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三 Error!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散神聚,如何通过“形”把握“神”是读懂散文和准确答题的关键。但对于考生来说,正是因为散文的“形散” ,而造成难“聚神”(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书的做法是:在明晰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步阅读快读文。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对应学生用书 P94(一)散文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形” ,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散文的“神” ,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2内容特
2、征:题材广泛多样。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3形式特征: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写法自由,体式不拘。(二)散文的分类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写景状物散文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 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 背影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三)散文的线索、结构1线索
3、2中心事件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感情 如杨朔的荔枝蜜具体事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时空变化 如刘绍棠的榆钱儿 、胡适的庐山游记2.常见结构关系类型 子关系 特点承接关系相承关系递进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并列关系相并关系对照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总分关系相属关系分总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四)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1表达技巧2语言艺术(1)语言特点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用词之美叠词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
4、富有音乐美;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3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句式之美(音韵之美)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修辞之美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
5、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2)语言风格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豪放与柔婉柔婉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直露与含蓄含蓄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质朴与华丽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庄重文章的话题
6、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庄重与诙谐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简洁与细腻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二、抓读文关注点,定解题信息区间步骤一(任务驱动 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4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 ,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7、步骤二(任务驱动 2):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步骤三(任务驱动 3):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 景 状 物 散 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写 人 记 事 散 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议 论 说 理 散 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文 化 游 记 散 文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
8、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通过以上 3 大步骤,我们就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思路已经理清,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读 文 示 范 (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5(1)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
9、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 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
10、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 ,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3)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4)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
11、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 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 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6)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
12、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7)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6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8)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
13、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10)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
14、,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这 样 快 读 文 步骤一(任务驱动 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看标题,揣文意。本文可能讲述人们借助想象力在头脑中旅行的事例以及作者的感受启示等。步骤二(任务驱动 2):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化整为零,标画圈点抓开篇,明话题。开篇作者由古代人们旅游并非易事,引出人们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尤其是文人多贫穷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抓特殊句。此句紧承上文,是过渡句,也是观点句。抓例子,明目的。举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承前是证明波德莱尔极富想象力的才华,联系后文则证明诗人在对远方的想象中获得了
15、满足。抓过渡句。交代了俄罗斯作家蒲宁善于运用想象力,是作者观点的有力支撑。抓概括句。强大的想象能力,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突出了想象的重要作用。抓关键词句。 “以上种种都表明”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了善感的灵魂的重要作用,尾句强调了灵魂是艺术的源泉。抓关键句。这句明显地看出下文是谈“头脑中的旅行”给我们的启示,即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7化零为整,合并提取与连缀整合,形成框图步骤三(任务驱动 3):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了借助于想象的力量可以实行头脑中的旅行,并启示我们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
16、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以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旅行体验。尝 试 解 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C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D第(9)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
17、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信息采集根据文本中相关信息分析比较判断。A 项,联系这样快读文可知“从而拥有了”不对,原文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 。另外,文8中也没有说蒲宁因贫穷使得“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的表述。B 项,联系这样快读文可知, “必要手段”错,文中只是说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并没有绝对化表达。D 项, “比拟”的修辞手法不对,应该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解析:选 C A 项,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错,强加因果。文中只是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
18、,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前后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B 项, “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属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原文并未提及“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D 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原句中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2文章第(2)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信息采集(1)题干关键词“引用”分析引用片段有什么作用,要从句间关系分析引用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2)联系这样快读文可以整合出本题的答案。 答: 参考答案: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
19、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3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信息采集语境这句话在第(7)段中,恰是其中心句。所以这句话的上下文对它起到了解释作用。信息整合联系这样快读文,整合信息,总结答案。 答: 参考答案: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
20、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第一讲 思路分析类常考 3 题型9散文的结构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具体表现,包括整体构思、行文线索和句段间的关系安排等。高考也主要是围绕这几个点命题,以考查考生对散文思路的分析能力。高考考查思路分析常见的题型有:分析行文思路、分析线索的作用和分析句段作用。分析行文思路设问方式直接梳理文章思路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主要分几个画面(部分),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析。间接梳理文章思路 从情节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
21、的心理(情感)变化。解题技法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2间接(变式)梳理文章思路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如 2013 年高考广东卷第 18 题:“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2 年高考安徽卷第 12 题: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
22、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例 1 (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太 阳 梦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10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
23、,永恒地照耀着。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24、”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
25、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直接梳理文章思路)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
26、的“太阳梦” ,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 分)自主尝试 11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后阅读全文,找出写画家老刘的语段。第二步,理清线索。文章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找梦” ,中间写自己的梦,倒数第三、四段写老刘找到“梦” ,最后老刘又寻“新梦” 。第三步,根据题干,分类合并写老刘的内容。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 “最近” ,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 。第四步,采用分条或表次序的词语组织答案。参考答案 (1)艰辛寻“梦”画
27、山画得苦。(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每点 2 分)例 2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 “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28、“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 ,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
29、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12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
30、: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
31、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13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
32、,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有删节)注 盌(w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间接梳理文章思路)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 分
33、)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行文思路。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全貌。文章写的是童年的往事,通过往事的回忆,感慨人生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太多。其次,圈点勾画,抓关键句,如“满船的人兴奋地一只碗”等。然后标示段意,理清“我”心理的变化。本文既有时间线索又有情感线索,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情感线索):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
34、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分条作答即可。参考答案 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 “我”有了自省。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分析线索的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 P99设问方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14本文物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解题技法线索作用分析“2 步走”第一步:寻找线索“四看”定线索看标题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看时空词语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
35、索”或“空间线索” 。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看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结构方面使行文富于变化。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内容方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例 3 (2015江苏高考)阅
36、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比邻而居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
37、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15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 “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
38、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
39、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
40、,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 分)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第一步,找线索。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气味”通篇出现,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第二
41、步,分析16并指出线索的作用。(结构作用)围绕线索,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内容作用)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表现了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的思想。参考答案 (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分析句段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 P100设问方式文中画线句子(或开头或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文章写有什么作用(用意是什么)?如果将最后一段(或某一段)删去,好不好?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描述了景色
42、,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题技法1熟知句段作用夯基础关键句或段 作用首段首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或“奠定感情基调”)首段末句 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做铺垫首句或段首段写景结构上有铺垫作用;起烘托、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的作用中间句或段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表达上起衬托(正衬或反衬)作用;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结尾句或段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或前文,结构严谨;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中心句或段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或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发人思考,读后
43、给人以启迪情调句或段 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直抒胸臆串联句或段 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反复句或段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情感的作用等;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表达上,有强化或一唱三叹17之效2概括句段作用 4 角度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
44、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 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读者情感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例 4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在母语的屋檐下彭 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
45、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 ,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46、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18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
47、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
48、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 ,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