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文 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100083)摘要:本文介绍了翻译能力的概念,以实例说明了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最后以“模仿真实情景法”阐述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关键词:翻译能力 培养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troduced “linguistic/text compet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 and “s
2、elf-monitoring competence” by adopting concrete examples. At the final part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ained how to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y quoting “real-life-like assignment” put forward by Jean Vienne.K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一、能力与翻译能力所谓能力,系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现代汉
3、语词典:921) 。针对性质不同的“某项任务” ,其要求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于是又可细分为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断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分力” (徐方瞿:84) 。但从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角度看,又可分别表述为数学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能力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甚强的概念。与技能相比,技能具有“可传授性、可模仿性、可操作性”的特点。而“能力”的基本特征难以言传,也就是具有“只可意会”性,很难用“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徐方瞿:80-83) ,因此,技能层面所要求的活动常常定位在专门活动,而能力层面所要求的活
4、动常常定位在综合活动。与“某项任务”相关的能力,一般而言都与“能力”相关。翻译能力就是如此。什么是翻译能力?如果套用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可表述为“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 。那么,这些“主观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事实上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都更多地侧重于对这些“主观条件”(即“分力” )的描述与分析。如 Toury(1984)说,双语者就是拥有“天才的的翻译能力”,即“语言转换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由“双语和语言迁移能力”组成。Bell 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出了描述翻译者能力的方法。第一种称为“理想的双语能力” ,它被设想为一种理想的、不犯错误的操作系统。第二是将翻译能力看作一种“专
5、家体系” ,即储备了大量知识,具有推理功能;最后一种,称之为“交际能力” ,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文本能力和策略能力。 此外,Albrecht Neubert 提出了 5 个参数,即翻译能力所包含的 5 个分力: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文军:2) 。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特归纳一翻译能力的模式,如下图:翻译能力2语言/文本能力 策略能力 自我评估能力本文将据相关研究者的观点,对以上诸分力(parameters)予以阐述,并辅以实例说明。二、翻译能力中的“分力”1 语言/文本能力语言/文本能力实际上指语言能力与文本能力两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对某一语言语
6、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的熟谙及掌握。就英汉翻译而言,则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的熟练掌握。二者通常可合称为“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 。 “双语能力”是翻译工作的基础,这一点毫无疑问。我们不能设想,在当今社会,不具有双语能力的人能够从事翻译(林纾的“合译” ,如今决非效法的榜样) 。因传统教科书等较侧重这一方面的论述(如翻译技巧等) ,故此不赘述。如果说双语能力解决了“能够翻译”(a person with bilingual competence can translate something)的问题,但面对 “如何得体地翻译”这个问题,则需要“
7、文本能力”的协调,文本能力主要解决与语域、文体、专业等相关的问题。它大致包含两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文军:3) ,对语域的辨识是翻译者的重要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换言之,在语言使用的同一层面,语言运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正式程度。只有对原文中这些语篇方式的正确理解,才谈得上翻译能否传情达意。例如:1. Visitors should make their way at once to the upper floor by way f the staircase.2. Visitors should go up the stairs at once.3. Would you mind going up
