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 、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 、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探求出历史学习方法与规律,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 +国际)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经济背景=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政治背景=政局 +制度+体制+政策+阶级+ 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文化背景=思想、宗教 +科技+教育等方面例 1: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 、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 、政治:腐败:官场+ 军队+ 财政, 阶级矛盾,闭关自守(也属于对外关系)
2、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西方):1、经济:工业革命(也属于文化背景) 市场原料。2 、政治:资本主义扩张。3、军事:坚船利炮。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例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干部组织条件: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纷纷共产主义小组;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3、原因广度:可分为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与事件发起者或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有关的、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如例 2 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就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与事
3、件发起者或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无关的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如例 2 中的无产阶级的壮大、共产国际的帮助就是客观原因。4、原因深度:可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主要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直接原因:指引起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如导火线、借口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例 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
4、影响、新文化运动及人们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无产阶级壮大。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例 4:戊戌变法的原因,教材讲了两点,一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是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一点就包含了这些矛盾:近代企业(属生产力)与自然经济(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 。第二点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 。6、目的、动机:可以分为:直接的、主要的、根本的根本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归根结底的、本质的结果
5、或结局主要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目的中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等等。直接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结果或结局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例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维护鸦片贸易,主要目的是打败清政府,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大门,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二、历史内容= 经济+ 政治+文化等方面历史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人物包括重要个人、群体、组织、政党、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的情况、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
6、分析。1、经济内容: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等方面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 +经济成份 +国际经济等方面经济发展要素= 技术+ 资金+市场+原料+劳力+ 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等方面例 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与西方列强相比技术落后) ,由地主、商人、官僚投资(与西方列强相比资金少) ,国内市场几乎没有国外市场(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市场) ,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劳动力丰富,与自然经济、外国经济相比,民族资本主义不占主导地位,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基本上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压制打击的政策,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民族
7、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经济成份=自然经济 +外资+合资+民资+官资+ 国营+集体+个体等方面例 7: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国际经济=总格局 +(生产+管理+资本+技术+ 市场+关税) (协作+竞争)例 8: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与美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甲午中日战争时西方列强和日本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们实力大增。2、政治内容=制度 +体制+政策+阶级+ 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近现代
8、政治=政局 +制度+政体+体制+政权+ 政治力量+权力+权利等方面例 9: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国际政治=体系 +格局+集团+合作+战争+ 对抗+妥协等方面例 10:辛亥革命时,国际政治局势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在扩军备战,西方列强矛盾重重,世界大战一触即发。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文化交流等方面自然科学=(科学理论 +科技发明) (天文+地理+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等方面)社会科学=思想、宗教 +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文化交流=(民族 +对外)
9、 (传播 +吸收)+文化地位等方面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 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鸦片战争、武昌起义、西安事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土地革命战争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 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等方面例 11: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10、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2、影响或意义= (国内+国际) (经济+政治+文化) (当时的)+深远影响(以后的)等方面经济影响=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例 12:洋务运动,使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批近代企业(生产力) ,又产生了一批无产阶级(生产关系) ,促使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结构变化) 。政治影响=格局 +制度+体制+政权+政策+ 阶级+民族等方面例 1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
11、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文化影响=思想 +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例 14: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 、产生“ 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3、判断成败及原因 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等方面是否实现或实现的程度。成败原因=(主观 +客观) (经济 +政治+军事+策略等方面)成败根源=(社会条件 +阶级本质) (进步/ 局限)例 15: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
12、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失败了。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 教训)启示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 法制+思想+策略等方面例 16: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统一战线是法宝。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等方面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等方面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
13、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等方面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等方面例 17: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 消极因素 )史实+结论人物评价=属性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等方面例 18: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事件、事态评价= 概况+ 性质特点 +影响(进步或反动+正义或非正义) +结论例:对鸦
14、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的评价(具体的评价请看教材)联系历史要素学习历史事件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 胡英军 222042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发生的相对独立的大事情,具有一定的情节和过程,它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组成。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历史要素学习法。第
15、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讲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四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就结合这四次历史事件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历史事件原因或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内容结果意义横向联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纵向联系对四次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可分解成如上表格(具体内容略) 。由上表分析可以得出,横向联系是由各历史要素所构成,主要用于体现某一历史事件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于从总体上概括出所要学习的历史概念。如只要从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 、时间(19
16、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 、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经过(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兴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等) 、结果(失败)和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等各要素联系起来即可形成“洋务运动”这一历史概
17、念。学习的第一步也就达到了,之后还要进行纵向联系。纵向联系是将上表中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要素分别进行综合,主要用于体现各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大致有这么几种:1、不同历史事件的整体联系。如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整体联系比较。2、同一事件的内部纵向变化联系。如洋务运动的前期与后期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在“五四”前后的变化。3、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个体要素的联系。如对这四次运动可作以下的纵向联系:(1)人物要素领导阶级不同: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即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官员)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2)内容要素 探索之路不同:洋务运
18、动是走军事器物救国之路;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图强;辛亥革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是开启人们的思想解放的闸门。 (3)性质要素 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一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4)作用要素作用不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
19、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结果要素前三次结果相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次革命运动的都以失败而告终。三次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他们的救国救民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中国人民探索之路还要走下去,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史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正确之路,这是历史的选择。其它的如背景、地点、人物、意义等要素也可进行联系,只不过因要素不同分类也就不同罢了,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将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学习也会变得更为透彻、清晰、明了。抓住历史事件是由历史要素构成的这一特点,运用历史要素学习法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完整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与敏捷性;培养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上表的分析与使用还能发现:历史要素的横向联系是显性的,而历史事件整体或各要素间的纵向联系则是隐性的,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问题意识,多思考、善总结,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这样历史学习将会变得轻松、愉快,真正地做到享受学习的快乐。【作者简介】胡英军(1969) ,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教研室政史地教研员,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人教网】原文地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