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复习范围1.什么是民俗?国际通用的专门民俗术语是什么?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国际上通用学科名词folklore这是 1846 年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创用的,他将撒克逊语 folk(民间、民众)和 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即“人民的知识”或“民众的学问” 。在此后一百六十多年间,国际民俗学界围绕“folklore”的概念和内涵一直存在着众多的分歧,一直未形成公认的“民俗”定义,导致民俗的定义有几百种,仅美国学术界有代表性的定义就有 24 种。2.民俗大略分为几类?每一类包括哪些内容?民俗事象繁杂众多、千头万绪,要想归纳分类并
2、非易事,因此国内外对民俗的分类方法很多。 (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1.生产民俗:包括采集、狩猎、畜牧、农耕、手工业民俗等2.生活民俗:包括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二)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主要包括1.社会组织民俗.所谓社会组织,比如血缘组织(家族、亲族) 、地缘组织(乡社、集市、国家) 、业缘组织(行会、社团、帮会).2.社会制度民俗.如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交礼仪民俗等。(三)精神民俗: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迷信、
3、禁忌、伦理观念、宗教等。(四)游艺民俗:主要指民间传承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1.口头文艺。包括(1)民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叙事诗、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 、 白蛇传 、 孟姜女 、 梁山伯与祝英台 。(2)民俗语言。指那些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具有特定含义、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绕口令、街头流行语、打招呼用语、咒语、酒令、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人们召唤和使役动物的声音等。2.民间演艺。比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杂艺。3.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如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风筝、泥塑、纸扎。4.民间游戏及体育竞技。1. 民俗
4、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一)社会性和群体性某个人、某些人的嗜好不是民俗。民俗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是人们在群体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很难找到它的作者。在流传中,多少代人都参与了情节的加工、修改和创造。集体的创造、认可与流传是民俗形成的必备条件。(二)民族性和地域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的形成十分复杂,有地域、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与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表现出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由于各地地貌、生态、气候各不相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习俗。 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方
5、,南北方民俗不同(三)传承性和传播性每个人都是从长辈那里学会的怎样穿衣、说话、思考、行为方式,又以同样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民俗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绵延不断。民俗会随着人们的相互交往从一个地域传播或渗透到另一个地域,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如西餐、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民俗的传播可造成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互相吸收对方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当然也可以造成一些民俗文化的濒危和灭绝。(四)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化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比如中国的春节贴春
6、联、吃年夜饭、放炮竹,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等,这些习俗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了,一直延续千年传承至今,这期间经历了千百年,但不因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而中断,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 民俗的稳定性使传统文化得以保存。但恶习陋俗也同样具有稳定性,常常给“移风易俗”和改革带来难度。如中国妇女的缠足习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没有的奇特风俗,曾经使我们民族的大部分妇女在精神上、肉体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损害。早在清朝初年,皇帝就颁布诏令禁止缠足,但未能奏效。但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有些民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亡。比如中国妇女不再缠足了;农历中
7、很多节日在中国也基本不过了,尤其在城市,因为农业不再是城市的经济基础了。有些民俗则会发生变异,如春节贴春联就是由贴门神演变来的;现在春节看春晚;过去庙会主要是祭祀神灵,现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招商引资成了庙会不变的主题;过去结婚坐花轿,现在坐轿车;过去缠足,现在整容、隆胸民俗还具有功利性和实用性。2. 结合你家乡民俗和自己成长实际,谈谈民俗具有哪些社会功能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族性民俗总是在特定的民族中产生、发展,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地方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
