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物理教学参考必修一二.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204590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学参考必修一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高中物理教学参考必修一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高中物理教学参考必修一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高中物理教学参考必修一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高中物理教学参考必修一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物理教学参考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材分析】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学情分析】经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但他们所面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

2、”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浅,研究的方式主要是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出发,几乎不涉及物理模型,也不会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

3、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教法学法】课前师生收集丰富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有关物理概念,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和思考。【典型例题】1关于质点,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质

4、点一定代表一个小球B质量很大的物体不能用质点表示 C无论大物体还是小物体,在机械运动中一律看作质点D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2、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参考系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C、地球才是最理想的参考系D、只有选择好了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才能确定3、一个小球从距地面 4m 高处竖直向下抛出,被地面弹回,在距地面 1m 高处被接住。坐标原点定在抛出点正下方 2m 处,向下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则小球的抛出点、落地点、接住点的位置坐标分别为( A )A、2m,-2m,-1m B、-2m,2

5、m,1mC、4m,0m,1m D、-2m,0m,-1m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教材分析】机械运动作为自然界中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所描述的是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因此,本节学习描述质点做机械运动需要时间、时间间隔和位移等概念。【学情分析】相当一部分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具体问题时,难以区别时刻和时间间隔。另外因为思维习惯的原因。在第一次接触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的问题时,会因为不适应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区别路程和位移,区别时刻和时间间隔是教学的重点。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和方法,对学习速度和加速度可以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及区别,知道在实验中

6、测量时间的方法;(2)掌握位移的概念,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3)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4)知道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重难点】教学重点: 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区别;位移的矢量性、概念。教学难点: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教法学法】1通过实例和例题引导学生理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矢量概念的理解。【典型例题】(1)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物体在 5s 时就是指物体在 5s 末时,指的是时刻

7、B物体在 5s 时就是指物体在 5s 初时,指的是时刻C物体在 5s 内就是指物体在 4s 末到 5s 末的这 1s 时间D物体在第 5s 内就是指物体在 4s 末到 5s 末的这 1s 的时间(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B)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定相同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D若物体做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3)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 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 O 时开始计时,其

8、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 OA=OC=7cm,AB=3cm,则自 0 时刻开始:ACDA02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 7cm,方向向右,经过的路程是 7cmB06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 7cm,方向向右,经过的路程是 13cm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 0,经过的路程是 20cmD10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 7cm,方向向左,经过的路程是 27cm(4)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

9、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5)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C)A位移就是路程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知识拓展】我国古代关于运动的知识我国在先秦的时候,对于运动就有热烈的争论,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题目。庄子书上记载着,公孙龙曾提出一个奇怪的 说法,叫做 “飞鸟之影未 尝动也。”按常识说,鸟在空中飞,投到地上的影当然跟着 鸟的移动而移动,但公 孙龙却 说鸟影并没有动,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人提出“镞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时”,一支 飞速而过 的箭,哪能 “不行不止”呢?既说“不行”,

10、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来,这些说法实在是“无稽之 谈”,也可以给它们戴一顶“诡辩”的帽子。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个说法不但不是诡辩,而且还包含着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 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因为运动体的位置随 时间而变化,某一 时刻在 A 点,在随之而来的另一时刻,就在相 邻的 B 点,因此,也就有一个时刻,它既在 A 点又不在 A 点,既在 B 点又不在 B 点,在这时刻,物体岂不是“不行不止”吗?再者,在一定的时间

11、 t 内,物体前进一段距离 s,当这时间变小, s 随之变小;当 t 趋近于零时,s 也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在某一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所以飞鸟之影确实有“未尝动”的时候,对于运动的这种观察和分析 实在是十分深刻的, 这同他 们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的观念很有关系。墨经对于“鸟 影”问题又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说那原因在于“改为”。认为鸟在 A 点时,影在 A点,当鸟到了相邻的 B 点,影也到了相邻的 B点,此 时 A上的影已经消失,而在 B处另成了一个影,并非 A上的影移动到 B上来,这也是言之有理的。机械运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运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历的空间长度,就

12、是速率。墨经下第 65 条之所述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思想。 经说云: “行,行者必先近而后 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间距离的长短,那意思是,物体运动在空间里必由近及 远,其所 经过的空间长 度一定随时间而定,这里已有了路程随时间正变的朴素思想,也 隐隐地包含着速率的观念了。东汉时期的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即窗户)而坐,舟行不觉也。”这是对机械运动相对性的十分生动和浅显的比喻。哥白尼在叙述地球运动时也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十分类似的比喻。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

13、速度,比较初、高中对速度的定义会发现,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习的速度是不相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个不同点。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用好教科书图 1.3-1 和“思考与讨论”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教科书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栏目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启示学生思考技术上提高速度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学情分析】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在初学“瞬时速度”时会表现出不理解,他们认为:“既然是在某一时刻,那么物体的位置就没有发生变化,怎么会有速度呢

