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开刘备画皮一, 汉室宗亲刘备逐鹿天下所仰仗的资本是所谓“孝景皇帝阁下玄孙,中山郡王之后” 。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边,但我总觉得听起来很是别扭。有些问题本来该是怎样就是怎样的,比如说你是个人,是个男人,这本不需要解释的,可如果你见人就说,我是人,是个男人,对于听的人来说恐怕就要产生许多暧昧的疑问来。刘备的这种做法是惟恐别人不相信,说到底,也是自己的信心不足。如果事情真的简单到你是不是人,是不是个男人这种地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去考虑它。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来,所谓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还需要解释吗?想当初讨伐董卓时,袁绍之所以被选为盟主不过是靠了祖上“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福荫罢了。而刘备区区一个织席
2、贩履的市井之徒想要争霸也就只好打他死去的先人主意了。可是刘备虽然号称皇叔,毕竟还是底气不足的。究竟是不是皇族后裔,今人看来也许并不重要,可是在当时却涉及正统的问题,这对于招兵买马,参与争霸有莫大的好处。所以他才会当作救命草一般死死抱住不放。须知即便是混帐如袁术想称帝还寻出了个:“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的理由呢。然而,对于他的所谓皇叔身份,当时许多人却并不当作一回事。曹操就评价他:“沛郡小辈,妄称皇叔。 ”嘉靖本“舌战群儒”中陆绩说道:“汝刘豫州虽中山靖王苗裔,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履之庸夫,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的反驳只是:“至于吾主,纵非刘氏宗亲,仁慈忠孝,天下
3、共知,胜如曹操万倍,岂以织席贩履为辱乎?”如果刘备真的是所谓的汉室宗亲,那么孔明一定不会放过这一点的,又何需“纵非”之说。到了毛本孔明的话被改为“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这正可以作为明证。 (按:通常所谓三国演义指的是清人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删改后的本子,但嘉靖本应该更接近罗氏原著或说更接近于史实。 )对于刘备的宗亲身份,我们可以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所谓“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云云,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汉献帝早已是个傀儡,突然有个所谓的皇族宗亲冒出来,哪里还管他是真是假,你既然号称皇族,那一定是会帮我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
4、,朕有助矣! ”)我的帝位生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又哪里还在乎一个封号呢?可惜糊涂浪子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否则,哼,什么皇叔呀,当个皇爷爷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这样的话,嘉靖本里有 11 处提到,包括诸葛亮也曾经说过。可是到了毛本就删得一干二净了。可见,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本里,诸葛亮等人也并不把刘备的皇室身份当回事的,否则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了。然而,既然如此,刘备称帝是因为有了口实,那么曹魏政权的“禅让”称帝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毛宗岗父子却是强烈拥刘反曹的,甚至称曹操为“古往今来第一大奸臣” 。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删改。我们现在所
5、读到的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删改过的东西,已非罗氏作品原貌。蜀汉正统论始于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到了朱熹通鉴纲目就几乎完全确立了。然诚如毛泽东所言, 三国演义除了受传统观念影响外,因为“继承了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罗贯中以蜀为正统。 ”而东晋其实情况与南宋相同。老百姓注重的是其故事性,决不至于还会每人买几本三国史书研究研究的。诚如清魏裔三国问答序所言:“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 为刘备寻一个正统出身,也是为了所谓的蜀汉正统制造条件。正如刘邦是他妈与龙有什么说不清楚的关系而后生出来的一样,所谓皇叔云云,根本也就无稽。二,裹挟百姓三国群雄中,刘备是以仁义作为旗号的。隆
6、中问对时诸葛亮曾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故可知,所谓仁慈云云,不过是一种装点门面的幌子而已。刘备战败逃跑以三千多兵士却带着十数万百姓,每日只行走十里,好似今天人们团体旅游一般。姑且不论其是否有可能性,我们仅从其意图来加以分析。刘备逃跑还带着这么多百姓,从兵家角度来说,是为不智。如果被曹操追上,不但自己可能性命难保,而且还带累了百姓。故这一切不过是邀名的手段而已,只是风险大了一点。可是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连块藏身之地都没有,也就难怪他会采取这种光棍的手段了。话又说回来,即使他不带着这些百姓,以曹操之智,必不至于残害百姓(曹操大多数时候还是比较爱护百姓的
