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整理.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97833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9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经济地理 金砖四国: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七大工业国组织成为世界 最大经济体的国家。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所组成的词! “#$%(“6&5)-4!%6+-5&)8,,其宗旨是协调 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现有世纪?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经济增长重心! A世纪,德国、美国成为世界增长中心! =世纪?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太平洋板块移动! 美国国内经济增长中心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海岸转移! 日本崛起为第二经济大国!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兴起! 中国崛起! 当今产业转移特点:产业链的功能转移! 生产流程专业化,

2、促使产业片段化,同一产业链功能模块化,低技术模块向发展中国家 转移! 生产流程标准化可以使用大量低技术劳动力,特别是对于成熟产业! 柔性生产方式改变了生产规模和成本的关系,增加产品多样性,改变生产组织方式! 服装、制鞋、汽车、航空、研发服务! 长波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长约B年的周期性波动。长波具有以下特点:! C 是国际现象,与世界经济体系紧密联系、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收到 长波的影响! =C 长波周期周而复始D螺旋上升! EC 每一个周期的长度不尽相同,约B 年! FC 动力来自重大的创新群,由此开始的技术革命,导致了新的主导产业的产生,出现一个新 的长波周期!

3、! 目前,世界经济重心以每年FG9 的速度东移! 贸易壁垒 管理壁垒! 缺少扩张野心,没有意识到机会,缺乏相关知识经验等! 政府的贸易壁垒:! 包括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配额,补贴,许可,其他的限制! 关税 配额eg:1970年代纺织品配额限制 出口限制eg:高技术产品出口 歧视性政策eg:许可标准、包装,原产地认证规定,健康安全规定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弗农,1966) 产品生产经历创造、成长、成熟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在美国生产,通过出口满足外部需求;! 第二阶段,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或者开拓市场,首先在欧洲或 加拿大这类高收入市场建立基地;! 第三阶段,新建立的生

4、产基地供应以往的出口市场,最终更新的海外基地出口到其他的 第三国市场,甚至美国;! 第四阶段,当产品完全标准化以后,生产转移到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形式 最简单的跨国公司空间组织形式是所有的生产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国家,然后通过跨 国公司的营销网络出口到世界各国! (H)! 当面对与国内相似的国际市场,或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或必须接近市场以生产迎合消 费者需求等,跨国公司可能采取东道国分散生产的方式来组织其空间生产(“ )。 ! 基于区位比较优势,建立大型的生产设施,服务于区域性市场,并在跨国公司内部各子 公司之间进行最终产! 品贸易(%)! 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搜寻低

5、生产成本区位, 将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布置在相 应区位,这样形成一种全球的垂直生产一体化(I )。 ! ! ! ! ! ! ! ! ! ! ! ! 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特点:! ! 全球总部: 集聚在少数发达国家。如世界上最大的个跨国公司,占所有跨国公司国外资产的三 分之一,集中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 在跨国公司的母国内,公司总部也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总部尤其集中在首都或经济中心。! 地区总部! 区位要求:人才、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代表了公司下一阶段全球化运作的趋势,设 在可以提升公司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战略形象的城市! 集聚于世界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

6、京以及在欧洲、北美和东亚的重要城市,如斯德 哥尔摩、哥本哈根、布鲁塞尔、法兰克福、日内瓦、米兰、多伦多、芝加哥、洛杉矶、 休斯顿、汉城、香港以及新加坡等。! 研究与开发(#JI)! ! 区位要求:靠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宜居性! ! 美国主要集中在加州的洛杉矶、旧金山、圣地亚哥,科罗拉多的丹佛,北卡的研究三 角,英国的研发大部分集聚在英格兰东南部,大约?K在东南部。! 生产与销售功能! ! 生产功能在空间上较其他功能分散。影响生产功能的区位因素很多,如市场规模与潜 力、自然资源与劳动力成本等。! ! 劳动力技能、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讯设施、供应网络以及支持性的制度因素等是生 产功能重要的区位因素