14、?”对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但是在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当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

15、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时间的了解;对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对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教法学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典型例题】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 10m/s,那么这个物体( CD )A在这一时刻之前 01s 内位移一定是 1mB在这一时刻之后 1s 内位移一定是 10mC在这一时刻起

16、 10s 内位移可能是 50m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 1000m 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 100s【解析】某时刻速度是 10m/s 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 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 10s 内位移可能为 50m,所以选项 C 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 1000m 路程所需时间 t=100s。正确选项是 C、D。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 3m/s 的速度运动 60m,又以 2m/

17、s 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 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 , s 为总位移, t 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 s=120m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 t=t1+t2=50s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m/s=24 m/s*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 =25 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材分析】打点计时器是高中一个重要的计

18、时仪器,计时的同时还能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这对高一新生来说是全新的。通过对打点计时器的了解,掌握其使用方法。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难点,教材用极限的思想,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加强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拉近物理与生活、模型与实际的距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同一问题的素养和学生的发散思维。【学情分析】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在过去教材中“用平滑曲线把点连起来”改换为“根据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条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即将验证性实验换为探究性实验,思路不一样、逻辑线索不一样。此外,让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两物理量关系时的优越性。本节内容从

19、知识到能力要求均很高,特别对刚入高中的新生来说有难度,更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用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3)理解速度时间图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体会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2)感受计时器的发展历程;(3)了解极限思想在处理模型和实际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物理逻辑之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善于交流、勇与修正自己错误的意识。【重难点】教学重点:1、要了解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在实验中的作用。2、要知道如何计算纸带上个点的速度。教学难点:会在 v-t 坐标系中描点、拟拟合曲线

20、并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教法学法】学生分组实验【典型例题】1、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都是使用 电源的 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当电源频率是50 Hz 时,它每隔 s 打一次点。答案:交流、计时;6v、220v;0.02s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室给出了下列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天平;低压交流电源;低压直流电源;细绳和纸带;钩码和小车;停表;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 (填编号) 。答案:3、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按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步骤代号填在横线上_。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

21、在小车后面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E先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车运动F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着合适的钩码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答案:DBAFEGC4、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Hz,图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 0、1、2、3、4、5 六个计数点,用米尺量出1、2、3、4、5 点到 0 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 。由纸带

22、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 4 所代表时刻的即时速度大小 v4_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 a_ms 2。答案:0.405m/s、0.75m/s 2 【知识拓展】对于运动学实验中的各种计时器计时,都会有一定的 误差,这也就是计时器在不断更新、改进的主要原因。每种计时器的 计时误差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谈谈几种计时器计时误差的主要原因。1、电磁打点计时器:由于给仪器计时采用的是振针通过复写纸作用在纸带上,这种直接的硬接触干扰了纸带的运动,所以这是带来实验误 差的主要原因。要做好 该实验 ,实验前要把振针的长度调整到适当的长度,使得痕迹清楚但不要太重。最好还是设计一个计时器,计时时不要干扰纸带的运动。2、电火

23、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是通过两极高压放电时产生电火花作用在墨粉纸上,产生的作用力将墨粉打到纸带上,这种作用力是一种 软接触,但也会干 扰纸带 的运动带来实验误差。在两极电压适中的情况下既保证墨粉痕迹清楚又会对纸带的运动的干扰较小,特别是由软接触代替了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针与纸带的硬接触, 实验误差有所减小。3、光电门计时器:采用光电门计时虽然改变了以上两种计时器计时带来的接触,但也存在一定的实验误差。其主要原因是测量挡光片遮光 时间时,会 产生较大误 差。其原因是:挡光片在运动时从发光器件和光敏器件之间通过。在遮光 过程中,光敏器件的阻值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变化。”光敏器件两端的电压值也从低到高再

24、从高到低变化。当 这 一电压升到或超过计时器门电路阀值时会触发计时器开始计时;当这个电压降到或低于阀值时,计时器停止计时。在上述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下图所示。挡光片移入光束,挡住大部分光线时, 计时器开始计时。挡光条移出,露出小部分光 线时,计时器停止计时。挡光条的有效 宽度 L 有 小于其实际宽度 L 实 。另一种情况如图 21212 所示,挡光片挡住小部分光线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挡光条移出,露出大部分光线时计时器停止 计时。 挡光条的有效宽度 L 有大于其实际宽度 L 实。所以,如果实验中采用“ 一字形”挡光片,以上原因 带 来的误差不可避免。如果采用“U形挡光片”使得该

