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贫穷的原因.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215105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穷的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贫穷的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贫穷的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贫穷的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下的富贵在人们的主观判断和认知上基本趋同,然而人们对于普天之下的贫穷和疾苦在主观判断和认知上往往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甚至是误区。为了找到通往富裕文明的光明大道还必须对贫困的概念和种类及其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一 贫困的概念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贫困的性质、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贫困可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1 绝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的朗特里(Rowntree)和布思(Booth)提出,他们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

2、务对个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须的,缺乏这些货物的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对绝对贫困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勃海姆 1899 年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 。因此,绝对贫困也叫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准的状况。绝对贫困的概念基础就是绝对性,即不能满足维持最低生存生理需要的收入水准和物品量,因而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只不过是通过有关的经济指标来加以明确界定。绝对贫困包含三个要素:(1)贫困线位于恰恰仅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水平。即不能维持生存,更谈不上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 (

3、2)绝对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无关。而只与受地区气候和环境、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量相匹配,因而具有客观的标准。(3)绝对贫困在其计算和所指的生活模式上都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可以列出一个人的生活必须品“清单” ,这里的人是“自然人” ,而不是“社会人” 。2.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也就是说,相对贫困是根据低收入者与其他社会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是通过社会收入的比较来确定生活质量差距的一个概念。相对贫困包含着四个要素:(1)贫困是相对的。它是与一定的变化的变化着的参照系相比较而言

4、的,比较的对象是处于相同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其他社会成员。(2)贫困是动态的。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贫困的不平等性。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上的不平等。 (4)贫困的主观性。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3 狭义贫困狭义贫困仅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与生产的最低标准。这种贫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不包括精神生活的贫困。处于这种状况中的人所追求的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希望得到的是与社会其他成员相等的收入、食物、燃料、衣着、住房及生存环境,他们注重这些东西在量是的满足。狭义贫困包含着三个要素:(1)贫困是直观的。可以用一定

5、的食物量作为判断标准,主要反映生活水平而不是生活质量。 (2)贫困是绝对与相对的复合概念。既表现为经济需求量的绝对数量,又表现为这种需要量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比较及其增长变化情况。 (3)贫困可以用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衡量,不涉及到非经济因素。4 广义贫困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的狭义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环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该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不仅处于收入分配的最低层,而且在一个社会是所处的地位低下,无权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面临着来自社会上有权势的群体的压力,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尊重;不仅在经济收入方面被“社会剥夺” ,而且在就

6、业、教育、发展机会、健康、生育、精神、自由等个人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权利也被“社会剥夺” 。马尔科姆.吉利斯在其发展经济学中对广义贫困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贫困不完全是对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而言的,它的真正基础在心理上。穷人指的是那些自认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被除数剥夺了与社会中另一部分人同享欢乐权利的人(用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他们的参照群体 ) 。由于教育和通讯的发展,参照群体会扩展。在早先,农民至多把自己的地位和村庄里的头面人物相比较。而现在,他们越来越向往他们本国城市上层人物的生活标准,甚至开始注意那些富强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标准,因而这种失落感会愈加强烈起来” 。可见,广义的贫困更多地强

7、调精神贫困,这种精神上的贫困甚至比物质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贫困更痛苦,更难受,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种贫困。广义贫困包含着四个要素:(1)贫困是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综合表现。衡量物质贫困的标准相对而言容易确定,而衡量精神贫困的标准是难以用具体指标表达的。 (2)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相对的概念。一方面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都是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相比较而言的,另一方面贫困的标准是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3)贫困是继发性的。随着物质贫困的逐步改善,精神贫困就会逐渐出现,消除精神贫困比消除物质贫困的难度更大。 (4)贫困特别是精神贫困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社会

8、大多数人发现。二 导致贫困的原因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消极的思想观念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贫困原因调查问卷上有 6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钱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些答案显然是不正确的。社会上富裕的有钱人难道会造钱吗?他们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应该怎样做才能挣到钱?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贫困者都回答不上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思想观念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决定了人的出路。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