7、! ! 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功能在空间上是最为分散的, 这些功能必须接近现实与潜在的消 费者。! 外包(Outso urcing ) :跨国公司将可以生产功能的不同阶段转移给其他独立的公司,跨国公司 起总体协调控制作用。! 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或地区! 主要区位因素! ! 市场规模! ! 交通成本! ! 贸易壁垒! ! 文化距离! ! 政治稳定性! ! 其他:基础设施、税收、汇率因素 等 ! 人口分布指向 中低纬度指向:近 K的人口= 。 LM? 。 L 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农业,资源,大城市)! 近海岸指向:距海岸=千米集中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降水,交通, )! 平原指向:AK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

8、拔=年,约翰弗里德曼(QNR&)8.9-)! 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恩(#N“N%6/8-)发表的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跨国公 司和城市等级体系一文中,使用了“全球性城市”一词。! ! 全球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的发展(总部集中) !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通信 网)! 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遵循 经济主体集聚的规律)! 全球性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金融中心、管理中心是世界城市最重 要的经济功能;! ! 是全球通讯网络的主要结点,发挥全 球信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 政治和文化教育中心! ! 美国的郊区化与其他国家郊区化的异同 同:都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

9、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异:首先,从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来看,美国郊区的发展起点低,速度快。美国郊区的发展 之所以起点低,是因为美国的许多郊区社区或城镇是在人口郊区化的过程中创建起来的,人口基 数很小,而西欧的许多郊区城镇古已有之,人口基数已经很大。所以美国郊区化的速度就显得格 外迅速。 其次,从郊区的发展模式来看,西欧的郊区化是在国土规划指导下进行的,郊区的发展有 统一的规范,综合性集约化的郊区城镇是西欧郊区发展的主要模式。而美国的郊区化没有严格的 总体规划。另外虽然美国的每个郊区都有自己的规划,郊区居民区和商业、工业用地是分开的, 但这种规划规模太小,被称为“零零碎碎”的规划,不能有力地控

10、制郊区的蔓延。不仅如此,战 后美国还大力修筑高速公路,加速了市郊之间的通勤,还实行了鼓励居民到郊区定居的住宅抵押 保险制度和补贴制度,因此,美国的郊区化在战后呈爆炸式或蔓延式的膨胀,住宅和人口密度很 低。这种郊区化模式被称为“美国模式”。(形成多中心结构,加拿大的也出现郊区化,但紧凑 度远高于美国) 再次,美国和西欧国家中心城的命运不同。美国城市在郊区化的过程中流失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和中上阶层,税收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而穷人和少数民族却不断向中心城汇集,福利负担加 重,财政开支捉襟见肘,城市设施不断老化,因此中心城日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战后欧洲城市 虽然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但由于郊区化速度缓慢,

11、而且城郊没有出现穷人和富人在市郊布局上 的分异,人口分布比较均匀,所以中心城并未表现出衰败的迹象。这与欧美不同的文化传统、政 策和地方政府的体制有关。 汽车生产模式的转变:从福特制到丰田制 单件生产: 全能技工+制定化订单 =福 特 制 :大 批 量 流 水 线 生 产 ,大 幅 降 低 了 汽 车 成 本 。缺 点 : 刻板性(无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产品种类的局限) = 丰田制:精益生产(不断消除浪费为出发点,以拉动式需求为生产导向。快速应对市场内 雪球,根据变化调整生产) 汽车地域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 1、生产布局-西欧、北美、东亚三大板块平分秋色,但东亚产量的迅速提高,与另外两个地区 将日

12、益拉开差距,平衡可能被打破 2、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汽车工业发端于欧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汽车产业的竞 争也仅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 以后,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80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量差不多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 洲两大地区。非洲个别经济状况较好的经济体的汽车生产也不容小觑,例如南非。除日本外,亚 洲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印度等国。进入21世纪 后,亚洲发展中国家汽车产量的增长尤为迅速。拉丁美

13、洲的汽车生产主要集中于巴西、墨西哥和 阿根廷三个国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四个发展中大国的产量增长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是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巴 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这四个国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竞 相争夺的投资地,从而带动了汽车生产的迅速增长。2000年这四个国家占世界汽车产量的份额 不到10%,2004年就大道了15.9%,增加了近 6 各百分点。 汽车业(半导体、金融)频繁并购的原因 1、市场的剧烈变化和竞争格局演进 汽车消费需求增长的地理分布变化。传统的发达国家对汽车的需求趋于饱和,需求主要来源于产 品的更新换代,增长相对较慢。随着市场开放和经济发展,新兴目标市场

