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复习资料2.1.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7204068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复习资料2.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复习资料2.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复习资料2.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复习资料2.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学专升本复习资料2.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导言第一、二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了解。本章重点:1、 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4、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5、 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1、 生产可能线(生产可能性边界)p2 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大炮与黄油最大产量的组合。2、 稀缺性:相对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对稀缺性的理解要注意:第一、 稀

2、缺性产生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有限性。第二、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远存在的问题。任何人、任何社会都永远无法摆脱稀缺新。第三、 经济学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整个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稀缺性问题而存在的。经济学的内容也是围绕稀缺性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3、 选择与资源配置选择: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它包括“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选择是如何使用稀缺资源问题,经济中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存和为谁生产,则是对资源配置的具体化。经

3、济学产生于这三个问题,也就要解决这三个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解决稀缺性问题。我们要从资源配置问题的角度去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与内容。4、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它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充分就业” 、 “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 、 “通货膨胀” 。资源利用问题也是产生于稀缺性。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都产生与稀缺性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稀缺性问题。宏观经济学史研究资源利用问题的。5、 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定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制度。6、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配置与利用7

4、、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熟知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第一、 研究的对象: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居民户与厂商第二、 解决的问题: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第三、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第四、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第五、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个量分析师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

5、决定。8、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第一、 市场出清: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地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物价调节商品市场均衡,利率调节金融市场均衡,工资调节劳动市场均衡。微观经济学就是在假设资源充分利用为常态的情况下,集中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第二、 完全理性:在微观经济学中,最优化行为起到了关键作用。价格的调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这一最优化的基础就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一假设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即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有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第三、 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只有具备完备而迅速的市场信息才能及

6、时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以实现其行为的最优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9、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一、 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 。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第二、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对需求的进一步解释)第三、 生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包括研究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生产理论,研究成本与收益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以及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的厂商理论。第四、 分配理论。研究

7、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集团与个人,即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如何决定。这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来说明为谁生产问题。第五、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第六、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学政策。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原因有三:1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完全竞争,但实际上不同程度垄断的存在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2 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发的,其结果不一定符合社会的要求。3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经济中某些问题(不能提供公共物品)10、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一、 研究对象: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

8、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第二、 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第三、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被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第四、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 (个量的总和,平均量)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1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第一、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1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第一、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名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资源情况和整个国名经济状况的基本指标。国名收入决定理论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共给的

9、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决定一起变动的规律。第二、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事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第三、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路。经济周期指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指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这一理论要分析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第四、 开放经济理论。现实的经济都是开放型的经济。开放经济理论要分析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于变动如何影响别国,以及如何受到别国的影响,同时也要分析开放经济下一国经济的调节问题。第五、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济理论要为这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要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

10、施。政策问题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效应。宏观经济学的流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1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以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以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问题。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

11、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种不是及制度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经济学的范围。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14、实证经济学:用实证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之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经济行为的小。他回答“是什么”问题。规范经济学:用规范方法研究经济学称为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数理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他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15、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1)

12、 价值判断的含义。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2)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是什么,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3) 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侧没有客观性,他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4)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景观有上述三点差异,但他们并不是互相排斥。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

13、策性的问题,越是具有规范性。需要注意1)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划分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划分标准不同。前者是从研究方法来划分的,后者是从研究对象来划分的。2) 本书所介绍的经济学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是实证经济学。 16、实证分析方法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家说就是正确的,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1)确定经济变量的定义。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区别取决于理论所做的假设,即在所涉及的问题中,哪些是假定

14、位不变的,哪些是理论所要解释的。Eg,研究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假设收入水平不变,这时收入就是外生变量。研究收入与需求量的关系式,收入就是内生变量了。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静态意义上的变量。流量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的数值,动态意义上的量。、 2)提出假设。假设是理论适合的条件。3) 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简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4) 对假说的检验。一般用实践来检验。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之一,介绍价格的形成以期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这一章正是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本章第一节与第二节介绍决定价格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

15、。第三节与第四节是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第五届是价格政策。本章重点:1、 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2、 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3、 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4、 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5、 均衡价格的含义6、 供求定理7、 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8、 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1、 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第一、 需求由欲望而产生,但欲望并不等于需求。第二、 经济学中的需求只有支付能力的欲望,即我们所强调的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支付能力不仅仅是购买能力,分析汽车需求时的支付能力不仅包括购买汽车所需要的货币,而且还应包括使用汽车的其他条件,诸如,支付每年的使

16、用,维修费用,停车地点,驾驶技术等。 )第三、 本书分心中,我们为简单起见而作的假设,需求来那个等于实际购买量。其实不然。2、需求定理:说明商品本身价格预期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及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需要联系一下另外一些问题第 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是这一理论的假设条件。只有在这一条件下,需求订立才能成立。第 2、任何经济理论讲的都是一般规律,总会有个别例外。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以及投机性商品第 3、需求定理有四种表述形式。第 4、需求曲线(重点)横轴 OQ 代表需