7、详见糊涂浪子胡批三国之曹操篇 ) ,但是百姓随军后如果路上发生战争(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 ,那么伤亡最大的还是百姓。所谓“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云云,滑稽得几似天方夜谭。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是得过且过的,逆来顺受是一种传统,而且向来安土重迁。这么多百姓会随着这些吃了上顿没下顿,刀头舔血的强梁如丧家之犬一般四处奔走,实在可笑得有些幼稚了。十数万百姓拖家带口,随着仅仅三千多兵士而且连根据地都没有同时后面还有数十万精兵追赶的土匪,这莫说是在兵慌马乱的三国时代,任何时候在哪里都不可能发生。老百姓最讲究实在,谁强谁弱,连瞎子都看得出来。老百姓真的会跟着这个自身难保的所谓皇叔放弃自己本来的家么?更何况,区区一
8、个刘备又有什么资格,什么力量让这么多百姓对他如此死心塌地呢?好吧,退一万步,就算有这样的事吧?他刘备自信能够给百姓带来安乐吗?一旦被曹操追上,他能保护得了百姓吗?且看此事结果。曹军追来,当阳一战,刘备撒腿就跑。哪里还管什么百姓呀。停下来的时候, “看手下随行人,只有百余骑” 。可以想象,这百余骑里绝对没有一个百姓。老百姓又哪来的马骑呀?士卒且不保,何况百姓?刘备当初携民渡江时在船上看见百姓遭受苦难, “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让老百姓感动得无以复加。可是,此时那么多跟随他的老百姓生死下落都不明,他却连一句遗憾的话都没有了,这也就是刘备所谓的仁慈呀。说实话,就
9、算不带百姓,刘备也未必能逃得掉。既然如此,还不如带着这挡箭牌。带着百姓,其根本目的就是想昭告天下,我刘备行的是仁义,为的是天下苍生。想那大耳贼,以区区三千兵士,而且还是“召新野之民”零星凑出来的,本来就没指望能战胜曹操。打不过就跑啊,当然,能够逃脱更好,不然的话,反正是逃不掉,你曹操有种就把这些跟着我的百姓一起都杀了。看天下人怎样唾骂你!或者,我就带着这么多百姓一起投降,你他妈的也不能拿我怎么样。老子对外还可以声称是为了百姓而投降,那你曹操就更不能杀我了。当然,实在不行,死了也就算了。好歹也混个好名声。上文不是说了吗?刘备身上还是有些光棍特色的。织席贩履的小市侩嘛!比那水浒传里泼皮牛二本也不逊
10、色多少。乖乖,果然好计策!三,三让徐州刘玄德三让徐州实为让德典范,风头甚至盖过了真正意义上三让徐州的陶谦。最后稳做徐州之后遇上逃难而来的吕布,甚至也还来了个两让徐州。这段文字犹为精彩,下面糊涂浪子对其稍加点评,且不管是否有道理,至少可以作为逆向思维的一种参考。三国演义十三回载“(刘备)将牌印送与吕布(伪善,假作人情。若真以徐州付此人,不但自己心不甘,也是对陶谦不起,对百姓不起且做好人,恶人自有关张在,唱双簧的好手) 。吕布却待要接(傻得可爱,让人哭笑不得) ,只见玄德背后关张二公各有怒色(据此可见吕布之愚,又可知刘备早先何以三让徐州) 。布乃佯笑曰:“量吕布一勇夫,何能做州牧乎?” (倒也不太
11、傻)玄德又让(过分了) 。陈宫曰:“强宾不压主,请使君勿疑。 ”(倒也理解刘备之心)玄德方止(仔细,仔细!可见其假,可见其心) 。后吕布终于趁虚夺得徐州,请回刘备,却也“假意仍让玄德(痛快!) ”“玄德力辞(痛,不快!吕布之死或与此有关) ”。李贽(也许是叶昼假托李贽之名写的)曰:“刘玄德不受徐州,是大奸雄手段,此所以终有蜀也。盖大贪必小廉,小廉之名既成,大贪之实亦遂得也。奸雄举事每每如此,非常人所能知也。 ”毛宗岗曰:“刘备之辞徐州,为真辞耶?为假辞耶?若以为真辞,则刘璋之益州且夺之,而陶谦之徐州反让之。或曰:辞之愈力则受之愈稳。大英雄人,往往有此算计,人自不知耳。 ”嘉靖本三国演义里“陶恭
12、祖三让徐州”时,刘备不受,甚至要“掣剑自刎”则更加假得让人牙根发痒了。毛宗岗大概也觉得这里显得太不真实了,所以就把它删去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价三国演义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糊涂浪子按:三国演义的前身三国志平话中孔明“本是一神仙”能“呼风唤雨” “撒豆成兵” )可谓一语中的。前人之说备矣,兹不赘述。四,称帝野心刘备口口声声要“匡复汉室” ,其实他的所谓“匡复”是以自己当皇帝为最终目的的。这一野心(理想)从幼时就暴露出来了。他曾经指着家旁的大桑树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其心可诛,灭门之罪!)另外,他的长子次子分别叫做刘封刘禅。众所
13、周知,封禅乃是天子的特权。由此可以看出刘备早有称帝的野心了。刘封其实是刘备的义子,本名寇封。当初认义子的事还曾经遭到关羽的反对。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载:“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可是刘备执意不听。初次见面,一语未曾交谈,却不顾结义兄弟的反对,非要认作义子不可,我猜想那一定跟他的名字有关。或许刘备野心流露害怕别人议论所以准备以此作为借口吧。怎么说他也只是个义子而已,而且最后结果还是被刘备杀了。至于既然如此奸恶伪善,那又何必非要在儿子的名字上露出马脚呢?我估计是为了像勾践卧薪尝胆一般时时提醒自己,甚至也可能为后来蜀中臣僚上表催他即皇帝位作个铺垫。当真有如此眼光,那么刘备也就真
14、可以称得上是个人物了。我为什么非要说他奸恶伪善呢?实在这不由得我自己,因为事实本就如此。想当皇帝并不为过,可是“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这就很让人如吃了苍蝇一般的恶心。且让我举出两个例子来。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刘备杀刘璋部将杨怀高沛,夺得涪水关:“次日劳军,设宴于公厅。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然第六十回还口口声声:“刘季玉与吾同宗,不忍取之。 ”“刘季玉与吾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 ”说实在的,刘璋此人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如曹操所云“守成之
