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导言部分1、 自然辩证法相关学科性质(1):综述+关系研究对象和内容(2-4):自然观 +科技方法论+科技观+1 中心线索特点(4-5):开放的体系2、 自然辨证法创立社会条件(5-6)创立过程(6-7)基本思想(7-10):5 点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10-12):2 点传播与发展(12-13)3、 自然辨证法对科技的作用综述(13-15)自然辨证法与现代科技哲学(15-18)学习意义(18-19):3 个方面2自然观部分第一章 自然观的发展古代朴素自然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典型及基础 23-29 31-36 42-47(基础及观点)特点 30 37-42(局限性) 47
2、-48作用 30 36-37 48第二章 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1、 人类认识的发展含义(50):广义、狭义自然界的物质性(50-5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形态的分类(53-55): 4 种分类方法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5-59): 1 关系+4 领域+1 哲学方法论2、 自然界的发展宇宙的发展(59-64):宇宙模型,大爆炸理论及其困境星系和恒星的发展(64-67): 不同观点,恒星阶段,统一与斗争的原理地球的发展(67-69):3 个部分演化生命的发展(69-72):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哲学思考发展特点(73):4 个特点3第三章 自然界的系统性1、 系统相关含义(74)基本范畴(76-7
3、9):下侧是主语,右侧是宾语对角线性质定义等要素 结构 环境 功能要素至少两个系统存在基础单一属性辨证内因是的物质基础结构 对有相对独立性联系和组织方式相对稳定辨证内因对有重要作用是的基础决定同结构异功能环境 影响系统但不属于系统 辨证外因 制约是的外部条件功能 是的(外在) 表现对有反作用同功能异结构通过表现出来适应和改造整体属性易于变化多样性类型(79-80):5 种分法基本特征(80-91):整体性 动态性 层次性 自组织性 整体性(80-83):非加和性 动态性:(83-84):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 层次性:(85-89):基本属性 +4 种关系 自组织性(89-91):创新、表现2
4、、 系统的哲学思考层次认识的发展(91-92)层次与结合能(92-93):层次越深,结合能越大,层越稳定层次的界限(94-96):有限与无限的统一4第四章 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1、 自然界演化的一般特点不可逆性(97-101):自然界事物基本属性 可逆与不可逆 时间箭头 不可逆性的作用有序和无序的统一(101-104 ) 概念 熵对称和对称破缺的统一(104-105 )进化与退化的统一(105-108 )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性(121-125 ):3 个特点,普遍性,多样性,不可逆性和无限性2、 系统进化相关:开放系统是基本前提(108-110 )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必要条件(109)非线性相互作
5、用是依据(110-111 )涨落是诱因(111-112)3、 混沌相关:定义(113)特征(114-118):3 个混沌的道路(119-121):3 个主要 +很多系统的衰亡(120)5第五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1、 人类的发展劳动产生人(126-128):3 点2、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128-130):主要 3 点关系实践的纽带(130-131):能动与受动的关系(131-134 ):两个方面+1 总结3、 人工自然相关自然的不同划分(135):据认识水平,据实践水平人工自然的划分(135):影响的自然、人工自然物人与自然是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体现了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
6、证统一主客体关系(表现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是对象性关系的纽带(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作用(136): ?人工自然的发展(136-137)4、 生态自然观相关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138-142 ):2 个方面+1 总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产生,反思,4 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45-147 )现代生态自然观(147-148)5、 可持续发展相关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基本内容(149-150):5 条怎样实现(150-151):前提、途径、社会条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51-154 ):3 点6科技方法论部
7、分第六章 科学认识和科技方法1、 科学认识相关:下侧是主语,右侧是宾语对角线性质定义等科学认识 科学实践 科学观察 科学实验科学认识 主客体关系 把握两者关系 科学实践 是的基础和动 力 包含 包含科学观察 科学实验 在 占重要地位 2、 科学技术方法相关:含义(162):分狭义和广义特点(163-165):4 个特点总体结构(165-166):3 层作用:(168-171):3 个3、 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科学方法,技术方法,技术创新(171-173 ): 各自的程序 彼此的关系:共同点和区别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的关系(173-175 ):1 个统一,3 个区别7第七章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1、
8、科学问题相关:含义和特点(176-177)类型(178-184):5 种 科学问题是正确问题(根据问题预设在其应答域内有解) 、真实问题(可由实践检验) 、待解问题的合取,可分为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作用(184-188):3 个 科学发现始于问题2、 科研选题相关:来源(188-189):2 个归根结底 +3 个其他选题原则(191-196):4 个8第八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途径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下侧是主语,右侧是宾语对角线性质定义等客观事实 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客观事实 客观实在(F0) 是的客观基础经验事实 认识论(F1)陈述(F2) 中正确的陈述为科学事实 属于
9、 真实的描述(F3)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作用(200-201 ):3 条2、 科学观察相关:定义(201)特点(201-202):2 个基本原则(202):4 个仪器引入的两面性(203-204) : 2 优点和局限性使用情况(204):2 种3、 科学实验相关:定义(205)作用(205-207):3 个模拟实验特点(207) 模拟实验类型(208):物理模拟、数学模拟4、 观察渗透理论相关:观点(209)理论对观察的影响(211):2 个观察的主观性(212-213): 2+1 结论观察的主客观关系(213)5、 科学发现的机遇相关定义(213)特点(214): 2 个类型(214-215
