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化学总结资料大二上学期一、蛋白质化学(L-氨基酸,除甘氨酸无不对称碳而不分 D,L)蛋白质元素:C, H, O, S, N(16% )凯氏定氮法: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6.25*100=100 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理化性质:1、等电点 PI:早某种 PH 环境中,AA 可能不节里,或解离成阳性离子或阴性离子的程度及趋势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在电场中它既不向阴极,也不向阳极,此时 AA 所处的环境的 PH 称为 PI。计算: PI=1/2 *(pK1+pK2)2、芳香族 aa 的紫外线吸收: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280nm 区别于核算的 260nm3、茚三酮反应:蓝紫色 570nm 最大吸
2、收峰黄色 440nm 脯氨酸,羟脯氨酸棕色 天冬酰胺分类 单纯蛋白质/结合蛋白质Family: 蛋白质特定结构域 domain 或氨基酸基序 motif 常与某种生物学功能相联系,根据结构与供讷讷国的关系,将具有相同或类似 domain 或 motif 的蛋白质归为一大类或一组,分别称为 superfamily, family 或 subfamily, 分类范围越小,居于同一类别中的蛋白质或多肽的同源性越高,相似的结构成分越多,功能越接近。结构(重点)1、肽键: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以分子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分子的羧基脱去一分子水缩合产生新的酰胺键。性质:1、-CO-NH-中四个原子和与之相邻的两个
3、碳原子位于同一刚性平面构成一个肽单元;2、抬肩上的-NH-的 H 与 C=O 上的 O 的方向总相反3、N-C 不能自由旋转,因为有 部分双键的性质4、有方向性, NC2、一级结构:氨基酸在多肽链中的排列顺序及其共价连接,肽键是其基本结构单位,有些还含有二硫键3、二级结构:在一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结构形式,包括 -helix, -pleated sheet, -turn, random turn1、-helix:由 碳,羧基碳,氨基氮联合,绕假象的中轴沿特殊方向旋转形成。围绕中心轴,每隔 3.6 个 aa 上升一圈,每个 aa 残基上升 0.15nm,故螺距为 0.54nm人体的都是 L-a
4、a,右手螺旋,侧脸 R 集团神像螺旋外侧才稳定。第一个肽平面羰基上的 O 和第四个肽平面亚氨基上的 H 形成氢键,方向与螺旋的长轴平行,稳定性2、-sheet:两条以上的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若干肽段平行排列,之间靠链间肽键的羰基 O 和亚氨基的 H 形成氢键维持,使构象稳定,氢键方向与折叠的长轴垂直。多肽链充分伸展,各肽键平面折叠成锯齿状,侧链 R 基团交错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若两条肽链走向相同称顺行折叠,两残基间距 0.65nm,反之为反平行折叠,0.70nm3、-turn:球状蛋白质分子中,肽链主链常会出现 180 度回折。4、random coil:4、超二级结构:多肽链内,顺序上相互
5、邻近的二级结构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规则的二级结构聚集体,有 , , Domain:在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多肽链中,常有数百个 aa 残基折叠成 2 个或以上稳定的球形结构单位,具有独立的功能,甚至在肽链断裂后仍能维持独立的结构,与蛋白质亚基区别,因为它与分子整体以共价键相联的一般难以分开。5、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的一条多肽链,由于其序列上相隔较远的 aa 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范围广泛的盘曲和折叠,形成包括主侧链在内的空间排列,这种在一条多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整体排布称为三级结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疏水键、盐键、二硫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并非所有多肽都有四级结构,三级结构
6、作为最高形式已可以执行生物学功能6、四级结构:有大于等于 2 条肽链或亚基组成的蛋白质或由非 aa 成分(辅基)加入,其间的立体排布、亚基间的相互关系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构象:只需改变单键的旋转和非共价键的改变就可以产生新的构象。构型:需要共价键的断裂与生成来改变。结构与功能一级结构段和空间构象的基础(决定性)只有高级结构的蛋白质才能表现生物学功能,其正确折叠需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的芒竹一级结构是功能的基础(潜能)相似的一级结构有相似的功能,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一级结构的种属差异可能是分子进化的结果,由遗传突变引起分子病,与正常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有关。高级结构是表现功能的形式:酶原的激活或
