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老子的道义理念分析_文学理论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有”与“无”“有”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个最抽象的词,它表达事物存在着的状态,或指事物表象的持存状况,或指性质的确定状态。不过, 在古人那里“有”字的含义并不如此抽象,在甲骨文中写成“又()”,象“右手之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字最初象征右手,而后来却演变成表达存在的抽象词汇。那么,此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显然, 人的手具有把握、把持、控制或驾驭的功能,而这些行为的对象是感性事物。反过来说,只有那些具有感性确定性的事物才能被人的手所把握、把持、控制或驾驭。也就是说,凡是人的手所把握的对象都具有感性确定性。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一个具体东
2、西的存在呢?中国自古有“眼见为实”的说法, 认为视觉是一切确定性的最牢靠的基础。不过实际上,视觉对感性事物的确认还不是十分牢靠的,因为视觉还会存在一些幻觉或错觉。最可靠的感性确定性来自于触觉的确认,因为触摸到或把握到的东西肯定是实存的。当人们把“有”字写成“又”的时候,这个字所强调的是手,而不是手所把握的对象。于是后来在又字下面加上肉字的有()来表达“以手持肉”时, 该字所象征的东西从手转移到了手所把握的对象。 “以手持肉”本来意味着富余,故后来引申为“五谷丰收” 。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4444 在古人那里有肉有谷物就意味着拥有一切无所不有,于是“ 有”字开始抽象
3、化而获得形而上的意义。如此说来,中国古人的存在意识根源于生存的谋划,因而认识事物也被理解为以思维来“把握”对象的行为。古人总是愿意用“万物”一词来指称天地间所有的事物,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事物大体上可分为一万种。显然,“ 万物 ”这一命名已经属于人对对象世界的把握方式。这种把握是一种目的性行为:首先人们把这些事物当做自己的对象,然后通过命名、规范等方式对事物进行排序,再然后用这些事物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这里人们之所以能够把握对象是因为,那些被把握的对象给人们提供“把柄”,而这个“把柄”就是事物的确定的表象或稳定的性质。这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事物的确定的表象和稳定的本质才能把持这个生活的世界,这稳
4、定的本质和确定的表象恰恰构成事物存有的内在根据。然而人的生活的经验说明,人们手头上的所有的事物没有一个是永恒的,曾经拥有过的美食、金钱、荣誉、权利都终将化为乌有。此所谓,万物皆流, 无物常住。所谓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有”与“无”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该如何理解“无”呢?在楚简老子甲本、乙本中,大多数“无”字都写成“亡” 。根据说文解字:“亡,逃也。从入从乚。 ”“乚,匿也。象曲隐蔽形。 ”段玉裁注云:“亡,会意, 谓入于曲隐蔽之处也” 。所谓“入于曲隐蔽之处”指的是, 本来在眼前的东西或者在手头上的东西遁入看不见摸不到的隐蔽之处。这也就是说,那些东西尽管都不在原处,但还都安然无恙地存在于别处。然
5、而人们熟知的“无”并非属于此类情况。即,“ 无 ”的最典型的状况 例如木材的燃烧、鱼肉的腐烂等这些情况属于一些事物的完全的消失。即便是那些暂时离开身边而暂时遁入隐蔽之处的东西终有一天也都将化为乌有。这也就是说,人们所经验到的大多数“无”, 是很难用“亡”字来表达得了的。正因为如此,后来“无” 字的写法“亡”逐渐被“无”字所取代。“无()”字在甲骨文中为“舞”的本字, “象人两手执物而舞之形。 ”5630 而周礼?春官宗伯在叙述司巫的职能时指出:“若国大旱,帅巫而舞雩。 ”在这里,“舞雩”是女巫求雨之舞,是夏商周时代最典型的一种舞蹈。从本源上看, 古代的舞蹈根源于巫女取悦神灵的动作,即女巫以跳舞
6、的方式祈求神灵之保佑。也正因为如此,“巫”字在甲骨文是从“无”字简化来的。因而“无” 、 “巫”这两个字实际上是同一个字。不仅如此,“无”字同时还指巫女所要取悦的神。换句话说,“无”字具有三层意思:一指作为动作的舞蹈,二指作为舞蹈者的巫女, 三指巫女所面对的神灵。6不过, 当人们用该字来指神灵的时候, 这个“无”便指神的超越感觉的状态。而当古人不再把神理解为具有人格的超越者,而把它理解为不可预测的阴阳变化之状态时1,指称神的“无”字的含义开始演变成为指称一个没有确定表象的状态,此所谓“视之不见” 、 “听之不闻” 、 “搏之不得”的“无状之状”(老子第十四章) 。如此说来,“有 ”与“无”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就这两个文字最初所象形的对象而言,“有”指的是手上之肉,而“无”则指的是人所祭拜的神;就这两个文字的形上意义而言,“有”指事物的确定性表象以及质的稳定性,而“无”则是指不确定的表象以及质的流变状态。自古以来,人们非常关注天地万物的稳定的秩序和确定的表象,因为这些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但与此同时,古人还感受到这些可靠的东西之背后存在着一种无法把握的混沌的世界,而来自这个世界的变幻莫测的东西同样左右着人们的命运。那么应该怎样理解“有”与“无”的关系呢?“有” “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