10、):2 个9第九章 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1、 科学假说相关:特点(216):科学性,假定性作用(217-218):4 点形成(220):高度创造性,无固定模式原则(220-222):4 点类型(222-223):3 种检验的定义(223)检验的方法(224-225):实践和逻辑证明证实和证伪(225-230)评价(231):4 点2、 科学理论相关组成(232):3 部分公理化方法原则(234):3 部分构造理论体系原则(235-236 ):2 个修改(237)及类型(237-238 ): 2 个淘汰(238)及类型(238):2 个10第十章 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1、 科学抽象相关:含
11、义及相关要素(239-240)科学抽象进程(241-244): 具体抽象具体2、 逻辑方法相关(244-263):客观基础 作用 局限性分析使认识从整体到局部 片面,不能研究事物整体综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使认识从部分上升至整体归纳从个别性的经验知识中寻找和发现普遍性理论原理,以个别性的经验知识论证和评价普遍性理论原理或然推理,前体为真是结论可能为假,仅靠归纳法难以作出深刻的科学发现演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逻辑证明,在理论上解释和预言科学事实,使假说和理论通往实践检验和实际应用推论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前提的制约,创造性比较小类比物质的世界统一性提出科学假说、促进技术发明的重要手段,模拟试验的逻辑基
12、础客观基础和逻辑根据不充分,结论只具有或然性理想试验刻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过程具有认识功能:可以是真实实验的先导;可以克服真实实验中无法摆脱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局限;是理论上进行发现、论证和反驳的重要手段不能再现真实实验的全部情景,尤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推论必须由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来检验数学方法特点(261)3 条作用(262)2 条3、 非逻辑思维相关:形象思维定义(263)形象思维特点(264):3 个形象思维作用(264-265):3 个直觉思维定义(265)直觉思维特点和哲学思考(266-269 ):4-5 个11第十一章 技术实践和技术方法1、 技术方法相关:定义(2
13、70)特点(271):自然和社会 广泛和多样分类(271-272):具体和一般2、 技术实践选题相关:技术目标与社会需求关系(274-275 )技术课题确定方法(275):2 个技术预测定义(276)技术预测方法(276-277): 3 个技术评估分类(278)技术评估程序(278-279): 4 阶段3、 技术实践构思相关:构思分类(281):2 个发明的含义(282)发明的分类(282):广义、狭义成为发明的条件(283):3 个构思发明方法(283-287): 5 大类方法4、 技术实践和验证相关:设计的含义(287)方案设计的作用(287-288): 4 个设计的基本程序(288-28
14、9): 5 个设计的原则(290):6 大原则设计的方法(290-291):三大流派技术试验和科学实验的异同点(292)技术试验过程(292-293): 3 个阶段技术试验的分类(293)12科技观部分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1、 科学与技术相关:科学的定义(297)科学的特征(297-298):3 个科学的不同观点(298-300): 4 个+1 哲学思考技术的定义(300)技术的特征(300-304):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科技体系结构(304-308): 3 大特征 2、 科技发展模式相关(309-313 ):3 大模式3、 科技的建制和规范相关科学家队伍(313-314)科学组
15、织形式(314-318): 科学共同体、科研所、科协、学派科技社会规范(318-321): 4 条科学精神(321-322)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1、 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相关:科学实践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和动力(323-324 ):3 个方面科学认识对科学实践有能动反作用(324-325 ):3 个方面两者矛盾的表现(325-328) :2 个方面2、 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相关:产生原因(328-329):3 个方面理论内部矛盾(329-331): 悖论和佯谬之间争论的作用(331-333): 3 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33-334 )3、 继承与创新相关:两者辨证关系(
16、334-338)4、 科学技术的分化和综合:分化定义(338)分化形式(339):两种综合定义(339)综合形式(339-340):两点 +还有分化与综合的辨证关系(341)5、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规律(342)时间上不平衡性(342-344): 3 点+1 总结区域上不平衡性(344-345):14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1、 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需要是动力(346-348)供给是保证(348-349)总结(349)2、 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制约制约作用(349-351):3 个方面不同社会形态分析(351-353) :总述+3 社会形态+ 总结3、 社会意识形态对
17、科技发展的影响哲学、道德、教育和文化传统(353-358 ):3 个方面意识形态4、 社会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科技能力含义(358)科技能力分类(359):宏观和微观科技能力形成(359-360)科技能力作用:(360-366) :两个方面 要素的作用:6 点 推动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体制含义(366-367): 两个方面科技体制类型(367-368): 两种科技体制属性(369-370): 自然和社会能力和体制两者关系(370-372 ):辨证关系15第十五章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1、 技术创新相关:熊比特创新理论(374-376) :4 点+说明+后续发展含义(376):商业化特点(37
18、7):3 点类型(378-380):广义:3 类(新方式:两类 5+4 种)基本模式(381-382):3 种一般过程/分阶段(382-384):3 个阶段2、 自主创新相关:含义和意义(385-386):4 点类型(386-387):3 种 1 关系3、 创新型国家相关:内涵(387-390):6 点国家创新体系功能(391)我国的创新体系(392-393): 4 个方面企业是创新主体(393-394): 3 方面原因4、 高技术产业相关:范畴(395):3 个方面特点属性特征(395):4 个方面要素(395-397):3 大要素技术创新与经济全球化(397-400 )16第十六章 科学技
19、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评价1、 科技发展与社会推动物质文明发展(401-408 ):3 大点推动精神文明发展(408-413 ):2 大点推动制度和政局变革(413-414 ):综述2、 科技观和科学发展观西方科技价值观(415-418): 两大主义和辩证关系马克思科技价值观(418-421 ):综述+4 阐述+1 方法论总结生态伦理(421-422)科学发展观(422-423):提出 +3 特点+1 总之3、 两种文化和新的联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类(423-424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424-425 )两种文化的争论(425-427):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文化/科学的新联盟(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