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异同【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教育理念逐渐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家长的重视,也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令人不得不反思探索,同时也不禁陷入疑惑,难以抉择。是的,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不同,教育效果也有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努力实行素质教育,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古语有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幼不学,老何为?由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梁启超曾写了篇散文:少年中国说,其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
2、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对少年的教育最主要就在于家庭教育,好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优秀祖国接班人。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适宜的呢?我们完全有必要进行探讨,通过中西方家庭教育的比较,从而找到符合我国国情与发展的优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使改革开放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片繁荣似锦,遍野如春。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有着自己不可磨灭的华夏烙印,也就不可避免的与西方
3、产生冲突碰撞。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融会吸纳的社会,就是地球也像一个村落般,到处都有交流合作进取。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Amy Chua 就写了本书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论述了自己在美国用所谓的中国式教育来教育子女,两个女儿在妈妈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培育下,承袭了华人的优秀传统,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赞同她那种方式,认为有虐待倾向,过于苛刻,不利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她被称为“虎妈”正是这争议的最好例证了。在美国,时代杂志、华尔街日报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讨论者的主题从子女教育方法、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甚至上升到中美国家间的竞争。因此
4、我们需要有辩证的眼光,认识到差异与相同并存,大浪淘沙始得金。尽管中西方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但是,中西方的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如以下几点:一、 重视家庭教育。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重视家教,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同时为以后的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近年来国家更是大力支持教育,实施“985 工程”和“211工程”,解决“入园难”的问题,从各个层次加大投资,增
5、强教育。而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处于科教的核心,更是倍加关注。二、 父母在家庭教育的不同角色。大多数家庭里,父亲与孩子的距离较远,是性格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严父慈母或其他类型,不同的角色相配合,组成了缤纷多姿的家庭教育。三、 家庭教育的的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父母的教育易于被
6、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大有益处的。四、 家庭教育的传递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由
7、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一个多元的社会就是需要多元的文化,才会不致引起重叠没有新意而缺乏生气。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说就是:优胜劣汰;在不同的教育中找“优”的方法,放弃“劣”的方法,不断进步。因此,我们了解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的共同点,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以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一、 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方法不同。中国人通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通过对孩子的批评反讽或者打骂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宣传自己的权威。都说“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恰是几千年来的传统。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
8、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中国集体教育除了用否定词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西方家庭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你真棒”“你是最好的”“我非常高兴您能这样”等是家长的口头禅,也许心里没什么想法,感情也不似所说的那般强烈,但他们能够夸张的表达。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的构建与培育而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讨论,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平等。在西方国家,体罚也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
9、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二、 家庭教育的的主体和重点不同。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现在是新时代了,虽不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父母之命还是难以违抗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己的抉择。中国父母包办多,例如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业余爱好培训班,都有父母操办,子女只需把自己送到教室就
10、行。西方多民主,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三、 家庭教育的的价值观不同。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1、”。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士优则仕。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
12、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去学习。四、 理财教育不同。中国人的君子作风是淡泊名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定式使中国父母根本没有理财教育的观念。在中国,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他们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业后还是可以的。中国父母总是无偿的向子女提供钱财。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子女,是父母最大的投资,却没有教育子女去理财。在西方,理财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对此十分重视。西方父母一般不会不正规、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注重对金钱的基本品质的培养。西方父母教孩子制
13、定预算计划,学会合理的花钱;鼓励孩子出外打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教育孩子储存钱财,不乱挥霍;帮助孩子学会捐赠,帮助他人;教育孩子在金钱面前应当诚实,金钱面前要有自尊;简朴节约是美德;正确决策把握理财机遇,乐于为别人服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如:(一) 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
14、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二) 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建设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三) 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四) 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吸收其他的优秀文化。总之,如邓小平所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中西方大交汇时,正确抉择。面对中西方教育的异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祖国的花朵寻找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