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哲学导论材料.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113508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导论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哲学导论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哲学导论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哲学导论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哲学导论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存在就是被感知来自:大众论坛- 大众社区 作者: 平凡相随 发表于:2003-6-21 22:45 查看:1415 回复:2哲学上的两大派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点就是在与世界是物质的还是被感知的,这个问题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世界是被感知的。1、人类真是因为具备了感知,才有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也创造了世界。我们现在来回答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叫人?物质为什么称它为物质?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这是人类自己为事物下的定义。当然,下这些定义的前提是要人类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感知不到,人类也不会给它下定义,世界上也就不存在感知不到的物质了。有人会说,人类很渺小,宇宙太伟大,有些

2、物质它早就存在,只是人类没有感知到而已。确实,这种说法是很科学的,我们都认为有可能性,但是,至少在现有的阶段,人类不能凭借自身能力或者依靠各种先进的工具来感知到它的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存在的。2、人类如果不具备感知,就不能认识世界,世界也就不复存在。没有感知,就没有定义,也就没有物质。譬如:假如我们没有味觉,我们就不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假如我们没有视觉,我们就不知道美和丑,不知道什么是光明,不知道有太阳、月亮、白云、星星;如果我们没有痛觉,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痛苦;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这世界还会存在吗?3、存在既是被感知。“闭上你的眼睛,悬崖就不复存在”这是一句哲学名言。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3、的内涵:闭上眼睛,你就看不到悬崖,当你经过悬崖的时候,就会有两种结果产生-一种是死亡,另一种是侥幸生存。死亡的结果,你当然不再会知道悬崖的存在了;生存的结果,你当然感知到了悬崖的存在,这也应明了“存在既是被感知”的道理。4、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因此唯物主义试图以其来攻击或者推翻唯心主义都是没有丝毫根据的。没有感知,达尔文是写不出生物进化论的。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在真正失去感知的时候,既死亡后,他还能觉得世界的存在吗? 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即被感知. 是近代英国太主教、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的观点。他极力维护宗教,教诲民众内心忠诚,并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

4、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is percipi)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贝克莱的学说属于英国经验论、非物质论、感觉主义唯论。感知了的事物,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务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伟来看,感知的事务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务。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就无疑是说未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然也有狭隘唯物主义的成分。以感知来确定存在与否,那么世上的鬼神论就能够站住脚了,感觉上认为有鬼有神,就进而推论事实上就是存在鬼神。今天“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思想已经提出几百年了,仍然被常识所拒绝,我们的教科书是把

5、它看作一个反面例证,是为了表明唯心主义的荒谬,嘲弄唯心主义思想的可笑,证明唯物主义的正确而引用这一观点的。我们认为贝克莱的政治立场是不端正的,是怀着不良用心来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为神学的生存而作的荒谬绝伦的辩护,是违背科学、理性的胡言论语,我们要把它唾弃在地,踏上一脚,打进十八层地狱,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但是思想不能用豪言壮语来摧毁,它需要用深刻来理解。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沉下气去,好好的思索一下,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到底在说什么,我们的过去对它的理解与贝克莱的真实想法有什么不同。其实贝克莱的思想虽然深刻,但是并不艰涩繁杂,贝克莱给我们指出存在着两个世界:实体世界和观念世

6、界。实体世界就是由精神实体组成的世界,它包括人的心灵(我的、你的、他的)和上帝;观念世界就是表象世界,也就是康德的现象世界,这个世界中有我、你、他,有山、树、石等常人见到的“物” ,但是这些东西(包括“我”在内)在贝克莱看来都是观念。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实体世界是自在的,观念世界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精神实体之中,依赖于精神实体而存在,所以贝克莱说:物的存在就在于被精神实体所感知。同时贝克莱认为实体是不可见的,也就是说心灵和上帝都是不可见的,可见的东西都是观念,高山、大海、树木、小鸟、你我他等这些可见的“物”都是存在于精神实体中的观念,不在我的精神实体中存在,就在你的精神实体中存在,最

7、后是在上帝这个最高的精神实体中存在。为了更明白的理解贝克莱的观点,下面打这样一个比喻:有一台彩电,彩电的屏幕上有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中有彩电、山、水、树等东西。如果把这台彩电比作精神实体的“我” ,那么在这台彩电的屏幕上的图像就好比实体的“我”的观念,画面中的彩电就是作为观念的“我” 。画面上的东西彩电、山、水、树等是相互独立的,画面上的山、水、树等是不依赖于画面上的彩电而存在的,但是却要依存于实在的彩电才存在,当然画面上的彩电也要依赖于实在的彩电而存在。常识认为山、水、树是独立于我而客观存在的,是指独立于观念的我,而不是实体的我,山、水、树和观念中的“我”这些可见的“物”都不能独立存在,它们都