8、不同俗” ,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叫地方性特征。民俗的地方性的形成,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历史性民俗在发展的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所显示出的特征叫历史性。社会是发展的,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导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俗,使民俗表现出历史性的特征。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指民俗在流传中相对不变的特征。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民俗的播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
9、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民俗神秘性和原始性人们进行某些民俗活动时,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民俗具有神秘性的特点 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2、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具有无形性、范围广泛、深层控制的特点。3、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保持着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4、调节功能(娱乐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
10、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5、审美功能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作用。民俗的审美功能与调节功能是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中的许多事象,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间审美的意义3. 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性格?民族的概念,常用 20 世纪初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性格: 是本民族大多数人在思维范式、生活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共同特征。4. 写出中国八大菜系的名称?汉族讲
11、究并善于烹饪,烹饪技术在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八大菜系(川、 粤 、 闽、皖、鲁、湘、浙、苏)为主体的菜肴体系。比较出名的还有鄂菜(又名荆楚菜)、京、沪菜等。5. 北京四合院承载着汉民族的哪些文化观念?1.封建观念四合院是封闭结构,四面都有墙壁,所有房子都向院里开门,一般不对外开窗,关上大门,外面的人看不到院里,院里的人看不见外面,一家人独享一片美好的小天地,对外封闭、对内活跃,与内向型、封闭型民族性格相适应。2.亲情观念四合院主要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大家庭的需要。它的精髓在于院子,一个院子规模不够时,可向纵深与横向扩建,形成多进院和东西跨院等等,特别适合封建大家庭几代人同堂居住。人们把
12、它视为血缘、亲族关系的象征和纽带。在院落里,一家人和亲和美,满足了中国人重亲情的情感需要。3.等级观念居住规则是“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 ,一家老小,谁该住什么房子都有严格秩序,长辈住正房,晚辈住东西厢房,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突出了家长的地位,强化了等级观念,有助于形成家族秩序和伦理道德观念。4.风水观念古时汉族是个农业民族,而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强烈的影响,所以渐渐地,汉族人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导致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这种观念反映在建房上,就是要选择风水龙脉、能趋吉避凶、有利于子孙昌盛的理想的地址,这便是汉族的风水观念,俗谓“相地” 。理想的住宅朝向是坐北朝南
13、(负阴抱阳) ;南低北高,背山面水。禁忌南高北低。还要“坎宅巽门” ,即长辈居住的正房在北面,八卦中的“坎”位,主水,房子建在水位上可避开火灾。大门可立于“三吉方”:南、东南、东三方,以东南角最佳,俗称青龙门。东南在八卦中称为“巽”位,代表风,门开在这里,进出顺利,以图吉利。6. 汉族主要具有哪些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信仰是人的特殊情感和心理体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信仰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其中宗教信仰又分原始信仰和现代宗教1、多神信仰 1 自然事物神:天地、日月、山河、湖海 2 自然现象神:雷公、电母、火神 3 动植物神:花草树木龙牛马 4 掌管命运神:福神、禄神、寿神 5 家庭守护神:门神
14、、灶神、仓神、井神 6 每个行业都有崇拜的祖师神:工匠神鲁班、造纸神蔡伦 7 偶像神:八仙、关公 8 精怪崇拜:华北地区把狐狸黄鼠狼刺猬蛇成为四大门2、龙凤崇拜3、土地信仰和农神崇拜“三皇”指伏羲、神农、燧人4、祖先崇拜5、灵魂崇拜6、图腾崇拜7、儒教8、道教 “三清”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女清道德天尊 四方神:东眉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9、佛教 1 北传佛教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2 南传佛教也叫小乘佛教9. 分析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1)自然环境 (2)文化观念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
15、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天葬反映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雪域高原不同的葬礼, 体现不同的规模和形式, 有着较明显的阶级等次, 反映出雪域葬俗的一种价值观。在特定历史环境中, 土葬、塔葬、火葬和水葬, 表现出了藏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等级偏见和深层次的思想观念。而天葬的形式、规模和特点让人们去选择平等的死亡去处, 表现出极强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不管活着时的身份有多么的不同, 任何人只要来到天葬场则是赤裸裸的躯体和人人平等的葬礼。天葬赋予人们的平民理想观, 体现了藏民族人生死亡观的朴素的意识。2、天葬所具有的非理性因素,促成人们乐观的生