17、求量,纵轴 OP 代表价格。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 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3、影响需求的因素第一、商品本身的价格。第二、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 (商品之间的关系:互补关系,替代关系)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第四、消费者嗜好。第五、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第六、政府的消费政策。提高利息会减少消费,而实行消费信贷制度则会鼓励消费。第七、消费者度未来的预期。4、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第一、在经济分析中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1)需求由各种因素局定,需求量由价格决定。 (2)在需求曲线上,需求指整个曲线,需求量是该需线上的一个点。这就是说需求是不同价格水平是一组需

18、求量,而需求量是某一价格水平时的特定需求量第二、需求变动是分析当价格为既定时,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所应起的一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是分析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变动引起相对应的需求量的变动。两种变动所用的假设条件与要说明的问题不同。第三、在需求曲线上,需求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即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需求量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即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上一点向右下方移动,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上一点向左上方移动。5、供给: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供给能

19、力中包括新生产的产品与过去的存货。6、需求理论与供给理论的区别1)、需求理论的重点是说明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供给理论的重点是供给量与价格 之间的关系。2) 、决定供给量的供给能力包括资源与技术条件的生产能力3) 、供给定理说明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所以,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4) 、供给的变动是供给曲线的移动,即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供给量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移动,即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上一点向右上移动,供给量减少,供给曲线上一点向左下方移动。7、影响供给的因素第一、厂商的目标。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假设厂商的目标是理论最大化,即厂商供给

20、多少取决与这些供给能否给他带来最大的利润。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产量最大或销售收入最大,如果厂商还有其他政治或社会道义目标,那么供给就会不同。第二、商品本身的价格第三、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第四、生产技术的变动。第五、生产要素的价格。第六、政府的政策第七、厂商对未来的预期应该强调的是,供给的变动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期内,供给只能通过调整库存来做出反映,变动不会很大。在短期内可以通过变更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是来调节供给,变动会较大。但只有在长期中才能变更厂房、设备等生产要素,使供给适应价格而充分变动。8、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这是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

21、给价格相对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9、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应该注意这样三点: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就是由于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市场上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进行的。10、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给双方的竞争过程自发地形成的。均衡价格的 行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因此,价格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所决定的。需求强调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形成的市场应该是完全竞争的,形成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者有外力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

22、在或国家的干预) ,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11、均衡价格的变动均衡价格有需求与供给决定,所以,需求的变动(不是需求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不是供给量的变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动,随着均衡价格变动,均衡数量(需求量与供给量)也会发生变动。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需求增加,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数量减少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供给增加,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数量减少简单而言: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形成与变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价格调节经济的过程。在现实中

23、价格的形 成即价格对经济的调节是统一社会经济过程。12、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一般而来,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价格调节经济。实际上前两个特征都是这一特征实现的条件,没有企业的独立 决策,没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价格的调节作用无法实现。只有企业独立,企业才能自由地根据价格信号来做出决策,只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才能有价格进行配置。13、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个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 存在市场。 市场经济的完全性与公平性。14、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 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

24、求 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 价格可以是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15、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支持的含 义就在于保证某一行业的价格不低于某一水平,如果低于这一水平则给予支持。支持价格举例:农产品支持价格作用:第一、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第二、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 变动第三、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法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6、限制价格: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限制的含义就在于保证某些产品的价格不高于某一水平。如果高于这一水平则给予限制。限制价格举

25、例:在国外,限制价格一般适用与各种生活必需品,如食品,交通、水、电、煤的限价,以及房租限制利率上限等等。限价不利:第 1、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期现象。第 2、不利于仰止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第 3、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第 3 章弹性理论重点: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3、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计算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 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各种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

26、的大小。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P47在理解需求弹性的含义是要注意这样几点:第 1、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第 2、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局对里昂的比率。第 3、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如果两个变量为同方向变动,则为正值;反之,如果两个变量为反方向变化,则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第 4、同一条需求曲

27、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点弹性与弧弹性 P65点弹性的计算可以看出,在同一条需求曲线的不同点上,需求弹性的大小是不同的。弧弹性,在实际中弧弹性运用广泛,一般所说的弹性系数是指弧弹性的弹性系数。特别要注意的是,需求曲线的斜率并不等于弹性系数,在需求曲线的不同两点之间,弹性系数的大小并不一样。3、需求弹性的分类 P67第一、需求完全无弹性。Ed=0.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是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第二、需求有无线弹性,即 Ed 趋向于无穷大。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鱼横轴平行的线。第

28、三、单位需求弹性。Ed=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知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第四、需求缺乏弹性,即 1Ed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高的比例。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第五、需求富有弹性,即 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只是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需要说明:需求完全无弹性、有无线弹性与单位弹性都数以特殊情况,或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中很少存在。我们用不同形状的需求曲线来表示需求弹性的大小仅仅是一种近似的说明,实际上由于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个点的需求弹性并不相同,所以,我们只有用需求曲线的以线段来表示富

29、有弹性或缺乏弹性,但这只是一种示意。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第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即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第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如果一种商品有许多替代品,那么,该商品就富有弹性。第 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第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时间长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第 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例小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小,所以其需求弹性也小。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是需求程度、可替代性和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因素影响综合的结

