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2、划分: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市政与公共服务区、 工业区、 交通和仓储区、 风景与城市绿地、 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 CBD曼哈顿)特
2、征: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1、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3、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 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 成 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东京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 阳 烟 台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 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批发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和郊区, 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 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 原有市中心地价高、 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
4、因, 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 同时也受河流、 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重庆未来 “田园城市 “ 以人为中心,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以人为本、人与城市协调发展带型兰州;放射型武汉;星座型上海;散点型大庆。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高低历史文化(北京市);社会因素:种族宗教(黑人区、唐人街)、知名度、行政因素(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等)。3、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四、城市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自然因
5、素 主要影响 影响结果 举例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减少成本低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沪宁杭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中欧、西欧平原城市群高原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巴西高原地形山区 地表崎岖 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 规划控制等 山地、 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 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 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 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
6、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 便于管理, 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 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 亲近自然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 各片联系不方便, 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 成都、 合肥、 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 西宁、 宜昌、 兰州、 延安气候适宜 适宜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城市多,规模大 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气候 气候恶劣 干旱、寒冷、过于湿热,不利于居住,经济落后 城市少,规模小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寒冷地区城市很少河运起止点 赣州河流交汇处 宜宾
7、(岷)、重庆(嘉陵)、涪陵(乌)、武汉(汉)河口 广州、上海河流运河两端人流、 物流量大, 货物集散、中转地,变更交通运输方式易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规模较大塞得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
8、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后期(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
9、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 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 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 不到 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早(英国 1851 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城市化水平高(70 年代达到 7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英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过度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又
10、称“虚假城市化,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印度、印尼。3、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1949-1957 上升阶段;1958-1965 下降阶段“上山下乡“带来的“逆城市化“;1966-1976 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1977 年后 回升发展阶段。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
11、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现象 出现阶段 人口流向 结果郊区城市化 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向郊区 城市规模大、城市化水平提高逆城市化 后期成熟阶段(不是城市衰败) 城市向乡镇 中心区衰落,城市化水平不变再城市化 后期复兴阶段 郊区向城市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推动工业发展
12、-提高工业生产效率;4)推进科技进步-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
13、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四 、城市群与大城市带: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 N 以南的欧洲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五、城市环境污染:污染类型 污染源 危害 整治措施大气污染 工业企业、 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体供暖; 建绿化隔离带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14、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建立污水处理厂, 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 影响人体健康 及时清除, 实行分类回收、 利用环境质量下降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 影响人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合理布局居住条件差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住房紧张, 质量低劣; 影响环境质量 城市道路; 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 人口过
15、度集中 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综合整治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广义农业是对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总称,狭义农业仅指其中的种植业或农作物生产。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 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区位含义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区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方式等(影响力
16、不断增强)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区位选择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区位变化因素 影响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 文化、 科技的发展, 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 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4、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2.农业可有效进行农事安排;3.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牧羊,即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我国南方农业资源具有多样化,但市场结构具有单一性,潜力巨大可鉴之处: 可鉴之处: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生态农业体系: 我国南方山区应建设良性的林地-农田生态系统, 防止水土流失。 多样化经营: 南方应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营。 市场灵活性和适应性: 应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 有侧重的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提高经济效益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南疆。我国油菜优势产区: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