7、各种蛋白前提的加工、激活证明“只有适当的空间结构形式才能执行功能”举例:血红蛋白和胰岛素(过程要知道)构象病:蛋白质空间构象异常变化相应蛋白质的有害折叠,折叠不能或错误折叠导致错误定位引起的蛋白质理化性质(了解即可,除了几个概念比较重要)变性:某些理化因素下使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但不包括肽键断裂等一级结构变化,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水溶性下降,黏度上升,呈色性增加,生物活性消失。结絮:蛋白质被强酸或强碱变性后仍能溶于其中,若将其 ph 调至 pI,则变性蛋白里集结成絮状不溶解物,可以再溶于强酸或强碱中。凝固:如果结絮的蛋白质在加热,则絮状物变成较坚固的凝块,不再溶于强酸或强碱
8、中。酶组成:天然酶(蛋白质):单纯蛋白质结合蛋白质:每蛋白+辅基/辅酶等辅助因子*一种酶蛋白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特异性酶,一种辅助因子可与多种酶蛋白结合形成多种特异性酶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由必须基团在空间位置上相对集中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域,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必须基团:酶分子中与酶活性有关的化学基团,与维持酶的空间构象有关,分为活性中心内和活性中心外的。酶原激活:酶原在蛋白酶等作用下经一定的加工剪切,使肽链重新折叠形成活性中心或暴露出活性中心(本质) ,从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同功酶:具有相同催化功能,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别构酶:反应动力学不
9、符合米-曼方程,含调节位点,可与调节剂结合,改变酶活性,调节位点与作用物在酶上的结合位点不同,调节剂与酶结合后酶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或处于几条代谢途径交汇点的酶多为别构酶。酶促反应的特点:动力学:不能改变平衡点,只能加速反应热力学: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的反应,不能发生新的反应高效特异:一种酶只能作用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催化进行一种类型的化学反应得到一定的产物。绝对特异性:职能作用与一种特定结构的作用物,进行一种专一的反应,生成特定结构的产物相对特异性:作用与结构类同的一类化合物或化学键立体异构特异性酶促反应的机制:熵效应,诱导契合(中间复合物)酶在发挥催化作用前须与作用物密
10、切结合,该结合是酶与作用物结构的相互诱导,相互形变相互适应的过程,一般酸碱催化,亲和亲电催化,定向排列和邻近效应,多元催化酶促反应动力学V=VmaxS/(Km+S)米氏方程 诱导契合学说,Km:米氏常数,代表酶和底物的亲和力(附相关)单位 mmol/L1、 作用物浓度S:双曲线,初始 S很低,V 随S直线上升;随S增高,反应速度趋于缓和;S继续增高,V 达到 Vmax。2、 米氏方程的意义(重点):V=1/2 Vmax 时,Km=S ,而 Km 表示反应速率为 Vmax/2时 的S。当S Km 时,V=VmaxSKm 时,V=Vmax/Km V 与S成正比Km=(K-1+K2)/K1 K2 很
11、小的时候,Km=K-1/K1=Ks 反映酶与作用物亲和力的大小,Ks 小则 K1 大,E 与 S 亲和力大变换:两边同取倒数 1/V=Km/Vmax * 1/Sm +1/Vmax应用:可以纯化酶,每纯化一次测一次 Km,至衡定可以鉴定酶设计实验的反应速率达满意度,确定底物浓度3、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与速度成正比4、 PH 的影响:一定的 PH 使必须基团处于适当的解离状态,使酶发挥最大活性,多为中性、弱酸弱碱性。不是酶的特征常数。5、 温度的影响:升温一方面加速反应,又能加速酶变性,而减少有活性的酶的数量,降低催化作用。最适温度时两种影响适当的6、 抑制剂(重点):有些物质(不包括蛋白质
12、变性因子)能减弱或停止酶的作用。多与酶的活性中心内/外的必需集团结合,抑制酶的催化活性。(1) 不可逆抑制作用: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共价结合,不能用简单的透析、稀释等方法除去。例如有机磷特异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羟基结合;重金属离子与酶的巯基结合。(2) 可逆性抑制:以非共价键与 酶或中间复合物发生 可逆性结合,应用简单透析、稀释方法可除去。1、 竞争性抑制:与作用物结构相似,能和作用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程度取决于I和S 之比。S足够高仍可达 Vmax。特征:Vmax 不变,Km 变大2、 非竞争性抑制:与活性中心外的必需集团结合,不影响作用物与酶的结合,形成酶-作用物-抑制物(ES
