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16379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十二五”时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化市情认识,抓住和用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

2、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 2000 亿、3000 亿两大台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经济规模快速壮大。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3241.49 亿元,年均增长 14.5%,是 2005 年的 2.47 倍。人均 GDP 达到 5790 美元,是 2005 年的 2.67 倍。完成财政总收入 510.78 亿元,年均增长 27.3%,是 2005 年的 3.1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3、收入 241.8 亿元,年均增长 33.3%,是 2005 年的 3.31 倍;支出达到 371.65 亿元,增长 34.2%。投资消费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 1 万亿元,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 4 倍;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611亿元,年均增长 18.9%,是 2005 年的 2.4 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十一五”末,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 1620.7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50%;实现工业增加值 1006 亿元,是 2005 年的 2.4 倍;三次产业结构由 542.552.5 调整为 4.343.552.2。开发新区作用凸显。开发

4、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持续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市的 35%和 75.6%,成为全市推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城乡面貌极大改善。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立了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城市特色逐步彰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395 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 2005 年的 63.3%提高到 2010 年的 70%。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 1800 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铁路路网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铁路六大客运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重要的节点城市

5、;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形成,地铁一、二号线全面开工建设,二环路实现立交化,三环路主线贯通,断头路基本打通,人均道路面积 14.8 平方米。农村公路建设改造 8400 公里,基本实现平原区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市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 186.35 万吨,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燃气普及率达到 95%,污水处理率由40%提高到 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3%,供电能力日最大负荷达到 369.6 万千瓦,比 2005 年增加 128.4 万千瓦。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

6、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和增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 45%,绿地率达到 31.97%;大力实施“碧水工程”, 开展渭河西安城市段、浐灞河全流域、沣河流域等水系生态综合治理,一大批城市生态公园相继建成,增加各类水面 2 万多亩。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 14.1%和 22.1%。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04 天,比 2005 年增加了 14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改造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 120 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工作,和 30 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开工面积约 4000 万平方米,已回迁居民14.52 万人。区

7、域改造进程加快,启动实施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朱宏路、解放路、东大街、小寨商圈、土门地区等一批区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铁路沿线多年来脏乱差面貌。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市民幸福感明显增强。全市民生方面总投入达到 185.1 亿元,增长 27.2%。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称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2244 元和 7750 元,年均增长 17.3%和 23.5%,分别是“十五”末的 2.3 倍和 2.24 倍。五年城镇新增

8、就业 56.1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建人力资源市场 14 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80.82 万人。累计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 7.97 亿元,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创业型试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 187.03 万人、130.11 万人、364.4 万人、109.45 万人和 87.72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 387.39 万人。经济适用房累计完成投资 144 亿元,累计竣工 815 万平方米,解决了 9 万户单位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

9、题。廉租房建设进程加快,累计保障家庭20017 户。32 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累计投入 244.2 亿元,完成全市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建成 99 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 137 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0 所薄弱学校治理和 201.8 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蛋奶工程”,惠及农村学生 25.1 万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 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 98%以上,初中升学率达到 90.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启动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10、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7.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 8 个区县文化馆、6 个区县图书馆和 79 个街道、乡镇标准文化服务站,完成 1696 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大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半价公交、免费公厕、放心馒头、蔬菜早市、便民市场、新殡仪馆等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完成 265 户国企改制,安置职工 17.9 万人,国企改革完成面累计达到 98.5%。组建了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和市水务集团,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

11、革加速推进,西安秦腔剧院、歌舞剧院等事业单位完成改制,成立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区县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完成新一轮市、区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政府机构精简至 41 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卫生等公益服务事业机构得到加强。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户籍一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57.67 亿美元,年均增速长 20.65%,是“十五”期间的 3.89 倍;累计实际利用内资3150 亿元,年均增长 19.24%;累计自营进出口总额 224.29

