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容易”“好不容易” 意思一样吗有一些词语,明明含有意义相反的字眼,意思却能凑到一块儿去。如“入神”等于“出神”,“坐下来”等于“ 坐下去”, “月亮地下”等于“ 月亮地上”, “打胜了对方”等于“打败了对方”等等。还有些说法,一个是肯定的,一个是否定的,但意思也可以捏在一起。如“好喜欢”等于“好不喜欢”(都是“ 很喜欢” 的意思) ;“好热闹”等于“好不热闹 ”(都是“很热闹”的意思) ;“好容易”等于“好不容易” (这回却变成都是 “很不容易”的意思了) ;“差点儿摔倒”等于“差点儿没摔倒”(都是“险些儿摔倒” 的意思) ;“解放前”等于“未解放前 ”(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意思)。为什
2、么会有这种语言现象呢?一句话,这是语言的约定俗成。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一书中把它们称为“习惯语”。并说:“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上,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好容易”是什么意思【举例】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好容易”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例 1 今天的作业不多,我好容易就做完了。例 2 营长好容易说服了大家,挑选了十几名战士。【解答】“好容易”不是很容易的意思。例 1 是一个同学作文中的一句话,仔细琢磨,这位同学认为“今天的作业不多” ,因此“ 很容易 ”就做完了。他把“
3、好容易”理解成“很容易”了。这两个词说的根本不是一个意思。一般说来, “好”和“ 好不”与一些词语结合后,往往起加深表达程度的作用,理解为“ 多么”、“很”、 “极”等,而且整个词语的基本意思都是肯定的,比如:“ 好痛快”、 “好不痛快”,它的意思是“多么痛快” 或“ 很痛快”的意思。但是, “好容易”和“ 好不容易”恰恰是一个特殊的结合体,其基本意思不是肯定而是否定。应该理解为“很不容易” 、 “极不容易 ”、 “很难”的意思。 “好容易”和“好不容易”虽然后者多了一个“不”字,但意思仍然是一样的。例 2 是突破乌江天险一文中的句子,因为大家都想做先头部队去完成任务,营长只好作说服工作,费了
4、好大劲儿, “好容易”把大家说服了,最后才选了十几名战士。从这个例子,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好容易”不是“ 很容易”的意思。“差点吓死我”和?“ 差点没吓死我 ”是一个意思。而“苹果差点吃完了”和“苹果差点没吃完”意思是不同的。当一件事情没有完成,比如“吓死我”,带“ 没”和不带“没”,都是一个意思:差点吓死我,差点没吓死我。当一件事情完成了,比如“吃完苹果”,带“ 没”和不带“没”,意思相反:苹果差点吃完了,苹果差点没吃完。“差点儿”与“差点儿没”【原文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2430 【复印期号】:3 【分类号】:H1 【内容提
5、要】:由副词“差点儿”构成的句式一直引起语法学家的关注,朱德熙先生曾提出“企望”说 【文摘】:汉语言文字学 /color一“差点儿”就是“差一点儿”,在用作副词时北京话多说成“差点儿”,因此本文就记作“差点儿”。由“差点儿”构成的“差点儿 VP”句式,其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微妙,从而引起语法学家的关注。朱德熙先生(1959,1980)曾提出“企望”说来解释该句式中的不对称现象,认为此类句式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下边例句里反映出来: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差一点买着了(没买着)差一点没买着(买着了)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差一点修好了(没修好)
6、差一点没修好(修好了)差一点死了(没死)差一点没死(没死)差一点输了(没输)差一点没输(没输)差一点打碎了(没打碎)差一点没打碎(没打碎)差一点摔一跤(没摔)差一点没摔一跤(没摔)朱先生把这种对应关系总结为下边两条规律:1.凡是说话的人企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2.凡是说话的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朱先生还提到中性的情况,就是说,在说话的人看来无所谓企望不企望,并举了如下例句(例句中的等号是本文所加):昨儿晚上我差一点找你去(没去)昨儿晚上我差一点没找你去(没去)上个月我差一点去上海(没去)上个月我差一点没去上海(没去)
