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贵州省凯里市凯里一中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 150分钟,共 150分。考生注意:1. 答題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 姓名是否一致。2. 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距今两千
2、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 “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
3、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四是精诚观, 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 。他还说:“美只有一种,
4、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 2 -的“自然” “真实” ,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
5、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选自人民日报 ,有时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朴素观的提出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他用“朴” “素”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提出了这一观念。B.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的朴素观,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然、纯真、清廉、平淡、清雅、简洁和诚信的美学观点。C. 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说,朴素美是最高的美,其他民族也大都崇尚这种美,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是其中
6、的典型代表。D.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享乐主义的价值导向所排挤,人们崇尚奢华,奢华生活会腐蚀人心,催生腐败,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朴”和“素”分别指原始状态的木和丝。老子提出朴素观,因为他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的精神所追求的极致。B.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以“见素抱朴”进行美学表达。这种观点逐渐被融入到儒墨等学派的学说中。C.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自然是美的,这种美就该宣示一种真实的美。这里的“自然”和“真实”就是庄子所提出的“朴素”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构建在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
7、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并促进这一使命的实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现实生活层面,道家学派首创的朴素观与儒墨学派创立的节约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与审美观。B. 朴素观作为一种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不仅崇真尚善臻美,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C. 朴素观中“不慕繁华,不贪名利”的思想,到工业社会受到了错误思潮的冲击,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D. 工业文明发展之“殇”逐渐催生了文明与生态共生,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答案】1. B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
8、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 项,缩小范围, “在道德层面发展出一种崇尚天”不当。原文是“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选项中表述为“在道德层面” , “道德”和“精神”的内涵不完全相同。2. 试题分析:C 项, “这里的自然和真实就是庄子所提出的朴素 ”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然 真实 ,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这里的“朴素”不能理解成就是庄子所提出的“朴素”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
9、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3. 试题分析:D 项,原文说“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也就是说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了”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但不能说这三者是由“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
10、“催生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下面小题。- 4 -父亲的教育高中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
11、“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 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一晃 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 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 400
12、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 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 个小时
13、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 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5 -”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地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地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
14、见了瘟神,慌忙离去。“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节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4.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 , “神情古怪”一词表现了父亲看到“我”痴迷于网络游
