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 2622 平方公里。平面地理座标介于东经 11233451132615北纬 302230305230之间。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拱虎卫之状。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低丘、岗状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种地貎。境内最高处位于佛子山,海拔 191.9 米;最低处为天门工业园(多祥镇 )的陈洲村,海拔 23.2 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25-30 米左右。汉江流经全境。府河、汉北河横贯腹地,皂市改道河、东河、西河等 20 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张家湖、华严湖等多个湖泊星罗棋布。东与汉川、应城接壤,北与京山、钟祥毗邻,
2、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相望。【区划人口】2001 年进行机构改革,将李场镇与皂市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皂市镇、陆羽街道办事处与竟陵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竟陵街道办事处、新堰乡与候口街道办事处合并为候口街道办事处。2008 年将原候口街道办事处所辖的 8 村 11 居划归岳口镇。天门市现辖竟陵、杨林 2 个街道办事处;多宝、拖市、张港、蒋场、汪场、渔薪、黄潭、岳口、横林、彭市、麻洋、多祥(天门工业园)、干驿、马湾、卢市、小板、九真、皂市、胡市、石河、佛子山 21 个镇;净潭 1 个乡;天门经济开发区,国营蒋湖农场,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全市共有 764 个村民委员会,63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570
3、 个村民小组。天门市现有乡镇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27 个,其中建制镇 21 个,乡 1 个,街道办事处2 个,农场 2 个,经济开发区 1 个;村(居)民委员会 827 个,其中:村民委员会 764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63 个。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天门市户籍总人口 167 万人,全市常住人口 136.9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 74916 人,占 6 岁以上人口 4.5%;社会从业人数 78.2 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 21.02 万人,第二产业 17.95 万人,第三产业 39.23 万人。农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一年外出 3 个月以上)约 38 万人;乡村劳动力 57.42 万人
4、,其中男劳力30.02 万人,女劳力 27.4 万人;人口寿命平均为 73 岁;老年人口(65 岁及以上)比重为6.2%。【地理位置】湖北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东邻汉川市、应城市,南邻仙桃市、潜江市,北邻京山县、钟祥市,西邻沙洋县。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武汉,西通荆宜,位于武汉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点,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107、318 国道,沪蓉、沪渝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复线(随岳高速)纵贯市境南北。全市国土面积 2622 平方公里。天门市境北部为大洪山,余脉龙尾山-太子山形如龙势,襄河(汉江)自西北而下,向东流出,与东、南诸水和湖泊环绕,呈龙拱虎卫之势。【历史沿
5、革】天门,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晚期,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著名的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七、八千年以前的石(玉)器、陶器、骨器、蚌器、粳稻和青铜器等文物,还发现了陶祖这一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的重要标志性文物。石家河文化被写入“九五“ 高等教育重点教材 中国古代史。天门市,古代属风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为楚竟陵邑。秦朝设置竟陵县(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终止),属南郡。西汉时,竟陵县隶属江夏郡。新朝王莽将竟陵县改名守平县。至东汉又复名竟陵县。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299 年(西晋元康九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
6、)。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置霄城县。454 年(南朝宋孝建元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479 年(南齐建元元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550 年(梁大宝元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郡治设霄城。561 年(北周保定元年),霄城县改为竟陵县。583 年(隋开皇三年),废除郡制,实行州、县两级制,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603 年(仁寿三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大业初,复将州改郡,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622 年(唐武德五年),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633 年(贞观七年)州治又迁沔阳,属山南道。742 年(天宝元年),复州改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所辖。
7、758 年(乾元元年),又为复州。763 年(宝应二年),州治再迁竟陵。五代时期,竟陵县一直为州(郡)治所。936 年(后晋天福元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 “与 “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天福五年,直隶防御州治所设景陵县。后汉复名竟陵县。962 年(北宋建隆三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由湖北路复州所辖。1073 年(熙宁六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州治设今安陆县)。1086 年(元祐元年)恢复复州建制,州治设景陵县。1130 年(南宋建炎四年),于景陵设置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1133 年(绍兴三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
8、复州。1236 年(端平三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迁至沔阳。由于蒙古军南下,州、县治所亦随迁至沔阳,后转徙频繁。元代,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明代初期,景陵县为景陵卫。1370 年(洪武三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洪武九年改府为州,直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所辖。1531 年(嘉靖十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天启年间,景陵县属承天府直辖。清代,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府治设今钟祥市)。1726 年(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1928 年
