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任洪生 编写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82 目 录 前 言.1286 第一章 绪 论.1288 第一节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288 一、世界经济的含义.1288 二、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1288 三、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1288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288 一、世界经济的分期.1288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1288 三、世界经济的发展.1288 第三节 现代世界经济的结构.1289 一、现代世界经济结构的格局.1289 二、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内部关系.1289 思考题.1289 参考文献.1289 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的形成.
2、1290 第一节 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1290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回顾.1290 二、新技术革命的内容.1290 三、新技术革命的特点.1290 第二节 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90 一、新技术革命发生的领域.1290 二、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91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1291 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1291 二、新技术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1291 三、新技术革命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291 思考题.1292 参考文献.1292 第三章 分工理论.1293 第一节 分工的代表性理论.1293 一、国际分工.1293 二、国际分工的主要理论.1
3、293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作用.1293 一、国际分工的作用.1293 二、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94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1294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1294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1294 第四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1295 世界经济概论 1283一、国际分工是历史的发展趋势.1295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1295 思考题.1295 参考文献.1295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1296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96 一、国际货币体系.1296 二、几种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1296 三、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经济的影响.1296 第二节 布雷
4、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1296 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1296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296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1297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1297 第三节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状况及前景.1297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97 二、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不同主张.1297 思考题.1297 参考文献.1298 第五章 国际信贷体系.1299 第一节 国际信贷概述.1299 一、国际信贷.1299 二、资本国际流动出现了新特征.1299 第二节 利率、汇率和国际信贷资本的流向.1299 一、利率和汇率.1299 二、汇率对信贷的影响.130
5、0 第三节 国际信贷的主要形式.1300 一、国际信贷的主体.1300 二、国际信贷的主要形式.1300 思考题.1300 参考文献.1300 第六章 商品的国际化.1301 第一节 世界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1301 一、世界市场.1301 二、国际市场价格.1301 三、世界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关系.1301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矛盾和斗争.1301 一、国际贸易.1301 二、二战后国际贸易的特点.1301 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形式.1301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矛盾.1302 思考题.1302 参考文献.1302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84 第七章 资本的国际化.1
6、303 第一节 资本的国际化及其循环运动.1303 一、资本国际化.1303 二、资本国际化的表现形式.1303 第二节 资本国际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303 一、资本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1303 二、资本国际化的原因.1303 第三节 资本国际化对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1304 一、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形成的影响.1304 二、二战后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304 思考题.1304 参考文献.1304 第八章 生产的国际化.1305 第一节 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原因.1305 一、战后跨国公司的基本要素.1305 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表现.1305
7、三、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1305 第二节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1305 一、加速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305 二、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1306 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306 四、对国际金融的影响;.1306 五、对社会、政治的影响。.1306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1306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1306 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1307 三、西欧的对外直接投资.1307 四、日本的国际直接投资.1307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1307 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1307 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
8、外直接投资现状.1307 思考题.1307 参考文献.1307 第九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1308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308 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内容.1308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308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1308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趋势.1308 一、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历史因素.1308 二、发达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1309 三、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历史趋势.1309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1309 世界经济概论 1285一、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历史因素.1309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1309 三
9、、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1309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1309 思考题.1310 参考文献.1310 第十章 南北关系问题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1311 第一节 不平等、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关系. 1311 一、南北关系问题. 1311 二、国际经济旧秩序的特征. 1311 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后果. 1311 第二节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 1311 一、国际经济新秩序. 1311 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原则. 1311 第三节 南南合作及其前景.1312 一、南南合作.1312 二、南南合作的困难.1312 三、南南合作的前景.1312 思考题.1312 参考文献
10、.1312 附 录.1313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86 前 言 世界经济,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及其矛盾运动而构成的经济体系。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表现在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方面,由此把各国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军事、外交和其他国际问题的基础。因此,了解当今世界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必须清楚当今世界经济问题。本大纲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其主要目的除了向学生介绍世界经济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清楚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新问题,让学
11、生不仅对国际经济有着鲜明的历史感,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感,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主要考察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其中包括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过程。本课程分为三个大部分,即世界经济的形成、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关系。第一部分,世界经济的形成主要包括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包括国际分工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第二部分,论述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包括战后世界经济的出现的新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等;第三部分是世界经济中的南北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涉及到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 本教学大纲是根