14、(特别是除日本以外的 亚洲、东欧和南美市场)活跃起来,需求旺盛。为了争夺市场并充分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跨国 投资和生产转移加快,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格局提升到国际舞台。 2、全球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全球市场需求规模更大,偏好种类更多,对产品差异化的要求更高。这要求采取面向多个地区市 场的多种产品、多种数量的组合战略, 实现品牌、市场互补,才能够获得经营业绩上的稳定性。 3、生产能力长期严重过剩 各主要汽车生产国普遍过剩30%左右,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兼并重组成为增 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什么出现纺织服装业生产中心的全球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的差异是根本动

15、力 多种纤维协定(Multi-fiber Arrangement) 改变纺织及服装全球生产贸易的主要因素。 发达国家在与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中,保护国内的纺织服装业。 2005年以后,纳入WTO框架,取消配额限制。 全球价值链: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 网络组织,它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 整个过程。 采购商驱动(Buyer-driven):大零售商、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在全球建立的分散化生产网 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贸易导向,劳动密集型行业)。 生产商驱动(Producer-driven):大制造商(通常是

16、跨国公司)在生产网络(包括其上下 游联系)的协调中发挥主要作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世界三大时装中心 巴黎:领导 米兰:将高级时装平民化、成衣化。 纽约:设计讲究实用,特点是大众化、平民化。 美国硅谷成功原因 独特的社会网络体系 (松散联系,鼓励交流,市场开放) 领先的研究型大学与本地企业间的关系 (斯坦福大学) 风险投资的推动 (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联手 ) 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思想 (大量海外移民,如中国人和印度人)利于创新 良好的生活环境 (地中海气候:干燥半导体;舒适宜人:人才) 半导体生产网络的区域化-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东亚对美国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再发展至关重要

17、从芯片生产到温特尔主义 没有亚洲企业形成的生产网络,温特尔主义不能如此成功 亚洲区域经济的异质性给美国提供了广泛的合作空间,班加罗尔的软件,新加坡的 程序工程师,马来西亚组装,大陆印刷电路板,韩国的半导体存储,台湾的数字设 计和最终组装。 复杂的生产网络的发展阶段 1960-70:美国寻求低成本区位,在亚洲建立分支厂 1970-85:美国的亚洲组装平台技术升级,从简单组装到生产测试,本地组建外包, 区域生产网络升级 1985-1990,进一步升级亚洲生产公司,亚洲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生产自主性 金融业是所有经济活动中被管制最严的。 原因:由于金融系统周期性危机,以及金融业的核心地位 管制方式

18、对金融活动关系的管理。限制金融机构参与活动的范围。 对金融机构进入金融部门的管理:严格限制外国公司进入金融市场。所有国 家都限制外国公司收购本国金融机构的行为。 所有国家都对外资所有权程度 作出限制。 银行海外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 选择在目标市场设立代表处 通过合资与当地银行建立附属行或入股国外金融机构 选择将一些条件成熟的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收购或兼并当地金融机构 全球性金融中心:国际上资金融通、集散和交易的中心城市。 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中心,伦敦、纽约处于最高层次,东京处于第二级。伦敦是 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纽约是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东京金融系统更多地表现为国 内主导。 跨国零售企业海外扩张

19、的进入方式 并购 适用于经营业绩好,有很强资本运作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 特许经营 海外扩张初期采取的方式,如零售巨头进入日本市场 合资 海外扩张初期采取的模式 独资(有机增长) 战略联盟 美国农业地带的分布: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牧草乳酪带;东部棉花带;东南部亚热带作 物带;中北部玉米带;大平原中部和北部小麦带;南部棉花带;西部山地畜牧和灌溉农 业区;太平洋沿岸北部乳酪和水果区;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式亚热带农业区;墨西哥湾沿岸 亚热带作物带;大西洋沿岸蔬菜和水果 农业类型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自给型农业 游牧业:干旱的、寒冷的地区, 北非和中东,中国东部高原,中亚,东非的肯尼亚和坦 桑尼亚,南非的安哥拉、