15、犬”但也并没有什么恶名。刘备前者假惺惺的讲究同宗之谊,随后就夺了他的地盘,把他赶走了,还厚颜无耻地说“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 ”而这里为了替自己的行动找个借口就把他比作了商纣王。其实他每夺一人城池就会编一套说辞,真不愧是手工业者出身,好技术!编席子厉害,编谎话更厉害!再看后面,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曹操加魏王,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公元二二零年冬十月二十九,曹丕代汉称帝。消息传到蜀中,群臣上书报献祥瑞,刘备喜气洋洋,终于有了出头鸟了(刘备之为奸雄实在是懂得为奸之道,称王称霸都不肯当第一,却又紧随其后) ,我也不必担心别人议论了,立马准备称帝。此时“益州前部司马费诗上书曰:殿下以曹
16、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见司马光资治通鉴 。 三国演义为了美化刘备,将这一段改了很多。但也恰恰体现了刘备真实行为的不堪。 )这个费诗也真够愚的了。刘备终身的梦想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个机会,况且,有曹丕称帝在前,我也不致贻人口实,何乐而不为,你这家伙真是没有眼色。所以“王不悦,左迁诗为部永昌从事。 ”永昌距离成都八百公里,中隔万山,是当时中国地势最险恶的地区之一。故而,这其实是一种谋杀性的放逐。目的仅仅是
17、为了报复费诗在称帝问题上的唱反调。刘备之为人可见一斑。公元二二一年,夏,四月六日,刘备即皇帝位。五,刘备其人糊涂浪子对刘备没有什么好感,为免议论失之偏颇,且不乱加一字,公道自在人心,以下引文全部出自三国演义 ,我们且不管历史,就看看这尊刘抑曹的小说里所透露出来的刘备假面具之冰山一角。对于刘备,时人的评价大多只有两个字:“枭雄” 。第三十四回蔡瑁即曰:“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患。 ”第四十五回周瑜曰:“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 ”第六十回“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的王累劝阻刘璋迎刘备入川时说:“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今若召来,
18、西川休矣!”曹操评价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 ”吕布为曹操所擒,对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 。可是接着当曹操问怎么处理吕布时,刘备却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就送了吕布的命。连将死的人都骗,可见这人卑劣到了何等地步。如果直接不答应倒也罢了,可是他却当面做好人,接着(甚至是当面)就捅刀子。难怪吕布会骂:“是儿最无信者。 ”接着又问了一句:“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此时岔入张辽之语,不曾写到刘备说话,大概也是无言以对吧?作者这里也不曾刻画刘备的具体表现,实在是一大可惜之事,可惜,可惜呀!第四十四回孔明建
19、议取荆州,刘备答:“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 ”“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称帝后,还假惺惺的说:“陷孤于不义,皆卿等也。 ”好像是别人逼他当的皇帝似的。糊涂浪子日记里曾经写过的一段话可以移过来放到这里。 “宋太祖黄袍加身所谓迫于形势云云,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政治手段而已。他如果没有这个心,手下人也就绝对不可能有这个胆。中国历史上偏偏人人都喜欢这样,明明知道骗不了人,可总得有个说法以为口实,正如刘备的所谓汉室宗亲一般。 ”后记评论三国者往往会混淆了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往往以历史结合小说来评价人物或事件。但这是极不合理的。毕竟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二者其实是不能混淆的。但正如糊涂浪
20、子在所谓文人一文里所写的一样,善知人而不善自知,往往我自己也会落到这个陷阱里。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评论三国不能忘了历史,可是毕竟还是这本“言不甚深,文不甚俗” ,号称 “天下第一才子书” (毛宗岗语)的小说影响太大,评论历史又总脱不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我写这两篇文章费了不少的心思,真正有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的感觉。其实本来没准备这么早就开始写这个胡批三国系列的,毕竟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水平和阅历加上资料等等都还不到能够很好驾驭它的程度。只是想记录一些我自己觉得有些意思的想法作为以后写作的资料,谁知道欲罢不能了。虽然写出来之后自己看了也不大满意,但也只能如此了。 糊涂浪子 2005 年 3 月 25 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