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展史论文.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113447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史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发展史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发展史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发展史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发展史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脚步。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开始停止。近代中国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1949 年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一、政府的措施是科技复兴的前提条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到了百废待兴的阶段。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很多知识分子受

2、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 、 “科技断层” 、 “人才断层” 。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1988 年 9 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

3、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4、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还要

5、认识到在现在的世界,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 。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学

6、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申请的审批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上级审批拨款,改革为专家论证评审。 (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 1996 年第 5 期) 1977 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 7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

7、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1、九年义务教育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 7月 1 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5 年 12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6 年 9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新的

8、义务教育法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2、大学扩招大学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 1999 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文件提出到 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 15%。3、高校扩招高校扩招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 1999 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

9、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进入 2008 年后,教育部表示 1990 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 2009 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4、多种办学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对自身学历和素质的提高。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夜大、函授、网络教育等使许多无缘上大学读书的人能够走进大学的课堂,自学成才,从而拓宽了“成才”的道路。办学机构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如汽修学校、烹饪学校、美发美容学校等等,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各行各业的人才,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5、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近年来,我

10、国制定了有关吸引留学生归国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和鼓励办法,各有关部门设立了一些针对留学人员的资助项目或招聘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国家留学政策的总方针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1992 年8 月 1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 ,解决了留学工作中许多重大政策问题。2000 年 7 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事部印发了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 ,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中的高层次人才,在任职条件、工资津贴水平、科研经费资助以及住房、保险、探亲、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规定,较过去有较大的突破。2001 年5 月,人事部、科技

11、部、教育部等共同拟定下发了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 ,规定海外留学人员可以兼职、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创办企业、人才培养、从事中介服务等多种适当方式,为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为祖国发展服务。6、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待遇记得以前有句话“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意思是研究尖端技术的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还不如买小商小贩挣得钱多。而今,我国为优秀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多样的资金支持。中国政府早在 1955 年就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 ,决定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1984 年,政府又设立了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 年 5 月,中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

12、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级,每年评选一次,并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主席颁奖。在 2006 年 1 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获得 2005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还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奖 38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40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36 项。在此之前,已有 7 位科学家先后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殊荣。 二、人民群众是科技复兴的中流砥柱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了知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是,掀起了自发学习、自主科研的热

13、潮。(一)自主学习各企、事业单位、个人自发的掀起了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浪潮。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各类参观、访问、培训、进修、讲座的兴起,学习一切先进的知识,纷纷投身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来。(二)出版事业持续发展2005 年共出版各类报纸 404 亿份,各类期刊 27.5 亿册,各类图书 64 亿册(张) 。共有 570 家出版社,国家多次规划图书出版的重点项目,设立优秀图书奖项,促进了图书业的发展。期刊业以惊人速度发展。1949 年,全国仅有期刊257 种,印数 2000 万册,人均不足 0.1 册;而改革开放后的 1979 年,全国的期刊总数发展为 1470 种,总印数达到 11.84 亿

14、册,人均 1 册。2005 年期刊品种达到 9423 种,总印数为 27.5 亿册,每人平均 2.1 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电子出版物市场迅速形成,如今已有相当规模,每年都有 2000 多种电子出版物面世。网络书店逐渐流行,网民在家通过互联网购买图图书,送货上门,方便快捷,极大的刺激了网民的购买欲,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三)大众传媒的传播大众传媒更广泛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各类科教、文化、自然、探索类栏目受到广泛好评,收视率很高。三、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文革前的科技成就1、1958 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2、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7 年,第

15、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1970 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5、1965 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形杂交水稻” 。(二)文革后的科技成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解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批关键技术问题,使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不断增强。1981 年以来,中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61.9 万项,约 20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核技术,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空间技术上,是少数几个掌握卫星

16、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并走向国际市场。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03年、2005 年两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而就在 2011 年 11 月 14 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截止 2005 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 31720 项;中国国际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五位。2004 年,被国际颇具影响的三个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 、 工程索引 、 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中国论文共 93352 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 5.1%;科技实力的增强使专利申请量也逐年增加。2005 年,全国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总量达 228 万件;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申请 47.6 万件,全年共授予专利权 21.4 万件,比上年增长 12.5%;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重视纳米材料研究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纳米技术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现已拥有 4000 多项,占世界总量的 12%,名列世界第三。1900 年,中国完全没有现代科技,懂得微积分的人全国不逾 10 个。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已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复兴大业,注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