15、戏的惊诧感觉,还有其他复杂的情感。B. 小说中描写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的慌忙躲避,反映社会中人情冷漠。C.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出方伯伯这一形象丰满的人物,使小说情节具有很强的戏剧性。D.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一课”为题,意在表现父亲对“我”的一次教育。小说以“我”沉溺网络游戏为开端, “我”到处筹钱替父亲还债是小说的高潮。5. 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 ,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6. 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父亲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16、. B 5. (1)伏笔:“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 , “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 ,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态度为后文他就是和父亲共同“演戏”的战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2)铺垫:“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为后文父亲欠费又无力偿还而遭到老板逼迫和路人讥讽作了铺垫。 - 6 -6. 第一种观点:以“儿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始教育,更具认同感;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更具说服力;让“儿子”体会到父亲的煞费苦心和爱子之深,更具震撼性。第二种观点:这种教育方式过程沉重,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消极的体验;这种教育方式单一,必须结合语言教育等其他方式
17、;这种教育方式结果不确定,有可能诱发其他不良后果。(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并表述清晰,即可得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人物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 “反映社会中人情冷漠”错误。这一情节反映的是沉迷游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突出父亲所受到的屈辱,为后文“我”的醒悟做铺垫。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别找出文中“铺垫”与“伏笔”的例子,就要先分清铺垫与
18、伏笔的区别,然后分别找出文中的对应事例进行分析。伏笔是隐性的,小说第二段写了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关注,他总是批评“我” ,大有赶“我”走的意思,他的做法似乎有违常理,但联系后文老板与父亲是战友,并和父亲演戏教育“我” ,就会明白这一情节是为后文埋下的伏笔。铺垫是显性的,如文中交待了“我”经济拮据,生活费都花在了玩游戏上,自己在城里只知道有一个方伯伯,还没有见过面等情况,这就使后文没钱玩游戏又求借无门顺理成章。点睛: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清楚伏笔和铺垫的区别,然后分别找出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列出即可。伏笔和铺垫的区别有: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工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
19、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答赞同父亲
20、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7 -也可答不赞同父亲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如答赞同父亲的教育方式,就要答出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良好效果,如答不赞同父亲这种教育方式,就要答出这种教育方式有哪些副作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结合小说内容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分析要围绕方法与效果来进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国家新闻出版社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 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 10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邬书林:
21、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 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 31个省 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 10年的经验。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邬书林:把
22、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 10年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全民阅读还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平均到每个人,资源就不多了。中国最丰富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
23、有了最重要的资源。你看世界各国,凡是那些善于读书的民族,会读书的民族,重视读书的民族,都是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最典型的是以色列,一个那么贫瘠的国家,没什么资源,可这个民族数千年来坚持的阅读传统,使犹太民族成为世界上不得不公认的伟大民族。同样,俄罗斯、德国也都是阅读大国。中华民族历史上能创造那么繁荣辉煌的成就,和我们重视阅读的传统大有关系。所以,- 8 -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记者:对全民阅读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
24、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 到 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到 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 到 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
25、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 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 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 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 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不过,现在信
26、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 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 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7. 关于我国阅读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
27、确的一项是( )- 9 -A. 邬书林认为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是阅读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B. 邬书林认为我国文盲问题得以解决,是因为解决了阅读问题。C. 邬书林认为 0到 6岁时阅读的启蒙阶段,6 到 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2到 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打好这三个基础,才有可能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D. 中国国民阅读率以比较慢速度在上升,与一些国家相比还达不到他们的 1/10。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记者由李克强总结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 1/10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B.