8、存在于实体的我中,它们的存在离不开作为实体的“我”的感知,这就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真正含义。因此在贝克莱那里有两个“我”:作为实体的“我”和作为观念的“我” ,所有的可见的“物”都是观念,都依赖于实体的我但是却不依赖于观念的我,常识所认为的物在我之外客观的存在着,不依赖于我,是相对于观念的我而言的。但是对于实体的我,物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它是内在于我的,在我的心灵之内的,它的存在就在于被我的心灵所感知。理解贝克莱的思想的前提是区分两个世界:实体的世界和观念的表象世界,实体的世界是不可见的,观念的世界是可见的,就像皮影戏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实体的影子,真正的实体是在后台、看不到的。读明白贝克

9、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要害在于要区分两个“我”:实体的我和观念的我,物依赖于实体的我而不依赖于观念的我。贝克莱并不否认物对于观念的我的外在性和客观性,它否定的是物对于实体的我的独立性、外在性、客观性。常识的思想知识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而贝克莱走地更远,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它是在第二个层面上,也就是作为实体的我与作为观念的物的关系的角度来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思想的。这就是贝克莱的深刻之处,这种深刻成就了贝克莱的伟大,但正是这种深刻使常识不能达到,不能理解,因此遭到了常识的拒绝、反对和嘲弄。而我们的思想界从常识的观点来看贝克莱,把它看作是“唯我论”而斥责和抛弃,这不是贝克莱的不幸,而是思想界

10、的悲哀。认为贝克莱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它的观点全部是正确的,而是指他的思想的深刻和智慧。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未能说服常识,首先是因为它的深刻未能被常识所理解,还因为它自身的失误和不足。贝克莱的思想有两点是错误的:一是否定实体的物的存在,用上帝这一实体来取代物的实体,不承认有实体的物,只承认有观念的物,这是没有道理的;二是把生活世界中的物理解为是纯粹观念的物,取消了它的实体性,这是错误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物是实体的物与观念的物的统一体,而不是纯粹的观念。对于贝克莱的思想需要批判和修正,而不是指责和抛弃。在康德的哲学中也有两个世界:物自体构成的自在的世界和由表象形成的现象世界,康德认为由三种物

11、自体:物自身、灵魂、上帝,而现象的世界存在于灵魂这种物自体之中。如果取消康德哲学中的上帝,那么这两个世界就是由人和物的自身组成的本体的世界和在人的灵魂中的现象世界,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现象的世界是可直观的。罗素是同意这种观点的,在罗素看来,存在两个世界:公的世界和私的世界,公的世界就是实体的世界,私的世界是在“我”之内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一种映照关系,在我之内的私的世界中的物映照着在我之外的公的实体世界中的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实体的世界中,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我之内的私的世界。罗素的思想经常变化多元论、二元论、一元论都有,公的世界与私的世界的思想出自罗素我的哲学发展 ,是罗素对于世界的最后理解

12、。它的价值未能被充分的理解。如果加入“构造”的思想,罗素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就是一种最好的理论,他能对更多的现象做出说明,更复合逻辑,更能解释世界。“构造”思想就是:生活世界既不是由物自体组成的单纯的实体的世界,也不是单纯的由观念组成的现象世界,而是实体世界与现象世界构成的统一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是内在的、依赖于我(实体)的,又是外在的(由两个外在:观念的我的外在和实体的我的外在) 、不依赖于我的(观念的物不依赖于观念的我、实体的物不依赖于实体的我) ,由两个世界、四个对象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个世界的构造源于“我” ,因为我是一个构造体,是一个实体和在实体内的世界构成,而我这一实体内的世界又包含着

13、观念的我和观念的物,当我构成一个单子时,两个世界实体的世界和在我自体之内的表象世界就统一在一起,形成生活的世界。因此生活中的“物”不仅是贝克莱的“观念的复合” ,更是观念的物与实体的物的复合。以上就是构造思想对于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理解的修正,它可能不是最正确的,但是它一定是对于世界的做好的“假说” ,因为它能解释其他理论解释不了的矛盾,它复合逻辑,能够和愿意接受实际的检验。 一个主观唯物和客观唯物的争论。首先这两者都承认客观实物的存在,不过是对该存在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有分歧。客观唯物主义认为,月亮的发光是客观性,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的实体,都是存在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后

14、者则认为月亮发光是客观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主观的感受它则该客观现象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也就是肯定了客观的不容改变,在该问题上,很显然,客观唯物是肯定存在和存在意识的。说到底,这是哲学思想的冲突,不是问题本身的矛盾。哲学与哲学的作用 Post By:2003-4-30 1:46:00 哲学上的活学活用,他不但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而且能融会贯通地解释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称为中国文化所说的“格物至致” 。哲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方、是认识论,它是一个可用的公式。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你把哲学公式、或哲把学常识代入到