16、死观。不管天葬的方式如何“简单粗暴” 或者“残忍” , 也不管超度形式如何复杂, 亲人对亡者不过分悲伤绝望, 活者的人在情感上抱有美好的愿望, 坦然面对死亡, 只祈求亡者早日投生福地, 顺利转世, 希望来世有个幸福美好的命运。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理想愿望, 藏民族对待死亡也就并不紧张和恐惧。这种近乎极至地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一面的作用, 为藏民族乐观的生死观的形成创造出了某种特定的氛围。3、天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天葬将尸体喂给秃鹫, 既有佛教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藏族先民们由来已久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藏民族对死亡的处理中充分表达了对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生物的珍惜, 表达了藏民族古老的生态观
17、。从这种生态环保思想中, 能够衡量藏族葬俗所带来的道德水准和生态保护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 藏族自古就具备了环保意识。就此而论, 这种丧葬遗风带给人们的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文化概念。10. 基督教三大派系是什么?基督教包括许多教派组织,其中主要分三大教派:罗马公教(我国通称为天主教) 、 东 正教和新教(在我国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 , 此 外 还 有 一 些 较 小 的 教 派 。新 教 下 又 有 路 德 教 派 加 尔 文 教 派 、 圣 公 会 派 等 。基督教的某些派别曾于唐代、元代先后传入中国,但流传不广。历经前后四次反复后,到19世纪初期基督教才在中国扎下根来。方传教士在近代
18、中国 的 活 动 为 侵 略 中 国 做 了 思 想 准 备 , 反过来,西 方 殖民 战 争 的 胜 利 又 促 使 了 基 督 教 在 中 国 的广泛传播。11.法国人主要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民族性格是本民族大多数人在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共同特征,民族性格与地域环境、历史发展、种族血缘成分、社会制度等因素有关。法国人属于拉丁民族,在接人待物上与英国人大不相同,源远流长的文化造就了许多优雅的礼仪,社交场合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节规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诙谐幽默,天性浪漫法国有温暖的海滩、轻柔的海水、明媚的阳光和如诗如画的田园的缘故,或许是由于这些法国
19、人天性浪漫、乐观、热情,思维方式中诗情画意的成分较多,对未来和前途充满美好的幻想,对婚恋富于激情。因此法国历史上诞生过一批又一批蜚声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则为数不多。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大都爽朗热情,诙谐幽默,高谈阔论,善于雄辩。说话时眉飞色舞,手势很多,用耸肩表示高兴,讨厌不爱讲话、愁眉苦脸的人。(二)乐于享受,纪律性较差法国人的生活观是“享受生活” 。有人戏称,在法国“春天是娱乐季节,夏天是度假季节,秋天是罢工季节,冬天是圣诞季节” 。优越的条件和美好的景色,培育和诱惑了法国人乐于并善于享受的传统,吃苦耐劳、勤于奋斗的精神与日本人、美国人相比有明显差别。法国可以说是享乐的天堂,法国人是当之无愧
20、的享乐大师,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方面都走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前列。盛产美酒、精于美食、善于打扮,是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有众多高品位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区,法国人还是著名的“自由主义者” ,不大喜欢集体行动,纪律性较差,处事较随意,有时光许诺不兑现。时间观念不太强,做客赴宴时,姗姗来迟是常有的事情。(三)爱好社交,讲究文明礼貌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待人彬彬有礼,礼貌用语不离口。1.见面礼和打招呼最通行的见面礼仪是握手,适用于各种场合。其中规范是要等尊贵方先伸手。比如男女见面要等女士先伸手,而且女士则可以戴着手套,但男士一定要摘下手
21、套。如果女士没有握手的意思,男士则点头鞠躬即可。长幼之间要等年长者先伸手,上下级间要等上级先伸手。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也没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在法国,男士行“吻手礼”也颇为流行,但嘴不能接触到女士的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吻面礼的使用也很广泛,一般是久别重逢时双方互吻面颊或贴脸,规矩是从右侧开始,交替次数视熟识程度和分别的长短而不同,一般情况贴吻三次,交情深的四次。法国人无论购物办事,总要先互道“您好” ,笑脸相向,离开时道声“再见”。上下班会一一与同事打招呼和“再见” 。2.邀请商业款待多数在饭店举行,好朋友间的宴请从不下饭店,认为只有在家中自己亲自烹饪才能表示对朋友的诚意。客人到来后,妻
22、子负责招呼,丈夫掌管酒水。大多数法国人都很会做菜,夫妻俩各显身手,下厨上菜。进餐时,客人要夸奖女主人做到菜肴很好吃。3.交谈日常交谈忌讳涉及个人隐私,如对方的年龄、家庭生活、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等,更不打听工资、财产、家庭用具的价格等。可多谈历史、文化艺术、教育、体育、食品等话题,并注意寻求大家都关注、有同感的内容,如果三人以上在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情或只用两个人能懂的语言交谈是很不礼貌的。交谈时要热情大方,语气自然和蔼,言辞文雅婉转,声音高底适中,神情专注,眼睛要注视对方,东张西望、烦躁不安是不尊重的表现。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也不要一味地夸夸其谈、指手划脚。4社会公德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
23、,如果偶尔碰了别人一下,会马上说“对不起” 。进出电梯和地铁口门时,前面的人会用手撑着门,以方便后面的人进出,后面的人也重复同一动作,方便他人。在公共场合抽烟,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四)尊重妇女,富有骑士风度骑士是欧洲中世纪一个特殊的阶层, “骑士风度”是指规范语言、服饰、举止、仪态、品格等方面的一系列宫廷礼节,发源地在法国,其核心是尊重与保护妇女。至今教养良好的法国男人仍然体现着这种高雅的风度,认为充当“护花使者”是男人的天职与荣幸。他们会有礼貌地对待每一位相识或不相识的妇女,乘电梯、乘车时替女士开门,请女士先进。在衣帽间存放衣物时,男士先帮女士把脱下来的大衣存放好。就餐时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
24、,帮女士入座。点菜、上菜、敬酒均是“女士优先” 。在街上行走,男子走在马路外侧。如果一个男子和两个女士一起走,则走在两者当中。去朋友家拜访和告别时都要先向女主人问候和道谢。但男士不能给关系一般的女士赠送香水,否则有过分亲热或“不轨企图”之嫌。法国人有这样的说法:“女人排第一位,狗排第二位,孩子排第三位,男人站最后。 ”(五)酷爱花卉拉丁民族普遍喜欢鲜花,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鲜花在法国人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街头巷尾、道路两侧、住宅周围、楼台屋顶到处都是花卉,姹紫嫣红、芳香扑鼻,美不胜收。人们在社交中总要带上美丽的鲜花。浪漫的法国人还赋予鲜花很多寓意,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如玫瑰象征爱情,海棠表示友