9、(民国 17 年)废道,天门县为省直辖。民国 21 年,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所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天门县城。民国 25 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随县(今随州市),直至1948 年(民国 37 年)9 月 24 日天门县城解放为止。民国 28 年 6 月,天门县国民党政府迁至第三区合丰店;民国 32 年春,迁至京山县六房嘴与随县之环潭;民国 34 年 9 月迁回竟陵镇。1938 年 1 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天门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先后在本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边境地区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1948 年属江汉地区行政公署鄂中专区。1949 年 5 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
10、立。同月 25 日撤销天京潜县、天汉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同年 7 月,改属湖北省荆州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天门县属荆州专区所辖,1970 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1950 年 6 月,天门县汉江以南的毛咀区划入沔阳县。同时,沔阳县汉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1955 年 7 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的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1996 年 11 月蒋湖农场回归天门,2001 年 8 月总后沉湖基地(天门部分)移交天门,形成现境。1987 年 8 月 3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原天门县所辖行政区域仍为天门市行政区域,仍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1994 年 10 月 24
11、 日,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发鄂政发1994143 号文件,决定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土地资源】天门市版图总面积 2622 平方公里。全市耕地 15.62 万公顷;林地 15044 公顷,其中森林面积 14842.67 公顷,疏林地 201.33 公顷;水域用地 52113.34 公顷,其中湖泊养殖湖面 16397.31 公顷,河渠 19104.63 公顷,堤防 2985.88 公顷;城镇建设及居住用地25260.30 公顷;交通设施及道路建设用地 6445.18 公顷;其它占地 1582.42 公顷,尚未利用地 6780.93 公顷。【矿产资源】天门市已查明的矿产有:原盐、无水芒硝、
12、石油、石灰石、石膏、硫磺等,其中原盐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天门市自 1988 年 7 月开始盐矿的勘探。1990 年10 月湖北省储委通过的地质报告认可天门市小板盐矿区的储量为:表内盐储量 C+D 级10528 万吨,表外盐储量 C+D 级 23866 万吨。无水芒硝主要分布在小板镇境内,开采条件好,硫酸钠含量高,表内体共生硫酸钠储量 C+D 级 668 万吨,表外伴生硫酸钠储量C+D 级 4142 万吨。盐和芒硝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中区北部一级小板凹陷中。石油已经开采,现彭市、张港油区年开采量约为 20 万吨。【水利资源】天门市地域属古云梦泽水域,历史上河、湖多为吞吐调纳汉江的开
13、敞湖与岔流。随着汉江干堤的形成,市境湖、河成为内湖、内河。境内有大、小河流 29 条,河道总长 600余公里,河网密度为 231 米/平方公里。其中汉江源出陕西宁强县,过钟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长 137.25 公里;天门河源出京山县深赶冲,经京山县、钟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长 109公里;汉北河为人工河,1970 年通水,市境流长 35 公里。有湖泊 57 个,正常水位时湖水面积 35.3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1.4%。天门市平均年降水量 28.6 亿立方米,但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故降水量的直接利用率不高,仅为年降水总量的 18.523.8%,加上市内水库、湖泊和塘堰的调蓄
14、能力,其利用率也只有 22.827.2%。平均年径流量为 8.55 亿立方米,其中市北部低丘和岗状平原为 2.52 亿立方米,中南部河湖平原为 6.03 亿立方米。时间分配为 7 月最大,占 21.7%,1 月最小,占 2.3%。地下水储量为 384.58 亿立方米,每年可采地下水16.98 亿立方米。四季的划分从气候的角度而言,是以候平均气温低于 10 为冬季,高于 22为夏季,在10-22之间为春秋两季。按此标准,天门市各季起止时间大致为 3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为春季(约 70 天),5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为夏季(约 120 天),9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为秋季(约 65 天),11
15、 月下旬至次年 3 月上旬为冬季(约 110 天)。因此,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而习惯上 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2 月为冬季。天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春温多变,初夏多涝,伏秋多旱,生长期长,严寒期短的气候特点。虽然地势地貌比较单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西南沿江地带出于江汉河谷边缘,东北处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气影响,形成了该市气候的区域分布特点:热量条件东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带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资源东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资东高西低。冬季,天门受变性及第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干燥寒冷,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仅占全年的百分之九,1 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3.8,常有冻害。夏季,天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闷热多雨,七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 2730之间。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39%,形成雨与热同季节。梅雨期多暴雨,出梅后,常有伏旱或伏秋连旱。春秋为季风交替季节。春季时冷时热多阴雨冷害。秋季年际的差异大,大多数年份秋热气爽,但有的年份阴雨连绵出现“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