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李波的作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137780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波的作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波的作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波的作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波的作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波的作业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 究 生 非 学 位 课 程 试 卷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方 向 考试科目 中国近代思想史 第 1 学期研究生姓名 李 波 学号 M120013 考试成绩 导师评语:导师签字年 月 日从洋务运动看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摘要:1 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由官僚地主阶级组成的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发起了“自强” 、 “求富”的洋务运动,就此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启动。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但从自身具有的反现代化因素角度来看,又偏离了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最终将自己埋葬。然而我们知道洋务运动不停的有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纠葛,螺旋式的发展,而本文试图去理顺这传统与现代相互纠葛

2、的关系关键词:洋务运动 传统 现代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动是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兴起的。一方面是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它 的统治根基;另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趁火打劫,先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 ,又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中国边疆制造危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一些在参加镇压太平军的地方督抚,一方面看到列强的船坚炮厉,武器的先进有心习之,另一方最为重要的是,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我认为洋务运动整个过程

3、都不断的有着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传统发展为现代,传统阻挠现代,现代反推传统改变。这种变化是反复交叉的螺旋式变化上升结构形式。现本文对之进行阐述,本文在此主要论述的着力点在传统和现代,不在于讨论洋务派(有的学者还认为不一定有这个派别)的政治立场的分析。1、传统发展为传统与现代的纠葛1、 统治集团内部的成员的传统与现代性的纠葛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但自身的权力结构却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1。这种改变组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地方督抚的群里的扩大,改变了以前清廷对地方督抚的严格控制,改变了以前督抚那种“吏部助之用人,户部为拨巨饷,萃天下全力以经营之,总督、巡抚不过承号令、备策

4、应而已。其去一总督,犹拉枯朽也” 。 2而现在权力下移,内轻外重,地方督抚得到实权这就为洋务运动能够在地方上,进行实施提供很好的外在条件。二是汉族大臣的地位有了提高,因为就一般而言你,汉族官僚不像满清贵族那样顽固守旧恪守传统。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力结构的上述变化,对于洋务运动的兴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地方大员早年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纲常的洗礼,本来对外来事物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具有排斥心理,一开始也难以突破夷夏大防的壁壑。就拿曾国藩来说:曾国藩强调礼学经世的理学家,他用礼学的架构去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就是这样一些既守旧又不顽固的旧式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

5、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西方“轮船之速,洋炮之远” ,对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有所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的眼界范围由此扩大。这就为在顽固的传统守旧的封建官僚集团内部,撕开了一道断裂的口子,这难道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成员的现代性吗?他们来源于封建旧势力,但又不停留在旧式的传统上,这难道不是传统与现代性的纠葛吗?洋务派的另一部分,是不当权的洋务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与洋务官僚关系比较密切,或者入幕襄赞,或者奉派出使,或者经营洋务企业,直接参与洋务运动。这些人虽然与洋务官僚的关系不同,在洋务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也各异,但他们1 郑大华:晚晴思想史 ,第三章,第一节洋务思潮的兴起 ,

6、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3 页2 薛福成:叙疆臣建树之基 , 薛福成选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90 页在投身洋务运动之前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受过西学的影响,对西方社会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马建忠少时因太平天国战争随家迁居上海,入外国教会学校读书,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样还有王滔、郑观应对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萌芽有着很好的作用,而且早期维新派的的萌芽就是来自于洋务派,这不能不说洋务派中的现代性。这难道不是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吗?2、洋务派的政治主张“中体西用”的传统与现代的纠葛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出自于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洋务思潮的兴起与经世思潮之

7、间至今有着直接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洋务思潮是经世思潮的延续和发展。而联系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的桥梁就是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 。 3第一, 校邠庐抗议也是对以前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了,龚自珍,魏源、包世臣等人的思想。第二、继承和发展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们在政治思想上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官僚们仍然难以割舍掉腐朽不堪的封建统治政体,他们采西学,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那旧式封建清王朝。即使是在兴起的高潮时期,那些当权的洋务派官僚自始至终都坚持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不能变,反对用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

