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作思路海报设计是一种载满信息的传达媒介,它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和图形的提示快速了解图形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由于是本土文化的海报,所以本次海报设计的重点在于传播性与阅读性。在众多的桂林本土文化中,我选取了【桂剧】这一本土文化来进行创作。我国的剧目种类繁多,所以在创作中,必须深挖桂剧的特色来分别描绘。经过各种资料的搜集,最终把桂剧的特点归为【念舞俱重】,【文武双馨】,【细腻传神】,【秀丽委婉】,【雅俗共赏】五大项来组成系列海报,并以【历史传承】为题来表现对桂剧这一本土文化的呐喊。未来表现其传播性与阅读性,海报设计均以各个特点的剧照作为代表,然后配以相关资料排版;每个特点都以连笔的毛笔字作
2、为大标题,象征着这一永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然后剧照中的人物均跳出桂剧文化介绍的框框,也象征着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跳出以往的条条框框,顺应时代的潮流,大胆迈出,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海报内容说明念舞俱重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
3、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用笛子伴奏,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即便武戏也多是文做,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秀丽委婉 剧的唱功不是以高昂、亢亮、激越为特点,而是以圆润甜美,秀丽委婉见长。有如缓缓浮云,潺潺流水,也似和风细雨,飘然而来,沁人心脾。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
4、,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 细腻传神 桂剧做工传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桂剧的艺术风格犹如桂林的山水,清新、秀丽、细腻、优美,它节奏平和,含蓄有味,没有火爆的武打场面,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噱头。欧阳予倩在改革桂剧之初,也曾经指出:桂戏“好比一个内地姑娘,没有烫过头发,没有穿过高跟鞋,天真浪漫,得其自然之美。”文武双馨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
5、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俗共赏 桂剧不只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文辞也雅俗共赏。比如桂剧西厢记里面的唱词“闷沉沉一处来,哭啼蹄独自归。夕阳古道衰柳堤,瑟瑟秋风送马嘶,人去也,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满胸臆,这大小车儿,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桂剧西厢记的语言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还注重符合桂剧演出的语言,成为雅俗共赏的改编之作。夏衍在桂林观看西厢记时曾对作者说:“剧本的文学色彩很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改编本。”历史传承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
6、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戏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
7、20 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剧目梁红玉 打金枝 断桥 西厢记 春香传拾玉镯 穆桂英 太白傲考 闹严府 打棍出箱十五贯 西厢记 小刀会 太平军 永安城闯王司法 儿女亲事 一朵鲜花摘自: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清雍正年间(1723-1735),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腔的三合、
8、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 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于 1912 年,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科班兴起,培养了一大批女演员,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之后男女科班达 30 多所,为桂剧培
9、养了不少人材。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争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1938 年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聘来到桂林从事桂剧改革工作,建立了广西戏剧改进会;1939 年成立桂剧实验剧团,由欧阳予倩任团长,建立导演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使桂剧有了新的起色。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欧阳予倩为桂剧创作、改编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剧目如梁红玉、打金
10、枝、断桥等,并经他指导排练,参加 1944 年西南剧展展演,效果极佳,广获好评,桂剧从此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3 年,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后一段时期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设立了专业剧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桂剧的黄金时代,广西省桂剧艺术团带西厢记、春香传等剧到湖南、上海、广东等地演出,演出剧目除大量移植各地优秀剧目外,还有许多经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与此同时,广西各地也出现一批较好的剧目,如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成为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文化大革命
