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一、复习内容及要点:1、因数和倍数:复习时,要抓住数的整除特征以及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公倍数、互质数等一些重要的概念,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分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好。2、分数和意义和性质复习分数和意义和性质,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知道,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弄清分数与整数、小数的联系,以及分数单位、约分和通分等重要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的计算和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3、分数的加法
2、和减法注意使学生弄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另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在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怎样算比较简便,真正提高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计算是复习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训练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势在必行的。4、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及容积时,除了要掌握好它们的外在特征之外,还要根据已有的空间观念,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然后再做习题。在复习中,要适当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注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很重要。5、统计在复习中一是注意与先前
3、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进一步扩大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6、图形的变换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及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固定度数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旋转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内容,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旋转方面的讲解与动手探索,争取让学生都掌握有关旋转的内容。二、具体安排6.26.4 复习因数和倍数6.56.9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6.106.12 复习分数的意义
4、和性质6.136.17 复习图形的变换 、 统计 、 数学广角6.186.25 做综合性练习,可以根据本册内容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灵活的多为学生准备一些综合练习题目,全面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所有题目,争取让学生把书上的题目全部都会做,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做题习惯。以上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使用。一、 复习大致情况分析 本学期是教学内容比较多而时间又有点比较紧张的一个学期,新授课的教学任务一般要在第 17 周才能完成,实际只剩不到 10 天的复习时间。如此情况就更要制定好短期的复习计划。在这之前的新授课学习中,我已考虑到这学期的特殊性,已穿插或渗透一些
5、零散的复习,时不时的让学生自己回家用电脑整理某单元知识点,加深学生记忆印象。或发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做做操练。总之,学生已经七七八八复习一些。 二、 复习指导思想 系统梳理学习内容,抓住重难点复习,实施针对性复习。 三、复习策略: 1.按书本设计基本程序,适当调整,由前到后;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的系统梳理; 2.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复习,主要针对第一步复习发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纠正、补救等方面的复习工作 3.综合复习、分层练习,做到在练中复;在复中练,纵横交错混杂进行。 四、复习进程大致安排: 以下复习安排,只是初步的计划。如果在复习进程中遇到不科学或不合适,会做相应的调整。
6、总之,一切根据学态动向实施复习进程。 计划复习时间 复习内容 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图形变换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三单元: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一阶段新授课-17 周第六单元:统计1学生自己对各单元进行知识梳理。用电子文档或 ppt2.教师收存并要评价5 课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合计: 5 课时第二阶段18 周第二、四、五单元复习Error! Error!Error!x Error!x=Error!把 5kg 的糖平均分装成 4 袋,每袋是这些糖的Error!,每袋糖重 Error!kg1回顾知识整理2.解决易错问题3.纠正我学生的答题格式问题(1
7、)直接写出答案,就只写5 课时最后结果(2)其他计算要要必要过程合计:1 周(5 课时) 第三阶段19 周第一、二、六单元的复习,重点是第二单元的复习。做综合练习5 课时合计:1 周(5 课时)五、复习知识要点和注意点 第一部分:复习因数和倍数。教材抓住数的因数特征、质数与合数、公因数、公倍数、互质数这些重要的概念,以判断的形式为主进行复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弄清概念,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分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知识,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好。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用数目不太大的,比较常用的为主,以便于今后进一步学习时应用。 第二部分: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
8、质时,使学生清楚地掌握分数的意义很重要。143 页第 5 题通过几个小问题来复习有关分数意义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什么叫做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能举例说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量,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分数表示,例如,4/5 米;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例如每段钢筋是全长的 1/5。这些小问题都是今后学习分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数的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144 页第 6 题和练习三十三第 4 题,是为了使学生弄清分数与整数、小数的联系,以及分数单位。约分和通分以及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都是今后学习分数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 144 页第 7、8
9、、9 题进行复习,以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教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1)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 (2)概括分数的意义。 (3)理解“分母”、“分子”、“分数单位”的含义。 第三部分: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注意使学生弄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另外,还注意使学生掌握在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第四部分:复习几何和统计。教材在复习几何知识的内容时,着重复习最基本的概念和计算,同时也适当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注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除了要掌握好它们的形体特征之外,还要根据已有的空间观念,分清表面积和
10、体积的概念,然后再做习题。为了使学生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弄清三组长方形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还可以补充一些求一个面或两个面的面积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第五部分:复习时的注意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主要任务: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应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3)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结果。 (4)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从整数的等分除入手 ,再补充一个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 4 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题目作为铺垫,再研究把 3 块月饼
11、平均分成 4 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题目。 对一个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得到扩展。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可以有两种说法了。 例如: 3/5 吨 (1)把 1 吨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5 份,表示这样的 3 份,是 3/5 吨。 (2)把 3 吨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5 份,表示这样的 1 份,是3/5 吨。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教材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不能用整数表示时,用分数表示商。P91 的例 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P92 的例 5 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虽然在第八册中出现过,但是那时主要是要
12、求学生看图根据 数的意义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分子是 1 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 分数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方法。教学时,可从直观图入手,先根据分数的意义,根据所 需分数单位的多少、分数单位的大小,比较出分数的大小,再归纳概括出法则。 (1)要向学生说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都是在单位“1”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单位“1”相同是比较分数大小的前提。 (2)要重视算理的理解,把理说透,在明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法则。教学时,不要急于概括规律,要通过分数大小的比较,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单位的理解。 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在第 8 册认识的分数基本是真分数(还有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
13、),通过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可以使学生对分数有更全面的理解。 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 看图(直观图)写出各分数,其中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普通教材 98) 建立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举例、说意义) 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 1 的关系。 观察假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倍数关系,认识假分数的两种情况, 把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时,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看图写分数时,P98 页的例 2 的第二个,这种形式的题目比较易错,学生往往写成 2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理解图意。认识到这里是把 1 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 ,有这样的 8 份,是 8/4 ,不是 2 。如果这两个圆没有分份,就用 2 表示。 关于假分数、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教学时,应让学生尝试探索,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出结果。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主要途径: 根据分数的意义,画图表示结果。 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进行推导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结果 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时,也应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明理的基础上总结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