的城市第一版出版于 1972 年,为卡尔维诺代表作之一,卡尔维诺本人在一次讲座上说:“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他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
2、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因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部小说的正文,可以轻易地区分为两个部分,以不同的字体做形式上的标明。第一个部分是每一章各有标题的短文,第二个部分,则是每章前后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情景。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个明显的情节 ,那就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报告他曾经出使游历的各个城市的奇闻,以及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过,仔细阅读这些城市的故事,可以发觉叙述的内容,偶尔会超出了我们所熟知的马可波罗游记的时空背景,例如摩天大楼、机场,以及一些后来才会出现的城市名称(如洛杉矶) 。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构想另一个情节,就是卡尔维诺
3、自己透过两个戏偶 ,将古往今来的城市故事搬演给读者观众(作者现身说法,以突显小说之为虚构,正是后现代小说所指认的特征之一:或者,这可以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史诗剧场的疏离效果 来比拟?) 。或者,我们可以解脱对马可波罗游历的时空背景预设,迳自认为书中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有特殊的时空穿梭本领, 看不见的城市因此不过是一部刚好有马可波罗和忽必烈两个角色的小说。而全书的真正主角,则是那些由文字构架的,虽然不存在却能在现实的城市中看出相似之处的城市。二 文本构筑的城市扣除了各章前后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本书总计有五十五个城市故事,归属于十一个主题,意即每个主题有五篇故事。从其中体
4、现了,一个个城市的故事贯穿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珠链,娓娓道来城市人生的迷魅。这十一个主题分别是: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轻盈的城市,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其中城市与城市,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眼睛,城市与死者的主题体现城市中的物事与城市的关系;轻盈的城市,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三个主题则讨论了城市的形态。所有的这些小章节所虚构的城市展现给我们一个虚构的世界,然而当我们阅读每个章节时我们却会有“这样的城市是存在的”的错觉,这样的错觉一方面来自于卡尔维诺对于文本精确的自我要求,他本人说明在写作看不见的城市时“精确性的追求变成了双重
5、的追求:一方面是把偶然的事件变成抽象的图案并借以进行运算,证明定理:另一方面是努力选择词汇,尽可能准确表达事物中可感知的一部分” ,他所表达的可感知的一部分使读者在幻想中通过文本建立城市的模型,而由偶然事件则是存在于每一个真实的城市之中的,当读者把抽象的图案还原为偶然的事件并填充在之前构筑的城市模型中时,城市就会变得更加真实。这样的真实追溯源头,最终是来自于阅读者的自身的都市体验。都市的经验与记忆,在每个时代一向是以其多样性为根源。但是在工业化进行之际,都市的急遽扩张,为这种复杂多样带来了新的尺度,新的强度和节奏。快速繁复的变化,使得感官所接受到的景象和讯息,成为片断化、流转不居的拼贴。此时,
6、全局全貌就显得更难猜想掌握了。所以,都市经验一方面是身陷一种结构性的总体感受,一方面又是支离破碎,难以分类的纷杂, 看不见的城市在其故事里,同时展现了这两个层面(例如城市与天空系列隐含结构性的整体,城市与符号系列则指涉城市之纷杂多面) 。三 叙述的艺术选择马可波罗的故事作为讲述故事的布景,有什么意蕴呢?除了意大利威尼斯这个永恒的隐喻之城外,马可波罗这个角色作为一个沟通东西方的旅行家,作为一个说故事者,他是一个漂移的论述编造者:他不仅仅是在时空旅行,也在他的心灵中旅行,漂移的位置,正对应了漂移多变的论述。但是,观览看不见的城市 ,令我们感动的不是马可波罗的博闻或奇异经历,而是他在拜访和讲述不同的城市时,一贯不变的仔细用心和人文关怀。人道主义或许会让我们无法冷酷地分析社会的现实,找出战斗的最佳位置,而沉陷在浪漫的幻想或情绪之中,但是这种幻想和感情,却是支持我们不畏挫败、继续前行的动力。参考文献:看不见的城市意大利伊塔诺卡尔维诺,张宓 译,译林出版社 2006 年 8 月出版美国讲稿意大利伊塔诺卡尔维诺,萧天佑 译,译林出版社 2006 年 2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