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阿Q教案.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205142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Q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阿Q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阿Q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阿Q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阿Q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目的: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 Q 精神。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教学难点:对阿 Q 精神的再认识。教学课时:6 课时。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一.教学导入: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

2、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三.时代背景介绍: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第一章, 序介绍阿 Q 的身份、地位。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 Q 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 Q 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 Q 的地位和处

3、境。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 Q 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 Q 的畏强凌弱。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 Q 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 Q 的革命要求。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 Q 的性格。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 Q 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二 阅读第一章。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 Q 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

4、就觉得忐忑不安。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 Q,其用意何在?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

5、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6阿 Q 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 Q 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提示:阿 Q 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 Q 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三 序小说难以正名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主人公名字不详主人公籍贯不清楚戏作“正传”似乎姓赵,称阿权且叫“Q”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地位低下处境悲惨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四 阅读第二章: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 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

6、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2阿 Q 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 Q 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 Q 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 Q 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 Q 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 Q 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

7、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 Q 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 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提示:“不幸”指阿 Q 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 Q 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五

8、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优胜记略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光荣的癩头疮挨打的荣耀痛苦的转移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七 布置作业: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 Q 的心理描写。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二 阅读第三章: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 Q 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2 阿 Q 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

9、筹了”?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3 “阿 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 Q 得意什么?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4 阿 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6 阿 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

10、妙在何处?提示:不仅表明了阿 Q 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7 阿 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 Q 起何作用?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 Q 的下流相,尽显阿 Q 欺软怕硬的丑态。8 阿 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 Q 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 Q 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

11、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续优胜记略怕硬篇赵太爷的巴掌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王胡的碰墙欺人篇调戏小尼姑因荣耀得意意外灭威风轻松高兴更轻松得意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四 阅读第四章: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提示:既讽刺阿 Q,又把阿 Q 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3 概括阿 Q 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提示:阿 Q 的女性

12、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4 阿 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 Q 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 Q 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

13、嘴脸?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 Q,把他逼上绝路。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五 调戏小尼姑宗族的忧虑女人假正经舂米的无聊笨拙的求爱秀才的闷棒屈辱的条约地保的敲诈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六 作业布置: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 Q 的心理刻画。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一 阅读第五章: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 Q 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2“谁料这小子竟谋

14、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 D“谋了他的饭碗”吗?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 Q 的生活权利。但阿 Q误以为是小 D 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 Q 不觉悟之严重。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4小 D 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 Q 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5阿 Q 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

15、理描写,表明阿 Q 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 Q 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 Q 逼到这种地步的。8 阿 Q 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二

16、简述阿 Q 是如何被迫进城的?提示:阿 Q 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三 生计问题古怪的人世断绝生路可恨的小 D龙虎斗不争气的肚皮静修庵偷萝卜畏强凌弱无赖霸道国民吃人的本相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四 阅读第六章: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 Q 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 Q 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

17、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 Q 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 Q 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 Q 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

18、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3阿 Q 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提示:叹息是因为阿 Q 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 Q 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 Q 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 Q 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

19、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5“阿 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 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 Q 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 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 Q 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 Q 了,是因为阿 Q 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 Q 而是喜欢阿 Q 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 Q 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

20、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 Q 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 Q 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提示:略,学生找寻。8.说说阿 Q 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略,学生概括。五 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从中兴到末

21、路中兴的风光末路的失意酒店人的刮目相看王胡的肃然起敬妇女们的照顾生意赵太爷的亲善巴结得意忘形透底细敬而远之失人心斯亦不足畏也矣落花流水春去也人们愚昧无知世态何其炎凉六 作业布置:熟读课文中关于阿 Q 的心理描写的精彩段落,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第五课时 分析赏读第七八章一. 阅读第七章:1.“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 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

22、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 Q 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2.“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3.阿 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提示:阿 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

23、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4.将阿 Q 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 Q”和赵白眼的“阿 Q 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5.阿 Q 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6.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

24、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7.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8.阿 Q 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二. 革命深恶痛绝投降革命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金钱、权力、女人革命静修庵革命的

25、失落被抛弃板书小结本章内容:三. 阅读第八章:1.“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2.“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3.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4.“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

26、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5.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 Q“革命”?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 Q 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 Q 革命,决不同阿 Q 共一条战壕。6.阿 Q 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

27、为呢?提示:凭阿 Q 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7.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 Q 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提示:强调阿 Q 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8.阿 Q 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 Q 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四.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不准革命盘辫风潮挂银桃子吹牛皮决计投奔洋先