25、问题带来的误差得到控制。如果实验中采用“球字形”挡光物体,例如自由落体 实验 中,采用 挡光球作为挡光物体。该实验除了衣衫问题存在外,小球在下落 过程中偏离光线 中心位置,使得 挡光线度小于小球直径,也会带来一定的实验误 差。如自由落体实验中若采用电磁铁释放小球, 电磁铁断 电的瞬间, 电磁铁有剩磁,钢球滞后下落,这就造成了时间测量上的 误差。4、频闪照相计时:现在多数频闪摄影实验采用数码相机进行运动轨迹的拍摄。频闪照相时,如果运动物体的 轨迹所在的平面不在与焦平面平行,这样会带来一定的实验误差。在频闪摄影时,由于照相速度不 变,而非匀速运 动物体的运 动速度在改变,导致速度不同的点迹大小不同

26、。每个点迹的中心位置测量不准,会 带来测 量误差。如采用图像处理软件确定被测尺寸标记点的像素坐标时,人眼识别标记点中心也有误差。采用频闪照相计时如果是数码相机拍照测量距离,物体上的待测点对应两个相邻像素,造成成像的分辨误差为 0. 5 个像素。从 这点来讲照相机的像素高低,会对实验带来不同的实验误差。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1 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在后面的机械振动、电和磁、能量守恒、动量等内容都会涉及到。【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间隔、矢量和标量、物体运动路程、位移、速度、有了

27、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计算速度变化量,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3)知道加速度的符号、公式和单位。(4)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5)会用加速度公式处理简单问题。(6)知道直线运动中矢量的运算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将生动有趣的视屏展示给同学们,减少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困难。(2)通过图表类比的方法更直观的感受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飞机、汽车和摩托车比赛视频的展示,感受生活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重难点】教学重点:(1)加速度的理解。(2)

28、对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分。教学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教法学法】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所以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先通过有趣的视频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可以发生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从而巧妙的引出课题;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有效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深对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典型例题】1、下列运动可能出现的是( ABC )A、物体的加速度增加,速度反而减小B、物体的加速度减少,速度反而增大C、物体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却不为零D、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不变,速度也始终不变2、一个质点沿直线运动,初速度的大小为 2m/s,末速

29、度的大小为 4m/s,则( ACD )A、速度改变量的大小可能是 6m/sB、速度改变量的大小可能是 4m/s C、速度改变量的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同D、速度改变量的方向可能与初速度方向相反3、根据给出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对物体运动的判断正确的是( BCD )A、v 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B、v 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C、v 00,a0,物体做减速运动D、v 00,a0,物体做加速运动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探究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学会实验数据

30、的处理方法。这节课的任务是测量小车的速度,作出小车运动的 v-t 图像,初步分析小车速度的变化规律。要学生体验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图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与数学公式相比,图像显得直观、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图像的直观的美。二、学情分析有第一章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作为铺垫,学生对实验室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有了了解,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初步掌握了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2、知道小车在钩码牵引下的运动规律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

31、学会用坐标系描点的方法来描述实验中测量量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2、通过学生的分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四、重、难点教学重点:1、由实验数据得出 v-t 图像2、由 v-t 图像得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2、实验数据的处理五、教法、学法教法: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学法:让学生体验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六、典型例题、使用打点计时器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中:有如下基本步骤:、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安好纸带 、松开纸带让物体带着纸带运

32、动 、接通低压交流电源 、取下纸带 、断开开关这些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_ _。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 50 Hz,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 0、1、2、3、4、5 的 6 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 1、3、5 跟 0 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格中。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 V2 =_ m/s。小车的加速度 a =_ m/s2。3、两位同学进行跑步比赛时,为了了解自己的加速度情况,他们分别拿着底部穿孔、滴水比较均匀的饮料瓶

33、子一起跑,然后通过地上的水印分析他们的速度变化情况,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试一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教材分析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 v-t 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像的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 取得大些还是小些,v/ t 的值都是一定的,由此导出 v = v0 + at。最后通过两个例题加深对 v = v0 + at 的理解。为了扩展学生的认识,在“说一说”栏目中列举了一个加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

34、认识。二、学情分析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式的探讨,经历了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做出图像分析图像寻找规律理解规律的过程。对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却不简约其研究过程,这对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研究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像特点,会根据图像分析解决问题。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速度公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情感态度与

35、价值观: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渴望。2、通过 v-t 图像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四、重、难点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五、教法、学法教法:速度公式的推导是本节的重点,利用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猜想速度公式,之后再从公式变形的角度推出。本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发现新知识,通过巩固练习,使刚产生

36、的物理知识得到完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六、典型例题1、某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 t=0s 时速度为 10m/s,加速度为 3m/s2。则 3 秒末时的速度 v 是多少?2、汽车以 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 4.0m/s2 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则刹车后第 3s 末和第6s 末的速度各是多少?3、某质点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 请描述出该质点的运动情况t/s1 2 3 4v/m.s-14-40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章教材用极限的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本节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