28、 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读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C. 邬书林认为阅读主要是个人的诗,但是,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 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D. 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追上先进国家的。E. 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9. 记者向邬书林提出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文意概括。【答案】7. B 8. BD 9. (1)全
29、民阅读的具体情况;(2)全民阅读工作的经验总结;(3)国家、政府层面对于全民阅读应做的工作;(4)如何看待国民阅读率低下的问题。【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相对应的语句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 项, “文盲问题得以解决,是因为解决了阅读问题”条件和结果倒置。选项对应的原文为“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 。8. 试题分析:A 项, “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无中生有。E 项,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表述有误,从原文“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
30、为的本质”来看,邬书林不认同这一观点。C 项, “主要是个人的事”不当。原文是“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 “不仅仅是”不能说成“主要是” 。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先将文中记者的提问筛选出来,然后整理,就可得到答案。从所- 10 -给文章来看,记者一共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记者针对“全民阅读”已开展近 10年的情况提出“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的问题,问的是全民阅读的具体情况;第二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第三个问题的核心是“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第四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
31、,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容貌魁伟,有筹策。属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扰乱关右,北海王颢率兵讨之,启思政随军。军事所有谋议,并与之参详。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及登大位,委以心膂。迁安东将军。预定策功,封祁县侯。俄而齐神武潜有异图,帝以思政可任大事,拜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思政乃言于帝曰:“高欢之心,行路所共知矣。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关中有崤、函之固,一人可御万夫。且士马精强,粱储委积,进可以讨除逆命,退可以保据关、河。宇文夏州纠合同盟,愿立功效。若闻车架西幸,必当奔走奉迎。藉天府之资,因已成之业,一二年间,习战阵,权耕
32、桑,修旧京,何虑不克。 ”帝深然之。大统之后,思政虽被任委,自以非相府之旧,每不自安。及河桥之战,思政下马,用长槊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时陷阵既深,从者死尽,思政被重创闷绝。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衣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仍镇弘农。思政以玉壁地险要,请筑城。即自营度,移镇之。迁并州刺史,仍镇玉璧。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以全城功,受骠骑大将军。十二年,加特进、荆州刺史。州境卑湿,城堑多坏。思政方命都督蔺小欢督工匠缮治之。掘得黄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曰:“人臣不宜有私” ,悉封金送上。太祖嘉之,赐钱二十万,思政之去玉璧也,太祖
33、命举代己者,思政乃进所部都督韦孝宽。其后东魏来寇,孝宽卒能全城。时论称其知人。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选自北史 列传第五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B.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 11 -其才/C.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凡所举荐/威得其才/D. 初思政在荆州/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置三十余城并/当冲要之地/
34、凡所举荐威得其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是官职的任免调动常用词,语义包括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这里是升职。B. 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都是官职名称,大都督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者,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南宋时亦偶有用都督、同都督,督视各路兵马等,为执政官出任临时统帅之称。C.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招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近幸则多支帝王对嫔妃而言。D. 大统有天下一统,成就帝业之意,也可指军队统帅或者僧侣名。文中指天下统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5、( )A. 孝武帝登基之前就听说王思政有才能,对他非常好;孝武帝登基后,更是把重要的部门和职位委任给他。B. 王思政向孝武帝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不如放弃洛阳,退守关中,时机成熟后再作打算,孝武帝非常赞同这一观点。C. 王思政认为玉璧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很重要,请求筑城为防御准备,他不但自己守住了玉璧,而且他推荐的韦孝宽也成功地守住了。D. 王思政在河桥一战中身先士卒,深入敌人阵地,他身边的人都死了,他故意穿破旧的衣服和盔甲,让敌人以为他不是将帅,才免于一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魏孝武在藩,素闻其名,乃引为宾客,遇之甚厚。(2)思政之去玉璧也,太祖命举代己者,思政乃
36、进所部都督韦孝宽。【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当时,北魏孝武帝还在封地为王,一向听说他的名声,于是招过来做自己的宾客,对待他很优厚地。(2)王思政离开玉璧的时候,周文命令他推举代替自己的人,王思政就举荐所部都督韦孝- 12 -宽(代替自己) 。【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由上文可知, “思政”是人名,全名王思政,故“初”应表时间,指当初,所以“初”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A项和 D项。再比较BC两项, “自武关以南延褒一千五百里”指的是地域,意思是从武关向南绵延一千五百里地,中间不能断开;而“所举荐”是所字结构,意思是推荐的人才,其后应
37、断开,故答案应为 C项。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11. 试题分析:C 项, “招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近幸则多支帝王对嫔妃而言”不当
38、。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2. 试题分析:D 项, “河桥一战中他故意穿破旧的衣服和盔甲”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衣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 ,意思是王思政久经沙场,每次出战只穿着破旧的铠甲,敌人怀疑他不是将帅,所以多次幸免于难。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无中