13、I)复合物,不能释放产物,不能用增加作用物的浓度来消除抑制。特征:Vmax 减小,Km 不变。3、 反竞争性抑制:指与酶-作用物 ES 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酶结合,使能生成产物的 ES 减少。特征:Vmax 减小,Km 降低。核酸元素:C, H, O, N, P特点:不含 S; 含 P 多,并且相对稳定 9-10%多聚核苷酸 5 核苷酸 磷酸(接核糖 5处)核苷/脱氧核苷(2处脱氧) 戊糖 1接碱基(嘌呤 G/A,嘧啶C/U/T)生理功能:1、组成 DNA,RNA2、能量代谢有关,高能磷酸键3、第二信使:cGMPcAMP4、作为生物氧化中的辅酶:NAD/NADP, FAD/FADP5、作为抗
14、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6、活化底物:DNA 的分子结构:一级结构 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空间结构 1、DNA 的组成:dNMP, N=A/G/C/T 双链2、碱基配对:Chargaff Rule :A=T G=C A/T=G/C=1 A+G=T+C3、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 、右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连围绕同一个中心周盘曲而成,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DNA 链的骨架由交替出现的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根构成,位于双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2) 、碱基互补:A=T G=C 氢键方向与长轴垂直,组成 DNA 的两条链互补(3) 、碱基对平面在螺旋中的位于轴几乎垂直,相邻碱基对沿轴螺
15、旋 36 度上升0.34nm,每个螺旋含 10bp 螺距 3.4nm 直径一般 2nm,一侧浅为小沟,一侧深为大沟,使蛋白质-DNA 相互作用的基础。(4) 、稳定主要有互补的碱基对间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以及范德华力来维持。(5) 、有多态性RNA 的结构一级结构:单股多聚核苷酸链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和共价连接,35-磷酸二酯键二级结构:“茎环结构” “hairpin”三级结构:假结, 具有折叠形式的 RNA 有分子识别或催化功能mRNA: 均剪接去掉内含子5帽:m7GpppN编码区两端有非翻译区3poly A 尾tRNA:三叶草样:5与 3端核苷酸互补氨基酸臂,3-CCA-OH 连接所运的氨基
16、酸。5端起始第一个环 DHU 双氢尿嘧啶环,含双氢尿嘧啶二 反密码环 含反密码子袢 tRNA 特征性结构,三 TC 环,含胸苷和假尿苷三级结构:倒“L”形理化性质:紫外线吸收 260nm 峰值变性:加热,酸碱过强等因素可破坏维持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碱基堆积力和氢键这两种非共价键,导致双键完全解离。DNA 变性:二级结构被破坏,双螺旋解体,氢键断开,无非共价键断裂性质改变:黏度降低,增色效应(260nm 处光吸收增强) ,有一定温度范围(重点称溶解温度 Tm,此时 50%DNA 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GC 含量越多、链越长、溶液离子强度越大,Tm 越高复性:DNA 变性可逆,在适宜条件下,如温度、
17、PH 恢复到生理范围,分离的双链 DNA可自动退火,再次互补结合成双螺旋。杂交:不同来源的核酸变性后合并在一起只要核酸分子中含有可以形成碱基互补配对的序列,复性也会发生在不同来源的核苷酸碱形成杂化双链:Southern-blot(DNA-DNA), Northern Blot( DNA-RNA), Western Blot(pro-pro), Eastern Blot(DNA-pro)生物氧化:概念: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特点:1、酶催化,37 度,近中性的汗水环境中;2、逐步进行释放能量阶段:1、糖、脂、蛋白质分解成基本组成单位;2、葡萄糖、脂肪酸、甘油、氨基酸经一系列酶促
18、反应生成活泼的二碳化合物乙酰辅酶 A;3、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TCA 被彻底氧化同时进行四次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释放大量热。方式:脱氢/加水脱氢,脱电子,加氧酶:氧化类酶,脱氢类酶,加氧类酶,氢过氧化类酶呼吸链:线粒体中起传递氢或电子作用的酶或辅酶成为电子传递体,他们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组成递氢或低电子体系,成为电子传递链。该体系进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相关,故又称为呼吸练。组成:NAD+(尼克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 I,含维生素 PP,双电子传递体,NADH+H黄素蛋白 FMN/FMNH2 FAD/FADH2铁硫蛋白 但电子传递体,三价铁与二价铁