7、她差一点留起辫子来了(没留)她差一点没留起辫子来(没留)毕业以后,我差一点当了数学老师(没当)毕业以后,我差一点没当数学老师(没当)上述情况可概括为下表:| 肯定形式 否定形式| A B|企望 差一点买着了没买着 差一点没买着买着了| C D|不企望 差一点打碎了没打碎 差一点没打碎没打碎| E F|中性 上个月我差一点去上海没去 上个月我差一点没去上海没去|当我们对照北京话的语言事实验证朱先生论断的时候,我们发现“企望”说的解释远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与语言事实不符。由“差点儿”构成的“差点儿 VP”句,其意义永远是否定的,讨论它并没有太多的必要。倒是其否定式无论形式和语义都比较复杂,需要重点讨
8、论,因此本文专论北京话里作为否定式的“差点儿没 VP”句。二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 VP”句比朱先生描写的要复杂,例如朱先生举的表示企望的例子“差一点没及格”,并不只是“及格了”的意思,也可以是“没及格”的意思,例如:(1)a.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正好 60 分儿。(及格了)b.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我要把最后那道题答上就好了。(没及格)其他表示企望的例子也都可以是肯定否定两种意思,例如:(2)a.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我去时候儿就剩一本儿了。(买着了)b.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到我前一个人正好没了。(没买着)(3)a.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站台离开车就差一分钟了。(赶上了)b.那趟车我
9、差点儿没赶上,到车门跟前儿时候儿门关了。(没赶上)(4)a.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幸亏王师傅来了。(修好了)b.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最后还是报废了。(没修好)我们再来看表示不企望的例句。朱先生所举不企望的例子中有“差一点儿没死”,一般情况,就每个人自己来说,“死”当然是不企望的,但是对不值得同情的人特别是对仇恨的人来说就未必了。而且“死”是不企望的,“没死”就应该是企望的了。我们姑且不谈这些,就按朱先生的说法,“差一点没死”是不企望的否定形式,句子仍然是有两解的,例如:(5)a.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最后还是让大夫救活了。(没死)b.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他都跑出来可是又回去救人了。(死了)其他表示
10、不企望的句子也是可以有两解的,例如:(6)a.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他这几招儿真够厉害的。(没输)b.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到最后让他得手了。(输了)(7)a.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让我给接住了。(没打碎)b.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我都接住又掉地上了。(打碎了)(8)a.这儿地太滑,我差点儿没摔一跤。(没摔)b.其实我都站住了,差点儿没摔这一跤。(摔了)应该指出,表示肯定的例子有的确实是不多见的,但是少毕竟也是有,与完全没有是两回事,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例(8)b,可以设想是在翻越障碍的游戏中,摔倒就会被淘汰出局,某人不慎摔了一跤后,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再来看朱先生所说的中性的例子,它们也都是有肯定
11、否定两种意义的,例如:(9)a.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刚想走家里来人了。(没去)b.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原来是打算看戏去。(去了)(10)a.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公司有事儿脱不开身。(没去)b.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临时决定让我去的。(去了)(11)a.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后来嫌麻烦改短头发了。(没留)b.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几次嫌麻烦想给铰了。(留了)(12)a.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正巧我们单位需要会计。(没当)b.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想来想去还是留学校了。(当了)看来,无论企望、不企望或中性的情况,都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种意义,那么区分所谓企望、不