20、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北冰洋沿岸地区 迁移农业:通常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墨西哥、南美洲、非洲西部、中部、南非的刚 果共和国、赞比亚和莫桑比亚、马达加斯加、东南亚 集约型农业:亚洲的人口密集区, 中国东部、南部,中南半岛和印度 商品农业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 工业革命的传播路径 起源于英国(1750-1850年) 19世纪中期和晚期,产业革命从英国传播到欧洲大陆(1850s 法-1860s 德-1870s波兰 (中欧)-1980s 俄-美)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提供372亿美元的援助,受惠国包括欧洲16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和土耳其 复兴欧洲经济,扼制苏联对欧渗透,全面控制欧

21、洲 巴尔干半岛的种族民族的构成 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居多,余为克罗地亚人和黑山人。 黑山:黑山族占44.98%、塞尔维亚族28.73%,波什尼亚克族占8.65%,阿尔巴尼亚占 4.91%。 波黑:波什尼亚克族(即原南时期的穆斯林族),约占总人口43.5%;塞尔维亚族,约 占总人口31.2%;克罗地亚族,约占总人口17.4%。 克罗地亚:克罗地亚族90%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族占84%、土耳其族占9%,罗姆族(吉卜赛)占5% 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族占89.5%,匈牙利族占6.6%,罗姆族(即吉卜赛人)占2.5%, 罗马尼亚人(约 1940万) 希腊人(约 1030万) 土耳其人(约 1000万) 塞

22、尔维亚人(约 900万) 保加利亚人(约 670万) 阿尔巴尼亚人(约 580万) 克罗地亚人(约 470万) 波 斯尼亚人(约400万) 斯洛文尼亚人(约180万) 马其顿人(约210万) 黑山人(约50 万) 其他 (罗姆人、犹太人等)。 美国的人口迁移:四次 南北战争之后-1880,美国人口从稠密的东部迁往西部 1890-1920工业化城市化时期:农村-城市 1920-1960:大量黑人从南部流向其他地区 1960末、1970 初-:东北部、中西部“霜冻地带”西部、南部“阳光地带” 北美主要的城市带 美国 波士华城市带 芝匹玆城市带 南加州城市群 墨西哥湾沿岸城市带:从德州东 部至佛罗里

23、达 加拿大 由 温莎-多伦多-蒙特利尔-魁北 克 组成的“主街” 埃德蒙德-卡尔加里走廊 乔治亚海峡城市带 墨西哥:墨西哥城大都市区 美国主要的族裔: 非洲裔(南部)、亚裔(加州)、印第安裔(西部前沿、北部边缘区)、拉美裔(西南地区、太平洋边缘) 东南亚地区在历史上主要受到哪些文化影响 南亚影响 2000年前,受到来自南亚的影响,印度的影响现在主要在印尼巴厘岛 第二波影响是13 世纪带来的小乘佛教,分布于今天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 寨 中国影响 越南受到东亚的影响更大(公元前1000年建立独立王国) 华人3000多万,相对富有,掌握经济命脉 伊斯兰文化 到 1650年,伊斯兰控制了马来西亚和

24、印尼 印尼是穆斯林最多的国家,87%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基督教和部落文化 19 世纪晚期到20 世纪早期,基督教传教士进入这一区域,使一部分半岛居民转 信基督教,以菲律宾为主 宗教和共产主义 共产党控制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以后,限制宗教传播。 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 1、国际因素: 国际市场上运辽河燃料价格低廉,来 源充足 道奇计划(1949年) 美国帮助日本恢复的援助计 划 20 亿美元资助,索尼最早接 受资助 朝鲜战争(1950-1953年) 越南战争 1965-1968,军事特需订货的刺激 日本成为美国军队的后方 接到超过 10 亿美元 军事订单 1951年恢复主权 与美国签署双边防御协

25、定 (1954) 模仿西方的技术和出口 2、国内因素 政治和经济变革 政治 天皇成为符号 采取和美国一致的 体制 不允许卷入战争 经济 财阀的拆分 有利的汇率 地理背景 国家面积小,人口多,资源 有限 面临创新压力 鼓励出口 世界经济进入战后扩张时代 1955年加入GATT 劳动力 高素质、纪律性强 从一而终的就业 很少罢工、工作时间长 技术 从美国或欧洲进口专利许可 等,并进行模仿改进 1980年代以后成为创新者 大规模研发投入 教育体系 更长的教育 更有竞争力的制度 强调技能教育 投资 高技术和重化工业 钢铁石化、相机、电视机、摩托、汽车 储蓄率 占收入的 15%-25%, 而美国3% 鼓