19、转化泛醌 辅酶 Q, 非蛋白质双递氢体,电子传递链中心地位,可自由移动细胞色素 但电子传递体,三价铁与二价铁转化b,c1,c,aa3 其中 c 也可在线粒体内膜外侧移动,是流动电子载体aa3 是唯一直接将电子传给氧的细胞色素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NADHFP(FMN, Fe-S) 复合体 I(NADH-Q 还原酶) UQ Cytb(Fe-S)Cytc1 Cytc Cytaa3O2FP(FAD, Fe-S) 复合体 III 细胞色素还原酶 复合体四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 II 琥珀酸-Q 还原酶 的 P/O=3 的=2, 因为复合物 II 非偶联部位,不产生 ATP,存在于琥珀酸脱氢酶,脂肪酰辅酶
20、A 脱氢酶,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的过程中。线粒体氧化体系:生成 ATP 的两种方式:1、 作用物水平磷酸化:在呼吸链以外发生的物质分子氧化(脱氢)反应同时,伴有 ADP或其他核苷二磷酸化合物磷酸化,生成 ATP 或者核苷三磷酸的过程。糖酵解中:1,3-二磷酸甘油酸+ADP三磷酸甘油酸+ATP 由磷酸苷油酸激酶催化PEP+ADP丙酮酸+ATP 由丙酮酸激酶催化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酰辅酶 A+GDP琥珀酰+辅酶 A+GTP, GTP+ADPATP+GDP,有琥珀酰辅酶 A 合成酶催化2、 氧化磷酸化:与呼吸链中氢/电子传递过程相伴发生的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的过程。机制:偶联部位 复合体
21、一三四ATP 合酶 位于线粒体内膜,催化 ATP 生成,跨膜复合蛋白,膜外 F1,膜内 F0P/O: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mol 氧原子序哦消耗的磷酸的 mol 数,及生成 ATP 的 mol 数,比值越高效率越高调节:1) 、呼吸控制:受细胞对能量需求的调节,ATP/ADP2)、甲状腺激素:活化 Na/K-ATPase3) 、呼吸链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对复合物一,鱼藤酮,安密妥;复合物三,抗霉素 A,二巯基丙醇;复合物四,氰化物,叠氮化物,CO。4)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即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 ATP 的形成,但不直接抑制电子传递链上载体的作用。 寡霉素5) 、解偶联剂:使电子传递和 ATP
22、 形成两个偶联过程分离,只抑制 ATP 生成,不抑制电子传递过程,使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都转变为热能。 2,4-二硝基酚 DNP线粒体外的 NADH 的氧化(造成氧化产生 ATP 数量不同) 线粒体穿梭系统磷酸苷油酸系统(以三磷酸甘油和磷酸二羟丙酮为载体,两种不同的三磷酸脱氢酶,存在于脑及骨骼肌中,最终通过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 1.5ATP)胞液:NADH NAD+ 线粒体 FAD FADH2 胞液磷酸二羟丙酮 三磷酸甘油 三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扩散三磷酸甘油脱氢酶 三磷酸甘油脱氢酶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以苹果酸,天冬氨酸为载体,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催化。存在于肝和心肌,易逆转,
23、在胞液中 NADH/NAD+比线粒体中的高的酸化后才行,最终通过 NADH 氧化呼吸链,生成 2.5ATP)胞液 NADH NAD+ 线粒体 NAD+ NADH 胞液草酰乙酸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Asp Asp 草酰乙酸苹果酸脱氢酶 苹果酸脱氢酶 谷草转氨酶 酶物质代谢:(重在过程,相互联系,调节不是特别重要)糖类:框内的为关键酶1、 磷酸戊糖途径:生成 5-磷酸核糖, NADPH+H,脱一个 CO22、 三个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消耗 ATP/GTP/UTP(脱去 PPi)的3、产生 NADH 或 FADH 的 4、复合体: 两者三种酶不同,五种维生素同:泛酸,硫辛酸,B1, B2, P
24、P5、产生 CO26、三羧酸循环共产生 10 个 ATPGlc己糖激酶或葡萄糖酶 磷酸葡萄糖酶 糖原磷酸化酶 磷酸戊糖途径G6PD G-6-P G-1-P UDP-Glc 直链糖原 分支糖原果糖异构酶 磷酸变位酶 UDP-Glc 焦磷酸化酶 糖原合酶 分支酶/脱支酶F-6-P F-1,6-P 酶果糖激酶 1 苹果酸脱氢酶F-1,6-P 苹果酸醛缩酶 丙糖异构酶 延胡索酸水合酶DHAP GD-3P 延胡索酸GD-3P 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1,3-BPG 琥珀酸PG 激酶 琥珀酸辅酶 A 合成酶3-PG 琥珀酰辅酶 APG 变位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2-PG 酮戊二酸烯醇化酶 PEP 羧激酶 异
