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的形态: 舌分为上、下两个面。上面圆隆称舌背。舌背上由人字形的界沟将舌分为前方的舌体,后方约舌根。舌体的前端渐窄,称为舌尖。舌的下面正中有舌系带,为一粘膜皱襞。舌系带下端的两侧各有一小隆起,称舌下阜,有下颌下腺管,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在舌下阜的后外侧,各有一粘膜皱襞,即舌下襞,其深面有舌下腺。 舌的结构 舌表面覆以粘膜,内有舌肌,组织结构可分三层。粘膜层、固有层和肌层。 1粘膜层:舌粘膜层通常分四层,由浅向深为: (1)角化层; (2)颗粒层; (3)棘细胞层; (4)基底层; 由于粘膜层的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其新陈代谢活跃,细胞更新速度较快,约每 3 天更换一次,为体内氧化代谢最活跃的场所
2、之一。因此,体内各系统的紊乱均可在舌上粘膜层反映出来。另外,由于舌粘膜所处部位不同,其形态也相对有一定差异。 (1)舌背粘膜:为特殊组织结构。表层为复层扁平上皮,直接与固有层紧密相贴。许多舌肌纤维都起止于舌背粘膜与固有层相贴处,也使舌背粘膜附着很牢固,不能轻易滑动。舌背粘膜位于舌根部,含有淋巴组织,称舌扁桃体,呈小结节状。 (2)舌根粘膜: (3)舌下面粘膜: 2.固有层:位于粘膜层下,由结缔组织构成,其间包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舌腺管等,可见到少量淋巴细胞,在舌背部的固有层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真皮乳头,伸入粘膜上皮层。3.肌层:肌层位于固有层下,由骨骼肌组成肌束,肌束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其间
3、可见血管与神经。 舌的生理:舌的生理机能主要是辨别滋味,辅助发音,拌和食物和协助吞咽等作用。 1.唾液的分泌 2.吞嚼和吞咽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
4、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
5、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毛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
6、亦上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舌与脏腑 1.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舌诊观察方法: 1.光线: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
7、等物体反光干扰。 2.姿势: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休息,重复观察。 3.顺序: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看舌八法:一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 4辨染苔:某些食物、药物可影响舌苔颜色,造成辨色假苔,应注意问诊鉴别。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 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 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 复方甘草片可染成黑色舌苔; 黄连、核黄素可染成黄苔; 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腻; 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
8、染绿苔; 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另外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变化。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 5刮舌与揩舌:为观察舌之润燥、苔之松腐坚敛、有很无根,常需刮舌与揩舌以利观察。如用消毒刮舌板以中度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慢刮舌面,或用消毒纱布,蘸少量生理盐水轻重适中力度揩抹舌面,以观察舌苔是否易刮揩去,露出舌质的本色,及刮、揩后舌苔复生情况;也可了解舌苔燥裂程度。 6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可随四季变换而稍有变化。 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 秋季燥胜而苔多薄多干; 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一天昼夜交替,舌象也有不同: 晨起舌苔略厚,色暗滞; 活动进食可使舌象恢复红活薄润。 张口呼吸,舌苔薄易燥; 过度用力舌质骤红; 过量烟酒,舌色也易变化失常。 7年龄与体质:常人因年龄增长,舌象也呈现规律变化。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生机勃勃,舌鲜活娇嫩; 而患病则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见剥苔、红点、厚苔。常见舌生白衣白膜,或白屑如未。 老年人常气血偏虚,肾亏脾弱,舌多裂纹,或少苔无苔。 男女体质禀赋不同: 男子气壮,血不易瘀,故若见瘀血舌黑多属危症; 女子经水适来适断,舌象也相应变化,病理也常见瘀血舌黑。 另外肥胖之人舌多略胖而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