8、stairs right away, please ?4. Time you all went upstairs, now.5. Up you go, chaps!假如我们不清楚上面五例实际上代表了英语中“演说、正式、商议、随意、亲昵”五种语域,那么要翻译出下面这种得体的翻译文似乎不太可能:1.来宾请立即顺楼梯到楼上去。2. 来宾请立即上楼。3. 请您马上上楼好吗?4. 现在你们都该上楼了。5. 伙计们,上去!下面我们再看看文体的差异,即我们常说的文体的差异,如公文体、法律文体、科技文体等在用词、修辞、结构等方面都有相当差距,如何对之加以区分,再予表达,是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a.T
9、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
10、nce with Article 110.b. In New York you dont to be very rich but you have to be heartless-you have to be able to just sit there and let your fellow men bleed. Once you get heartless you get rich. c. Advice of Shipment: Immediately after completion of goods on board the vessel the Sellers shall advis
11、e the Buyers by cable of contract number, name of goods, quantity or weight loaded, invoice value, name of vessel, port of shipment, sailing date and port of destination.Should be the Buyers be made unable to arrange insurance in time owing to the Sellers failure to give the above mentioned advice o
12、f shipment by cable, the Sellers shall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3any and all damage and/or loss attributable to such failure.a. (公文体)凡曾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或前此曾签字于 1942 年 1 月 1 日联合国宣言之国家,签订本宪章,且依本宪章第 110 条规定而予以批准者,均为联合国之创始会员国。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173 页)b. (散文体 ) 要在纽约立足,你不一定要非常富有,但你得有一副铁石心肠;眼看着你的同胞流血命危,你要能坐得住。什么时候有了
13、这副铁石心肠,什么时候就会变得非常富有。c. (契约)装船通知:货物装运完毕后,卖方立即以电报通知买方合同号、货名、所装数量或重量、发票价值、船名、起运口岸及目的口岸。由于卖方不给上述装船通知电报而致买方不能及时保险时,则所发生之一切损失均由卖方负责赔偿。2 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上面讨论的语言/文本能力,所隐含的一种理论假设是: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者是原作的镜子。但翻译者作为活生生的人,不可能仅仅是“反映者” ,他也是一个选择者。即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翻译,选择完全忠实原著还是兼顾读者,选择全部翻译还是部分翻译等。这些文体,就涉及翻译策略的问题。翻译策略是一个范畴
14、较宽的领域,不少学者对之的看法并不一致。为论述方便,我们在这里将之概括为两对范畴:一是“异化”与“归化” (foreignization vs. domestication),二是全译与部分翻译(full translation vs partial translation)。所谓“异化”与“归化” ,主要涉及翻译者对待原著的态度,换言之,就是翻译者对翻译本功能的考虑。在“异化”手法中,译者尽可能贴近原文,力求使译作从语义到结构、从语气到神情都酷似原作,以传达原作的风貌;而在“归化”手法中,翻译者考虑的主要对象是接受者,即译本的读者,因而翻译文常常以译入语为归宿,对句子结构、表达法乃至人名、地
15、名均以译入语为标准。因此,这两种策略在功能上出现了差异:异化是 source-text oriented ,以弘扬原语文化为己任,归化则是 target-text oriented ,以有利于读者接受为己任。下面我们看一则实例:Although 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Scarletts favoured suitors, they had never before gained tokens of this favour easily.(p.12)尽管在思嘉的追求者当中,虽然自问还算受欢迎,可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百依百顺过。 (傅东华译, 11 页)尽管他们把自
16、己看做思嘉所嘉许的追求者,可是以前他们还从没有这么轻易得到这一嘉许的表征。 (李野光译, 12 页)第二对范畴是“全译与部分翻译” 。如果说异化与归化两种策略所侧重的是原文-读者、原语文化-译语文化的关系,而方法上对原文则基本保留的话,那么这一对范畴则侧重于对待原文的态度:众所周知,翻译需忠实原作,但怎么忠实,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须绝对忠实,不得随意增减一词一字(即所谓“直译法” ) ;有人认为翻译文须通顺流畅(即所谓“意译” ) ,还有的认为译文须忠实的是原文的信息,不必拘泥于如何表达。这后一种观点,导致了“部分翻译”的产生。所谓“部分翻译” ,指依据特定的目的,对原文做较大幅度的删、改
17、、编。因而国内又有人称之为“变译” 。可以说, “全译”是翻译的主要方式,部分翻译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特定情景、特定需要的情况下高效、实用地翻译,传达信息。下举一例:摘译也适用于公函类文献的翻译,公文类文献首尾多使用套话,格式相对固定,常给人以句式拖沓、繁文缛节之感,自然无“新” 、 “趣”之处,故不宜费时、耗力地将公函全部译出。而宜采取省时、高效的摘译策略。4Re Your Order No.456We have received your letter of April 15, asking us to accept D/p payment terms for your O
18、rder No.456.In reply we regret our being unable to grant your requests, as we stated during our negotiations that payment should be made by a confirme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payable by draft at sight. In view of our friendly relations, we, however, exceptionally agree to accept L/C payable b