39、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素” ,向来、一向、素来;“引” ,延请、招过来;“遇” ,对待。 (2) “去” ,离开;“举” ,推举、推荐;“进” ,举荐、推荐。参考译文:- 13 -王思政字思政,是太原祁人。容貌魁梧伟岸,有运筹帷幄的智谋。万俟丑奴、宿勤明达等
40、人扰乱关中,北海王元颢领兵讨伐,奏请朝廷,让王思政随军。军中所有的谋划,都请他参加。当时孝武帝还在藩国为王,早就听说了他,便聘请他为宾客,对他的礼遇甚为优厚。孝武帝登皇帝位,把他看作心腹。任命他为安东将军。由于参与册立帝位有功,他被封为祈县侯,任武卫将军。不久高欢暗中图谋废去孝武帝,孝武帝因为王思政可以担当大事,便封他为使持节、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领皇宫的宿卫军。他便对孝武帝说“:高欢的野心,路人皆知。洛阳四面受敌,不是建功立业的地方。关中有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屏障,一个人可以抵御一万个人。而且兵强马壮,粮食储备积累了很多,进可以讨伐除掉逆贼,退可以据守关、河。宇文泰聚集盟军,愿意为朝廷立功效
41、命。如果听说您要西去,他一定会奔走迎接。凭借那里丰富的资产,依靠原有的根基,用一、两年的时间学习战阵、勉励耕植种桑、修复长安旧京,何愁不会拥有天下。 ”孝武帝很是同意他的意见。大统年以后,他虽然被朝廷委任职务,却自认为不是宇文氏的旧吏,心中常不自安。等到河桥之役,他被敌人包围,便下马用长矛左右横刺,每一枪都刺倒好几个敌兵。这时,他陷入敌阵已经很深,跟从他的人全部牺牲,他身受重创晕倒在地。王思政久经沙场,每次出战只穿着破旧的铠甲,敌人怀疑他不是将帅,所以多次幸免于难。他奉命镇守弘农。他认为玉壁地处险要,请求在那里修筑城池。他亲自规划经营,城池建好后便驻扎在这里镇守。大统八年,东魏军队又来侵犯,王
42、思政早有防备的准备,敌军日夜围攻城池,始终不能攻克。因保全城池的功劳,他被授予骠骑大将军。大统十二年,朝廷加封他为特进、荆州刺史。荆州境内地势低洼潮湿,城墙壕堑多有毁坏。他命都督蔺小欢督领工匠修缮。工役施工时掘出黄金三十斤,夜里悄悄给他送去。天明,他召来佐史,拿来黄金让他看,说:“做臣子的不应该有私心。 ”全部把黄金封上送交朝廷。宇文泰夸奖他,赐给他二十万钱。他要离开玉壁,宇文泰让他举荐接替他的人,他便推荐部下的都督韦孝宽。后来东魏军队前来侵犯,韦孝宽保全了城池,人们都称赞思政举荐得人。当初,王思政在荆州,从武关向南绵延一千五百里地,建立了三十多座城池,并且当时交通发达的地方,凡是他所推荐的全
43、部都是有才的人。(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各小题。重游开元寺戏题壁(明)王守仁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14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注: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 ,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历史上王阳明的政绩不少,哲学成就也颇高,但是因为他在仕途上的受挫, 所以相比于政治家, 作为思想家的王阳明成城更高。而他“言行一体”几近
44、圣人, 所以所史评价极高。解: 通“懈” 。酲:chng,喝醉了神意不清。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诗艺术上不为世风所染,推陈出新。在明代诗歌创作以复古为习尚的大环境下,开明申期之后,秀逸俊爽的一代诗风。B. 诗人在三四句阐述了自己做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养家小获取俸禄,所以更今不能辞官归隐。C. 诗人说自己已经是三月第二次来开元寺了,寺庙僧人都已经对他厌倦,所以没有开门。山中的精灵嫌弃他是一个俗人前来, 溪面吹起的风也仿佛是拦着路让他回去。D. 诗人认为富贵对于人来说,如同酒至半酣要以酒解酒,越富裕要求就会更多。读书之人清醒地面对现实后,还是得为五斗
45、米折腰,所以读书人不要去追求富贵,不要做官。E. 诗中充满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寻求精神自由心路轨迹。15. 这言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此诗表达了王守仁深陷宦海的无奈,盼望纵情山水与天地自然亲近的愿望。诗中第五到八句说道仿佛不仅寺院的僧人,连山中精灵,溪水,微风都不欢迎粗鄙或不够富贵之人。实际上呢,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最后两句诗歌说,如若能看淡功名利禄,自然能在山水间惬意,自然有闲适的心境。【解析】14. 试题分析:B 项, “诗人在三四句阐述了自己做官的主要原因”不当。诗人只是戏言自己是为了养家小获取俸禄才没有辞官,并非是自己做官的主要
46、原因。D 项, “读书人不要去追求富贵,不要做官”不当。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你难道不知道,富贵对于人来说,如同酒至半酣要以酒解酒,越富裕越求更多。读书之人清醒的面对现实后,还- 15 -是得为五斗米折腰。诗人用以酒解酒比喻非常荒谬,但是没有说读书人不要富贵,不要做官。15. 试题分析:“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努力不懈的办完了公事,前去游山时又去寻找开元寺,表达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还要为了养家小获取俸禄,所以至今不能辞官归隐,表达出诗人不能归隐的无奈。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已经是三月第二次来开元寺了
47、,寺庙的僧人都已经对我厌倦了没有开门;“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山中的精灵定然是嫌弃我这一俗人前来,溪面吹起的风也仿佛是拦着路让我回去,似乎佳境僧和山中景物都不欢迎诗人来到。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不如闲适惬意的游历于山水之间,名利对于我来说有何用,表达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之情和渴望归隐的思想。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和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景语。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
48、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烦闷、恬淡、闲适、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意在告诫人们不要惋惜过去,放眼未来,为时不晚。 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 。 (2)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 。(3) 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最色的句子是_,_,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是将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答案】 (1). (1)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2)
4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3)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悟、已、谏、誉、劝、沮、霞、鹜。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17. 依次境入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时常酒后驾车,不顾及后果,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华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10 月 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架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 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憧憬”一词中的“憧”字读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