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 导言 1.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2.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 ; 第二,如何生产这些物品 ; 第三,为谁而生产这些物品。 3.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4.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类行为作为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 5.微观经济学: 定义: 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主要理论: 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和分配理论。 中心理论:
2、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 定义: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关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主要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和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 中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章 供求的一般理论 1.需求: 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需求的两个条件: 第一,有购买欲望;第二,有购买能力。 3.需求曲线: 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4.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
3、加。 5.需求量的变动: 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6.需求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7.供给: 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8.供给的两个条件: 第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 9.供给曲线: 表示价格和供给量关系的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10.供给理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11.供给量的变动: 当影响需求
4、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12.供给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是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3.均衡价格: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14.支持价格: 定义: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手段:政府收购过剩产品,用于储备、出口或外援。 15.限制价格: 定义: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手段:政府采用配给制(市场上会出现抢购现象和黑市交易) 16.需求的价格弹性: 衡量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
5、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7.需求弹性系数的五种情况: 需求完全无弹性: EP =0。需求曲线成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单位需求弹性: EP =1。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 需求完全有弹性: EP= 。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需求缺乏弹性: EP S,L S,L M; D 区域中的任何一点,表示: I M; 除 IS、LM 曲线上的 E 点外,其他点都表示两种市场都不均衡。 7.IS-LM 分析的意义: 假设 OY1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IS)1是达到充分就业时的 IS 曲线,此时,(IS)1与LM 相交于 E1,实现了两种市场的均
6、衡。 E2虽然实现了两种市场均衡,但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刺激投资,使 IS 曲线由 IS2提高到 IS1,从而实现充分就业下两种市场的均衡。 但利率上升不利于投资,因此,政府还要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的上升。 IS 曲线不变,增加货币供给,使 LM曲线由(LM)1变为(LM)2,此时利率由 r1降为 r2,国民收入由Y1增加到Y2。 这就说明,政府应同时采取刺激投资的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以便既能增加国民收入,又不使利率上升过大,从而实现两种市场同时达到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政府支出(政府
7、购买、举办公共工程与转移支出)与税收。 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政府支出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力量,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政府税收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增加政府税收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政府税收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政府支出与税收作用力的大小除其本身规模外,还取决于乘数大小。 “逆经济风向行事”: 在经济高涨时期对之进行抑制,避免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对峙进行刺激,避免失业。 2.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一些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具有某种自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有助于经济的稳
8、定,对需求管理起到了自动配合的作用。 3.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 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失业救济金、各种福利支出和农产品维持价格。 4.赤字财政: 赤字财政的内容: 由政府发放公债 。 赤字财政的运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当政府支出小于税收时(财政盈余) ,这时国民收入起收缩作用的力量大于对国民收入起扩张作用的力量,国民收入会减少; 当政府支出等于税收时(收支平衡) ,由增税所带来的支出增加会引起私人支出的减少,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一般小于1,这是因为在个人与公司缴纳的税金中并不是全部用于支出,总有一部分用于储蓄) , 所以增加政府的支出对国民收入仍有扩张作用; 当
9、政府支出大于税收时(财政赤字) ,这时国民收入起扩张作用的力量大于对国民收入起收缩作用的力量,国民收入会增加,财政赤字愈大,国民收入的增加愈大。 5.运用财政政策的困难: 首先, 不同的政策会遇到不同阶层与集团的反对;其次,有些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容易,但又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效果;再者,任何财政政策都有一个“时滞”问题;最后,整个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6.宏观货币政策: M0=通货(纸币和货币) ; M1=通货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货币) ;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近似货币) ;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7.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
10、改变准备率和其他措施(第一,道义上的警告;第二,局部的控制:垫头规定;第三,利息率的上限;第四,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第五,控制抵押贷款的条件) 。 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加速扩大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加速缩小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刺激总需求但减小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缩小总需求但防止通货紧缩。 9.菲利普斯曲线: 含义: 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关系的曲线。 图形中的关系: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变得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变得较低,
11、甚至为负数。 10.三种恶化情况: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表明必须用更高的通货膨胀才能换取一定的失业率水平,或者必须用更高的失业率才能换取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从而意味着临界点水平必须提高。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一条垂线: 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再存在交替关系,即无论通货膨胀如何上升,失业率也不会下降。此时,既定的失业率成为经济中无法消除的“硬核”。 第三种:菲利浦斯曲线成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成同方向变动,即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也越高,两者同时增加。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始终是,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2.货币主义
12、的政策主张: 政策主张的基调: 自由放任。 (主要依靠自愿的合作来组织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它维护并扩大人类的自由,把政府活动限制在应有的范围内,使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而不让它变成我们的主义) ; “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 公开宣布让某种给定含义的货币总额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 “收入指数化”的方案: 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来进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是一种自动机制,能够保护国内经济,使之不受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损害; 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最低收入指标(实际收入负所得税税率) 。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G=s/C 或者写成 G
13、C=s 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得出的结论: I=S 2.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既定的合意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所决定的增长率是有保证的增长率时,经济就可以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不一致,经济中就会出现短期波动。 4.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三者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长期波动。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的含义: 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繁荣,既经济活动的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即由繁荣转为萧条的过度阶段;萧条,既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