19、y draft at 60 days sight. We hope this special accommodation will result in procuring more orders for us.We are awaiting your letter of credit, upon receipt of which we shall arrange shipment without delay.摘译文: 对方拒绝接受我方提出的 “付款交单 ”方式支付的要求。为了表示友好,对方愿接受 60 天期的汇票信用证。分析:上例取自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外贸函电 。摘译文只用了一两句话
20、概括来函意图或称要求。当然,依据不同阅读对象,摘译可有一定的伸缩性,即摘译可再具体些,也可再简洁些。请看下面两种摘译:A:我方要求对方对第 456 号订单采取 “付款交单 ”方式支付一事遭拒绝,但对方同意接受 60 天期的汇票信用证,以表示友好。对方许诺收到信用证后即安排装运。B:对方只接受 60 天期的汇票信用证。摘译 B 适宜于给公司总经理看。总经理一般事务繁忙,往往只了解事情概貌,因此一两句话的摘译概述函意是经理等大忙人所喜欢的。而摘译 A 适宜于给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等看阅,因为它要详尽些。这对具体负责、具体管理的副总经理等来说是必要的。3自我评估能力(self-monitoring c
21、ompetence)如果说策略能力可以使翻译者确定总体格调及适用对象,语言/文本能力可以使翻译者通过转换进而生成译本,那么“自我评估”能力则是可以帮助翻译者翻译出得体译文的反馈机制。因为翻译行为决非一个通过翻译者从原文到译文的线型过程,而是包含了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增添、补充、删节、润色的行为,是一个需要不断反馈的过程。如图所示:原文 译者 译文-读者而这种反馈,表现形式不同,如口译中的停顿、改变,笔译中则可能译毕一段、一章乃至全文再回头修改,依译文强度及译者个人习惯而异。这种反馈就是一种自我评估,它一方面表明翻译者对自己作品的满意程度,同时也是译者使译文臻于完善的一种努力。根据Campell 的
22、研究,翻译者的自我评估能力越强,则翻译能力越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自我评估能力的形成可能是终身以求的事,不少著名翻译家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下以杨宪益先生对 Pygmalion 的重译为例:The Bystanders Generally: (demonstrating against police espionage) Course they could. What business is it of yours? You mind your own affairs. He wants promotion, he does. Taking down peoples words! Gir
23、l never said a word to him. What harm if she did? Nice thing a girl cant shelter from the rain without being insulted, etc.,etc.(前译):一般旁观者 (抗议警察局的侦察行为)当然谁都看到的。关你什么事?你少管闲事。这家伙想升官呢。记下别人的话。她说了又怎么样?一个姑娘来避雨都要受人欺负,好家伙,等等,等等。 (17 页)(重译):一般旁观者 (抗议警察局的侦察行为)当然谁都看到的。关你什么事?5你少管闲事。这家伙想升官呢。记下别人的话。真是的!那孩子没说一句别的话。她
24、说了又怎么样?一个娘们儿来避雨都要受人欺负,好家伙,等等,等等。 (17 页)三、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上仅是对构成翻译能力各分力的介绍。这些分类,是为研究、叙述方便而进行的,实际上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任何方面的缺陷都会对翻译行为(translating performance)产生影响。上面对翻译能力的区分,只是一种方式,这种区分隐含着这样一种假设:翻译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何培养翻译能力?学者们观点不尽一致,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对于全面提高上述三种能力,大家却没有异议。他们认为, “翻译者不仅要掌握翻译的理论原则,还应当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 ”(文军:2)
25、对于培养翻译能力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自我提高,二是通过翻译培训。一般而言,自我提高因受自身诸多因素的限制,在特定的时间内其效果不如翻译培训;但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采用恰当的方法,自我提高可以延续终身,其意义明显强于培训。但截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放在学术背景下的翻译培训(文军:4) ,这些培训方法,对自我提高也有相当的参照意义及实践意义,其区别只不过在时间截面上有所不同。下面介绍 Jean Vienne 的“模仿真实情景法” (real-life-like assignment),并略加评注,希望它不但适用于翻译培训,同时对翻译者的“自我提高”亦有所启迪。作者认为,此法应当把翻译情景(t
26、ranslation situation)的所有重要因素包含在内。这些要素包括:翻译的要求者(translation requester)(在课堂上由教师代替,实际生活中应该是顾主 client) ,译者,修订者(reviser,课堂上由教师担任) ,译文使用者(TT user,由顾主提供,如英国进口商)或译文读者(仍由顾主提供) 。因而,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之初,翻译者应具备“分析不同翻译情景的能力” (92 页) 。也就是说,应从翻译要求者那里获得有关译文读者、语篇外因素、译文要求及其他信息,越详尽越好,其目的是:1 对翻译产品作出恰当的定义2 确定适合与翻译情景的翻译策略其具体做法是,学生