12、企望对于解释此种句式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企望”说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检验“企望”说是否准确地解释了语言事实。比如就拿“差点儿没死了”这个句子说,我们刚才已经指出,简单地把它归入“不企望”是值得商榷的。对于自己、对于一般的人,“死”是不企望的;但是对于坏人、对于自己仇恨的人,“死”则是企望的,根据“企望”说,前者应该是肯定的意思,后者应该是否定的意思。不过语言事实并非如此。例如:(13)a.我二大爷得那病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后来好了。(没死)b.那老王八蛋上回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又还阳了。(没死)例(13)a 的“死”是不企望的,例(13)b 的“死”是企望的,但是实际上它
13、们的意义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说“没死”。再如常用来举例的以足球比赛为背景的“差点儿没进去”,对于自己一方的球队,比如中国队,“进去”当然是企望的;对于作为对手的球队,比如日本队,“进去”当然是不企望的。可是语言事实与“企望”说并不吻合,例如:(14)a.刚才这球儿差点儿没进去,中国队那 5 号踢偏了一点儿。(没进去)b.刚才这球儿差点儿没进去,日本队那 5 号踢偏了一点儿。(没进去)正如我们已经描写过的,“差点儿没进去”也可以是肯定的意思,这也并不因企望与否而有所不同,例如:(15)a.要不是日本队大门儿自摆乌龙,刚才这点球差点儿没进去。(进去了)b.要不是中国队大门儿自摆乌龙,刚才这点球差点
14、儿没进去。(进去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企望”说并没有准确地解释语言事实,“差点儿没 VP”的句义是肯定还是否定同企望不企望没有直接关系。研究句式,必须通过语言实例来验证,必须有语言环境做依托,孤立地研究抽象句式,完全从主观想法出发来判断句义是危险的。三细心观察北京话的“差点儿没 VP”句,不难发现,肯定、否定两种意思的句子,它们的语音形式语调中的轻重音就是有区别的。表示否定意思的句子,动词本身说得比较重,“没”和补语成分说得比较轻;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动词本身说得比较轻,“没”和补语成分说得比较重。以“差点儿没进去”为例,表示否定意思的轻重音格式是“差点儿没进去”(黑点表示重音,下同
15、),而表示肯定意思的轻重音格式是“差点儿没进去”。也就是说,否定义的句子强调的是动词,肯定义的句子强调的是“没”和结果。它们的语音形式不一样,相应的句义也不一样。我们可以把前一种句子叫 Nn(negative)式,把后一种句子叫 Na(affirmative)式,列表对照如下:| Nn Na|差点儿没进去没进去 差点儿没进去进去了|这里所列的 Nn 式和 Na 式是典型的形式。如果描写得更细致的话,Nn 式的“差点儿”和“没”结合较紧;Na 式的“差点儿”和“没”结合较松,中间可以有停顿。Nn 式的“没”同动词相比,动词总要重于“没”;Na 式中,或者是“没”重,或者是补语重,或者是两个都比较
16、重,谓语动词并不重。总之 Nn 式和 Na 式在语音停顿和重音上都呈现出对立状态。现在让我们按照 Nn 和 Na 两种句式重新排列前面第一节的例子,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两种句式的对立。我们按北京话标出重音。Nn 式的例如:(1)b.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我要把最后那道题答上就好了。(没及格)(2)b.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到我前一个人正好没了。(没买着)(3)b.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车门跟前儿时候儿门关了。(没赶上)(4)b.那辆车差点儿没修好,最后还是报废了。(没修好)(5)a.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最后还是让大夫救活了。(没死)(6)a.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他这几招儿真够厉害的。(