25、柠檬酸脱氢酶PEP 草酰乙酸 异柠檬酸丙酮酸激酶 顺乌头酸水合酶丙酮酸羧化酶 柠檬酸Pyruvate Acytyl-CoA 草酰乙酸乳酸脱氢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柠檬酸合酶Lactate脂类一、氧化分解1 脂肪动员:甘油三酯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二酯和一分子游离脂肪酸,甘油二酯进一步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两分子游离脂肪酸。下面分别说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的反应。2 甘油:甘油在甘油酸激酶作用下 消耗一分子 ATP 不可逆的生成 3-磷酸甘油, 继续在 3-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下 消耗一分子 NAD+,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一分子 NADH+H,磷酸二羟丙酮既可以在丙糖异构酶的作用下变成三
26、磷酸苷油酸,向下继续糖酵解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或者向上异生成糖。3 游离脂肪酸:(1) 、脂酸活化:在 ATP、CoASH、镁离子存在时,由位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的脂酰辅酶 A 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辅酶 A,ATP 生成 AMP 相当于消耗两分子 ATP。(2) 、脂酰辅酶 A 的转移:位于线粒体内膜外侧的 肉碱脂酰转移酶 I 促进脂酰肌从辅酶 A的-S 转移到肉碱的-OH 上,生成脂酰肉碱,后者借 Mt 内膜上的转运酶运到内膜内侧后在肉碱脂酰转移酶 II 的作用下,脂酰肉碱释放肉碱并转变为脂酰辅酶 A, (10 碳以下的活化脂酸直接通过 Mt 内膜)该过程是 限速步骤。(3) 、 氧化:脂酰
27、辅酶 A 进入 Mt 后,在脂肪酸 氧化酶系的催化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最后是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辅酶 A 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辅酶 A。两次脱氢的 辅酶分别为 FAD 和 NAD,经呼吸链共产生 4分子 ATP。乙酰辅酶 A 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或者生成酮体。(4) 、酮体生成:以乙酰辅酶 A 为原料,在 肝线粒体,先缩合 再经 HMG-CoA 合酶和裂解酶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可继续在 D- 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 D-羟丁酸,还原所需的氢由 NADH 提供。乙酰乙酸还可以自发脱羧生成丙酮;还可以在 -酮脂酰辅酶 A 转移酶的作用下从琥珀酰辅酶 A
28、 处得到辅酶 A,生成乙酰乙酰辅酶 A,或者在乙酰乙酰辅酶 A 合成酶的作用下 消耗一分子 ATP 生成乙酰乙酰辅酶 A。乙酰乙酰辅酶A 在硫解酶的作用下消耗一分子辅酶 A 生成两个乙酰辅酶 A,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5)以软脂酸为例的总反应式:CH3-(CH2)14-CO-SCoA + 7CoASH + 7 FAD + 7 NAD+ + 7H2O 8CH3CO-SCoA + 7FADH2 + 7NADH + 7H+二、脂肪酸合成1 柠檬酸丙酮酸穿梭:乙酰辅酶 A 和草酰乙酸在 柠檬酸合酶的作用下合成柠檬酸(同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 ,柠檬酸出 Mt,在柠檬酸裂解酶 的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29、 ATP 和辅酶 A,重新生成乙酰辅酶 A 和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 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苹果酸,苹果酸进入 Mt,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完成循环。或者,Mt 外的苹果酸继续在苹果酸酶的作用下生成 NADPH+H 和丙酮酸,丙酮酸进入 Mt 后在 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完成循环(同糖异生途径中的那一步) 。2 脂肪酸合成:以乙酰辅酶 A 为原料,绝大部分需要在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 作用下 以生物素为辅酶 先羧化生成丙二酰辅酶 A,此为 消耗 ATP 的限速步骤。乙酰辅酶 A 与丙二酰辅酶 A 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生成 5 碳脂肪酸链,以后每经转移、缩合、还原一次,