28、生领教“哭丧棒”赵家遭抢革命不成决计告状不准别人盘辫五.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第六课时 分析赏读第九章并评论主旨一 阅读第九章:1 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提示:“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2 捉拿阿 Q 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提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3 “高明”一词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怎么解释?提示:“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

29、大牢更好。4 阿 Q 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提示:阿 Q 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见到官就下跪,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对人民驯服的结果,背后的实质是对国民人格的污辱,但国民长期如此,就像阿 Q 一样,觉得某人有来头,就自然下跪。作者描写这一情节,一方面是揭露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5 阿 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 Q 什么性格?提示:表现阿 Q 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6 小说中前后共有几次写阿 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提示:大概有五六次,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

30、沉睡不醒,又希望他们惊醒。7 死到临头的阿 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提示:表明阿 Q 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极点。8 “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提示:“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统治者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 Q。9 “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提示:万变不离其宗,顽固的封建阶级本性不变,得了“银桃子”比作“顶子”“翰林”,失了辫子如丧考妣,终于还是迷恋封建王朝的“遗老”。10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 Q 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提示: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31、?二 板书小结本章内容:大团圆快意与恐慌糊涂被捕仔细画押豪迈丧命至死不悟,愚昧麻木透顶社会黑暗依旧民众麻木依旧三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1 阿 Q 的十大性格特征: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悲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说说这些性格的表现所在)2 学生概括赵太爷父子、钱洋鬼子的性格特征。略。四 本文的三大艺术特色。1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2 采用白描手法。3 杂文式的笔法。(具体见教师用书)五 讨论:现代阿 Q 和精神胜利法的发扬光大。让学生去发现我

32、们周围的“阿 Q 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六 以“阿 Q 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 Q 新传,批评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七 教学后记:阿 q 正传读后感 共有篇范文范文一:阿 Q 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 Q 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 Q 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

33、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是一个农民,但阿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阿 q 正传读后感 范文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

34、革命家”。他于 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 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 1918 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 Q 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 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 Q 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 Q 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

35、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 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 Q 生活的典型环境。阿 Q 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 Q 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阿 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 Q

36、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 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

37、 Q 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 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 Q 为“老 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在塑造阿 Q 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 Q 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 Q 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鲁迅先生创作阿 Q 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

38、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阿 Q 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 1918 年到 1922 年创作的小说 14 篇,于 1923 年 8 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 1924 年至 1925 年创作的小说 11 篇,于 1926 年 8 月出版。 阿 Q 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

39、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 Q,我永远忘不了阿 Q 那副苦恼的面孔。”阿 Q 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 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 Q 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 q 正传读后感 范文三: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 Q 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 Q 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墮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 Q 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

40、”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來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 Q 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來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決问題,只能够转身就跑。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來应该是非常的慘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 Q 为了减轻外力給来的欺压和凌辱,阿 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 Q 以自负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

41、得阿 Q 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勢,但是卻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來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还由于阿 Q 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給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 Q 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沒有,沒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

42、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沒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阿 q 正传读后感 范文四:众所周知阿 Q 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 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 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

43、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 Q 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 Q 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 Q 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 Q 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 Q 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

44、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对于看客,鲁迅是铭心刻骨、深恶痛绝的。在日本学医时看幻灯片,看到外国人杀中国人,而其他中国人在围观,脸上现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镜头极大的刺激了鲁迅,并在他心里定格,他认为,“凡是愚

45、弱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健全茁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于医治他们的灵魂,从此弃医从文,为改造国民性而奋斗。对于看客内心的阴暗丑陋鲁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击,在药中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时,那些看客的丑态是:三三两两聚集,又围成半圆,脖颈伸得很长,仿佛多鸭,被无形的手提着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写人们的那种生了蛆的同情是,跟着祥林嫂围观祥林嫂来一遍一遍地听她阿毛的悲惨故事;在小说示众里,鲁迅用整篇小说来揭示看客内心的阴暗;在阿 Q 正传的前文写阿 Q 的丑陋是,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在其杂文中也有多处对这种

46、看热闹看杀头的癖好的批判。这里鲁迅再一次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画出看客的灵魂。这样描绘的确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但这段描绘虽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上却是失败的,它不符合艺术的真实。一、以阿 Q 的精神境界,他是不会有这样的思想的。阿 Q 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 Q 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 Q 怎么

47、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 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 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 Q 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 Q 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 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二、即便阿 Q 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 Q 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

48、;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 D 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 Q 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 Q 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 Q 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 Q 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