9、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 ,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 钱。 (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

10、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 (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 (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第二,综合素质能力低和所处的不利环境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这个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理解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和环境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 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

11、合素质能力。如果一个群体或集团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会导致众多人的贫困。单独的贫困个体在试图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征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致力于提高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只是孤立奋战,其结果总是事半功倍。如果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相应的众多穷人也就会随之而摆脱贫困。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并不是很普遍,为了提高群体综合素质能力而奋斗的人那就更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群体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人文环境,这种环境的优劣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利的环境所导致的贫困,人们往往只是认为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诸如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资源缺乏、灾害天气频发等等均属此类。不利的自然环境故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

12、原因之一,但是不利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这些非不利的自然环境而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对许多贫穷者来说也往往正因为是这些被忽视了的致贫原因造成的。第三,不公平和非正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农村不缺乏优秀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思想观念积极上进,综合素质能力也很强。但是由于

13、体制和制度的原因,尽管他们付出了同等量的社会劳动代价而却得不到社会同等量应有的报酬;农村人口如果要享受和城市人口同样的权利和发展机会,而却要付出额外高昂的代价。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的现象。社会的不公平不仅会导致一部分人的贫困,同时对整个人类社会正常健康发展也有阻碍和破坏作用。非正义给人们带来的贫困最直观和明了的就是战争,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是因为非正义而引起的。战争的摧毁和破坏致使众多的人们家毁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和平时期也同样存在一些非正义的因素而导致人们的贫困。如违法行为贩卖毒品、非法传销、暴力犯罪、坑蒙拐骗等等一切既有可能使众多的受害者因此而贫困,最

14、终犯罪分子也会因为法律的制裁而陷入困境。因为道德的沦丧而出现的贫困也属于非正义之列,如各种黑中介、 “托儿”等等。第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所谓发展进步就是打破原有旧的平衡秩序而建立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秩序。大规模的机械化工业生产要远比分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的效率高出很多,然而机器排斥工人的现象就出现了。难道会因为机器排斥工人而就采用传统的手工生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

15、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其改革成果几乎惠及每一个中国人。然而,改革的阵痛也是客观存在的 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失去了昔日工人老大哥的风光,现在要自己找饭吃了;昔日天之骄子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大学生现在也面临着就业的危机;尽管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以前普遍提高了很多倍,但是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日渐增长,人们的怨声不仅没有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反而还在增加。难道会因为改革带来的阵痛就放弃改革开放的政策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任何行业都要有危机感,如果不创新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一贫如洗 一无长物 踵决肘见 不名一钱赤贫如洗 箪食瓢饮 家贫亲老 家贫如洗金钗换酒 贫病交加

16、 贫病交迫 穷困潦倒上雨旁风 身无长处 绳床瓦灶 瓮牖绳枢家徒四壁 五月粜新谷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在“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国度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民问题都不为之过分。相反,对农民问题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那就是贻误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正视农民问题、分析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农民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责任和解决方法都来自于社会、依赖于社会。论文研究是以分析农民贫困为核心,以农民贫困的外在表现 经济上的贫困群体,文化上的落后群体,政治上

17、的弱势群体为基础,以自组织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以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环境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的动力方法论和超循环结合方法论为视角,分别从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因素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和“户籍制度”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从农民追求发展的动力机制 竞争与合作方面,从超循环结合 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减少,竞争与合作不足,资源低效利用是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找到的对策是:1、改善环境资源条件 结束城乡分治,废除户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就业政策,真正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实行“ 工业反哺农业 ”策略,向农业投资,优化农村自然环境。2、完善动力机制 优化竞争与合作,创建农民合作组织,走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3、超循环利用资源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超循环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减少农民,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论文的突出之处,是运用了二十世纪最前沿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组织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农民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