37、v-t 图线下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出发,猜想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介绍 v-t 图线下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即应用积分思想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认为直线在初中已经学过,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可在学习中发现物理量多,公式多,相互交错联系,很容易混淆,于是产生了“杂” 、 “乱”的感觉和厌学的情绪,学习方法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于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灵活,遇到复杂综合题会“顾此失彼” , “张冠李戴”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38、3、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4、理解 v-t 图像与 t 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过程与方法:1、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能把瞬时速度的求法与此比较2、感悟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和公式法推导速度位移关系,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加物理情感。2、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四、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v-t 图像中图线与 t 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五、教法、

39、学法教法: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杂乱现象。学法:养成“观察思考表达”的学习方法。六、典型例题1、骑车的人以 5m/s 的初速度匀减速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为 0.4m/s2,斜坡长 30m,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斜坡需要多少时间?2、以 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若汽车刹车后第 2s 内的位移为6.25m(刹车时间超过 2s) ,则刹车后 6s 内汽车的位移是多大?3、一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s 内的位移,后 2 s 内的位移,前4s 内的位移?第四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一、教材分析教材这一部分是直接以实例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

40、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公式 v = v0 + at 和 x = v0 t+1/2 at2,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v2 v02 = 2 a x。该公式在分析和解决不需要知道运动时间的问题时很方便,所以是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二、学情分析在前两节学习了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两组函数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独立推导出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物理情景的分析和画运动示意图。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会推导 v2 v02 = 2 a x3、灵活选择合适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合理

41、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际分析结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四、重、难点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的推导2、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速度位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有用的结论2、灵活运用所学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五、教法、学法教法:通过对实际物理现象的分析、物理情景的建构和物理过程的认识,逐步掌握物理规律,有序引导,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现认识的飞跃。学法:处理练习题除了采用常规的解析法外,图想法、比较法、逆向转换法的使用

42、可以帮助克服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六、典型例题1、汽车由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 10s 时间通过一座长 140m 的桥,过桥后汽车的速度是 16m/s,求:( 1)它刚开上桥头时的速度是多少 ?(2)桥头与出发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的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刹车后以 7 m/s2的加速度运动,刹车线长 14m,则可知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3、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 3s 的匀速直线运动后,滑上一斜面,经 4s 速

43、度减小为 0,此时小球恰好滑到斜面的顶端,小球全过程的总路程是 4m,求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斜面的长度各是多少?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一、教材分析自由落体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巨大。为例便于学生接受,教材的表达分为两节。本节通过演示和实验探究,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二、学情分析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成为教学的起点。向学生介绍用现代先进教学仪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4、特征,让学生站在一个现代新科技的角度观望历史人物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性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2、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 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科学

45、探索的艰辛。四、重、难点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五、教法、学法教法: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做到步步有序,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法: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水平,发挥实验效益,提高学习效果。六、典型例题1、从离地面 500 米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 (g=10m/s 2) 求:(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 1s 内的位移(3)在最后 1s 内的位移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第 10s 内的位移和在第 1s 内的位移之比是( ). 101 .

46、991 . 191 . 1001 3、年月日发射的阿波罗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做了一个落体实验:在月球上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羽毛和铁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铁锤和羽毛同时落地. 羽毛先落地,铁锤后落地 . 铁锤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铁锤落地的速度比羽毛要大 七、备课资料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公元前 384 年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特基拉城。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作一些外科手术。亚里士多德 17 岁那年前往雅

47、典,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前 427-前 347)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 20 年之久。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 。公元前343 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 13 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 340 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 335 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利用直觉经验和数学比例关系来研究物体的位移运动,建立了两条影响深远但不准确的比例定律。其一,他认为“下落运动的快慢有两个原因:(1)运动所通过的媒

48、质不同(如通过水或空气) ;(2)运动物体自身轻或重的程度不同,如果运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话。 ”因此他关于落体运动的定律是:“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如一物重量是另一物的两倍,则在同一下落中只用一半的时间。 ”“如果空气比水稀两倍,则同一运动物体在水中运动要耗费两倍时间, ”其二,他认为:余轻物上升、重物下落的运动外,地上物体的其他一切运动都是强迫运动, “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 。这种强迫运动的比例定律为:“设动力为 ,运动物体为 ,经过距离为 ,发生位置移动的时间为,则同一动力 在不同时间内将使 /2 移动 2,或在 /2 内使 /2 移动距离 。 ”由于教会的吹棒,这些定律在 1617 世纪以前被认为中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第六节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介绍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过去把这个教学内容作为阅读材料处理,这次把它单列为一节,这样做也是出于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方面教育目标的重视。教材编写的脉络清楚,逻辑推理严谨,文字表述生动和通俗易懂,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二、学情分析学生总是以为自由落体的知识已经学过,而这节又没有新的物理知识,从而轻视了这节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高尚情操。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