30、碳链延长两个碳原子,多次重复合成 16 碳软脂酸,与脂酰基载体蛋白相连,中加氢均由 NADPH 提供。碳链的延长,在内质网内,以丙二酰辅酶 A 为二碳单位的供体,由 NADPH 供氢,经缩合同时脱羧、还原等过程延长碳链,不与脂酰基载体蛋白 ACP 为载体,而与辅酶 A相联,所用酶系也与合成所用的不同。线粒体中,软脂酸在线粒体脂酸延长酶系作用下,与乙酰辅酶 A 缩合,与 氧化逆行相似。三、甘油三酯的合成1 肝脏中:游离甘油在甘油磷酸激酶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ATP 生成 3-磷酸甘油,或者,直接由糖代谢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在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三磷酸甘油。3-磷酸苷油在脂酰转移酶作用下结合两分子游
31、离脂肪酸生成磷脂,继续在磷酸酶作用下水解掉磷酸,在脂酰转移酶作用下结合一分子游离脂肪酸生成甘油三酯。2 小肠:由吸收的脂肪消化产物 2-脂酰甘油在脂酰转移酶作用下直接生成甘油三酯。四、甘油磷脂的合成两条途径。丝氨酸 脱羧 乙醇胺 3SAM 胆碱ATPADP磷酸乙醇胺 磷酸胆碱CTPCDPCMP CDP-乙醇胺 CDP-胆碱 CMP卵磷脂 3SAM 脑磷脂 卵磷脂丝氨酸 磷酸乙醇胺转移酶 磷酸胆碱转移酶乙醇胺 甘油二酯 磷脂酰丝氨酸甘油磷脂CDP-甘油二酯肌醇 磷脂酰甘油CMP 三磷酸甘油 CMP磷脂酰肌醇 心磷脂2ATP CMP磷脂酰肌醇激酶 2ADP 磷脂酰甘油-3- 磷酸磷脂酰肌醇二磷酸磷
32、脂酶 C 磷脂酰甘油甘油二酯 三磷酸肌醇氨基酸代谢1、 转氨基:辅酶均为磷酸吡哆醛,含 VitB6;均是可逆反应(1) 、谷丙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酸+丙酮酸= 酮戊二酸+丙氨酸(2) 、谷草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 酮戊二酸+天冬氨酸意义:脱氨基的重要方式,生成非必需脂肪酸的重要途径。代谢联系: 酮戊二酸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功能;在肝脏内反应向左进行,生成丙酮酸,进行糖异生,即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使 NH3 转运途径之一;途径之二,向左进行反应生成的谷氨酸结合 NH3 消耗 ATP,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酰胺,到肝脏中在谷氨酰胺酶作用下分解成谷氨酸释
33、放 NH3。2 氧化脱氨基:谷氨酸在 L-谷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一分子 NADH+H,进而加水脱氨生成 酮戊二酸。3 联合脱氨基(重点)(1) 、转氨基偶联氧化脱氨基:任何一种氨基酸在转氨酶作用下将氨基转移给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谷酸在 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去两个氢生成 NADH+H,并且脱去氨。(2) 、脱氨基偶联腺嘌呤核苷酸循环:任何一种氨基酸在转氨酶作用下将氨基转移给 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谷氨酸在谷草转氨酶作用下将氨基转移给 草酰乙酸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进入嘌呤核苷酸循环,在腺苷酸带琥珀酸合成酶作用下 结合次黄嘌呤生成腺苷酸带琥珀酸, 进而分解为 延胡索酸和一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在腺
34、苷酸脱氢酶作用下 脱去氨基生成游离氨 和次黄嘌呤,完成嘌呤核苷酸循环。延胡索酸在延胡索酸水和酶作用下生成苹果酸,继续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的最后两步) 。4 尿素合成的鸟氨酸循环:NH3+CO2+H2O 在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I(区别于酶 II,嘧啶合成用)作用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消耗两个 ATP 生成 ADP。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 在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作用下生成瓜氨酸,以上均在线粒体中。瓜氨酸出线粒体, 在胞液中与天冬氨酸在精氨酸带琥珀酸合成酶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ATP 生成 AMP 合成精氨酸带琥珀酸。继续在精氨酸带琥珀酸裂解酶作用下 裂解产生延胡索酸和精氨酸,精氨酸