26、励储蓄的政策 随着老龄化,储蓄下 降 政府资助银行投资基础设施 90%的投资来自于国家资本 军事开支低,与美国联盟,受到强有 力的保护 90年代以后衰退的原因 泡沫经济 1980年后期高速增长之后 1985年后日元升值,1985年是1971年的 3 倍 房价上涨 1990年,达到峰值,日本地产价格是美国的 4 倍。 原因 投机 产业空心化 15%的制造业迁移到国外 日元升值,不利于出口 中国、越南、菲律宾等 墨西哥、加拿大、美国 制造成本升高 降低国际竞争力 国内市场开放 美国等要求日本市场开放 伊斯兰教主要流派及其分布 两支:逊尼派(85%)什叶派(15%) 逊尼派 穆罕默德继承人与其无亲缘

27、关系 大多数伊斯兰国家 什叶派 只在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占多数,主要分布在伊朗 继承人必须是阿里及直系后裔 强调真主的旨意必体现在某人身上,强调某人的无限权威 波斯湾石油出口的几条主要航线 第一条: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 海直布罗陀海峡西欧、北 美 本条路线是运往西欧和美国最短的航线,但是因为苏伊 士运河的通航量只能通过 25万吨级的油轮,超出的只能走第二条路线。 第二条: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北 美,是西欧和北美主要的石油运输线 第三条: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或者龙目海峡、望 加锡海峡东亚,是日本、东

28、亚、东南亚主要供油运输线 各区域的自然条件 北美: 西部高原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河网、湖群发达 南北绵长,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多样 中部平原纵贯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故中央大平原冬季气 温比东西两侧略低;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与东部普遍暖热。 从 而使北美的气温年较差增大。 北美西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 太平洋水汽不容易向东深入, 东部的低缓的山地与高原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没有阻拦,因此北美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 洋,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到太平洋沿岸有年增加,气候也由沿海向内陆山区形成了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

29、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沿海的湿润气候,和内地的干旱气候,有水量充沛的平原和干旱的沙漠。 太平洋一侧湿润,越过山地以后,湿度迅速下降,雨影效应。 墨西哥湾沿岸也是湿润气候 中部大平原受到冬季和夏季气流影响显著,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气团带 来龙卷风、飓风等灾难性气候。 西亚和北非: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要冲 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河口三角洲平原、 地中海沿岸平原重要农业区 亚热带,炎热少雨畜牧业 例外 土耳其边缘 伊朗北部 绿洲 大河河谷 水资源 引水(尼罗河、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含水层(一些化石含水层) 欧洲 地形地貌的镶嵌性和破碎性:中央高

30、地,阿尔卑斯山地,西部高地,北部低地 资源 渔业、森林、煤、铁、油气资源 气候多样,温带海洋性气候占优势 区位优势 陆地半球的中心到世界其他地区便捷 多数国家临海 几百条可航运河流和运河 便于产品和思想的交流传播 东南亚 中南半岛环境 崎岖的山地、低地、大河 山脉分布: 泰缅边境、 老挝、 越南南部 河流: 湄公河、 伊洛瓦底江、 红河、湄南河 季风气候 季风带来炎热多雨 的气候, 从 5 月到10 月 干热:11月到 4 月 热带季风热带湿润 气候 马来群岛 印尼有17000岛屿 苏门答腊岛、加里曼 丹岛、爪哇岛、苏拉 威西岛、新几内亚西 部 菲律宾有7000岛屿:吕宋岛 和棉兰老岛 气候 北半球冬季时:多雨 台风:热带飓风带来 暴雨 季节不明显 降雨均匀分布 日本 自然资源匮乏依赖进口 海岸线长的岛国:航海和渔业 领土狭小,多山 只有16%的土地适合居住 绝大部分人口聚居在0.3%的土地上 关东平原 集聚了30%的人口 占全国50%的平地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接触带南北东西差异明显各具特色的农作物种植 区 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 处于地震带上;多火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