25、谊,兰花代表虔诚,报春花代表初恋,雏菊具有“渴望见到你”的含义,水仙则表示无情,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不忠贞,菊花代表哀伤,康乃磬被视为不祥的花朵,杜鹃花、金盏花、纸花也是不吉利的,所以给法国人送花不能随意,而且花骨朵和花束支数都必须是单数,不能为双数。(六)民族自尊心强 在法国人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偏爱“国货” ,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他们一定会热情有加。法语是联合国常用五种语言之一,一向被认为是最好的外交和法律用语,不仅优美,更以词意确切、语法规范、不易产生歧解而著称,体现出了法国人严谨的一面。12. 说说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你对哪一民族(国
26、家)的哪一民俗事项最感兴趣?原因是什么?英国各阶层人都喜欢饮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耗茶叶 4 千克,名列世界前茅。据说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塞琳,出身于葡萄牙的布拉冈沙家族,是她把喝茶习惯带到英国的。她出嫁时将从东印度公司购买的 100 千克中国红茶作为陪嫁,喝茶风气很快在王室和贵族中传播开来,后逐渐传入民间。英国人习惯在沏茶前先烫壶,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茶叶的数量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喝茶时间比较定时,有喝“被窝茶”和“下午茶”的习惯。 “被窝茶”一般在早上起床时。 “下午茶”一般是在下午 4 点,据说过去是贵族们打发下午时光的一种方式,现在人们习惯于放下手头的工作,喝一
27、杯红茶,休息约一刻钟,称为“茶休” 。英国人原本最喜爱中国的祁门红茶,但因为路途遥远,价格昂贵,后来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和输入。 13. 谈谈你在本学期的三次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或感悟、收获、认识等?民俗起源于生存的需要,是生活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说:“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 ”因为具有种种社会功能,许多古老的民俗才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14. 根据本课程的学习收获,围绕“民族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
28、间的相互理解有 计 划 地 实 施 的 一 种 多 种 文 化 共 同 教 育 的 途 径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 数 民 族 的 文 化 应 成 为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的 重 要 内 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 元 文 化 教育 思 想 直 接 源 于 20世纪60年 代 以 黑 人 为 代 表 的 美 国 民 族 复兴 运 动 其“主 要 的 理 论 基 础 是 美 国 的 社 会 民 族 理 论 中 的 文 化 多元理论文化多元理论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群体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融入到
29、国家的共享语言文中去在 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在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领域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与西方国家的学者有不同。有的学者把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等同,并 且 认 为 多 元 文 化 教 育 ,“一 般 是 指 在 多 民 族 国家当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 而 实 施 的 教 育 ”。在 中 国 这 样 一 个 民 族 的国家里,少数民族人民应该与主体民族人民享有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
30、文化的创造主体,在少数民族人民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情况下,其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 。 中 国 这 样 一 个 多 民 族 的国家里少数民族人民应该与主体民族人民享有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主体在少数民族人民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情况下其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之一。立足于中国现实,并结合国外学者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强调的是多种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内容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文化应是多个民族文化的综合人们不仅仅只接受一种文化多民族国家 中 主 体 民
31、族 的 文 化 或 自 己 民 族 的 文 化 的教育而是要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知识的熏陶以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多民族国家中各 民 族 文 化 之 间 的 关 系 以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共生二是从教育对象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 是 一 种 全 民 教 育 或 者 说 是 一 种完 全 的 大 化 教 育一个国家内的所有人(不论性别、族群、社会地位、地域等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多民族国家中论是少数民族还是主体民族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存于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并且成为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从这个层面来看,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多元文化教育若能真正实施,对于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弘扬和传承数民族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