35、在精氨酸酶作用下产生尿素和鸟氨酸,完成鸟氨酸循环。5 蛋氨酸循环:蛋氨酸在腺苷转移酶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ATP 生成一分子焦磷酸和磷酸根,合成 S-腺苷蛋氨酸 SAM,作为许多生化反应的甲基直接提供者。SAM 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甲基转移给别的物质,生成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加水脱去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然后在 VitB12 作为辅酶时,从 N5-CH3-FH4 处获得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完成蛋氨酸循环。6 其它氨基酸的重要产物:色氨酸:5-HT、甲酰-FH4 (四氢叶酸,肝内合成) 、丙酮酸(糖异生) 、乙酰乙酰辅酶A(酮体生成) 、维生素 PP(合成 NAD+, NADP+)缬氨酸:琥珀
36、酰辅酶 A亮氨酸:乙酰辅酶 A,乙酰乙酰辅酶 A异亮氨酸:以酰辅酶 A,琥珀酰辅酶 A酪氨酸:延胡索酸,乙酰乙酰辅酶 A半胱氨酸:PAPS3-磷酸腺苷 -5-磷酸硫酸,体内硫酸基的直接提供者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下 由四氢生物蝶呤作辅酶生成酪氨酸,然后进一步分解;或者在苯丙氨酸转氨酶作用下生成苯丙酮酸,进一步生成苯乙酸。精氨酸、SAM、甘氨酸共同合成肌酸。核苷酸代谢一、嘌呤1、 嘌呤从头合成:5-磷酸核糖 在 PRPP 合成酶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ATP 生成 AMP 合成 PRPP 磷酸核糖焦磷酸, 继续在酰胺转移酶作用下 从谷氨酰胺处获得氨基 生成 1-氨基-5- 磷酸核糖,然后用谷氨
37、酰胺、甘氨酸、天冬氨酸、二氧化碳、甲基四氢叶酸为原料,合成 IMP。IMP 在腺苷酸带琥珀酸合成酶及裂解酶的连续作用 下消耗一分子 GTP 并从 Asp 获得氨基取代 C6 上的 O 生成 AMP。IMP 由 IMP 脱氢酶催化以 NAD+为受氢体氧化生成 XMP,然后在鸟苷酸合成酶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ATP,使 Gln 上的酰胺基取代 XMP 中 C2 上的 O 生成 GMP。其余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是由 ATP 提供的。特点:先甜后苦,IMP 合成需要 5 个 ATP6 个高能磷酸健,AMP、GMP 合成有各需要一个 ATP。嘌呤环的元素来源:甘氨氮中站,谷氮坐两边,左上天冬氨,头顶二氧碳。2、
38、 嘌呤的补救合成次黄嘌呤+PRPP 在 HGPRT 作用下生成 IMP腺嘌呤+PRPP 在 APRT 作用下生成 AMP腺嘌呤核苷 在腺苷酸激酶作用下由 ATP 提供磷酸 生成 AMP鸟嘌呤+PRPP 在 HGPRT 作用下生成 GMP意义:节能,节约蛋白质,某些器官只能进行补救合成如脑和骨髓,从腺嘌呤核苷开始的要 ATP,用 PRPP 的不消耗 ATP,3、 IMP/AMP/GMP 互变IMP AMP (见前) ;AMP 在腺苷酸脱氨酶作用下脱去氨基生成 IMPIMP GMP (见前); GMP 在鸟苷酸还原酶作用下 脱去氨基并且生成 NADPH+H 生成 IMP4、 调节:(原料的类似物阻
39、碍用到该原料的合成反应)阻碍 IMP 合成的:氮杂丝氨酸似 Gln、6 巯基嘌呤似黄嘌呤、氨蝶呤或甲氨蝶呤斯叶酸。阻碍 AMP 合成的:GTP 含量,6-巯基嘌呤阻碍 GTP 合成的:ATP 含量,6- 巯基嘌呤,氮杂丝氨酸5、 分解:核苷酸在核苷酸酶作用下脱去磷酸生成核苷,继续在核苷磷酸化酶作用下脱去磷酸和糖留下碱基。AMP 经过多步反应生成次黄嘌呤,再由黄嘌呤氧化酶作用生成黄嘌呤。GMP 经多步反应生成 G,再由 鸟嘌呤合酶作用生成黄嘌呤 。黄嘌呤继续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生成尿酸。黄嘌呤氧化酶可以被次黄嘌呤类似物别嘌呤醇抑制,减轻痛风症。二、嘧啶1、 从头合成: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在胞液中
40、以 Gln 为氮源,由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II 催化生成。氨基甲酰磷酸在 Asp 氨基甲酰基转移酶作用下与 Asp 化合生成氨甲酰天冬氨,然后生成二氢乳清酸,脱氢生成乳清酸,在磷酸核糖转移酶作用下与 PRPP 反应生成乳清酸核苷酸,然后脱羧生成 UMP(对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II 负反馈) 。UMP 生成 UDP,脱氧生成 dUDP,在水解生成 dUMP。或者 UDP 继续生成 UTP,然后在 CTP 合成酶作用下消耗一分子 ATP 由 Gln 供氨基生成 CTP。CTP 水解生成CDP,脱氧生成 dCMP,脱氨基生成 dUMP。Dump 在 TMP 合成酶作用下,由 N5-N10-甲基四氢叶