15、具体的事件之中,就可以得出一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即正确结论,除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外,并能指出其它的理论体系在这些事物上的结论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当然了,你要想更细致的知道事物的始末,就需要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做更多的工作,学习更多的东西,作更多的具体的研究。你要想彻底的知道事物的始末,那么你就学佛吧,只要能真正的入定,就会知道宇宙见所有的事的始末。 现代人把哲学庸俗化了,学术界搞了很多哲学流派和哲学分支,有物理哲学,代表人物是爱因斯坦与现在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这些物理学家野心很大,他们想单纯的以他们在物理上的发现,来解释宇宙的形成、发展与衰亡的过程,可是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他们并不能解释,就

16、是在物理范畴内的时间概念,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另一类是数理哲学,这个哲学分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它旨在通过数理逻辑,去阐述一般的哲学原理;还有古典哲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医学哲学、艺术哲学、政治哲学。可以说,五花八门的哲学是应有尽有。其实以上例举的哲学,都不能代表真正整体意义上的哲学,它们只能是哲学在某个具体学科上的运用形式,有些具体的运用形式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具体的运用的方法。 有人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定理与基本常识?那你就到中国文化中找吧!周易八卦中就包容了所有的基本方法。你只要能正确的运用这些方法,在哲学上没有解释不了的难题,在物质上看你解到什么层次上了。 西方人有时把哲学庸俗

17、化,有时有则把哲学神秘化,有时把哲学与科学混淆起来,有时又把哲学与科学立起来。有时把哲学捧到天上,有时又把哲学打入地狱。哲学庸俗化的具体形式是,任何事物都要冠以一个哲学的帽子,如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吃饭哲学,旅游哲学,语言哲学、社交哲学等等。我不能说以上的表述是错误的,但是我认为有点太庸俗了。西方人把哲学神秘化具体表现在,对哲学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他们认为,哲学是相对封闭的、自成逻辑的一个理论体系。把哲学与科学混淆起来就是哲学的庸俗化。把哲学与科学立起来就是认为哲学无用论调,有些人甚至认为哲学妨碍了科学的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事物或理论体系,只要系统细致、具体,我们就可以

18、称之为科学;而带有纲领的指导性的,不系统,不细致,不具体,并与科学紧密联系理论体系的就是哲学。科学一般研究事物的外在形式,或者说它研究事物时总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而哲学只研究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基本原理,从很多事物的抽象概念着手,这就是说,它研究事物的共性。进行哲学研究时,一般是从很多具体的事物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变化的基本原理,从中抽象出它们的本质,才能形成哲学理论的。这也就是说,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没有哲学,就没有科学,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母。同样的道理,任何科学的发展,也都是一定的哲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科学,没有哲学,科学就不能发展的,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同

19、时我们应当知道,任何科学与哲学都是有层次的,有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层次内,你是科学,研究再深入一个层次就成为哲学了;在这个层次上你是哲学,上升一个层次就变成科学了。这就好象是一个地方领导人,在老百姓面前你是领导,在国家领导人面前,你就是个被领导的了,并依此类推。由上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科学涉及到的事物的外在形式如何变,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不会变的,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独立于哲学体系之外,不管你意识到了没有。而有时或者在经常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哲学与科学的联系以及对科学的指导意义。在以上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家是哲学,哲学就是科学,它们都是揭示宇宙间的规律的学术理论体系。 有人说,

20、没有哲学的指导,科学照样能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偏激的。要知道,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而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生总是与一定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发展总是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去寻求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无法与哲学相分离的,也无法脱离社会对它的指导。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在物质上(不是从宗教的修持精神上的求证) 、人文的意义上的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条件,使哲学的表述更为清析具体、有说服力,也更能证实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否正确。 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之纲,是它的灵魂,没有正确的社会科学为指导,自然科学就不能很好地发展,或是走向邪路。现在的人类社会的状况不正是这样么?现在人类把科

21、学技术用于战争,不正是因为不重视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为主导恶果吗? 科学是分析性说明,哲学则是综合性解释。科学总是要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机体分解成器官,把朦胧的转化为明确的。它不问事物的价值,也不问它们的总体和终极意义;它满足于说明它们的现状和作用,它只一心一意侧重观察事物原来的性质和运动过程。可是哲学家却并不满足于描写事实;他还想探求它与经验的普遍联系,从而把握它的意义与价值;他将事物联系在解释性的综合之中;他千方百计将寻根究底的科学家所分拆开了的那座伟大的宇宙钟比以前更好地安装在一起。 科学告诉我们如何治疗、如何杀戮;它精打细算地减低死亡率,却又在战争中大规模地杀死我们;唯独智慧按照全部经验通力合作的愿望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救,什么时候要杀。观察事物运动过程并构想出解决手段来的是科学;评议并协调目的的是哲学:而且当前因为我们的手段和工具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我们对理想和目的的解释与综合,我们的生活就充满着喧嚣吵嚷,没什么意思。因为事实除非跟人的愿望有联系,便无足轻重;除非跟某种目的和整体有联系,它便是不完备的。没有哲学的科学,没有前景、没有价值的事实不能使我们免于劫难和绝望。 科学赋与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能赋与我们智慧。威尔杜兰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