17、没输)(7)a.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让我给接住了。(没打碎)(8)a.这儿地太滑,我差点儿没摔一跤。(没摔)(9)a.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刚想走家里来人了。(没去)(10)a.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公司有事儿脱不开身。(没去)(11)a.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后来嫌麻烦改短头发了。(没留)(12)a.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正巧我们单位需要会计。(没当)Na 式的例如:(1)a.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正好 60 分儿。(及格了)(2)a.那本书儿我差点儿没买着,我去时候儿就剩一本儿了。(买着了)(3)a.那趟车我差点儿没赶上,到站台离开车就差一分钟了。(赶上了)(4)a.那辆车
18、差点儿没修好,幸亏王师傅来了。(修好了)(5)b.我二大爷差点儿没死,他都跑出来可是又回去救人了。(死了)(6)b.这盘儿棋我差点儿没输,到最后让他得手了。(输了)(7)b.这杯子差点儿没打碎。我都接住又掉地上了。(打碎了)(8)b.其实我都站住了,差点儿没摔这一跤。(摔了)(9)b.昨儿晚上我差点儿没找你去,原来是打算看戏去。(去了)(10)b.上个月我差点儿没去上海.临时决定让我去的。(去了)(11)b.她差点儿没留起辫子来,几次嫌麻烦想给铰了。(留了)(12)b.毕业以后,我差点儿没当数学老师,想来想去还是留学校了。(当了)“差点儿没 VP”句根据不同语音形式分化出的 Nn 和 Na 两
19、种句式,它们的语法意义是截然相反的,Nn 是否定义的,Na 是肯定义的。在北京话里,Nn 的句尾常带有语气词“了”或“喽”;Na 的 VP 前面常有副词“就”,这也是个区别性标志,例如:(16)前些日子我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儿没死喽。(Nn)(17)他差点儿就没死,也就是晚了一步儿。(Na)四 为什么相当多的 Nn 和 Na 词汇构成形式一样而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有别呢?这首先要在“差点儿”这个词上寻求解释。“差点儿”是表示量度的副词,其语义是表示离开某一情况 VP 尚有少许差距,但已非常接近 VP,也就是“接近可是没有 VP”的意思。因此这个词的语义功能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说还没有 VP,即非
20、 VP;另一方面是说很接近 VP,与 VP 相差无几。Nn 和 Na 这两种句式中的“差点儿”正是突显了不同的侧面。在 Nn 中,“差点儿没 VP”的“差点儿”并不是直接修饰 VP 的,而是和“没”组合后再修饰 VP 的,组合层次是“(差点儿没)VP”,其语义是“接近可是没有 VP”。例如“差点儿没死喽”是“接近可是没有死”的意思,因为有“没”的存在,所以“差点儿”主要突显“接近 VP”的意思,其否定义主要由“没”承担,也就造成了 Nn 的整体句义是表示否定的。朱德熙先生(1980)在解释这种句式时说:“但说话的人为了强调事情没有发生这一点,又在 DJ(即 VP)前边加上一个否定词没。这个没实
21、际上是一个羡余的(redundant)成分。我们知道,动词前边的没和后边的了不能共存(co-occur),D 式差一点没死了不符合这条规律,这也说明这种句式是在 C 式差一点DJ(即差点儿 VP)上头硬加一个没字形成的。”至于是不是硬加另当别论,但是朱先生的看法正可以印证我们所说 Nn 的组合层次是“(差点儿没)十 VP”的论点,也就是说“差点儿”是和“没”组合后再修饰“死”的。在 Na 中,“差点儿”突显出“还没有 VP”,即“非 VP”的意思。组合层次是“差点儿(没VP)”,其语义是“接近可是没有没 VP”。否定的意思就由“差点儿”承担,否定之否定即为肯定。例如“差点儿没死”,是“接近可是
22、没有没死”,也就是“还是死了”的意思。在北京话里,“差点儿没 VP”区分出 Nn 和 Na 这两种语音形式不同、语法意义截然相反的句式,因此在使用时采用哪种句式,并非取决于企望因素,而是取决于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某个人还活着,可是他经历了一次危险,几乎要死,那么就要用 Nn 句来描述这一事实;客观事实是某个人已经死了,可是他的死有偶然性,几乎可以不死,那么就要用 Na 句来描述这一事实。如果仅凭企望与否决定句义,表达岂不是乱套了吗?设若听话人一定要了解说话人的企望才知道句义,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现实的。现实是复杂的,事实和企望的对应关系也是复杂的。例如:(18)我二大爷得那病差点儿没死喽,住了
23、半年院后来好了。(没死)(19)那老王八蛋上回差点儿没死喽,住了半年院又还阳了。(没死)它们的语音形式和语法意义都一样,但其实企望不同。例(18)的句义和企望一致,但是毕竟虚惊一场;例(19)的句义和企望不一致,但是也很解恨。句义主要依据客观事实而不因企望不同决定。不过,应该指出的是,Nn 和 Na 这两种语义对立的句式在使用中确实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即一种句式常说而另一种句式不常说,“企望”说恐怕就是基于此种事实产生的。例如:(20)a.茶碗差点儿没喽。(没)b.茶碗差点儿没。(了)例(20)a 是 Nn,例(20)b 是 Na。一般来说,茶碗目前完好,可是曾经出现险些打碎的危险情况,人们叙
