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师精品教案课题23 学与问备课教师韩静修议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5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明白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2.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明白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前置作业1.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2. 理解大林寺桃花诗句意思。3. 学与问有怎样关系,课文用哪几个事例证明?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 23 课,伸出手一起写课题。2(1)课前咱们已经充份进行了预习,生字会写了吗?我生当老师听写。(2)再写 12 个这篇课文出现的,你认为比较新鲜,以前很少见的词语。(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积累词语,扩充词汇量,也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检测)(3)这个同学写了“能者为师” ,这的确是以前很少见过的一个词语,这个词什么意思?课文中在哪里出现这个词的?你能联系课文或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4)大家都对照着黑板,看看自己是否写得正确、美观,有不满意的,可以再练写一遍。3
3、.生字词都会写了,课文读得怎样?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篇文章和我们学的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吗?这样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指名读课文,相机理解诗句的意思。芳菲,什么意思?尽,什么意思?四月,农历 4 月。这句诗什么意思?理解了诗的意思,诗句的意思也就理解了。4.这篇课文和咱们以前学的写人记事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文章都是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中间用真实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结尾总结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对前置性作业的检测,了解学生对自此、课文内容,文章写法的掌握抢矿,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二、学新课1.这篇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出示齐读。2.作者开篇就提出
4、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要勤学好问。3.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用了哪几个事例?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用了哥白尼和沈括勤学好问的事例。4.作者为什么要选着这两个事例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如果你能找出两个事例的相同点和不同处,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大家默读课文 24 小节,看看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处,画一画,也可以在旁边写下来。5.写完的同学可以前后 4 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听听别人的看法。6.集体交流7.谁来说说这两个事例的相同处?(1)选择的都是名人实力。他们都是伟大的人,在各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课前大家都收集了资料来说一说。小结:选择的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事例。还有相同
5、点吗?(2)哥白尼,沈括小时候都十分好问。选择的都是哥白尼、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课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他们从小就勤学好问。我们都读过大林寺桃花你发现这个问题了吗?我也没有发现,看来沈括的确是个善于发现,勤学好问的人。8.说过了相同点,谁来说说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不同处?(1)国家不同。 (2)侧重点不同。哥白尼的事例重点告诉我们要发现问题,多问善问。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不仅要勤学好问还要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3)沈括是怎样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想结合起来,结合课文具体说说。小结:一个勤学好问的人是不会满足别人给你的模糊解释。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在告诫我们不仅要勤学好问,还要和观察思考,亲身实践结
6、合。(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两个事例的异同点,让学生明白事例选择技巧性。 )9.总结写法。(1.)了解了两个事例的相同点、不同点,作者选择这两个事例的用于也就不言而喻了。选择名人勤学好问的事例,具有说服力令人信服。二个人一个中国,一个外国,有代表性,让人信服,两个事例侧重点不同,说理全面深刻,也令人信服。(2)看来,事例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既然选择了这两个事例,为什么不把他们取得的成就写进去呢?(设计意图:选择的事例内容要与提出的观点相符,同学们写作是也要注意这一点。)(3)总结:在说理性的文章中,事例的选择也是有技巧的,恰当的失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证明观点。10、结论这篇文章开头提出
7、观点,中间运用了两个有说服力的事例,为了使观点更加深入人心,结尾再次总结得出结论。咱们一起来读第 5小节。齐读。三、作业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选择合适的事例,写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板书设计23 学与问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养成习惯教后反思学与问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也就是 “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 薛法根老师说:“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我想,这样一篇文章在学生预习基础上,要教的东西很有限,课堂教学就是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课前,
8、我翻阅了学生课本,查看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将词语意思,语段意义,乃至对课文对词句的感悟都标做了标记。虽然我没有布置这些前置作业,但学生已了解这么多信息了,我思考:这节课我应该教学生什么呢?这篇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已一读就懂,所以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经过几次试讲,几番修改,结合教材文体特点,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我认为在这节课里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明白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最后,学以致用,读写结合,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习作。学生第一次写此类文章,我想要求也不必太高,只要提出观点,选择恰当的合适的事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