12、亿美元,年均增长 30%,是“十五”期间的 5 倍。世界 500 强企业在西安设立 123 家企业或办事机构,与 18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贸易往来。西安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贸易额居西部 15 个出口加工区第 2 位,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接待海内外游客 5285 万人次,是 2005 年的 2.35 倍。实现旅游总收入405.18 亿元。韩国总领事馆、泰国驻西安领事办公室相继设立,国际友好城市达到 20 个。欧亚经济论坛机制形成和 201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申办,使西安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第二章 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

13、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

14、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西安也进入了人均 GDP 从 5000 美元到 1 万美元的关键转型发展时期,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全面启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环境,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一是要抓住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提出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和完善亚欧大陆桥,积极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充分发挥陆路口岸的重要作用,打开陆路开放的国际通道,强化与东中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联系,将西安打造成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战略

15、高地。西安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和重大作用,为西安发挥自身作用,获得国家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二是要抓住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一高地四基地”的功能定位,赋予了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定位,把西安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方面先行先试,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积极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推进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这都为西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要抓住加快兑现城市价值的机遇。

16、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和发展,我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在兑现人文、科教、产业、区位等方面优势的时机更加成熟。西安旅游的井喷、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西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西安强大的文化优势等方面,都显示出我市的优势与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重点相契合,顺应了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在城市竞争中更容易抢占先机,为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规模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产业聚集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不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适应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需要;城

17、市建设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就业压力较大,群众看病、上学、住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城市建设管理中还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业投入依然不足,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不强,农民收入还比较低;政府公共服务、公务员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为西安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第三章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

18、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产业支撑、板块率先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人文、科教、产业优势,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体系,着力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基本要求是:坚持率先发展。立足西安综合优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做大经济总量,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良好势头,尽快缩小和其他发达城市的差距。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增

19、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率先在转变发展模式、完善体制机制、突破资源瓶颈、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和谐发展。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富民、惠民和安民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使全市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增强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西安在科技教育、区位优势等资源禀赋,利用国家赋予我市先行先试的机遇,加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教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创造性的发展口岸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

20、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轻快速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西安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坚持开放发展。把西安的发展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配置西安的发展资源,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把握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创造良好的吸引外资环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西安发展腹地。第四章 主要目标按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相衔接

21、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推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全国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西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力争建成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西安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华夏历史文明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西安的人文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初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 2015 年,全市生产总值比 2010 年翻一番,年均增长

22、 1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500 亿元,年均增长 16%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新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 2015 年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到 2015 年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6%;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到 2015 年五大主导产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3%;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到 2015 年,外贸依存度达到 25%以上。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建设创新型的国际化大都市,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 2015 年全市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5

23、.5%。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 13%,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5.6%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8%,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5%。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以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口 10 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

24、化水平达到 75%。第二篇 构建特色鲜明的都市框架,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拉大城市骨架,完善主城区服务功能,培育和建设三个副中心城市、五个城市组团和一批重点小城镇,把副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纳入城市建设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适宜人居、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塑造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风貌。第五章 打造大都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体系推进城市发展空间向更大范围拓展,逐步实现主城区与城市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形成一城多核、山水同构、组团发展,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体系结构。一、明确主城区规划格局坚持超前科学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北跨渭河,使渭河成为城中河

25、;南至潏河,使城市和秦岭相融合;西连咸阳,实现西咸一体化;东接临潼,拓展城市空间”的格局。主城区要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标准,发展和培育城市的主导功能。发展和强化商务商贸、研发创新、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教育卫生等功能,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各类人才集中、资源要素富集的核心区域。二、加快建设 3 个副中心城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阎良、临潼、户县三个副中心城市。把副中心城市纳入全市城市建设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副中心城市。三、启动开发 5 个城市组团规划建设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

26、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打造区域特色,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市产业、要素、人口集聚新兴城区。四、积极培育 60 个重点镇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统一规划、配套建设、扶持产业,重点打造滦镇、新丰、草堂等60 个中心镇,引导周边人口和特色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形成品牌突出、个性鲜明、功能独特、经济较为发达的重点镇。第六章 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化水准和现代化水平。到 2015 年,城市基础设施要达到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上游水平。一、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构建都市区对外 2 小时辐射圈、内部 1 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