30、果。5、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的变动不仅取决于价格,还取决于收入。需求收入弹性又称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在计算收入弹性时,假设价格和其他影响的因素是不变的。收入与需求量一般同方向变动,所以,收入弹性系数一般为正值。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理随着收入的提高,食物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小,即恩格尔系数是递减的。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越低;反之,亦反之。一般把恩格尔系数在 0.5 之下作为生活达到富裕水平的标准。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品时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的

31、商品为劣等商品。收入弹性大于一得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一的商品为必需品。6、需求交叉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之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这种弹性系数为某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负值,弹性的绝对值却打,互补性越强。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同方向变动,其弹性系数为正值,弹性的值越大,替代性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7、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

32、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8、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这种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这类现象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这种理论可以解释“谷贱伤农”这类现象第 4 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重点: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4、消费者均衡的公式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6、消费

33、可能线的含义7、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8、公共物品的特征本章的中心就是说明消费者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与劳务时的心理分析。 、本章的最大难点也就是在于心理分析是抽象的。从两个角度考虑:1、这里的心理分析指一般正常的心理,不要用个别人的心理感受去代替一般人的心理。2、要注意的是通过这种心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以及所运用的分析工具。围绕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心理分析可以抓住这样几个问题:1、欲望与效用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欲望的特点:无限性欲望分五个层次:1、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归属和爱的需求 4、尊重的需

34、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的特点: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是的主观感受。 欲望与效用都是人的心理感受。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效用。所以,这两个概念就突出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心理分析特点。 效用与实用价值的区别。使用价值: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效用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感受的主观性。2、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

35、、2、3 )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以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某种股票的消费量每增加以单位所增加总满足程度。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1) 、生理或心理的原因2)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化这一

36、规律概括了消费这在连续消费一种物品时的感受,是一种经验归纳,每个消费者都有这种感受。这一规律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基础。5、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研究消费者均衡问题的假设条件:1、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2、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3、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消费者均衡正是要说明在这些假设条件之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均衡的原则: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比例相等,或者说每 1 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当购买的最后 1

37、单位 X 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购买的最后 1 单位 Y 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这时,消费者不再调整购买 X 物品与 Y 物品的数量,从而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P936、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需求定理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它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种物品数量

38、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7、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随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需要注意:1、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2、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8、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 )来表示。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9、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

39、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10、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即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远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远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人一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

40、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时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11、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就表明边际替代率为负值P10612、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即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够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P107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做出的,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

41、价格改变了,则消费可能线就会变动。P108 可以看看,蛮重要的13、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和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P110 看图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略)1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可以看看图)消费可能曲线与需求曲线(可以看看,蛮重要的)15、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单个消费者为中心,其结论是,只有消费者具有完全的消费自由,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就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但事实上,1、人们的消费,不仅有失误、衣服这类私人物品,而且还有国防、立法、交通之类的公共物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类公共物

42、品是无法提供的。2、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也没有完全的消费自由。16、公共物品与税收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能把不支付费用而要消费的人排除在外。非竞争性:无论增加多少消费者,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政府行为 i、政府政策的调节也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所必需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略)保护消费者的政策(略)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略)第 5 章 生产理论第 1 节是有关生产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是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第三节是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第四节死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问题本章的重点包括: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3、的含义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3、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5、等成本线的含义6、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公式与图形1、生产理论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时,我们假定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纪人。他们生产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之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常量最大。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涉及到三个问题:第 1、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第 2、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第 3、市场问题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2、生产要素的数量与组合与它所能生

44、产出来的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生产函数正是表明一定技术水平之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函数。3、技术系数: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错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成为技术系数。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这种技术系数成为固定技术系数。这种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成为固定配合比例生产函数。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技术系数称为可变技术系数。这种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商称为可变配合比例生产函数。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

45、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在理解这一规律时,要注意这样几点:第 1、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便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第 2、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分为可变的与不变的两类,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或收益所发生的影响。第 3、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P1265、总产量:指一

46、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P128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当时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 ) ;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

47、;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决定减少。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6、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P129(图,非常重要)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最少应达到平均产量最高,最多达到边际产量为零。7、两种生产要素的变动就是生产规模的变动,因此,在分析这一问题是就涉及到生产中的另一个基本规律: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担当规模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

48、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是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理解这一规律时,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技术水平不变。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在按同样的比例增加。第三、两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收益变动的情况可以分为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三个阶段。 (图 P131 )8、生产规模的扩大之所以会引起产量的不同变动,可以用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来解释。9、内在经济: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

49、率第四、可以对付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内在不经济:如果一个厂商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就是内在不经济。引起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管理效率的降低第二、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10、外在经济: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原因:个别厂商可以从整个行业扩大中得到更加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更多的信息与更好的人才,从而市场量与收益增加。外在不经济: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是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这种情况称为外资不经济。原因:一个行业过大会使各个厂商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厂商为了争夺生产要素与产品销售市场,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交通紧张,个别厂商要为此承担更高的代价。11、适度规模:是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是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求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例如冶金,机械,汽车制造等重工业厂商,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