24、述这一事实,言其侥幸,避免再发生此类事情,这样的背景事件比较多。因而例(20)a 也就是 Nn 出现得比较多,听起来显得比较自然。也正因为如此,北京话中存在着“差点儿 VP”和 Nn 式的“差点儿没 VP”这两种同义表达形式以供使用。如果碗目前已经打碎了,再说其实几乎可以避免,这样说就没什么太大意义,再“差点儿”也是打碎了,不可挽回。因而例(20)b 也就是 Na 出现得比较少,听起来显得比较费解,往往需要进一步解释。例如:(20)c.茶碗差点儿没,刚才我是想挪开来着。叙述人死的句子和上述情况差不多,人现在没死,曾经历危险,叙述这一事实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属 Nn 句的“差点儿没死喽”用得比较多
25、,还有同义表达“差点儿死喽”。人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再说差点儿没死,这样的情况不多,因此 Na 句“差点儿没死”用得比较少。而这种不对称正是客观事实决定的,并不是由企望与否决定的。如前文例(5)a 即使没有后面一句,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可是(5)b 如果没有后面的解释就比较费解,说这种话没有什么价值,会使听者产生“怎么?都死了还差点儿没死”的疑问。中国人重伦理,重孝道,对长辈亲朋,本来就是讳言“死”的,一般不太会用一种容易产生言外之意的双重否定式去叙述“死”。但这种说法还是存在的,在有特殊需要时也可以用。在用于自己时,只可能说 Nn,不可能说 Na,这也是造成 Nn 出现频率大于 Na 的原
26、因之一。再看“差点儿没买着”,Nn 和 Na 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从叙述的事实看,Nn 是想买而没有买到,既然没买到,说“差点儿没买着”也是没买到,还要重新去买;而 Na 是想买并且买到了,说“差点儿没买着”,叙述买到之侥幸或不易。从话语效果看,说 Nn 让人感觉遗憾,说 Na 使人感觉庆幸。它们在出现概率上,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从会话实际看,Na 可能会多于 Nn。这或许是朱先生认定“差点儿没买着”的句义是 Na,即表示肯定义的因由。“差点儿没及格”也类似。Nn 的“差点儿没及格”也是“没及格”,作用在于说明自己的水平很接近于及格,只需稍加努力今后便可能及格;Na 的“差点儿没及格”是“及格了
27、”,作用在于说明自己及格得比较勉强,实属侥幸。这两种句式应该说都有存在价值,不过不及格的人总不愿意到处张扬,或者学者们接触的学生不及格的很少,所以可能朱先生听到的 Na 句多一些。我们再来看一看足球比赛中的“差点儿没进去”,如果我们作为进攻一方,那么 Nn 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惋惜而且遗憾的;Na 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不容易而且幸运的。如果我们作为防守一方,那么 Nn 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情况危险而且幸运的;Na 的“差点儿没进去”是表示惋惜而且遗憾的。情况因攻守不同完全是对立的,当然也可以说企望是正好相反的。不过企望并没有改变句义的肯定与否定,Nn 始终是否定的,Na 始终是肯定
28、的。在使用中,无论攻防,总是 Nn 句说得多些,Na 句说得少些,因为足球比赛射门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多数情况是 Nn 的“差点儿没进去”;如果球已经进了,只能庆幸或接受这一事实,再说“差点儿没进去”意义也不大。我们认为,Nn 和 Na 这两种句式不对称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从语言形式上看,Nn 是一种赘余形式,Na 是一种双重否定形式,它们是形式近似而语义完全相反的两种句式。决定运用哪种语言形式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客观事实,也就是前提条件,这两种句式的前提是不一样的。离开前提条件,孤立地用企望不企望解释,很容易把两种句式弄混。就使用概率来说,当 VP 是一个不可逆转、不可改变的事实时,如人死、碗碎、球进等情况,用 Nn 较多而用 Na 较少。至于其他情况,Nn 和 Na 应该是伯仲之间,也有可能表示企望实现的 Na 说得略多一点,因为交际中报喜一般是多于报忧的。【参考文献】:1 沈家煊 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 周一民 1998 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语文出版社。3 朱德熙 1959 说“差一点”,中国语文第 9 期。4 朱德熙 1980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