27、在教师指导下将与某一翻译情景相关的基本问题列为左栏,这类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Who wants to send what to whom for what purpose through which media and at what time and place.” 而右栏则列出对上述基本问题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及相应措施(尤其是应当采取的相应策略) 。为此,作者做了一项实验:将一个班的 25 个学生分为两组,要求两组学生笔头写出他们进行某一具体翻译的步骤。然后,第一小组的学生被告之了翻译情景:芬兰红十字会要为难民准备一份小册子,但原文没有发给学生。第二组的学生拿到了一份一页左右的
28、原文,但却不知道情景。其结果,第一组学生由于没有原文,被迫将对翻译步骤的分析集中在了对“情景”的分析(who, why, what for, where, etc.) ,对什么样的译作才能适应这种翻译情景上,有的学生还对翻译策略做了简要评论。而第二组学生由于面前有一份原文,因此大多数都以“阅读原文”开始,因为许多教科书对翻译过程的描写都是以此作为第一步。作者进行这一实验的目的,是想强调:阅读原文并非翻译的第一步,对情景的分析对保证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必要培养学生首先树立情景意识。接下来,作者将同一班学生分为 5 个小组,并将 5 篇不同的文章分给 5 个小组,作为一种 group ta
29、sk 或 team work,共同商议,确定各自的翻译情景。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6养学生翻译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因为这是职业翻译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上述对翻译情景的确定,其根本意义在于“对翻译产品作出恰当的定义”-您的译文为谁而翻译、目的为何,译文出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翻译能力的第二个要点:翻译者必须具备与翻译情景相适应的来源研究(resource research)策略能力,同时具备对完成翻译工作必须的来源进行评价和探索的能力。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练习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译者如何找到“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 ,即一个在功能、目标读者及译入语文化中的上下文都相
30、同或相似的文本。一个星期后,学生带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步骤到课堂进行讨论。第二步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平行文本并不是来源研究的全部内容。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可能收集到的其他来源。迄今仍停留在宏观层面。第三步则转向具体。由前所述的 5 个组,根据前面所发的 5 篇文章及分析的情景,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全部制作成网页,既供自己、又供他人查阅使用。上述三个步骤实际上是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的:1. Should I do some reading on how such a text (ST and TT) is / should be produced. If so, what should I read,
31、why and how.2. Should I look at what has been written on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ng such a text.换言之,这种训练是以“情景确定-收集- 模仿- 研究”为特点的,其主旨正如Nord 等人所说,任何翻译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产出专家型翻译,而是翻译的专家”(not specialist translators, but specialists in translation) 。它尽管是针对翻译培训而设计的,但其精髓可为翻译者的自我培训提供借鉴:即依据自己实际工作的常用情景,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包括各类
32、的具体篇章,对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并辅以对该专业理论及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学习,日积月累,必可成为 expert translator。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翻译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的提高靠的是坚持不懈,靠的是日积月累,最终内化情景、内化翻译技巧,形成翻译能力。就培养的方法而言,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样说起来有些玄乎,但事实就是如此。正如 Christina Schaffner 所归纳的,翻译能力有七大特点:复杂性(complexity)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近似性(approximation) ,开放性(open-
33、endedness) 、创造性(creativity) 、情景性(situationality)及“真实性” (historicity) 。而这七种特性又溶为一体,我们怎么能期望能以一役而毕其功呢?参考文献:1 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3 文 军、胡晓皎:发展翻译能力评介,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4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5 Campbell, Stuart, Translating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Longman, 19986 Schaffner, Christina,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John Benjamin, 20007 Vienne, Jean, Which Competence Should We Teach to Future Translators, and How? In Schaffner, Christina,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John Benjamin, 2000, pp.91-100