12、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和审定的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而制定的。本教学大纲是为国际政治类专业“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本大纲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研究所任洪生副教授主编。 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世界经济概论是我校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世界经济概论的学习,掌握和理解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逻辑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世界经济现象,以对世界经济现实有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认识。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世界经济概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分析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国
13、际贸易体系、国际分工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直接投资、以及世界经济中存在的南北矛盾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学的政策分析方法和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世界经济概论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分析某些国际经济现象。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因此,要学好世界经济概论,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同时,世界经济概论又是一门导论性课程,所以它与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密切的前后关系,世界经济概论从一个较为概括的角度阐述了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形成
14、。其难点在于,如何从一个动态的角度理解这些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形成。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分为三个大部分,即世界经济的形成、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关系。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主要包括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包括国际分工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界定世界经济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掌握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了解认识现代世界经济的结构,学时两课时。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的形成,具体内容包括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
15、展状况,学时两课时。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分工理论,具体内容包括国际分工的代表性理论、国际世界经济概论 1287分工的作用和国际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学时四课时。第四章是国际货币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学时四课时。第五章的内容是国际信贷体系,具体包括国际信贷概述、利率、汇率和国际信贷资本的流向和国际信贷的主要形式,学时四课时。第六章是商品的国际化,具体内容包括世界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矛盾和斗争,学时四课时。 第二部分(第七章至第九章),论述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包括战后世界经济的出现的新问
16、题、国际直接投资等。第七章是资本的国际化,具体内容包括资本的国际化及其循环运动、资本国际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资本国际化对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学时四课时。第八章是生产的国际化,具体内容包括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原因、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学时四课时。第九章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具体包括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学时四课时。 第三部分(第十章)是世界经济中的南北问题,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涉及到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问题。第十章是南北关系问题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具体内容包括不平等、不合理
17、的旧国际经济关系、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和南南合作及其前景学时四课时。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88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世界经济的含义 世界经济是指世界范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 二、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概论主要介绍战后世界不同类型的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政府的经济现代化政策,同时对各种将各国经济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纽带的性质与作用进行分析,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讨。 社会生产力是研究世界经济的出发点。 现代世界经济结构。 三、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 世界经济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
18、以及支配国家经济关系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各种经济条件,从而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运动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 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来研究世界经济的各种问题;要在事务的各种联系和发展变化中研究世界经济的各种问题;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辨证地研究世界经济的各种问题。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世界经济的分期 世界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历史的和社会的范畴。世界经济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个阶段。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由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世界范围的经济
19、整体。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在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等,把各国的生产和生活相互联系在一起。各国之间的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形成为一个世界经济整体。 世界经济概论 1289第三节 现代世界经济的结构 一、现代世界经济结构的格局 在现代世界经济整体中,既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经济体系,又包括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二、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内部关系 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可以说,现代世界经济是一个包括不同经济体系和不同类型的矛盾统一体。 思考题 1世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它的研究方法与其他
20、学科如何区别?现代世界经济结构有何特点? 参考文献 陶季侃、易梦虹、张士元、姜春明主编: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金林、肖治合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 钱俊瑞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上、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章耀、牟瀛、杜厚文等编:世界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90 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的形成 第一节 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一、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回顾 资本主义兴起以后,一共出现的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大约始于18世纪9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第二次科
21、技革命始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90年代,结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 新科学技术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而深远影响。 二、新技术革命的内容 世界的技术革命,也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它是依靠电子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生物遗传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业、核工业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来实现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信息技术群包括人类接收、变换、存储、加工、传递、控制和利用各种信息的技术。 2空间技术群以火箭技术、卫星和宇宙飞行器技术、空间实验室技术为主要内容。 3新能源技术群包括太阳能热电转换和光电转换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
22、技术、地热能发电技术、利用生物质能的沼气技术和水解发酵技术等。 4新材料技术群主要包括高温精密结构陶瓷、非晶态合金、纤维强化金属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5海洋技术群包括海洋调查监测技术、渔业技术、海洋矿产开发技术和海洋空间技术等。 6生物技术群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 三、新技术革命的特点 新技术革命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 1新技术革命同基础科学领域密切结合起来; 2科技研究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新技术非常普遍,给所有的经济部门带来巨大的影响; 3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 4新技术不仅将推动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促进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