8、制度。哪怕他们知道并且认识到外国政治制度的优点,以及本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比如李鸿章就对中国上下隔绝的政治局面进行过批评,认为“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因而“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 4。洋务派官员也不愿意对政治制度的改变,这主要是他们也是封建统治政体下的既得利益的获得者,他们也是由这种落后的封建统治培养出来的。这难道不也是洋务派的的传统性中的落后性吗?我们在分析“中体西用”之说的传统性和落后性的同时,还是要看到这个政治口号还是比较先进的,它是在经世思潮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观念,它要比乾隆嘉庆时候的考据思想要陷阱,也比那些顽固派的道统思想要先进

9、。因为, “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中先进人士对自己与外国不足的一种肯定,承认了与外国的差距,因为有了差距我们就要向西方学习。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要比那些顽固派,大谈清流之义,做着天朝上国的残梦要好。所以“中体西用”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葛。二、传统阻挠现代的纠葛。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洋务派是符合历史的潮流的,是符合现代性的,而顽固派是历史的绊脚石。往往,任何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是不平坦的,一些历史的传统旧势力,往往会出来对具有现代性的东西进行阻挠和破坏。这也能演绎出传统与现代的纠葛。洋务派与顽固派是清皇朝封建统治集团中两个政治派别, 他们同属地主阶级,其经济地位和阶级立场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维护代表地主

10、阶级利益的满清皇朝的统治是他们的共同的要求。但是, 当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开始打出“自强”旗号积极推行一系列“新政”时,立刻遭到顽固派猛烈的抨击和反对,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争论。了解这些争论的内容性质和影响是研究洋务运动史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它有助于深入认识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论争比较集中激烈的有一三次,即同治六年的采西学之争, 同治十三年的筹海防之争, 光绪六年开始的建铁路之争。本文就以同治六年的采西学之争,为例对顽固派是如何阻扰维新派的加以说明。同治六年(公元1 867 年) ,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奕诉等在创办北京同文馆的基础上奏准清廷,增设天文数学馆, 招考正途

11、科甲出身的人员, 聘请外国教师讲授,这件事一经公布, 3 郑大华:晚晴思想史 ,第三章,第一节洋务思潮的兴起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7 页4 李鸿章:复曾相 , 李鸿章全集第五册,第 2607 页顽固派官员即上书表示反对。首先是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要求取消科甲正途官员肄业; 接着大学士理学家香仁先后三次上奏折, 从“立国之道”和有关“国体”的高度来否定这个“师事夷人” 的措施, 以后通政使于凌辰等人也上书附和。特别是候补知州杨廷熙, 联系天象人事, 提出“十不可解” 全面攻击否定同文馆的设置和“采西学”的措施, 把争论推向高潮, 波及下层官员以至民间。这场论争延续时间约六个月, 涉及

12、此事的奏折共十五件, 上谕五件。最后, 同治皇帝以上谕的形式作出结论, 申斥了杨廷熙、楼仁, 维持总理衙门的原议,最后洋务派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表面上的胜利。顽固派反对“采西学” “师夷人”其主要理由是楼仁在奏折提出的” “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5也就是杨廷熙所说的“修德行政实千古临御之经, 尽人合天,乃百代强盛之本。自来奇技淫巧,衰世所为杂霸骥虞,圣明无补” 6。面对着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进行了还击。洋务派一方面与顽固派进行激烈的辩论,这一辩论的过程也是有点思想解放的的味道,也是有利于现代性的传播:另一方面洋务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即开办洋务,采西学,利用大机器进行生产

13、,往往这种直接的实践活动要比口头上的辩论更有直接的视觉,思想上的实际冲击效果。从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来看,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其实质是要不要学习西方,引进西学,采用西方近代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一句话,就是要不要变革的问题。对此,洋务派和顽固派争锋相对。顽固派用陈腐的“夷夏之辩”观念看待西学,认为近代的西方生产和科学技术都不过是破坏人心的“奇技淫巧”而洋务派公然“奉夷人为师”这是一种“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的可耻行为,因此反对变革。而洋务派则冲破传统的“夷夏大防”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肯定西方近代的机器生产科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且明确表示学习它们是势在必行,中国要想在