41、酸提供甲基生成 dTMP。注意:脱氧都在二磷酸水平;甲基化在一磷酸水平;加氨基嘧啶在三磷酸水平,飘零在一磷酸水平。嘧啶环 6 个原子,一个 N 和邻近的 C 来自 Gln,另外四个来自 Asp.特点:先苦后甜。2、 补救合成尿嘧啶核苷+ATP 在尿苷激酶作用下生成 UMP尿嘧啶+PRPP 在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作用下生成 UMP胸腺嘧啶+PRPP 在胸腺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作用下生成 dTMP胸腺嘧啶核苷+ATP 在胸苷激酶作用下生成 dTMP*只有 CTP 没有补救合成3、抑制物:5-氟尿嘧啶是胸腺嘧啶类似物,使 TMP 合成受阻氮杂丝氨酸,氨甲喋呤也有抑制作用。阿糖胞苷抑制 CDP 脱氧4
42、分解代谢嘧啶核苷酸在肝脏内 在核苷酸酶作用下脱去焦磷酸声称核苷,继续在核苷磷酸化酶作用下脱去磷酸核糖,剩下嘧啶碱。C 脱氨基生成 U,继续生成二氢脲嘧啶,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游离氨。T 经多步反应生成 脲基异丁酸,最终生成 氨基异丁酸,以及二氧化碳、水和游离氨。代谢调节:抓两部分,一个是器官中在肝脏能够进行哪些反应。另一个是整个代谢网络,几大物质的互相转变,重点难点。后者我在代谢的个论中已经提及。前者在最后的器官代谢里会有详细归纳。维生素维生素 活性形式及作用 缺乏症A 视黄醇 视紫红质 夜盲,干眼,皮肤干燥D 钙化醇 D3 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E 生育酚 抗氧化,血红素合成K 凝血维生素
43、 凝血因子 凝血时间长,血块回缩不良B1 硫胺素 TPP 脚气病,末梢神经炎B2 核黄素 FAD, FMN 口角炎PP 尼克酰胺,烟酸 NAD, NADP 赖皮病B6 吡哆醛 脱氨基转氨基酶的辅酶B12 钴胺素 甲基移换酶辅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 抗坏血酸 坏血病H 生物素 羧化酶辅酶叶酸 一碳单位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泛酸 辅酶 A硫辛酸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成分DNA 复制一、特点:1、半保留;2、半不连续;前导链,随从链,冈崎片段, (三个名词解释)3、起点和方向性:原核有一个 Ori,真核有多个且复制有先后;双向复制二、过程:1、原核的: 起始:(引发体的形成)Topo 异构酶DnaA 识别
44、9nt 的 4 次重复序列DnaB/C 结合helicase 解链SSB 结合DnaG 结合(引物酶活性) 延伸:引物提供 3-OH 以 DNA 为模板 4dNTP 为原料 DNA-pol 催化 形成 35-磷酸二酯键。DNA-pol I 单体 活性:1、5 3聚合酶(修复用,合成效率低) ;2、35外切酶(前两个活性是 Klenow 片段具有的) 。3、53外切酶,切除引物。DNA-pol II 单体 活性:53 合成酶;35外切酶DNA-pol III 10 亚基在二聚体 活性: 亚基 53合成酶(快速) 亚基 35 外切酶 亚基 聚合必须终止:Ter 区域,分别是对侧的复制叉的终止序列,
45、由 Tus 蛋白识别。2、 真核的:起始:DNA-pol 有解旋酶活性、Topo、RF、PCNA延伸:DNA-pol 5 3合成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有引物酶活性 低保真度复制 线粒体中(最重要)53 合成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聚合的主力,有解旋酶活性 修复填补空缺用终止:端粒 DNA 单链+蛋白,长度与端粒酶活性有关作用:染色体稳定性、完整性、细胞增殖活性端粒酶:RNA 模板+蛋白质起催化作用,富含 C作用方式:爬行模型 反折形成 G-G 不稳定配对,提供-OH 合成互补链端粒处的 DNA 序列 TTGGGG TTAGGG(人的)DNA 损伤修复1、损伤:突变:点突变:颠换、转换;移码
46、突变:缺失、插入;二聚体:T-T产生原因:内因:错配(复制时、修复时) ;代谢物作用(自由基) ;突变外因:理化因素2、修复:(1) 、光修复:对嘧啶二聚体,用光修复酶(2) 、切除修复(重要):外切酶:切除错误片段;DNA-pol 以对侧正确链为模板 53合成在连接分类:BER 只切碱基,用糖基化酶起始NER 切掉核苷酸,由 UvrABC 介导(3) 、重组修复:大面积损伤来不及修复时,用 RecA 蛋白,先复制,子链与对侧母链重组(4) 、SOS 修复:应急反应,特异度低RNADNA 反转录酶1、活性:RNA DNA 反转录酶活性,需要引物,5 3RNA 水解酶活性、DNA DNA 合成酶
47、活性、引物切割、整合作用(RNA 病毒致病致癌的原因,中心法则的补充)2、RNA 病毒表达(必须有负链 RNA 或者 DNA 才能转录出 Mrna)+ssRNA(逆转录病毒,必须整合) -ssRNAdsDNA整合mRNA+ssRNA-ssRNAmRNA-ssRNAmRNADsRNAmRNA转录在 RNA-pol 催化下,以 DNA 一条链为模板,NTP (AUGC)为底物,不需要引物,5 3合成 35-磷酸二酯键,合成 RNA 链。特点:在核内,原料为 NTP(AUGC) ,配对(A-U, T-A) ,不需要引物,不对称转录:有模板链(无义链)编码链(有义链)之分,且是相对的。酶:原核只有一种:RNA-pol 多亚基 两个,识别需要转录的序列 催化链的延伸 结合起始序列 识别特异起始位点,转录开始后脱落,可以循环使用。有调节作用。真核有 4 种:RNA-pol I 转录出 rRNA 的 18S,5.8S,28S 亚基II h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