11、”(1966-1975 年)期间,传统剧目停演,县一级的桂剧团全部撤消,省、市桂剧团上演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1976 年以后桂剧逐渐复苏,学习、移植了一批古装戏,如十五贯、西厢记、小刀会,还先后创作了历史剧太平军、永安城、闯王司法、和现代戏儿女亲事、一朵鲜花等。字体注:画册字体均为:金桥简宋体封面字体为:造字工房言宋,长城楷体,叶根友唐楷简体,造字工房尚雅体 (下面的小字)展板字体为:造字工房言宋,金桥简仿宋,字酷堂清楷体相关资料桂剧名列全国十大戏曲剧种 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是桂林的一朵艺术奇葩,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桂林社会的历史变
12、迁,包容和展示了桂林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是桂林社会历史变迁、文化发展最为珍贵的历史见证。周恩来总理称桂剧为我国的十大剧种之一。而在 2006 年 6 月,桂剧也凭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人物 演员是戏曲活动的中心,他们处在与观众交流的最前沿。演员名家辈出是戏曲繁荣的最为重要的标志。解放后,桂剧推陈出新享誉全国,涌现出了尹羲、秦彩霞、筱兰魁、罗桂霞、苏飞麟、刘民凤、陈婉仙、章凤仙、苏芝仙、林瑞仙、王琼仙、梅兰香、龙民介、唐明刚、蒋明侠、阮冲、曾素华、黎久福、翁桂斌、阳桂峰、阳桂秋、秦桂娟、周桂童、蒋燕麟、马艺松、欧阳艺莲、蒋文萱等一批杰出的桂
13、剧表演艺术家。桂剧现代戏现代戏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戏剧。20 世纪 20 年代,桂剧艺人自己编排的文明戏-火烧訾洲,是桂剧史上第一个现代戏。抗战时期,欧阳予倩主持桂剧改革,他创作了桂剧现代戏广西娘子军和搜庙反正,改编导演洗群的桂剧现代戏胜利年。较多的桂剧现代戏的创编是在 1949 年以后,20 世纪 50 年代,红河烽火、刘三姐、一幅壮锦都是 1949 年以来第一批反应广西本土文化的现代戏,三个剧作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文革 ”以来广西各戏曲团体陆续演出的革命“样板戏”声势浩大,压倒一切。1967 年,桂林地区各文艺团体大串联,革命“ 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等移植为桂剧演出。新时期桂剧现
14、代戏的创作,对“文革”和极左路线的反思、人性和人情的歌颂与暴露、以及改革开放等问题的涉及,体现了桂剧作为地方文学创作主流文学靠拢的自觉。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主要有反思剧作 妈妈的眼泪、野玫瑰等;反映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新风貌剧作铁树开花、百年大计等,以及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为背景的欧阳予倩、何香凝等。桂林市桂剧团根植于桂林这片沃土的桂林市桂剧团成立于 1951 年,至今已有近 60 年的历史。多年来,桂林市桂剧团是集广西地方戏剧、民族歌舞、现代歌舞小品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艺术演出团体,其演员阵容强大,艺术成就突出,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如筱兰魁、罗桂霞、张树萍等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的老、中
15、、青艺术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布什、李显龙、胡志明等数十位中外领导人都曾看过本团的表演。本团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国内外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并数十余次应邀赴日本、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阿曼、香港等地演出。其精品节目瑶妃传奇、风采壮妹、金猴出箱、砸酒坛、漓江燕、大儒还乡、灵渠长歌等屡获大奖,曾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全国十大精品剧目”、广西剧展最高奖-桂花金奖五连冠、广西人民政府创作最高奖-铜鼓奖四连冠。是全国同级剧团中文艺创作最繁荣、精品最多、获奖最多、演出最多的剧团之一,获文化部授予全国着名文化表演艺术团体。桂剧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曾经的
16、辉煌相比,今天桂剧的现状则令人担忧。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桂剧和许多地方的老剧种一样,已陷入濒危境地,发展形势严峻。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桂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在此过程中正日渐淡化等,因此及时对桂剧进行发掘、抢救与保护,让这一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重新焕发生命力显得尤为迫切。桂剧表演团体锐减青年演员基本功不扎实喜爱桂剧艺术的年轻人太少桂剧目前为止没有一部词典桂剧出路专家提出桂剧走都市化道路是趋势发展桂剧需要新剧本新演员新观众应加强桂剧民间剧团的扶植可打造一部青春版桂剧皮黄戏皮黄戏就是以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腔调为主的戏曲。二黄腔源於南方江西、安徽,流传到湖北后,
17、又结合了流行於北方的西皮腔 ,综合成为独立的戏曲,因之被称为皮黄戏,习惯称为二黄戏。皮黄戏实在是起源于南方200 年前徽班进京,随后楚地的汉调也进京,二者在京城一时名声大振遂逐渐形成皮黄戏由于初期的大师如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都是湖北人,而后来学戏者观戏者都崇拜他们,这些人用现在的流行的话说就是他们的”粉丝”,于是不管是哪里的人,纷纷学他们的唱腔念白,一时有”天下无人不学谭”之说好比现在唱流行歌曲的人崇拜港台巨星一样,用广东话唱歌所以,尽管徽班先进京,但无奈汉调的艺人影响大,这样就形成了以湖广音韵为主的皮黄戏大家一定要明白:正宗的京剧唱念不是北京音,是湖广音!是楚音!是中原之音!(湖北的网友用汉剧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二者何其相近)我这里不论后来的新编历史剧,它们都以普通话念白,更不论所谓样板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