14、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变革。与顽固派相比,洋务派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权的洋务官僚自身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很肤浅,他们所要学习的西学仅仅局限于近代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而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他们和顽固派一样持反对的态度。这种既先进又落后,先进还受落后传统的阻挠,不就正反应了传统与先进并存,旧式传统与现代化的难舍难分的纠葛吗?3、现代对传统的推进的传统与现代纠葛。洋务派实施的一系列的具有现代化的措施,不知不觉改进和推进者中国这以传统国家的前进。也给旧式的中国以现代性。洋务运动的许多举措都不断的把当时的中国往现代化和近代化的方向推进。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用一种大历史观,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去看,

15、洋务运动的许多现代化措施也反应了旧式传统与现代的纠葛。1生产方式现代化创办近代工业洋务派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抵抗西方列强侵略,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创办军事企业的同时,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这些近代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制造,实行雇佣劳动制,生产的产品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引进的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催促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生长,加快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刺激了一批官僚地主阶级和大量民用商人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7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的生产力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

16、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2推进中国军事现代化创建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各地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1874年,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5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洋务运动二 第 30 页6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杨廷熙条洋务运动二 第 43 页7 李广成.试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现代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水师三支水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这对于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和抵抗西方侵略者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使清军向近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洋务运动的封建性,致使具有

17、近代意义的军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发育不良,在甲午战争中惨遭失败,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3开创中国教育现代化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近代化。洋务派兴学育才的途径有三条:一是采用西法创办洋务学堂;二是翻译西方的书籍;三是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洋务派虽然不自觉地对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方式加以变革,但却开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洋务派所建立的新式教育体系,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它与洋务运动一起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起了不可忽视的先导作用。但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上仅仅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延缓封建统

18、治的合法地位而进行的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最终只能以失败收场。4促进中国外交现代化创建外交机构,派出驻外使节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外交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1875 年8 月郭嵩焘任清朝出使英国大臣,这标志着清代中国开始主动地观察了解世界、接触融入世界。在近代国际体系中,国际地位的安排最终遵循实力原则,国家之间并无实际平等可言。近代中国外交一方面反映了清代中国逐步由一个主权国家变成由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任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状态中逐渐清醒,不自觉地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近代化之路。 8洋务运动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

19、过渡” 。“它并不反对现代化,其实质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 “它试图通过实行现代化来维护传统社会,维护其原有的价值核心。四、总结与反思洋务运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自身存在的“反现代化”因素,造成了改革中的缺漏和不彻底性,使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洋务运动相似,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及改革,也是中国在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水平的情况下做出的政策回应和战略决策,都是由政府策动和组织的,为了促进国家富强,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两者的相似之处,使得我们在客观分析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同时,更应反思,有所借鉴。

20、1、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特定的社会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悠久传统。洋务运动的历史实践和“中体西用”的提出施行,使我们认识到了传统对现代的双重作用。尽管传统与现代存在着创造需求和保守心理,开放与封闭,竞争原则与中庸信条等等矛盾冲突,但传统并不意味纯粹的过去,它是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共同汇集的结果,是一种延续的动态存在,现代化作为延续,必须存在着实质上的一脉相承。中国的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现代化,它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因素及文化而构建一种全新的完全非中国化的现代化。所以,它仍需要中国传统因素及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根茎,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全盘否

21、定传统,在这一土壤上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就应对传统合理扬弃,重新整合,在复兴和重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成果,以史为鉴,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此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更大发展。2、发展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政治现代化。8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创新活力,自然的趋向于塑造成一个富有弹性的社会有机体,并随着社会利益集团的多元化而不断适应性地发展与变化。随着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容纳变革的能量也将增大,这就要求社会结构与功

22、能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结构的强化与国家政治结构的弱化。中国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其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这就要求政府作为现代化的组织者,应该是由公正、廉洁、具有现代知识和改革倾向的社会精英所组成,必须具有中央权威和现代化的意识,要真正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己私欲出发管理整个国家。杜绝贪污腐败、假公济私的官僚作风,积极改革政治系统扩大政治参与,以容纳社会精英阶层,使权力范围逐步扩大并且日趋下移,实现真正的“主权在民” ,不再重蹈清王朝的覆辙。洋务运动,只谋求经济上的现代化,造成了现代化模式上的畸形发展,犹如单腿走路,放慢了前进的速度,也决定了摔倒、栽跟头的必然。因此,对于我国当今现代化建设来说,要实现国家社会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在发展经济、完善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要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政治民主。李波 中国近代史 M12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