23、第二节 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新技术革命发生的领域 二战以后发生的新技术革命,不但在科学技术上的内容较之过去更为先进,而且就规模将,也大大地超过以往的科学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不只是在个别的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取得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经济概论 1291二、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科技革命不断将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和新工艺引入生产,从而节约了生产力,提高了世界劳动生产率。 2科技革命对世界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后科技革命使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产业在国民生产总
24、值中比重上升。在制造业内部,战后科技革命使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而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部门陷入了结构性危机。 3科技革命使世界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技术相反,战后科技革命导致劳动的分散化趋势。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空前重要。 4扩大了市场。战后科技革命使国际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实现了产业资本国际化。技术革命还推动了交通、运输、银行、保险、信息、通讯和旅游等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第三节 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 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 发达国家在战后一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
25、2年前后)。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日本在道奇计划的帮助下,经济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恢复。 第二阶段,经济迅速发展时期(19521972年)。这一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5左右,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三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时期(73年代后)。这一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先后出现了增长乏力、通货膨胀严重的危机现象。 第四阶段,不稳定的低速增长阶段(1983年以后)。在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之后,各国开始调整经济政策,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走向经济回升。 二、新技术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生产力性质
26、和劳动力比重发生了变化。其表现为: 劳动资料的革命性变革,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生产更为集中。 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劳动力比重的变化,就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新技术革命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目前,发达国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地位,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占据支配地位。新技术革命对发达国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进一步加深,垄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生产更加集中在少数最大垄断企业中,纵向一体化在集聚和集中过程中作用超过了横向一体化。
27、2信贷资金更为垄断和集中,银行兼并更为剧烈,银行规模呈现扩大化,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92 3资本开始大规模输出,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资本过剩额相对缩小,新兴工业部门开始兴起,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加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战后资本输出由借贷资本输出转向生产资本输出,发达国成为最重要的投资场所。 思考题 1变革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 2后的几次技术革命对于世界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文献 陶季侃、易梦虹、张士元、姜春明主编: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金林、肖治合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
28、年。 钱俊瑞主编:世界经济概论(上、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章耀、牟瀛、杜厚文等编:世界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世界经济概论 1293第三章 分工理论 第一节 分工的代表性理论 一、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交换的背后,存在着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没有国际分工就不会产生国际贸易。 所谓国际分工,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指各国的劳动力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以及不同的商品生产中的分工;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指各国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
29、、部门以及不同的商品生产中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内分工超越国界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它以面向世界为目标,以相互联系为前提。 二、国际分工的主要理论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 国际分工理论主要是围绕国际贸易问题展开的,国际分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典贸易理论(综述、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及其扩展);新古典贸易理论(综述、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模型及其扩展);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模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如果说后者是一种长期分析的话,前者则主要用于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
30、分配的影响。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与短期内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密切相关的。 无论是技术差异论或是要素禀赋论都是从供给方面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重叠需求理论则是从需求方面入手分析国际贸易的起因。 产品周期理论是从动态角度,将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 新贸易理论中,除外部规模经济以外,国际贸易的另一个原因即为不完全竞争与规模收益递增。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作用 国际分工的作用,是指国际分工对于参予分工的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分工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关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国际分工的两重性质决定了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也具有
31、双重作用。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脆弱性、依附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严重危害。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94 二、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国际分工对于各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的层次都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业垂直分工的发展和细化丰富了交换关系的内涵,它标志着生产活动更全面的社会化。这一变化的外在表现已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战后以来中间产品的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基本事实可以从
32、有关的贸易统计中一目了然。但这一变化趋势的深层含义,特别是其对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制度变动的影响,还没有被充分发掘。我们认为,中间产品交易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机制中交易关系的组合,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突出。 2对于各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产业垂直分工的发展和细化丰富了交换关系的内涵,它标志着生产活动更全面的社会化。这一变化的外在表现已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战后以来中间产品的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基本事实可以从有关的贸易统计中一目了然。但这一变化趋势的深层含义,特别是其对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制度变动的影响,还没有被充分发掘。 3企业内部进行的有组织的分工与协作的发展为社会
33、创造出一种新的“合成资源”。这种所谓合成资源的核心并不是物质的生产要素,而是操纵这些要素的技艺和能力,是一种非物质组成部分叫做“产业的非物质设备,社会的无形资产 4分工的发展和深化,使越来越多的基本生产要素的职能日益专门化从而成为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资产的出现增加了要素之间彼此替代的难度,使生产要素跨行业移动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第三节 国际分工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自然条件对于国际分工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转变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工业部门发展程度的差异。世界各国开始分化为工业国和原材料、农业生产国。发达国家专
34、业化地生产工业制成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各种农产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利的自然条件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但要把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还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逐渐削弱。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二战之后,国际分工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垂直分工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各国都被强行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各国市场都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一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出口的企业不仅有“纯粹”本国的企业,还有外国的企业、合资企业,出口收入因此并不为出口国所独享,外国企业可以将出
35、口利润汇出国外。 2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出现及垂直分工内部的分化。新兴工业化国家,制定和完善鼓励竞争的贸易政策,在国内市场上为国内外厂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本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成长、提高效率,并借助诸边、多边力量在国际生产上为本国厂商争取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 3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进一步分化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纷纷抛弃了以前实行得并不成功的进口替代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成为重要的选择。在此情况下,出于互利的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合作愿望加强,南北合作型的一体化组织形成并不
36、断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 1295第四节 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分工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垂直分工体系仍将进一步削弱,但在短期内不会消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优势将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 2垂直分工体系将更加多层次化。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只要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 3国际分工格局变动更加剧烈,分
37、工格局的不稳定性加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的格局将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比重增加。 4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标准发生变化,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将取代静态利益而居于主要地位。 思考题 1国际分工的现实意义何在? 2国际分工已经完成了吗? 3当前的国际分工有什么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俊宜:国际贸易,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Krugman, Paul R& Obstfeld, Maurice: Intern
38、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fifth editi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1999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96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债务清算、资本转移等活动,都涉及到各国货币的兑换、汇率制度的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和储备资产的供应等货币关系问题,各国政府按照某些共同的标准或根据某种国际协定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作的安排或确立的原则以及为此建立的组织形式等,就称为国际货币体系。 二、几种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历
39、史上曾经出现过几种类型的国际货币体系。按照它与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的联系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纸币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按照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在国际上自发形成地国际货币体系和有组织地形成两种。 金币本位制: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辅币和银行券可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币本位制的稳定因素遭到破坏。 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
40、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 纸币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纸币为代表的国家信用货币,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三、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对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活动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近些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各国国内货币的流通、各国外汇的管制和各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
41、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从而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这种状况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才宣告结束。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共有44个国家参加。根据这次会议的决议,设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世界经济概论 1297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布雷顿森林体
42、系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储蓄制度、美元的兑现和发行方式、固定汇率制度、融通资金制度和取消外汇管制等几个方面。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引起的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而最终导
43、致了它的崩溃。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 第三节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状况及前景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后,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开始逐步衰落,在这种形势下,新的主导性
44、货币的出现已成为必然。 二、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不同主张 自1980年以来,世界各国曾多次呼吁召开世界货币会议,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如1982年9月,新西兰提议召开世界货币会议;1983年5月11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也公开提议召开世界货币会议;1985年4月12日,美国财长贝克在经合组织会议上表示,要召开一个工业国家会议,研究现行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问题;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界对现行国际货币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资本主义世界对如何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主张,其代表性的意见有:一、选择国际基础货币;二,改革汇率制度;三、使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四、建立
45、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五、解决区域货币组织与世界范围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 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还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在短期内不会作根本的变革,只能作局部的调整,这是IMF1998年年会上各国的一致看法。 思考题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98 2美元的金本位和英镑的金本位有何不同? 3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各自发展前景如何? 参考文献 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吕随启、苏英姿、姚志勇:国际金融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Fre
46、deric S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2 Hazel JJohns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A Global Perspective 世界经济概论 1299第五章 国际信贷体系 第一节 国际信贷概述 一、国际信贷 国际信贷是指一国借款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国际信贷是国际间资本流动和转移的表现,反映了国家借贷资本的流动,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
47、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协作的日益加强,特别是二战以来大量金融创新活动的展开,国际信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际信贷的种类也层出不穷。大致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 1按贷款的利率,可分为无息贷款、低息贷款、中息贷款和高息贷款。 2按贷款的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一年以内)、中期贷款(一般2-5年)和长期贷款(5年以上)。 3按贷款的性质和来源,分为政府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进出口信贷、项目贷款、国际债券和国际租赁。 二、资本国际流动出现了新特征 战后在资本国际化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借贷资本国际流动出现了新特征:一、国际信贷急剧膨胀;二、国际信贷形式多样化;三、国际信贷
48、资金来源发生变化;四、参与国际信贷活动主体发生变化;五、国际信贷流向发生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短期投机性资本活跃,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流动周期缩短;二是高技术资本剩余增加,跨国公司资本向外扩张的要求增加;三是资本流入的技术用途(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对新兴产业投资)增加,也就是技术资本投资扩张加快;四是在FDI(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并购资本流入份额增加,股权投资规模扩大,但在前期快速增长后会面临短期调整;五是流入发达国家的资本有所减少,更多国际资本正在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和越南等)和地区;六是从区域分布上看,国际资本流入亚洲地
49、区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主要是那些市场容量和潜在需求比较大的经济体;七是在发达国家中,资本流入欧、日的速度正在加快,而流入美国的速度正在降低,美国经济可能会因资本流入减少而放慢增长。这个变化趋势还刚刚开始。 总体上,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愈益增大,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长期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利率、汇率和国际信贷资本的流向 一、利率和汇率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利率的变动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杠杆。汇率是在两个国家不同货币之间,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个货币的价格,或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价格,又称汇价。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300 二、汇率对信贷的影响 汇率变化对信贷,特别是短期借贷资本的影响较大,它会带来保值性资本流动或投机性资本流动。 第三节 国际信贷的主要形式 一、国际信贷的主体 从事国际信贷活动的主体是多元的。 二、国际信贷的主要形式 国际信贷根据从事贷款的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国际银行信贷、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银行信贷中派生出来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等。 国际银行贷款主要是发放大宗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